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签到:从一个脚巡开始发迹 第131节

因此,尽管征兵审核的非常严格,但依旧有不少正当年的小伙子们纷纷报名参加。

同时,这次除了征召一部分陆军士兵外,林鸿飞还让付涛出面,招募一些符合水兵标准的新兵,以扩充独立团水军的队伍。

随着丁德虎从冀鲁两省返回后,他带回来700余名身强力壮的棒小伙子们。

而霍云山也在当地精挑细选,招募了300余名江渡县本地青年。

士兵数量的增多,让独立团的军官编制也扩充了一倍。

为此,林鸿飞专门成立了独立团军官教导大队,由他担任总教官,专门从军内挑选合适人员进行相应的基层军官教育。

吴涌泉、褚良义、霍云山这几个保定军校毕业生也人模狗样的成了军官教导大队的教员,把自己在军校内所学的知识,系统地教授给军官大队的学员们。

因为这批学员是军官教导大队的第一批学员,作为总教官的林鸿飞,也会时不时去给学员们上几堂课。

课堂上,林鸿飞要求学员们按照教导大队的规矩,称呼他为教官。

时间一长,学员们反倒成了习惯了。

等他们从教导大队毕业,下放至各个连队担任基层军官后,也同样没有改过来,甚至有些人还故意这么称呼林鸿飞。

毕竟面对林鸿飞,你们称呼他为县长、团长,我们直接尊称一声教官,这就显示出自己和团长是多么的亲密!

当然不只是这帮人,江渡县独立团是在鲁省十一旅第四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原来老四连的成员们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每次在私下的场合里,都会称呼林鸿飞为连长。

时间一长,独立团内部从对林鸿飞的称呼上,就能大致推断出这人的资历深浅了。

第199章 基本盘

这天,林鸿飞给教导大队的学员们上完一堂地图测绘课后,便先行离去了。

走得时候,一帮学员们教官长、教官短的问候送别。

刚一出教室的门,就看到自己的贴身副官李奎等候在外面,见林鸿飞出来,他赶紧迎了上去:

“连长,吴长官刚才派人传话,说是有个叫韦恩的人来了。”

林鸿飞一听,立刻露出笑意:“这大鼻子终于来了,再不来,我还以为他被水匪给劫去了呢。”

“走,回县衙!”

随即,林鸿飞带着李奎和几个卫士向县衙赶去,半路上,林鸿飞还冲着李奎询问道:

“奎子,我听说霍大娘给你说了门亲事,有这事儿吗?”

霍大娘就是霍云山的母亲霍白氏,论起来,霍大娘和白文举是同宗亲戚,白文举要叫霍大娘一声老姑。

李奎有些不好意思道:“对,是霍大娘的娘家侄女,是白局长亲二叔家的闺女。”

“前两天,大娘带着我去了趟白家村,远远的看了那姑娘一面。”

“觉得咋样?”林鸿飞笑呵呵问道。

李奎涨红了脸,一向不善言辞的他憋了半天,才吐出一句话来:

“就,挺好的!”

李奎从鲁省跟着林鸿飞到了江渡县,这么长时间一向办事得体,深得林鸿飞信任,已经从当初的连部勤务兵,晋升为林鸿飞的贴身副官了。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作为江渡大户的白文举家,这才十分主动的请霍白氏从中做媒,借此和林鸿飞进一步拉近关系。

“那就趁早把婚事办了,我刚在江渡县弄了套大宅子,腾出一个侧院给你当婚房。”

“白家也算是大户了,咱不能让这大户瞧不起咱们。”

“这彩礼我给你出了,就按江渡县本地最高的规格来搞,到时候我再让霍云山带上一个连队接亲去,把阵势搞起来!”

“谁要是敢在接亲的时候闹事、堵门,直接给我拖出去揍一顿!”

自己的贴身副官要成亲,林鸿飞这个当主官的,自然不能袖手旁观。

而且,通过大阵仗迎亲这件事,也顺便向白家等大户表明态度。

和我林鸿飞的部下联姻可以,但别仗着自家是本地人,就欺负外地女婿,更不要觉得自己是老丈人了,就可以对女婿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李奎听到这件事,自然是感激万分,他不是个会说漂亮话的人,他的所有感激,都会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中。

没过多久,林鸿飞回到了县衙,刚一进前厅,就看到吴涌泉、丁德虎他们正陪着一个黄毛大鼻子的洋人聊天,旁边的沙发上,还坐着四个身着西装的洋人。

见到林鸿飞的身影后,韦恩立刻从沙发上跳起来,高兴地嚷道:

“MR.林,好久没见,这些日子,我对你的思念从来没有停止过!”

林鸿飞的嘴角抽搐了几下:“好好说话,别搞那么酸了吧唧的骚东西。”

当年,韦恩在去往鲁省的火车上和林鸿飞结识后,两人便开始长久的合作。

一开始,韦恩只是专门负责给青城的染厂进口机器、染料、坯布等。

随着双方信任程度的加深,林鸿飞索性投资,和韦恩共同开办了一家洋行,经营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在给洋行起名字时,林鸿飞十分恶趣味的给洋行命名为‘沃尔玛洋行’。

