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摆烂了,家父胡惟庸 第13节

朱元璋忍不住点了点头,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能作为劝学教化的至理名言:“难怪能够写出木兰辞令,才学不浅。”

胡庆余知道自己随口说的一句话是古希腊一位改革家说的,没去解释,也没必要给一个经商的小老头解释:“不说这个了,咱们说回仪卫司副将那件事。”

胡庆余指了指争先恐后的勋贵少爷们,鄙夷的说道:“别看他们争抢的这么厉害,依小子看来,最后不可能有一位勋贵少爷选上。”

朱元璋心里一惊,胡庆余怎么知道了他的想法:“这话怎么说。”

胡庆余没有继续说,笑眯眯的看向了已经空了的官窑茶杯。

朱元璋看了一眼旁边的毛骧。

堂堂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只能黑着脸给一个毛头小子倒了一杯茶。

胡庆余咂么了一口:“你这家丁还挺听话,看来是个忠心耿耿的好奴仆。”

毛骧听了这话,心里的一切不悦都没了,越看胡庆余越觉的他顺眼。

皇帝朱元璋最在乎的就是忠心了,尤其是对于职权敏感的锦衣卫来说,什么都比不上忠心。

朱元璋笑了笑:“确实,是条忠心耿耿的好狗。”

毛骧这么多年来头一次听到朱元璋对他的夸赞,还把他比作了对主人最忠心的狗,感动差点掉眼泪。

胡庆余没有理睬经商老头对一个普通奴仆的夸赞,咂么了一口茶说道:“大明凭借淮西勋贵打下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现在天下太平了,淮西侯爷手握重兵的兵权就成了尾大不掉。”

第20章 真是一份好礼

朱元璋听了这句真知灼见,对这名风评很差的胡庆余产生了浓厚兴趣:“京城里的官宦子弟都骂你糊涂。”

“咱看来,谁也没你看的通透。”

咱?

胡庆余看这个经商老头挺顺眼,就是不懂官场上的规矩,好心提醒道:“您老不在官场混迹或许不清楚,英明神武的陛下喜欢自称咱。”

“老百姓确实没有什么忌讳,但只要是当官的就基本没谁说这个字了。”

朱元璋见他心肠还挺厚道,在尔虞我诈的官场少有的像太子朱标,老脸更加和善了:“上句话还没说完,尾大不掉怎么了。”

胡庆余突然重重叹了一口气,神态有点像一个小老头:“淮西勋贵已经手握重兵了,下一代的淮西勋贵子弟又掌握着东宫和藩王府的兵权。”

“谁知道淮西勋贵里会不会冒出来一个宋太祖,在一帮子骄兵悍将的挟持下来个黄袍加身。”

“毕竟,淮西勋贵的旧部众多,还都是大明各个卫所的指挥使,谁还不想做个开国勋贵。”

毛骧听了暗喻谋反的话,冷汗都快下来了:小祖宗,你快闭嘴吧!

朱元璋倒是没有太大反应,淡然一笑:“连这种话都敢说,看来是真没把咱当外人。”

“等到真有那么一天,咱可以保你的嫡长子一命。”

胡庆余还以为经商老头要藏匿他的长子,给他留下香火,又拍了一下经商老头的肩膀:“你也不差啊,都说了咱这个字在官场是个忌讳。”

“你还是坚持说了出来,看来也没把小子当外人。”

毛骧听了这话,神色讶然,紧接着就是羡慕了。

以朱元璋对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的恩宠,都不可能在他犯了诛三族的大罪,留下一脉香火。

朱元璋很久没聊的这么畅快了,继续询问道:“太子子嗣不兴,到现在只有一个长子,还有早夭的迹象。”

“你怎么不去投靠一位藩王,太子真要是没有子嗣,就只能兄死弟继位了。”

胡庆余认为经商老头说的很在理,土木堡战神朱祁镇被俘虏了以后,就是他弟弟朱祁钰继位,还有大明的崇祯皇帝,都是继承哥哥的皇位。

胡庆余担心附近有锦衣卫,急的他声音高了一些,劝解变成了呵斥:“您老千万别乱说!太子殿下一定会有更多子嗣,一定会躲过夭折继承皇位。”

胡庆余所担心的锦衣卫,确实有一位,还是天下所有锦衣卫的头儿。

毛骧听到一句呵斥,当即把手按在了佩刀上,想给胡庆余的嘴来上一刀。

碍于刚才在朱元璋面前夸赞他的情分,慢了几分,就是这几分朱元璋用眼神喝止了他。

朱元璋哈哈一笑:“难得有人会说太子有更多儿子,子嗣兴旺,如果太子真的生了更多儿子,咱再保你的正妻不死。”

托妻献子啊。

这是沙场上的袍泽兄弟才会有的情义,经商老头要是被查出来窝藏‘胡惟庸案’的要犯,还是嫡幼子的正妻和长子,全族都会受到牵连。

胡庆余很是感动,一把搂住了经商老头的肩膀:“看来你对太子殿下还真是忠心,放心吧,小子说有就一定会有。”

毛骧瞧见胡庆余胆大包天的搂着朱元璋肩膀,着实吓了一跳,大喝道:“赶紧放开,你这是......”

