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二偷看我日记本 第44节

向陛下汇报事情,好像也不叫打小报告吧?

如果这样也算的话,那些御史不得全都失业?

课堂上,安静得落针可闻。

一股低气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终于,有个小胖子忍不住站了起来。

“二……二哥,是我向父皇说的。我……我对不起你,我错了!呜呜呜!”

“青雀?”

李奇看着这个只有七岁的小胖子。

实在不能理解,这小子怎么就爱打小报告呢?

虽然李泰在后期也不是什么好鸟。

但是现在,总归是个孩子。

李奇语重心长的道:

“知道错了就行,下次应该怎么做?”

“我保证不会再说你的坏话,要说也只会说好话。”

李泰举起手掌,做了一个发誓的动作。

李奇鼓励道: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你记住了,发誓道事情一定要做到,否则,会天打雷劈的。”

李泰害怕的道:

“我会的我会的。”

夫子无语。

吓唬一个小娃娃,这样真的好吗?

而且他还是你弟弟啊!

揪出奸细,李奇这才道:

“夫子,上课啊。今天不是讲《礼记》吗?”

李承乾目睹这一切,全程傻眼。

原来二弟说的认错,是找出打小报告的人,让那个人认错。

他从来没有打算自己认错的。

二弟还是太厉害了!

李奇进国子监第二天,俨然成了国子监一霸。

他不仅恶名在外,又是当今陛下的二皇子,据说陛下极为宠溺。

而且,最关键的是,李奇常常以理服人。

让你不得不服。

就连夫子,有时候也觉得李奇所言,的确深以为然。

就比如那句: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讲的就很对嘛!

李奇也没想到,国子监的事情这么容易就摆平了。

早知道就不拿走夫子的戒尺,平白在李二那丢了印象分。

这几日的日记,李奇所记,基本上都是在学堂发生的事情,倒也没什么特殊的。

直到五天后,周麦来报:

“公子,我们这几日去收粮,发现官府也在收粮。而且,价格不低。”

李奇纳闷道:

“官府也收粮?”

没道理啊!

官府这个时节收粮做什么?

周麦点点头,“除了长安,其他各地,我们所到之处,官府都在陆续收粮。”

“有粮商抢粮?”

李奇又问。

周麦摇头道:

“那倒没有。现在天下太平,粮价很稳定,粮商收粮的积极性一般。”

李奇暗自琢磨。

莫非朝廷中,有精通天文的高手,从星象中算出了下半年的灾情?

否则,不会同一时间,各地都张罗着收粮啊!

想了想,李奇便道:

“没事。官府收粮,是好事。”

“我们让一步就是,千万不能去抬价格。”

“这样,你们俩,专门去找那些粮商,看看他们手里的粮食卖不卖,如果卖,不管多少,咱们都收回来。”

周麦疑虑重重,担心的道:

“公子,咱们平白收这么多粮食,会不会亏了啊?”

李奇叹了口气。

这话咋说呢?

亏是肯定要亏的。

到时候救济灾民,难道还指望那些灾民给钱吗?

他慢慢道:

“麦子,阿勇。粮食这个东西,关乎百姓的生死存亡。有时候,我们做这些事情,不能用生意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你问会不会亏,那肯定会亏。”

“这些粮食收回来,我们一分钱都挣不到。所以,你们要学会压价。”

“明白吗?”

周麦看了看郑永,郑永看了看周麦。

两人均是摇头。

这可太难明白了。

李奇挥挥手:

“行了,这事也不用你俩明白。”

“总之记住:千方百计去收粮,但是能以多低的价格收,就以多低的价格。”

周麦、郑永点头:

“公子,我们记住了。”

李奇看着门外,怔怔的想着:

朝廷没事怎么会去收粮呢?

这事不对劲,很不对劲啊……

第38章 国葬你叫唐玄奘

“嘿嘿?就你会收粮,难道朝廷就没有动作吗?”

李世民拿着那本日记副本。

心里面恶趣味了一把。

虽然灾年是让人很头疼的事情,但是,能够让李奇那小子伤脑筋,也是喜闻乐见的。

今日早朝,魏征、高士廉等人上奏,恢复前太子及三皇子的名号,重新下葬。

以彰显当今陛下的宽仁。

这件事,酝酿了许久,本来没有大臣敢提。

魏征向来直言不讳。

他在朝堂上讲出来后,高士廉立马附和:

“陛下,臣以为,魏大人所言极是。”

高士廉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舅舅,辈分摆在这儿,他的话,自然有一定的分量。

李世民点点头。

他突然想到死于战场的无数战士,尸骨甚至无法得到妥善的安葬。

“可!”

“传旨各郡县,收拢战场遗骸。中书省拟定建成和元吉的名号,三日之后,全国大葬。”

这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李奇在国子监的日子有声有色。

夫子教学,李奇发问。

经常问得夫子哑口无言。

除此之外,他更是在国子监当起了说书先生,一张嘴便是射雕英雄传,听得众学子一愣一愣的。

小胖子李泰更是把李奇奉若神明!

自己的二哥真厉害啊!

这么好听的故事,他是从哪学来的?

就连李承乾,也是啧啧称奇。

“二弟,那江南七怪可曾到长安来?”

首节上一节44/30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