前段时间,韦恩的一位大学同学的父亲晋升为灯塔国春田兵工厂的高管,因此洋行的业务也开始涉足军火行业。

闲聊几句后,韦恩也没把正事儿忘记,立刻给林鸿飞介绍自己带来的四个洋人。

这四人之中,有两人是资深的煤炭行业工程师,一个叫罗斯,一个叫班德,此次专门来考察煤矿情况,帮助自己建立一套高效先进的开采机制。

剩下两人中,一人名叫菲尔斯,曾在灯塔国的芝加哥港口工作多年,从一个底层的码头工人,一路干到了中层管理人员,可以说是经验丰富了。

林鸿飞希望此人的经验,能用在江渡码头上,将码头的情况进一步改善。

最后一人名叫克里斯,这个人,林鸿飞是认识的,当初自己在津门开办新的染厂,就是此人负责染厂的选址、建设等事宜的。

林鸿飞曾经查阅过江渡县以及整个江北地区的情况,他发现此地的纺织印染业,基本上都是小作坊,并没有大型染厂、纺织厂的存在。

江北地区的纺织市场,基本上都被省城东江市的两家染厂、以及来自鄂省的几家染厂占据着。

要是别的商品,林鸿飞还能忍一下。

可他就是靠开染厂起家赚钱的,旗下的飞虎牌畅销鲁省、冀省、奉天等地。

现而今,自己的地盘上,卖得都是其他染厂的产品,这能忍?

所以,林鸿飞打算让克里斯在江渡县也建上一家染厂,一来给自己创汇、二来解决独立团士兵们的穿衣问题。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吸纳江渡县境内的一部分劳动力!

豪绅们之所以在民间能有超过官方的声望,无非是他们直接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老百姓们为了活命,只能听命于他们。

如此一来,豪绅们就依靠着所谓的‘民意’,从而拥有了和官方叫板、谈条件的资格。

所以,自古皇权不下乡,并非是皇帝不想下乡,而属实是寡人做不到呀。

因此,林鸿飞可以通过暴力手段,短时间内威慑住江渡县的人们。

但从骨子里而言,普通百姓们还是会听命于租给他们土地的豪绅们。

毕竟身为县长的林鸿飞距离百姓们还是太远了。

而给百姓们提供土地、工具的豪绅们,则离得太近了。

所以,解决这个困局的办法,就是给这些普通百姓们一条新的出路。

不种地,依旧能养家糊口!

而开办工厂,就是这个解决之道。

百姓们在工厂里做工,每月都能挣到现钱,不必再去仰仗豪绅们的施舍。

时间一长,他们的归属感就会彻底落在工厂上,从而斩断和豪绅们的依附关系,不再听命于他们。

一座工厂,可是需要不少壮劳力的,每个壮劳力后面,就是一个大家庭。

这些壮劳力在林鸿飞的工厂办公,穿着林鸿飞提供的工作服,拿着林鸿飞给的俸禄,心中自然会向着林鸿飞。

这些工人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就是林鸿飞未来在江渡县境内的基本盘。

第200章 人才太少

罗斯、班德等人来到江渡县后,只是休息了一天,便开始进行相关的工作了。

虽说江渡县境内的土匪已经被林鸿飞派兵清剿了一番,但为了安全起见,他还是派了两个连队保护这四人的安全。

中途,林鸿飞还会时不时和这四人讨论关于建厂、采矿、码头的事情。

再加上县衙里的其他工作,林鸿飞基本上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了。

这时候,林鸿飞意识到,自己手头上的可用之人并不是很多。

军事方面不必操心太多,吴涌泉、郭朗他们足以把独立团管好。

而且,在江渡县征兵工作结束后,林鸿飞就找了个机会,将自己这些年来签到得来的武器全部拿出来放在一座仓库内,交由独立团军需处褚良义管理。

至于霍云山管辖的军法处和工兵连,工作也都干得不错。

可唯独内政方面的人才,林鸿飞现在很是缺乏。

原本江渡县的内政系统内是有不少官员、干吏的。

但这些人的工作能力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吧,也只能说是人神共愤了。

不仅如此,绝大部分人还都有吃拿卡要、吃喝嫖赌的坏毛病,而且跟江渡县的地方豪绅们也牵连颇多。

让这些人帮助自己处理内政,那简直就是自讨苦吃。

因此,林鸿飞在经过一番甄别后,只留下了少量的基层官吏。

其余的人,林鸿飞也没开除,直接剥夺权力、降低俸禄,把他们安排到一些清水衙门内,逼着他们主动卷铺盖滚蛋。

反正林鸿飞也没说开除他们,是他们自己想走的!

有理有据,理直气壮!

至于从江渡县民间选拔一批内政人员,林鸿飞想了想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作为一个外来户,他还不打算过早的重用一些本地人,免得最后形成一股本土派势力。

想来想去,林鸿飞打算给自己的那些老关系们写封信,请他们帮忙寻找、推荐几个人过来。

写信这种事情,其实是可以交代给手下的文员、幕僚们做的。

但林鸿飞觉得自己毕竟是在求人帮忙,还是亲自写信,显得更加有诚意。

所以,一连三四天,林鸿飞先后给钱明鹤、陈奉昌、许承平、陈寿亭、李金龙等人写下了多封信件,然后派人以最快速度送去。

至于能不能找到几个天纵奇才,林鸿飞并不抱太大希望,毕竟江渡县就是个小县城,哪个天纵奇才能看得上这里。

所以,能派来一些上过中学、有一些基本素质的人,林鸿飞就很满意了。

毕竟这个年头,能认识字就已经算是高材生了。

这就够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信件送出后,林鸿飞耐心地等待着回复,而在这个期间,罗斯、班德等人对于江渡县境内的考察也到了收尾阶段。

首先是,罗斯和班德,这两人基本上就是在煤矿那里吃住了一些日子,有时候林鸿飞去看望他们两个,恰好碰到他们刚从矿下上来,俩人黑得跟非洲人似的。

首节上一节131/2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