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摆烂了,家父胡惟庸 第44节

这可比谦谦君子的名头大多了,就连方孝孺都不敢称呼一句京城第一。

晋王性子直,直接抢了过来:“好!好!好!本王真是没有看错你。”

“窝在燕王府这辈子没什么出路,不如跟在本王身边,直接赏你一个近臣的职务。”

方孝儒等读书人彻底被震住了,太子朱标和秦王的称赞也就算了,作为三藩王的晋王直接给了落在实处的好处。

还是近臣的官职,这是很多学社举人们挖空心思都得不到的恩宠。

秦王喜欢谋定而后动,这一次却是后动不住了,许诺了更大的好处:“只要你肯效忠本王,两年内必定保举你成为漕运使。”

方孝儒等读书人偷瞄了一眼胡庆余,心里开始惴惴不安了。

“漕运使可是监管整个大明的漕运,可以说是大明最肥的官缺之一,秦王未免也太看重胡庆余了。”

“何止是看重,为了拉拢胡庆余都开始投其所好了。”

“可不是,都知道胡庆余喜欢赚取大明宝钞,最能赚银子的漕运使还能不心动?”

胡庆余又一次成为了太子和藩王们争抢的焦点,喜滋滋的站在一旁,始终都在关注朱棣的神情。

朱棣慢悠悠的接过来文书,没有展开来仔细查看,只是说了一句话:“这件事早就禀报给本王了,这一次办事还算得力。”

“没有出现纰漏,勉强算是立了一功。”

太子朱标、秦王、晋王三位听了没有半点炫耀的话,却成了最大的显摆。

你们一直想要笼络的人才,始终是在给燕王府用心办差。

这不是显摆还能是什么。

朱元璋站在人群里不免有些心痒痒,想要知道那封文书到底写了什么,居然真的逆转乾坤了。

第79章 忠心不二胡庆余

胡庆余感觉火候差不多了,直接念了出来:“本百户在蓟辽营造了义庄,本来是想着多赚点银子。”

“但是当王爷知道以后,当即就劈头盖脸的狠狠训斥了本百户一顿,让本百户不准用一分银子,全部拿来修建义学。”

“资助蓟辽的贫寒学子们读书,另外还会拿出一部分银子资助蓟辽举人们盘缠,用作进京赶考的费用。”

蓟辽是边关苦寒之地,比起南直隶、浙江布政司等地的读书人,简直就是穷困潦倒的乞丐。

方孝儒等浙东学社的读书人听到资助两个字,全都是面露轻蔑,看不起谁呢这是。

浙东学社的读书人哪一个不是穿着喜鹊登枝金花绸缎的乡绅,身边还有婢女长随等奴仆伺候,入嘴的茶不是上等茶叶都不会喝一口。

方孝儒、黄子澄等江南读书人看向了一旁的蓟辽读书人,基本上都是一身寒酸的棉料儒衫,就连蓟辽学社的闻人王艮都穿不起一件绸子右衽衣。

王艮感受到周围读书人瞧不起的眼神,脸容一红,知道他们蓟辽读书人平时没少遭到一句穷酸的讥讽。

此时此刻,王艮却没有了半点羞臊,一步步走到了朱棣面前,深深下拜:“晚生等蓟辽读书人谢过王爷的高义!”

蓟辽读书人过的一直都是很拮据,朱棣每人派发十两大明宝钞的盘缠,看似不起眼,还不够浙东读书人在教坊司一夜风流的开销。

如果是采买干粮,足够蓟辽读书人从北平赶到京城参加科举了,不用绝望的困在家里,只不能眼睁睁看着光宗耀祖的机会一点点消失殆尽。

家乡父老的失望眼神,折磨疯了不知道多少蓟辽才子。

蓟辽读书人一起来到了王艮的身后,面对着最没希望继承皇位的朱棣,深深下拜。

“燕王的大恩大德,我等蓟辽读书人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赵兄啊!你明年终于能来蓟辽参加科举了,呜呜.....”

