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纨绔:开局狗头铡,包大人饶命 第347节

“都吵什么?官家正在休息,哪里有时间见你们,都回各自宫里等着。”

“若再敢打扰官家,小心本宫严惩。”

众嫔妃被训得一滞,虽然不情愿,也只得往外走。

其实她们能够安然无恙,也亏得李昭明约束士兵的能力不错,又有几个大太监带着内卫将她们聚在一起保护。

否则在乱兵入宫的情况下,皇帝难免要被强行戴上几顶帽子。

而这些嫔妃聚集在此,也有目地的。

她们被叛乱吓得不轻,担心乱兵再起,而跟在皇帝身边就安全了许多。

二是听说皇帝苏醒,她们想要探探情况,也希望在皇帝面前刷些好感,为以后的日子求些恩典和保障.....

只是潘贵妃位分最高,又生了儿子,她们以后还要在人家手里过日子,所以不敢不听。

正这时,潘贵妃突然露出笑容道:

“庞妹妹,你就不要走了,跟本宫一起照顾陛下吧。”

庞妃本在偏殿等待,才刚刚出来,听到这话,皱眉道:

“陛下正在休息,我就......”

曹斌突然道:

“贵妃娘娘,我家岳丈有几句话要带给庞娘娘,不知可方便?”

潘贵妃摆手笑道:

“此乃人之常情,忠靖候与庞妹妹去偏殿说话吧.......”

听到这话,众嫔妃不由露出羡幕嫉妒之色。

先前,她们见庞妃犯错,降了位份,又失去了庞太师这个大靠山,以为她已经失势,居所也马上就会变成冷宫。

没想到,她犯了那么大的错,在宫中的待遇并没有减少许多。

连后宫新主潘贵妃都格外照顾,待之于别个不同。

原先她们还各有猜测,也并没有觉得一个忠靖候能在后宫起到这么大的作用。

现在见到潘贵妃对曹斌的态度,哪里还不明白。

众嫔妃纷纷感叹,这就是命好啊。

走了一个权倾朝野的庞太师,又来了一个曹候爷。

这种事也羡慕不来,怨只怨自家没有一个靠谱的亲爹,也没有为自己找个靠谱的妹夫。

福宁殿里,皇帝并没有休息多长时间,他也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浪费了。

刚刚睁开双眼,皇帝立刻吩咐道:

“来人,为朕拟旨。”

“郑国公潘仁美有功,晋爵齐国公,去尚书右丞职,去知枢密院事职,改任枢密使。”

“忠靖候曹斌有功,加太子少傅......”

正说着,潘妃已经走了进来,听到皇帝的圣旨,顿时不乐意了,无语道:

“官家,您不给我爹升职也就罢了,怎么还给降了?”

见潘贵妃质疑自己的决定,皇帝有些不高兴道:

“朕已经为你父亲晋爵,还不知足吗?大宋还没有既掌枢密,又掌政事之重臣。”

这个世界的大宋,爵位简化了许多,没有太多级别,但也没有泛滥,份量和待遇也变得厚重了许多。

齐国公这种大国封爵已经是外姓大臣的最高爵位,只不过与实权无关。

潘贵妃说的降职,是指皇帝剥夺了潘仁美作为尚书左丞的执政权。

而枢密使做为实职时,只是名头高点,其实权位与知枢密院事没有任何区别。

大宋在原则上是实行财、政、军三权分立,三部长官都可以称为宰执。

潘仁美作为枢密使,掌握全国军事,地位只比执政宰相低半级,与副相等同,其实权力并不小。

不过这也怪不得皇帝谨慎。

实在是嗣君年龄太小,等他亲政,最少也要十几二十年,时间太长了。

他既担心外戚专权,又担心嗣君没有可靠的心腹,被外臣轻易废位,所以才如此精心。

“好了,你暂且退下吧,朕自有安排。”

潘贵妃并不是愚笨之人,也大略读过一些史书,先前只是生下皇子后,内心产生了一些骄纵。

此时见皇帝脸色不悦,立刻反应过来,心中紧张道:

“臣妾践越,陛下恕罪。”

