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开局告诉李二我是穿越者 第66节

然后这就让李重不由得感慨地说了一句,“昭昭有唐,天俾万国。熙攘繁盛,光耀万年。”

说完了以后。

李重还唱起了歌。

就是之前他曾经跟李二说过的,说真是败家子的那首歌,“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直到唱完了。

李重这才发现自己身后好像多了一个身穿赤黄色衣服的人。

李重的脸上瞬间火辣辣的。

连忙起身,行礼:“臣,李重,见过陛下。”

“这歌唱得不错!”李二点头肯定道。

长孙无忌也是调侃道:“不过太子太师什么时候变成女人了,还‘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什么的’。”

李重鄙视他,没文化就是没文化,那是说的他吗,那是说的人家后宫的妃嫔。

只不过长孙无忌这种就是明显知道,却仍旧要调侃他,所以跟这种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干脆直接无视这种人就好:“陛下怎么来了?”

李二便嘴边带笑地道:“路过,顺便来看看你平常都在这里做些什么。”

“咳!”

李重有点尴尬,不过一想到只要自己脸皮够厚,就谁也拿自己没有办法,便道:“那陛下现在看到了。”

竟然还把李丽质也给带出来了。

李丽质也在后面看着他。

不过想想,李二确实有带着公主出去巡幸的习惯。

李二看了看桌案上那精致的杯子、茶壶,再看看这四周幽深的环境,便道:“平常倒是清闲。”

第七十二章 这就是朕为什么很看重李重的原因之一

被李二说自己清闲,李重当然要狡辩一下。

不然这名声坏了,可不好。

“其实臣一点都不清闲,每天都要想的事情有很多。”

“哦?比如说呢?”

“比如说,大唐什么时候,这关中的粮食就不够吃了。”

长孙无忌觉得李重在扯淡,插嘴道:“这东西是能想得出来的?”

“当然能想得出来。臣预计大约在五十年后,大唐关中的粮食将无法供给关中的人口,到时候,要么依托漕运,要么迁都,才能缓解这粮食所带来的危机。”

李重的话。

总是这么突然。

等众人反应过来后,长孙无忌也是道:“你怎么不说一百年以后?”

李重便道:“齐国公着什么急,我这都是可以算的。”

“那你说怎么算?”

长孙无忌气急败坏。

李重便道:“当年隋朝繁盛之时,为什么隋炀帝要修建洛阳宫,为什么要营造东都?”

“那自然是因为他贪图享乐。”

长孙无忌理所当然地道。

“不对!”

李重道:“那是因为长安的粮食当时可能已经不够吃了,而洛阳身处天下中心,向来占据地利,各州各县的所有东西,都能通过陆运、水运的方式运达洛阳,交通十分便利。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就是桌子上有一碟糕点,而且糕点只有这么大,而人口,在国家安定之时,往往会不断地增加,甚至会暴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只认识到了,人口多的好处,因为人口多也就意味着赋税多,赋税多,也就意味着能收上来拿来享乐的钱粮变多,却丝毫没有看到人口多了以后,这糕点以后会不会不够分。”

“一亩地最多能产多少石粮食?好一点的地,两三石,贫瘠一点的,也有一石多一些,可这就是地里能够长出来的粮食的极限,一开始人口少,可能五个人分五个糕点,五人都能分别分到一个,可之后要是变成十个人分五个糕点呢?那就只剩下每人半块糕点,要是十五个人,二十个人呢?”

“如今大唐还在开国之初,当然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不用几十年,粮食不够吃的情况,就会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而逐渐地出现,到时候,好一点的年景,可能勉勉强强还能吃上糠,百姓只是面有饥色,可要是来个旱灾或者是栗米将熟而雨霖,粮食忽然减产,那到时候就是人相食,死者相枕。”

“因此,纵使所有人都说隋炀帝是暴君,我还是不得不说一句,经营东都,开通运河,这是一件可以泽国千年的大事,他的战略眼光并没有错,只是他的方法错了,他不应该急功近利。急功急利的代价,就是亡国。”

长孙无忌:“一派胡言!”

魏征道:“我倒是觉得,是有这么点道理。”

魏征看着桌案上并不存在的糕点,然后问道:“那你觉得,要如何解决这件事?”

李重:“简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人口的增长其实是可以预计的,只要民部的人认真去算一算每一年关中新增加的人口,再对比上一年,就会发现,虽说这个增长的数字不完全一样,但是,它总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可以看作是不变,也就是今年增加多少,明年大概也能看出来会增加多少,在数学中,有一种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叫做线性回归,便可以拟合这种情况。预测出多少年后,大唐能有多少的人口,再对比关中土地粮食产出的极限数量,便能算出到底需要多少年,关中便会出现危机。”

“甚至,还能从理论的角度算出,关中地区每家每户最低不能拥有少于多少亩土地,否则,这些人一旦面临大灾大难,就一定会出事。当你掌握了这种方法,你就能看到未来,你就可以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去安排的国家政策,粮仓该屯粮的屯粮的,不够粮就想方法去别地运,而不是等到饿死人了,才知道补救。要是有的人地不够了,能继续开垦就开垦,不能开垦了,那就让他离开关中,去别的地。给予他优惠的政策。比如说前几年不用交税,但国家,也应该保证他这几年全家都不会被饿死。”

“像如今的大唐,人口以关中地区,河北、河南道居多,江南道的人口还很少,虽说让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到新的土地,是有那么些不近人情,可若是留在这连吃饭都是个问题,那自然要想办法先把自己给养活了再说。”

李二听罢,直接跟魏征、长孙无忌道:“这就是朕为什么很看重李重的原因之一。明天记得把奏疏递上来。”

李重:“……”

不是!

