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八路反军有我一支 第80节

没办法再说,现阶段就是人治的阶段,朱由检也知道点到为止就行,还得考虑这些老臣的情绪。

“军部命令督师定的,督师就要大胆的去定,不用事事等着朕,这是军部首辅的权利,朕又不是小气的君主。更何况某一天督师,秦老将军出征在外,还要朕跟着?”

话是这么说,但是朱由检又得把事情再给纠正回来。

“处理是一码事情。但是官校受伤士卒的善后也要做好。可别朕说了要处理,就一棍子给敲死了,该有的人情要有,能够照顾的还是要照顾。”

“老臣明白了。”孙承宗不过也是在试探而已,这种权利的分割就是两个傻子不停试探的结果。对于孙承宗这种老臣来说,这点小事如何处理不好,都是借着事情去寻找权利的边界罢了。

朱由检也知道,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配合,效率低下但是也没有办法。

两个人试探完毕,朱由检不走,孩子气的看着孙承宗。

“陛下也想试验几发?”孙承宗不了解。这该说的也说了,秦良玉也上手了,下面是个什么章程?

“嗯。朕不试了,督师是否忘了什么事情?”朱由检故意说道。

孙承宗一脸懵,事情虽然多,但是涉及到这里的应该没有了啊?

“哈哈哈!”朱由检得意的笑道。

“罚也罚了,但是奖却未奖啊,是不是?”

孙承宗一脸无奈地看着自己的这位少年天子。

成吧,谁让自己摊上了这位呢。

“火器犀利一份,大明的江山就稳固了一份,这奖是绝对要奖励的。”说着话,朱由检从长条箱子中拿出了一支火铳。

“朕先说说这个名字。现在有叫火铳的,也有叫吐火枪的,也有叫大铳的。朕觉得既然主要是给步卒使用,元化又简化了点火的流程,朕觉得统一叫做步枪好了。每一支步枪应该有一个具体的名字,今年是戊辰年,这支步枪就叫做戊辰步枪好了。若是在它的基础上再有改进,就加上甲乙丙丁序列字号。朕今天就正式给这支步枪命名为戊辰甲字步枪。诸位以为如何?”

“臣等无异议。”皇帝命名中规中矩,大家自然也没有什么好反对的。

“至于奖励。”朱由检拉长声音。

“其一,发明人孙元化画像和首支戊辰甲字步枪记录进凌云阁。”

哐,朱由检还没有说完,孙元化就抢先跪了下去。这种奖励,要比给自己多少银子光耀多了。朱由检继续说道:

“其二,按照科学院规矩,孙元化以及相关工匠可以申请局部、全部发明权利。朝廷根据产量,每一年支付孙元化权利使用费用。”

“陛下不可。”这次出声的是还跪在地上的孙元化。

“这一条臣万万不可接受,为了这一支步枪,朝廷在科学院和军工厂支付银两超过十万余两。这确实不是微臣一个人的功劳啊,请陛下收回此条。”

朱由检却说起来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话题。

“天启年间,朝廷在王恭厂的投入每一年不少于七十万两。”他苦笑看着秦良玉和孙元化。

这两位心中估计很苦涩吧。

“元化在天启六年,为了登州四十万两海防炮,把自己的三张古画都送人了。”听到这里,一个大男人孙元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扑簌簌地留了下来。

“朕抄家给你抄回来了。”朱由检瞅瞅王承恩,示意他把一个包袱放在步枪箱子旁边,本来今日就准备顺手还给孙元化,用在现在正好。

“白杆军妇孺只敢开口问朕要七千两。”朱由检又看着秦良玉。

“说是给家中买红薯和土豆种子钱。”

秦良玉有点不好意思,皇帝这样说出来好像自己出兵是为了钱似的。朱由检倒是宽慰她说道:

“老将军不用不好意思。妇孺都饿着肚子,家都保不了,是朕不好意思才是。秦将军放心,徐光启先生那里已经把玉米、红薯和土豆的种子全部送过去了,顺路过去的还有三位熟悉种植的小吏。”

朱由检伸手把哭的稀里哗啦的孙元化给扶了起来。

“朕说这些的意思,朝廷花的钱不假,但是其中何尝没有孙元化和诸位工匠的心血?这些心血若不被重视,下面谁还会为这个朝廷、为朕这个皇帝付出?”

