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42节

  就拿这份罪己诏来说,原文如下:

  “景泰元年正月十六日,皇帝晓谕天下臣民:寡人者,昭豫贞皇后胡氏独子也,本为齐王、未及就藩。

  时瓦剌侵犯于宣府,上皇亲征于山西。

  大兄正统皇帝命寡人居守京师、驸马都尉焦敬辅之;一切军政要务,悉将奏本送往行在由皇帝亲自处置。其余常事奏本由六科编收,候车驾回日奏请发落。

  身为亲王,当为君分忧。然寡人不豫,昏厥十余日。是以幽居王府,未能理事。

  驸马都尉焦敬代寡人行居守事,监督百官,各司其职。

  京师内外,朝野上下,皆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日夜祈盼以待也先授首。

  然不意师出不利、车驾竟误陷虏庭。五十万大军尽没于土木堡,京师振动、社稷倾危。

  寡人为时局所迫,不得已出任监国,总揽军政。

  然国无长君、朝野惊疑不定,委实无法凝聚人心,难集全力对抗瓦剌十四万精锐骑兵。

  是以群臣固请,皇太后下旨,命寡人暂摄君位。

  幸而天佑大明,赖太祖神灵之庇护,君臣一心,三军用命,阵斩瓦剌大军八万有余,也先率两万残兵败将西逃三千里,脱脱不与阿剌知院率六万大军归附于朝廷。

  京师围解,国家保全,寡人便欲退还皇位,回齐国建藩。然寡人召藩王宗亲、地方守臣集于京师,共商国事。

  众人皆言,当于太上皇回京之日,再还皇位。在此之前,依然由寡人暂代。

  不料正统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寡人之子、女皆被奸人所害。细查之下,牵扯往事,太医院崔院判与驸马都尉石合谋,毒害寡人长姐顺德长公主。

  正旦大朝、改元景泰。岂料当晚奉天殿、谨身殿、华盖殿火起,三殿尽被焚毁。

  寡人深思之,贪天之功、窃居君位,此寡人之失德也。

  是以今日正告天下臣民,寡人已避居西郊,于齐王府中自省待罪。大兄回京之日,复辟皇位,寡人当负荆请罪于驾前。

  届时大兄皇帝自有处分,寡人亦不敢推脱罪责。

  然大兄归来之前,寡人不得不暂代君位,统摄国政。请臣民百官各司其职,勿生懈怠。

  四海之内,仁人志士有所欲倾诉者,皆可上书言之。”

  这算是景泰皇帝的诏命中,字数最多的一次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京城中的豪富显贵之家,基本人手一份罪己诏抄本。

  虽然通篇上千言,但是皇帝给自己定的罪就八个大字:贪天之功,窃居君位。

  整个京城都被惊到了:皇帝竟然把最敏感的问题直接搬到了台面上来说。这样大家也就没法和稀泥了。

  当今皇帝到底有没有贪天之功、窃居君位?要么你认为有,要么你认为没有,非此即彼,容不得模棱两可。

  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当今天子要不要退位、太上皇帝要不要复辟的问题。

  接下来的朝局,陷入了罕见的沉默之中。

  皇帝的亲信们,全都闭口不言,没人站出来发表任何意见。

  上皇一派,也不敢贸然出手。

  到了下午,襄王便同会昌侯孙忠一起,入宫探视皇太后。

第272章 嫡庶之争半公开化 皇帝新设内揖事厂

  进入东华门,越往里走,襄王和孙忠就越是心惊。

  三大殿,烧没了。仁寿宫、养心殿,烧没了。

  慈宁宫、乾清宫、烧没了。咸安宫、永寿宫,也烧没了。

  也就是说,整个紫禁城,烧没了一大半。

  襄王一脸忧虑地叹道:“这么多宫殿,重新修建好得多少银子啊。大明本就处在多事之秋,再这么一折腾,劳民伤财,国力就更加衰弱了。”

  孙忠嗤笑一声:“襄王殿下真是多虑了,陛下根本就不会重修这些宫殿,劳民伤财、损耗国力又从何说起呢?”