这哪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

这需要民部提供人口户籍以及土地数据,而且,还要人去汇总,去算呢。

至少怎么也得一两个月。

你想想现在关中的人口,没有一百万,肯定也有几十万吧,就算是一个户口本就能看出一户的全部数据,那至少也要汇总十万份以上吧,那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做完的?

“至少也要一两个月才能做出来。”

李重道。

“那朕便给你一个月。”

“……”

“两个月!”

李重道。

然后李二就盯着他。

不说话,不说话那就是默认。

长孙无忌感觉自己有点失算了。是的,他似乎从一开始,到刚刚为止,都不太清楚为何李重能在陛下面前那么受宠,直到今天,他才仿佛窥见了一些。

魏征随后倒是又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

问道:“说起来,我一直都很好奇,这科学院的‘科学’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李重,你能不能解释一下?”

面对犹如好奇宝宝的魏征。

说起来……

他似乎受到魏征的帮助还挺多的,至少在长孙无忌总是针对他的时候,魏征都仿佛总能出来替他仗义执言。

当然!

李重也很清楚,魏征只是站在正义的一边而已,他并不是为了跟自己做朋友。

既然他那么好奇。

李重便解释道:“所谓科学,其实就是认识这天地运行的道理,然后再运用这些道理。”

“哦?怎么理解?能不能举例,就像是方才那个糕点一样。”

“当然可以,比如说……”

然后,李重便去把他之前玩剩下的噗噗船给找了回来。

第七十三章 其实都是为了大唐

看李重跑到了不知道什么地方一阵捣鼓,回来的时候,手里便是多出了一大盆水,跟一个类似小船的东西。

李重就放在地上,首先就说道:“你们都应该看到过用水壶把水烧开的样子?”

“看过,不过那又怎样?”

魏征说道。

李重:“那你们是否有留意过,当水烧开的时候,水壶的盖子就会被里面的热气给顶起来,然后跟水壶本身互相撞击,不断地发出一些听起来很躁动的声音。”

“所以呢?”

魏征道。

“所以,如今通过这种现象,我们便可以认知到一个道理,烧沸了的水壶里边的热气,蕴含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足以顶起水壶的盖子。”

“科学,首先是要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道理,找出它的规律,最后,并最终运用它。”

说完,李重便给噗噗船的管子里面灌进了水,并且放进了水盆里,再用一个火折子,把一根放在勺子上面的蜡烛给点燃,再把这勺子,放到噗噗船的加热用来产生动力的地方。

四人看着李重的动作,都不知道李重想干嘛。

不过……

噗噗船的启动也是极快的,只用了不到几个数的时间,似乎便已经是有了反应,等过了半分钟以后,这小船便已经是可以在水上自由自主地前进。

而且……

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所有人都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小东西,就连李丽质也不例外,而且她的脸上,明明白白地写上了纯真与好奇两字。

“这东西为何能……它不会停下来?”

魏征觉得有点惊异。

就连长孙无忌,也不由得觉得有点惊奇,用诧异的目光,看向李二。

李二:“李重,这是什么意思?”

李重便道:“其实,这跟烧水的道理都是一样,我方才往这小船下面的两个管子里注入水,但是里面不可能完全被水填满,里面会有一个气泡,当用蜡烛去加热这个你们看不见的气泡的时候,这个气泡所产生的力量,就跟那种能顶起水壶的盖子的力量一样,便能够通过排出这管子里面装着的水,进而推动这小船不断地前进。”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这里的蜡烛一直都在烧,这船就会一直往前进。当然了!这小船在这里,只能算作是一种小玩意,可试想一下,如果能造出一种类似的大船,能装人装货的大船,只要在船上烧热水,就能让船前进,只要动力足够大,就算是逆水行舟,搏击风浪,都不是什么问题,那又会怎样?”

“而以往的船只,往往靠的都是什么?风帆,又或者是自然的水的流动,或者是纤夫、人力,比如说,岸上需要有人拉着船前进,或者是船上有个人撑着竹篙。”

“但如果有了这个,今后,开船就不用看天气,不用看水流方向,更不需要花费过多的人力,只是需要像烧开水一样,有个人记得去给炉子里添把火即可。”

“这就是科学,把在这世间藏着的所有人都习以为常,不以为意的道理,认真地仔细地去认识研究它,最后,再化为己用。”

“至于这目的,自然是为了能让大唐更好。”

“这就是科学院建立的初衷。”

当然!

李重绝对不会说,他只是想多拿一份职田而已。

攀科技,造福大众,说实话,并非他本意。

他所做的一切,其实全都源于是否对自己摆烂有利。

首节上一节66/2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