呜…………

穿越过来,朱由检第一次看到朝臣哭的如此伤心的。

“就这么定了。这也不是给你孙元化一个人的,你列个清单,朕这一笔钱给定了,而且制造多少朕给多少。”

不管如何,终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接下来,在孙承宗的陪伴下,朱由检正在给秦良玉讲解已经规模生产的铁丝网和单兵手雷。

现在,军部已经组织了正规的掷弹兵。

每一位士兵都身穿板甲,一旦进攻开始,这些犹如敢死队一样的掷弹兵就会集中在第一线,冒着箭雨将木柄手雷投掷出去,为进攻的部队打开通道。

增加了火油的弹着点已经成了军工厂必备的参观项目。随着一阵阵冒着火光和黑烟的炸点集中炸裂开,又一位老将军自然而然成了火药的拥趸。

这时候,已经洗了脸更换了衣服的孙元化走到了朱由检的旁边。

“臣请陛下挪步,陛下所说的火箭弹臣这边也有初步成果。”

“其心可诛啊,孙元化,原来你是准备用这个哄朕开心吗?”朱由检笑着说道。

第一五六章 康格里夫

崇祯:十八路反军有我一支正文卷第一五六章康格里夫第一五六章康格里夫

失败的久了,人就会开始怀疑自己。

一个人是这样子,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破除这种心态只有一种方式,就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

朱由检知道,这种后世叫做康格里夫的火箭炮,其实就是我们中原自己的发明,只不过后来传到了欧洲,在整个东南亚使用的范围也很广。

先在这玩意上吃亏的是英国人,印度从中原彷制的火箭炮给远道而来的英国人巨大的伤亡。在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将缴获的火箭炮不远万里运回了英国,并在不久之后,就宣布自己的伍尔维奇皇家兵工厂发明了康格里夫火箭炮。

然后在两百年后的八里桥,这种名字叫做康格里夫的火箭炮在中国人精锐骑兵的头上炸响,让两百年后的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吃了大亏。

这种玩意不但打的远、而且威力大,对于密集阵型的军队绝对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其实最适合现在的大明军队,专门用来对付如同铁流一般地满洲人的铁骑。

但是原本英国人的设计思路不对,他们为了保证火箭弹飞行的方向和稳定度,天才一般地在一米多长的火箭弹上上面加了一个四五米长的导向杆,让整个火箭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窜天猴。

对了,其实就是小时候玩的那种窜天猴的放大版本。

朱由检在给孙元化画图的时候,也说了这种版本,但是却提醒他们其实可以考虑羽箭的飞行模式。

经过了科学院、孙元化和大明工匠不断地研究和改制,直接在弹体的尾部加上了一组三片的三角尾翼,可是如何固定尾翼,怎么保证强度,成了最大的难题。这也就是孙元化他们迟迟没有取得进展的原因。

可是今天,他们把这个作为给自己家皇帝的惊喜。

走进更靠近山脚的试验场的时候,包括皇帝身边的锦衣卫都重新查验了一遍身份。

他们首先看到的是火箭弹的发射器,其实就是九个两头开放的铁桶被紧密的箍的一起,形成了正正方方的形状。

然后,两名骑兵就牵着一匹骡子进来,骡子身后是一辆两个轮子的平板车。

“陛下请看。”

孙元化旁边的一位从桌子上拿起一个摆放好的车轮,在核心部位赫然是一套粗大的铁质轴承。

“其他的都比较好解决,难度是这种铁珠。”看着朱由检吃惊的表情,孙元化赶紧补上一句。顺手把一颗铁珠递给了朱由检。

入手冰凉凉沉甸甸的。“其实难度是我们,老师傅却给轻轻松松解决了。这边的锻打师父直接把粗胚铁料截断之后,放在铁珠的模具中,人工锻打,现在一天可以完成五十个到一百个。”

“这次最关键的是解决了渗碳淬火的技术。”

说着话,孙元化将身后的一位满身烟火的老工匠推了出来。他穿着倒还是整洁,一身军工厂定制的劳动服,在膝盖、胳膊肘和肩膀上都是加厚的护垫,但是即便这样,身上的工装也被燎出来大大小小的破洞。

朱由检没有等到老者先开口,直接问道:

“一个月两身的工装和手套,怎么还是不够穿吗?”

老工匠唯唯诺诺的不怎么敢说话,倒是孙元化急眼了。他扯了扯老工匠的袖子,我容易吗我,你还不赶紧给陛下回话。

“够穿,够穿。”老工匠可能也知道自己对面是谁,说了四个字汗都顺着脸颊往下流。

“家里孩子多……”

行了,朱由检摆摆手,只要他知道工厂按时按量发放工装即可。至于人家愿意把自己的衣服给家里面的儿子穿,这又能怎么说呢。他在原来的那个时空,小时候的时候谁还没有穿过自己父母工厂里面的衣服啊。

“朕知道了。防护要做到位,受了伤可不是玩儿的。说说,怎么把碳渗到铁珠和转盘中?”

