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想做小地主,被逼登了皇位 第143节

  那管家讲起自己家大人滔滔不绝。

  尽管他有些碎嘴,但秦邵通过这管家之口,倒是发现这毛大人确实堪称正人君子,是那种很有大义之人。

  纵然他是个比较自我,追求小我之好,再考虑大我之人,但并不妨碍他欣赏那些一心只有大义之人。

  ……

  第二日,秦邵和王寅等收拾需要赶路的东西,并给马车需要的物品做了补给。

  以方便参加完毛御史的家宴后隔日就可以直接出发。

  第三日,秦邵带着小三子等人及韩瑾蓉买的礼品,前往毛御史家里赴宴。

  毛御史家住在城东的一处巷子,院子并不大,前后两处。

  他们刚到毛家门口,毛管家就带人早早地迎了出来。

  韩瑾蓉被婆子带到后院,说是毛夫人想见见。

  小三子年纪不大,听说是救了毛家小姑娘的主要当事人,毛夫人也听说了,让韩瑾蓉也带着过去见见。

  秦邵带着王寅到了主客厅,去见毛御史。

  王寅被管家留在外房吃酒,秦邵则进里间跟毛御史品茶。

  “我听说你是安陆州小三元?”

  毛御史身着便衣,倒是不曾拜官员架子。

  秦邵知道纵然自己是小三元,但人家毛御史进士出身,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杀出来的,也是天之骄子。

  自己的那点成就自然应该不在人家眼里。

  毛御史问的时候也不敢太过于骄傲。

  “御史抬爱了!学生只是运气好,在我们那小城获得小三元,还未曾参加乡试,以后会试更是难,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只希望以后乡试更挂上名词,做个举人足矣!”

  秦邵谦虚地说道。

  其实这也是他心里话。

  “大丈夫未曾到疆场,怎能轻易就言败?你这已经开了好头,岂能自己给自己撒气?”

  毛伯温有些不高兴地说道。

  秦邵明白,这位也是个较真的主。

  自己真是运气不好,估计又碰到祝夫子那类较真儿的人了。

  急忙说道,自己到时候乡试、会试会尽力的。

  毛伯温问了他读书的情况,然后又问了安陆州的情况,嘱咐他好好读书,定然会有好未来。

  反正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也有颜如玉之类的。

  毛御史说自己当年的考试经历,秦邵倾听,说道尽兴处也附和一二。

  双方倒是谈得尽兴。

  “大人,那些贼人可曾绳之於法?竟然大白日拐人,真是有些无法无天!”

  秦邵真的不想聊那些读书的话题。

  读书的时候,最害怕别人问你读的怎么样?考试成绩如何?

  前世包括这个时代都是一样的。

  “有几个已经杖毙,只是有两个人是宗室之人,需报于皇帝,方能裁决!”

  毛伯温答道。

  “什么?拐子有宗室之人?”

第162章 巡按御史大人

  秦邵很是惊异,那几个拐子当中竟然有宗室中人。

  “你是读书之人,应关心天下之事,乡试之前之考试大多为基础科之考试,乡试、会试,特别是殿试,考试有策论多为国事,不仅要读圣贤书,更应关心国家事!从细微处看问题,你不妨从这宗室之事考虑国事,也是考试做题一诀窍!”

  “宗室问题如今已经成为朝廷大问题了!太祖的时候有爵位的宗室人员只有58人,到如今一百年之间,宗室人口已经多达3000多人,并且还在大规模地增加!”

  “亲王每年是一万石,郡王两千石,到最低的奉国中尉是二百石,还有皇族的公主及驸马都尉岁食禄米二千石,到乡君及仪宾是给二百石。就算是在大明宗室中那些因为犯罪或者犯错被贬为庶人之人,他们每年还是有俸禄的,字数俸禄的数量减少将近一半多!朝廷还是要奉养那些人!”

  毛伯温叹了口气说道。

  秦邵没想到毛伯温竟然看的这么透彻,对宗室问题有如此先见之明。

  果然能通过独木桥之人都绝非一般之人。

  毛伯温的忧虑后来是的确认的,纵然如今正德年间,宗室人口是三千多人,但这种人就的增加是倍级增长的。

  嘉靖中期是一万多人,嘉靖晚期已经多达三位那人,碗里时期已经增加到二十万!

  成为拖垮大明的一个巨大毒瘤!

  且秦邵到了这里才知道,宗室人员不仅靠朝廷奉养,且他们做了违法之事,地方官员还没有处理劝!

  必须上达朝廷及天子,天子下达命令处理。

  一般来说,如果是重大犯罪,比如叛国之类的,皇帝会派专人核查,核查之后会传书给各地藩王,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做裁决。

  这样做,明着说是:这是咱们皇家内部的事情,咱们自己商量解决。

  其实也是给那些藩王一些震慑!

  看吧!这人竟然有私心,大家都看看他的下场吧!

  一般那些藩王收到传书,都会对那人作为进行斥责,标明自己忠君爱国,全力支持皇帝,直接建议皇帝那那犯错之人送回凤阳老家,闭门思过!

  至于一些比较小的错误,比如与父母兄弟有争执,偷个鸡、摸个狗之类的,当然比如说拐卖普通百姓,这种一般都要与当地宗室当家人商议处罚之策。

  在开葑府,当然是要找周王商议!