“有了燕王的恩典,我等蓟辽读书人终于不会在家乡父老失望的眼神里,穷困痛苦的度过一生了。”

朱棣已经预料到了北平义庄能够笼络蓟辽读书人的人心,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只是区区十两银子就让蓟辽读书人潸然泪下。

要不是担忧给朱棣招惹麻烦,不少蓟辽读书人差点痛哭流涕的跪在磕一个响头。

朱棣没想到蓟辽读书人过的这么凄苦,有感而发的眼眶红了:“是本王疏忽了,倘若是能够早些营造义庄义学,就能救下更多的蓟辽举人了。”

朱元璋看向四子朱棣的视线,多了几分看重,听了这番话又感到有些怪异。

太子朱标才是君,朱棣不过是一个臣,这番话应该是由太子朱标来说才对,怎么让朱棣这个臣说出口了,还办了实事。

朱元璋早就知道蓟辽读书人的穷困潦倒,为了顾全大局,没能颁布资助盘缠的政令。

毛骧为了宽慰皇帝朱元璋,翻出了锦衣卫的番报:“陛下,大明的疆土何止万里,蓟辽的读书人给了银子,贵州布政司、四川布政司等西南各省的读书人也要给银子。”

“陕甘、山西等西北布政司也要给银子,为了一碗水端平,即便是南直隶、浙东、江西等江南布政司还是要给银子。”

“国库每年少说要拿出几百万两银子,朝廷现在正在进攻元蒙在辽东的残存势力,国库早就入不敷出了,哪有那么多的银子。”

朱元璋真正在意的地方,朱棣一心为国解决了蓟辽的一项弊政,另外朱棣懂了父皇的心思:“太子怎么就明白咱的心意,这么好的一个笼络蓟辽人心的机会,就这么白白的拱手让人了。”

“在这一点上,所有的藩王都不如燕王,难怪有朝臣说燕王最肖父。”

毛骧听到一句燕王最肖父,心里一惊,不就是在说燕王最适合当接班人:看来以后要对燕王恭敬一些了,今天在皇帝陛下心里留下这么一个印象,燕王也有机会争夺皇位了。

朱棣不知道皇帝朱元璋就在附近,也不用知道,今天所发生的一切都会事无巨细的禀报上去。

朱棣做戏就要做全了,走到胡庆余身边,直接踢了他一脚:“这小子确实有些唯利是图了,要不是本王拦下了他,险些酿成大错。”

“不过总算是坏事变好事,了却了本王的一桩心愿,以后蓟辽读书人只需要用功读书就可以了,不用再为进京赶考的盘缠忧虑了。”

胡庆余故意做出了一个向前扑倒,一瘸一拐的站起来,装作很疼的样子。

胡庆余心里都快美死了:嘿嘿,本百户越是遭到蓟辽读书人的唾弃,看似对本百户的名声造成了很大影响,王爷亏欠的越多。

嘿嘿,其实吧,本百户巴不得名声臭大街,还真是一桩无本的买卖,不,应该是一桩两头都赚的买卖。

朱棣果不其然有着袒护胡庆余的想法:“本王已经教训过了胡庆余,你们莫要再抨击他了,不管怎么说办了一件善事。”

“对于他声名狼藉的名声来说,应该会缓和一些。”

胡庆余一听这话就急了,好不容易通过摆烂搞臭了名声,怎么能让名声变好。

胡庆余急声道:“哼!本百户最是厌恶读书人了,要不是王爷逼着本百户建立义学,疯了才会把大明宝钞白给你们这些只会无病呻吟的读书人。”

“真是越想越气,都怪王爷过于心善仁义,要不然一年少说也能赚来二三十万两大明宝钞。”

朱棣还想再袒护几句,听到胡庆余为了他的大业,一个劲的往身上泼脏水,张了张嘴,没有说出口。

朱棣心里已经把胡庆余当成了忠心不二的臣子,以后即便是有人说些他的谗言,不会轻易相信了,还有着多多补偿胡庆余的愧意。

朱元璋感慨了一句:“胡庆余还真是一个忠臣,能够为了主上的名声,不惜自污,这一份忠心都快赶上伯仁了。”

第80章 就是这么抢手

毛骧继续在心里加重了胡庆余的份量,怎么也想不到皇帝朱元璋会给胡庆余的忠心那么高评价。

伯仁可是大明开国第一大将常遇春。

方孝儒等读书人不会允许其他藩王染指仕林的舆论风向,找了半天发现了朱棣说话时的漏洞,立即转变了目标开始抨击朱棣:“燕王只是臣。”

“以后也只会是我等这般的臣子,公然笼络蓟辽读书人,已经算是僭越了吧。”

学社读书人正在发愁怎么在太子朱标面前展露自身,眼前一亮,像是苍蝇般围了过去。

“何止是僭越,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哪有藩王笼络读书人的道理,难不成燕王有不臣之心。”

“学生今天劝燕王一句,莫要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读书人,耽误了自身以后的大好前程。”

“等到太子继位以后会怎么看待燕王先不说,燕王这么做恐怕会引起皇帝陛下的猜忌。”