说到这里,老工匠恢复自己作为大匠的自信。

“小人把球放在土罐里面,,然后把铁珠埋在木炭粉加上一些……”

“莫说细节,加了什么你知道、孙大人知道就好,朕都没有必要知道。”

“哦。”老工匠憨厚的应承了一声。

“然后再罐底四周及罐顶都放上焦炭,这样烧上两个时辰,再用用筛子将渗碳剂饰掉,迅速将红热的钢球倾入冷水内,就成了!”

“好!”

朱由检忍不住鼓掌,又一个难题就被这么攻破了。

然后,两组人跑进场地。一组人把火箭炮发射车抬到了骡车之上,用铁销子固定好。另一组人把另一个发射车抬到了平板车之上,这次没有骡子,只有五个士卒等待着拉车。

“陛下,长途运输靠一匹骡子就可以,近距离运输一个小班的士卒也就够了。”

说完话,旁边的实验场值更军官吹响哨子,两组人开始绕着试验场模拟火箭炮发射车的移动。

“放一炮,给孙督师、秦将军和朕开开眼界。”

“是,陛下!”孙元化连忙答应,然后朝着不远处的值更军官一挥手。

听到了指令,旗手手中的红色三角旗落下,绿色三角旗挥动。一辆运输发射车的马车,和两辆运输火箭弹的马车快速移动到了场地中预定的发射位置。

“陛下,请下防护坑道。”

朱由检没有拒绝,这时候还是听劝一点会比较好。他们一行人下到了不远处的坑道里面,坑道也不是很深,大概就到了朱由检胸膛的位置。然后又在坑道边上堆积了几摞沙袋。

随着又一声哨响,整套演练开始了。

首先是解马的过程。四人扶住后面车厢,两人从两侧将拉车的马和骡子从车架上解开。这种一板一眼的流程都是血的教训。最早的一次,为了保证在移动中开火,他们连马都没有卸下。结果炮响之后,马匹受惊,拉着发射车开始狂奔,还踏伤了多名围观群众。

两个人很快将马匹从车辕上拆卸完毕。接着一个人负责整理马匹使用的挽具,另一个人将马匹迁移到后方。剩下的四个人开始用半圆的铁扣子和长钉将炮车固定在地面上。

火箭炮车固定完毕后。一名举着孙元化发明的规矩开始在火箭炮台的后面观察距离,目测炮击区域,并且根据实际距离,要求剩下两个人对整个炮车的方位、俯仰和摆动的角度进行调整。

朱由检没有打断,他知道现在这种测量并不是很关键,火箭炮靠的是无差别洗地。但是对于老炮手来说,测量一下可能会打得更准一些。

然后,一个长条木箱被辅兵搬到了炮车的后面。发射小队长掏出匕首暴力拆解开木箱子,将一发发一米多长、大臂粗细的火箭弹给抱了出来。

“陛下你请看。”

火箭弹距离比较远,朱由检只能模模湖湖的看一个大概。这个时候,孙元化安排士卒将一枚火箭弹抱进了坑道。

火箭炮在阳光直射之下,闪烁着青瓷的光芒。

“三角翼思考了很多材质和安装办法,最终我们将三个三角翼先固定在这个铜圈之上,然后等待发射前,发射士卒再把它装配到青瓷弹壳的后面。”

“这么做,一个是安装方便,运输也更方便。另外,点火后,铜圈急速膨胀,加上炮弹向前的冲击力,也让三角翼更稳固。”

后期这种火箭弹达到了令人惊讶的五千米的距离。现在也是不错,稳稳的可以达到两千米的距离。火箭炮弹本身以陶瓷为主,这种工艺反而比现在的锻钢材料更好用。而且造价最低,陈本低廉,更何况要比工艺一般地铁壳子来说,爆炸产生的威力更大。除了运输时候需要小心一些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缺点。

对于目前大明的科技,做一个皇帝喜欢的瓷器,对于瓷器工匠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

第一五七章 火箭炮成

崇祯:十八路反军有我一支正文卷第一五七章火箭炮成第一五七章火箭炮成

在现场队长的指挥下,两名士卒将陶瓷炮弹从麦秸垫中取了出来。然后把黄铜三角尾翼圈从前面套了进去,一直安顿到火箭炮弹最后部的凹槽处,这种安装的方式一个是比提前固定好便于运输,另一个是充分利用了爆炸后的冲击,让尾翼套的更加牢固。

首节上一节80/1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