  襄王才在京城待了二十天,对皇帝的了解不够。还是本能地认为所有皇帝都应该无比热爱紫禁城才对,至于朱祁钰跑去西郊的行为,在襄王心中就是纯粹的以退为进的把戏,就是用来欺骗世人的。

  但是孙忠却看得非常清楚,皇帝是真心实意地对紫禁城没有丝毫兴趣,而且皇帝也是在极为坚决地削减开支,要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了。

  大修宫殿、劳民伤财的事情,皇帝是绝对不会干的。

  虽然立场不同,但是孙忠对皇帝在军政事务上的所作所为还是非常认同的。

  孙忠最苦恼的地方在于:自己的女儿孙太后、长子孙继宗跟自己的想法完全不一样。这两位不肯认赌服输,还非要和皇帝斗上一斗。

  孙忠想到这里,重重地叹了口气:斗吧,斗吧,斗着斗着整个孙家都得被斗没了。

  襄王与孙忠谁都说服不了谁,便一路沉默,径直来到了英华殿。

  要说孙太后、钱皇后这两人现在也是憋屈的不行。

  堂堂上圣皇太后,居然住到了紫禁城最西北角上这小小的英华殿。

  钱皇后更惨,没地方住。好点的宫殿都烧没了,西六宫烧了两个,还剩四个。只有东六宫倒是完好无损。

  但问题是西六宫、东六宫是给皇帝的妃嫔住的,堂堂皇后住到西六宫、东六宫去,丢不丢人啊。尤其是在另一位皇后周氏占着坤宁宫的情况下,一旦住进了东、西六宫,那就意味着承认自己从此低人一等了。

  钱皇后虽然不像汪氏那样倔强,但也受不了这个气。

  最后没办法,钱皇后也只得借居在孙太后的英华殿偏殿。

  如此一来,两人双双在英华殿中卧床不起,倒是给太医们省了事,不用四处跑了。

  孙忠与襄王在外间坐了,隔着屏风与孙太后叙话。

  由于孙太后是卧病在床,为了避嫌,就没办法摒退宫人了。

  所以孙太后变通了一下,留下两名心腹侍女,以及之前忠心救驾的、以高平为首的四名小太监。剩下的宫人全赶到偏殿侍候钱皇后去了。

  这时襄王便取出了罪己诏的抄本,和孙太后念叨了起来。

  襄王手下也不缺强力幕僚,半天时间就将皇帝的罪己诏拆解得七七八八,将皇帝的意图分析得八九不离十。

  只听襄王向孙太后说道:“皇嫂您看,皇帝上来就说他自己是贞皇后独子,这明显就是想争夺嫡位啊。

  若是真的让皇帝确立了他自己嫡长子的身份,那后面改易太子、转移世系,可就全都水到渠成了啊。”

  孙忠闻言,不由自主地点点头,这个分析倒是完全没错。

  孙太后闻言也沉默了。皇帝这个切入点找的实在是太刁钻毒辣了。

  如果皇帝只是从太子之位入手,强行推动改易太子,那从道义和礼法上,皇帝必然陷入极度被动之中,更会失了天下臣民之心。

  如果皇帝从太上皇的亲征过失入手,强行否定太上皇的法统,也很难服众。朝野上下,其实并不太在乎土木堡死难了多少将士。

  现在也先被打败、瓦剌受重创,就更没必要再纠结过去的事情了。

  但是从嫡庶之争入手,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孙太后以妾灭妻,这是铁打的事实,也是孙太后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软肋。