话说一半,想到朱元璋不让泄露身份,毛骧支支吾吾的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胡庆余递给他一个我懂的神情:“我俩都是往年交了,就不要在意那些个长幼有序的繁文缛节了。”

“累死个人。”

“说的好。”朱元璋又是哈哈一笑,他本来就是武夫出身最是受不了约束,自从当上了皇帝以后,没少被那些所谓的礼法束缚:“朕都保了你一妻一子了,可不就是往年交。”

毛骧听到朱元璋说了这话,松了一口气,心里暗骂:胡庆余你真是个祖宗,本指挥使执掌锦衣卫那么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可都没有今天的惊吓多。

胡庆余想了想,这份恩情真是大到没边了,要好好报答经商老头才行:“给您老银子吧,您老的大明宝钞都能把小子给埋了。”

“要说给田产吧,小子混成这个样子,也拿不出来几亩水浇田。”

“这份恩情还要拿出让陛下都心动的谢礼,才能对得起托妻献子的情义。”

朱元璋气定神闲的看着胡庆余,看他能够拿出什么谢礼来,能让富有天下的皇帝动心。

胡庆余猛的一拍大腿,想到了一件事:“小子的木兰辞令听说过吧,别的不敢说,在诗词方面绝对是大明文治第一人。”

毛骧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他这个心狠手辣的锦衣卫头子听了,都感到了情意绵绵。

视作掌上明珠的女儿毛小宛,作为京城四大美人,整天念念不忘《木兰辞令》。

朱元璋颇为赞同:“就现在来看,大明文治确实没有比你更会写诗的了,但是再会写几句酸诗,也不可能让大明天子心动。”

朱元璋看着不服气的胡庆余,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再有才,能比东坡先生有才情?东坡先生可是没少遭到宋神宗的嫌弃。”

胡庆余知道经商老头说的都是事实,不过嘛,他要拿出的可是一首帝王诗。

胡庆余四处偷看了一圈,只有他和经商老头还有一名家丁,没有锦衣卫在附近。

“咳咳。”胡庆余清了清嗓子,神秘兮兮的说道:“这首词本来是想等到乡试的时候,用来谄媚皇帝陛下。”

“今天咱们这么投缘,就送你一场富贵了,等到乡试那天就在诗词的后面题上您老的名字。”

朱元璋来了兴致,到底是什么诗词,能让胡庆余大言不惭的说出能够谄媚皇帝陛下。

毛骧满脸的嗤笑,跟了朱元璋这么多年了,深知陛下最厌恶阿谀奉承的臣子了。

胡庆余压低了声音,却又能清晰听见,念出了一首诗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21章 恍恍惚惚

满脸嗤笑的毛骧,渐渐变成了凝重,如同遭受到了寺庙铜钟的撞击,脑袋‘嗡嗡’乱响,耳朵轰鸣。

朱元璋更是老脸恍然,嘴里念念叨叨,不停的在重复一句话。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首诗词如同黄钟大吕撞击在朱元璋心间,说出了朱元璋这么多年来的心声。

天朝上国几千年的历史,有谁能够比他朱元璋更雄才大略,只凭一个碗就能成为开国皇帝。

即便是汉高祖刘邦也是亭长出身,换成今天的大明那可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乡绅。

他朱元璋只是一个乞丐。

“好!”

朱元璋大喝了一声,神采飞扬,身上似乎绽放着千古帝王气。

“太好了!”

朱元璋目光灼灼的看着胡庆余,狠狠的拍了拍胡庆余的肩膀:“单凭这一首诗词,你就是大明第一大才。”

胡庆余没想到经商老头的劲还挺大,拍的他龇牙咧嘴:“可不能乱说,这个名头太大,小子可不敢戴在头上。”

“反正咱俩说好了托妻献子,今天就把这首诗词送给您老怎么样。”

朱元璋明白了胡庆余的意思,这是用这首诗词彻底敲定一妻一子的藏匿,让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反悔。

朱元璋露出了认真的神情。

毛骧回过神来,看到朱元璋老脸又一次出现了认真,心里骇然。

能让皇帝朱元璋认真对待的人和事极少,只有两次,一次是答应弥留之际的常遇春封国公。

大明立国以后,朱元璋不顾所有淮西勋贵的反对,册封常遇春的长子为六大国公。

“没能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一次。”毛骧忍不住呢喃了一句,看着龇牙咧嘴的胡庆余,心里只有唏嘘感慨。

朱元璋站起身来,认真的说了一句:“咱回去把这件事记下来。”

只是口头答应,还有修改的余地,朱元璋却准备回去写一份诏书。

只要盖上传国玉玺的大印,一切尘埃落定。

胡庆余还以为经商老头有健忘的毛病,见他要走,赶紧追问了一句:“您老叫什么名字。”

朱元璋停下脚步,想了想,回复了一句:“钟离先生。”

胡庆余愣了一下,忍不住嘀咕了一句:“本少爷还铁拐李呐。”

等到朱元璋和毛骧离开以后,校场边缘的上百张官帽椅,只剩下胡庆余孤零零一个人。

日头渐渐西斜。

胡庆余打了一个哈欠,准备回家睡觉了,就不在这里等着大伴公布进入下一场选拔的勋贵少爷和浙东公子了。

反正他没去,肯定不会有胡庆余三个字。

就在胡庆余站起来,迈开步子往家里走,还没走上两步。

大伴走了过去,尖细声音说道:“恭喜胡少爷,榜上有名了。”

有本少爷的名字?

首节上一节13/1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