  不过此事竟然发生在毛御史身上,他定然不会善罢甘休,肯定是要上达给皇帝的。

  “世风日下,如今的宗室人员是越发不体面了!”

  毛伯温显然这几天为这事烦心,很是感慨。

  “御史也莫过于忧心,宗室之事正如您所说其实是国策之事,一时半会儿确实不宜解决,说到底还是一些宗室旁支不重视教育,无进取之心,如有圣贤书教诲,能有前途可奔,也许风气会发生些变化。”

  秦邵也说出内心的感叹。

  前日又见那买菜的奉国中尉夫妇,说是儿子结婚之后,日子不宽裕,只爱读书,也不跟着做些生意。

  老两口抱怨读那么多书,不能科举,也不能买地种地,都是浪费!

  说到底还是宗室间贫困差异太大,那些上层宗亲有大量的俸禄和田地。

  到了这些远的旁支,每年只有那些俸禄,不能科考,不能有其他生计手段,也只能混吃等死。

  如果有能力愿意进取的宗室能通过科考晋级,说不定不少人还能改变命运。

  如果还有些榜样的作用,那整个风气也许会有变化。

  只是科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个长远投资,只能慢慢来改变。

  “妙哉!自明,你这想法甚是不错,倒是提醒了我!在豫地这几年,我早对宗室一些做法有些想法,只是不知如何跟皇帝严明,如今想来,算是有了由头!”

  先前一脸郁闷的毛御史,听了秦邵的话,突然神色飞扬起来。

  弄得秦邵很是莫名其妙。

  毛御史又跟秦邵聊了其他事宜,接近中饭时间,双方又在一起吃了饭。

  毛御史是江西人,喜美食;秦邵对吃的方面也算是讲究,前世经济条件好了些的时候,没少到处游历,品尝大夏各地美食。

  双方都是爱吃之人,说到吃的话题,谈的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

  韩瑾蓉在后宅跟毛夫人聊得也很尽兴。

  毛夫人谢氏,是大家之女,精通诗词歌赋,且温婉贤惠,可谓是毛御史的贤内助,待人亲切且没多少架子。

  让韩瑾蓉很是喜欢。

  得知韩瑾蓉是因为贼乱与家人走散,且跟未婚夫避难安陆,今去上京就是为了找寻爹娘。

  谢氏很是心疼韩瑾蓉,陪她流了不少眼泪。

  谢氏老家在赣地,也是流民侵袭子地,有家里亲人也曾在战乱中去世,很能感同深受。

  “韩娘子,你那定亲的夫君我看是个清风明月之人,你们这次去上京,找到父母,定然也可以成亲了!”

  谢氏真心地祝福道。

  “谢谢夫人,我们家爷救我性命,没有他,我早已是那黄土掩埋之人,我这后半辈子也不想别的,就想能报答爹娘养育之恩,然后在我们家爷身边侍候就行了。”

  “对了,夫人,听你说那拐子当中有宗室之人,我听说那宗室之人犯罪只有天子和宗室才能处置,这事是不是会变得麻烦?”

  韩瑾蓉有些好奇地问道。

  “如果不是宗室之人,就凭他们拐人,直接就可以杖毙了事!如今牵扯到宗室,我们家老爷只能先告知周王那里,让周王他们先定夺,当然他作为巡按使,自然要上达天子那边。”

  “我们老爷早些年就说这宗室之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那些旁支,这开葑府内太多了,如今很多不好之事都有那些宗室参与,衙门也是很头疼,真是快成一方祸患了!”

  谢氏略带苦恼之说道。

  “夫人放心,大人是巡按使,就凭大人身份,这些人敢对夫人家的姐儿小手,不说那宗室不敢怠慢,就是皇帝那边应该也会有警觉,这事断然不会不了了之!”

  “只是这姐儿以后出门可要多些人照应才好!”

  “韩娘子放心,姐儿这次也吓坏了,幸好你们家人帮忙,不然这后果真不敢设想,以后姐儿出门我必得多人跟随才行……”

  听说韩瑾蓉这次要去上京。

  韩娘子早些年也在上京待过,说了自己在上京的手帕交,还让韩瑾蓉帮忙带几封信回去。

  韩瑾蓉一一答应。

  那谢氏为了感谢,当然也送了韩瑾蓉一些东西。

  期间,谢氏还见了小三子,夸奖小小年纪就英武不凡。

  毛伯温也见了小三子,听说他这样一个不大的小孩子就能战几个大人,很是惊喜,问了小三子许多东西。

  又听说秦邵功夫不错,毛伯温更是惊奇,那架势还想与秦邵切磋一二。

  秦邵只说自己的半路出家,让王寅陪着毛伯温稍微切磋了几下。

  秦邵才得知这毛伯温虽然文官出身,但是对武术及军事方面很感兴趣。

  看来这位也是一个喜武从文的官员!

  这大明纵然文官当道,其实还有几个名为文官,拥有武官才能的军事家,秦邵对大明这段历史了解一般,但是还是知道两人:

  王阳明和杨一清!

  如今看来,这毛伯温倒是跟那两人有些同类爱好。

  只是他对大明正德这段历史了解不多,嘉靖那段时间也是囫囵吞枣,怎么想不起有毛伯温这人。

首节上一节143/4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