  所以朱祁钰铁了心,就是要在嫡庶之争上,与上皇派决一死战。

  虽然要赢下来,非常的难。

  但是一旦在嫡庶之争上决出胜负,那就是赢家通吃。

  而且在这一方面,胡皇后是占据着大义名分的,也是深受天下百姓同情的。

  就算是廖庄、章纶、钟同这些坚决认同太上皇的大臣,也不敢站出来,理直气壮地否定胡皇后的嫡妻身份。

  只要他们敢站出来说胡皇后半个不字,朱祁钰立即就会送他们去菜市口。

  这就是儒家礼法的力量,嫡妻就是嫡妻,侍妾就是侍妾。你敢否定嫡妻,我就敢光明正大地宰了你。

  朱祁钰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全天下普遍认同自己的胡皇后嫡子身份。

  只要这个关口拿下了,后面就可以平推碾压一切对手了。

  如今朱祁钰的策略,已经成了阳谋。孙太后知道、襄王知道,后面文武百官、朝野上下也会陆陆续续地看明白。

  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得到天下百姓的心。

  这就是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嘛。

  襄王又和孙太后分析了一番皇帝避居西郊、明确要在太上皇回京之后,退为亲王,迎太上皇复辟的意图。

  孙忠则比较煞风景,又劝了孙太后一次,希望彻底放弃对皇位的争夺,一家人求个荣华富贵算了。

  从孙忠的角度讲,也确实没什么意义。皇帝在位,孙家是侯爵;太上皇复辟,孙家也还是侯爵,来来回回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非要说的话,自己这个侯爵,还是当今皇帝给升的呢。太上皇在位时,自己还只是伯爵。

  三人就这样不欢而散,襄王与孙忠离开没多久,舒良、张永就一起来到了英华殿,向孙太后请安。

  孙太后耐着性子,应付了几句,便要打发两人离开。

  不料舒良却回道:“启禀太后娘娘,圣上有旨,将失火各宫的宫人全部杖毙。”

  孙太后闻言,心里咯噔一下,立时从床上坐了起来。

  这就是大义名分的优势了,皇帝执意要仗毙这些宫人,就连皇太后都阻拦不了。

  孙太后心知皇帝心意已决,没得商量。只得叹了口气,向舒良问道:“高平与其他三名小太监舍生忘死,将本宫从火海中救出,不知道皇帝可肯看在他们救了本宫一命的份上,饶他们不死?”

  舒良回道:“启禀太后娘娘,这四名小太监可暂不处置,奴婢会报请陛下圣裁。”

  孙太后点点头,躺回床上,无奈地闭起了眼睛。

  舒良见状,便指挥着数十名年轻力壮的小太监进来,将太后、皇后身边的宫人全部拉了出去。

  紧接着,又一批新的宫人走了进来,代替了旧人的位置,成为了孙太后与钱皇后的近侍。

  到了第二日上午,正月十八,朱祁钰的诏旨便传到英华殿:高平救驾有功,升为司礼监随堂太监,兼英华殿总管。

  为了改变内廷防卫漏洞百出的状况,设立内揖事厂,张永任内厂提督太监,负责监管整个皇城内的宫人。

第273章 清洗内廷开支大省 西郊朝会议修皇城

  这次对皇城的清洗,十分的剧烈。

  除了被杖毙的宫女太监,还有大批的宫人被遣散。送给藩王的太监数量,也从之前的三千人提高到了五千。

  不论是在京的藩王,还是因为路远未曾进京的藩王,都被赏赐了相当数量的太监。

  到了中午,朱祁钰依旧躺在床上,亲自拿着司礼监送来的奏报细看。

  朱祁钰越看越满意,慈宁宫、乾清宫、仁寿宫、咸安宫等几个大宫大殿的宫人已经全部处理完了。还有各监局那些明显和孙太后、钱皇后有交集的宫女、太监,也全都顺道打发了。

  如今内廷中在册的宫人,还剩下了八千余人,已经勉强达到了朱祁钰的接受范围。

  控制八千人,比控制一万五千人,难度呈断崖式下跌。

  再加之这两次火灾,让朱祁钰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顺势增设了内厂。

  内厂初期只负责监视整个皇城内的动向,后期权责还会不断地扩大。

  最后东厂、西厂、内厂三足鼎立,分工协作,形成严密的监视体系,这才是朱祁钰的终极目标。

  想到这里,朱祁钰对林香玉笑道:“王妃娘娘,去帮我写个回复,将阮安免去慈宁宫总管一职,陈勉免去乾清宫总管一职,两人以后专职负责北京外城的建造。”

首节上一节142/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