浙东、江西等学社读书人苍蝇逐臭一般,围着燕王朱棣‘嗡嗡’乱叫,差点就把他说成反贼了。

朱元璋听到一句刺耳的猜忌,突然想杀人了。

胡庆余的谋划起了效果,不等胡庆余转出来与学社读书人对骂。

王艮面对密密麻麻的读书人没有半点退缩,温文尔雅的脸容出现了疏远:“燕王只是想要做一件为国为民的善事,就遭到了这么多攻击。”

“学生怎么也不会想到,你等浙东读书人平日里口口声声的说自己是一心为国,到头来不过是一群只为一己私利的小人。”

蓟辽读书人同样是选择了站在朱棣身上,替他说话了,不忿的回应着一声声污蔑。

“你们算是什么读书人,莫不是眼红了我等蓟辽读书人有十两银子的盘缠资助。”

“呵,我等蓟辽读书人就活该受苦,活该只能穷困潦倒的坐在家里等死,满腹经纶不能参加科举,免得抢了你等江南读书人的进士名额。”

“想要不让燕王资助我等蓟辽读书人,可以,只要你等江南读书人愿意每年掏出二三十万两大明宝钞,我等就不会拿燕王一分银子。”

方孝儒等读书人听到要让他们掏银子,一声不吭了。

没有一位读书人愿意拿出那么多的大明宝钞,就算是平摊到每个人头上一两银子,还是不会愿意。

胡庆余以前没少与方孝孺等读书人吵架,经常是吵的口干舌燥没有半点作用,还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效果。

胡庆余津津有味的看着读书人们相互吵架:“王爷,还是以毒攻毒好啊。”

“还没说上两句,方孝儒这个伪君子就哑口无言了,刚才叫唤的挺厉害,说到要掏银子了连个屁都不敢放一个。”

朱棣轻轻颔首,笼络了一批读书人真是裨益良多,别的不说,蓟辽读书人帮着磨嘴皮子功夫,轻松了很多。

朱棣不动声色的说了一句:“这都是你的功劳,要不然本王还会一直受到仕林舆论风向的打压,败坏本王在各地卫所的名声。”

胡庆余听到这一句夸赞,像是吃了人参果,浑身舒坦的都快升天了。

太宗皇帝朱棣要说狠辣,不比朱元璋逊色多少,尤其是不能被朱棣记恨,不然等到登基以后就没有好下场。

方孝儒就是个例子,成为历史上唯一诛了十族的人,比起‘胡惟庸案’还要残酷无情。

朱棣要说对谁好,那是真的好,靖难二十六功臣全部得到了善终,子孙后代还得到了世袭罔替的世代富贵。

胡庆余哪敢有半点自满,谦逊了很多:“这里面哪有末将的一点功劳,全是王爷仁慈,体恤蓟辽的读书人。”

“按照末将的想法,到手的银子哪能白白的送人。”

朱棣已经想好了赏赐,等到这件事结束以后,就要重赏帮着燕王府笼络了整个蓟辽学社读书人的胡庆余。

朱棣没有继续把注意力放在读书人吵架,转头看向了太子朱标和秦王晋王。

太子朱标靠近了胡庆余几步,似是想要说些什么,拉近双方的关系。

刚才已经见识到了胡庆余不惜自污也要帮着朱棣的忠心耿耿,拉拢胡庆余就不能操之过急了,需要徐徐图之。

太子朱标刚要开口,已经想要了赐给胡庆余的妻妾十匹正红色石榴纹宁绸,再是刚正不阿的臣子,妻妾子女往往都是软肋。

不过,还没等太子朱标开口,胡庆余像个滑溜的泥鳅一样,远离了几步。

胡庆余可不敢在朱棣心里留下哪怕一丝坏印象,尤其是不能与不忠沾上一点边,若无其事的说道:“哎呀,这个天真是热,还是这边凉快一些。”

“本百户就怕人多天热,喜欢待在凉快的地方。”

太子朱标仁慈的脸容皱起了眉毛,胡庆余哪里是在说天热,分明是在说东宫的火太旺了,往里面扔柴火的人也多,就不想去凑热闹了。

还是燕王府的冷灶好,只想着烧冷灶。

太子朱标仁慈脸容有些不愉,想他堂堂一国储君,什么时候屈尊纡贵到这个地步,胡庆余未免也太不识抬举了。

太子朱标轻轻甩了一下袖子,没有半点靠近胡庆余的意思了。

朱棣一直在注意胡庆余的表现,他最是记恨墙头草,燕王府的部将们能够得到信任,全都是只听燕王一人的命令,不会有一点巴结太子的心思。

胡庆余的表现让朱棣感到了满意,一点也不比相处了多年的亲信部将们逊色多少。

胡庆余瞧见太子朱标甩袖子了,没有一点紧张不安,反而是眉开眼笑的像是得到了很大好处。

首节上一节44/1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