她突然想起一个“钩什么夫人”的故事,唯恐皇帝突然来个去母留子。

其实大宋细致的分权制度,让朝堂比前几朝安全了许多,加上皇帝本人不是特别狠辣的人,他并没有生起过这种想法。

看着潘贵妃的背影,皇帝疲惫揉了揉眉心,正要继续草拟圣旨,突然沉吟了一下,吩咐太监道:

“叫皇城司把最近三月探听到的消息给朕找来。”

待皇城司指挥使赶到,皇帝直接道:

“把你认为重要的消息,都给朕念一遍。”

那指挥使连忙找出一本册子念道:

“十月初一,端王密会蔡京,半日方出。”

“十月初二,蔡京密会邕王,三日后,邕王之子坠马......”

皇帝眼神冰冷道:

“曹斌说得果然不错,蔡京就是端王背后的谋主。”

随后,那指挥使又念了王延龄、寇准等人情报。

关于他们的内容是最详实的,有几次,甚至连他们的谈话都记得清清楚楚。

听完之后,皇帝直接评价道:

“公心可嘉,忠心不足。”

指挥使听到这话,不由为王延龄等人捏了一把汗。

在皇帝眼里,无论他们对大宋怎样尽心,只要对皇帝本人不能全心全意,就是忠心不足。

随后,那指挥使又拿起杨家的情报,只念到一半,就被皇帝阻止:

“算了,朕不想听那老夫人的糊涂事,说曹斌吧。”

就算不用皇城司汇报,皇帝自觉也能猜到杨家的大概情况,虽然使用起来顺手,但办事总是不能让他满意。

听到皇帝的吩咐,那指挥使也没有犹豫,直接拿起了曹斌的情报。

待听到杨八姐逃婚,与曹斌私会时,皇帝差点绷不住,连忙问道:

“此事可能作准?佘太君是否知道此事?”

那指挥使连忙请罪道:

“陛下恕罪,我等人手有限,没有查到明州详情,只知道杨家大娘第二日赶了过去。”

皇帝叹了口气道:

“一天?他又跟包拯在一起,应该没有出事。”

那指挥使悄悄抹了一把冷汗,他总觉得皇帝对曹斌没有睡了杨八姐有些失望。

莫非皇帝不想看到曹杨两家合睦?

那指挥使胡乱猜测了一下,连忙继续念道:

“十月中,庞吉赶到杭州,与曹斌密会。”

“那探子乃是微臣亲自培养,已将他们的谈话全部记录下来。”

说完前半句,那指挥使忍不住特意点了一下探子的来历。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道:

“做得不错。”

随后又皱眉道:

“庞吉那老狐狸最是奸滑,他们都商量了什么?”

听到庞吉为曹斌分析形式,劝他讨好端王,皇帝愈发不悦。

不过他也没有意外,在当时那种大局将定的情况下,想要保全自身权位,投靠端王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就是不知道,曹斌怎么抗得住庞吉劝说的。

待听到曹斌慷慨陈词,说“士为知己者死”的时候,皇帝感动得一踏糊涂。

“举朝上下,如俊才这般至诚忠心者,未之有也!真我心腹之臣也......”

那指挥使闻言,忙拿出一封信道:

“陛下,我等截获了一封书信,是潘太师写给忠靖候的,似乎许诺了一些条件。”

皇帝看了看,无所谓道:

“常事耳。”

随后又听了一些情报,皇帝才把皇城司指挥使打发走。

紧接着,皇帝传来中书舍人道:

“继续拟旨。”

“忠靖候曹斌平叛有功,加太子少傅衔,去江浙杂职,去殿前司职,擢三司副使,掌管计省。”

听到这个任命,那中书舍人顿时惊住了,忙跪谏道:

“陛下,忠靖候一介武臣,怎能屡计相要职?”

“况且忠靖候年幼,借圣宠骤得高位,恐于国家不利,于官场风气不利啊。”

三司副使,在没有三司使的时候,就是三司的实际掌管人,全掌国家财税。

它的级别几乎不低于参知政事,可称为假相。

皇帝咳嗽几声道:

“曹斌虽是武勋,却以安抚山东出仕。”

“而后治理襄州,掌管两浙财政,文武皆备,潘太师不也如此吗?”

说着,他摆了摆手道:

首节上一节347/3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