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两月后穿越,在线等,急! 第234节

不能说是为了子女科举和被李恪以及老百姓们逼的交商税的,而是要说他们是为了大唐的教育事业从而交税的。

虽然同样是拿出这么多钱,但造成的效果可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他们被迫交税的。

而一个是他们为了教育事业,主动交税的。

这其中的差距可大了去了大!

老百姓们看到报纸上商人们的承诺书,以及这宣传的一番话之后。

内心对于商人们的敌意也降低了很多,觉得商人里面还是有不少好人的。

“学的挺快嘛。”

李恪也看到了报纸,不由笑了笑。

他倒是无所谓,只要钱收上来了就行。

毕竟是让人拿出真金白银来,总要让人宣传宣传嘛!

况且,他也不希望百姓和商人是对立的状态,这样反而不利于后面商业的繁荣。

现在这样,在他看来就挺好!

PS:第三更!.

第201章 一月商税1.8万贯!清河崔氏求见?

扬州和苏州两地刺史,以及主管教育的官吏一起来到了大都督府。

“殿下,下官对您的敬仰简直犹如滔滔江水”

四人一脸真诚的向李恪表达着他们对李恪的敬佩。

之前李恪要让未来数量庞大的学子全部入学读书,他们认为这个财政开支实在是太大了。

扬州和苏州两地的财政根本无法承担,所以表达过这方面的担忧。

但李恪提出要征收商税,来增加财政收入,他们也认为难度很大。

但是,这才短短两天时间,李恪就将商税的事情给解决了!

那些商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愿意缴纳商税。

而且每个商人都是心甘情愿,心服口服的愿意交税!

现在,是商人答应交税,官府有钱扩建官学,有钱承担大量读书人入学,还收获了百姓的民心!

可以说,李恪仅仅几个简单的操作,便将钱的事情解决了,民心也拉拢了。

教育事业能一直持续的办下去,官府的财政收入也会一直得到提升。

在他们看来,这个结果简直是太完美了!

李恪不仅仅在赚钱上天赋异禀,而且在政务上依然稳定发挥。

这让他们不由心中有些感叹,不愧是陛下的皇子,完美的继承了陛下的英明神武!

“事情解决了就行了。”

李恪笑了笑,面对大家的恭维,他也欣然接受。

他凭自己本事办到的事,接受被人的恭维和马屁也是很正常的事。

“只是殿下,朝廷真的会答应让商人的子女参加科举吗?”

扬州刺史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不由有些担忧的看向李恪。

商人们如此爽快的就答应了缴纳商税,其中子女可以参加科举这个条件,起码起到了八成以上的作用。

现在李恪都已经向大家承诺了,只要缴纳商税子女就可以参加科举。

万一到033时候朝廷不同意,那岂不是要出大乱子?

那对于李恪的名声和威望,也会产生很大的打击!

“无碍,科举还有一段时间,等到前三个月的商税数据送到长安城后,朝廷会同意的。”

“就算朝廷不同意,本王在扬州和苏州两地再单独开科,按照成绩录取!”

李恪笑着摇了摇头,表示没什么问题。

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商税将会是多么庞大的一笔数字!

而且商业越繁荣,这笔数字就越大。

在这股庞大的数字面前,朝廷会低头的,想都不用想。

哪怕朝廷真的头铁不低头,那也没关系。

他直接在扬州和苏州两地也搞个考试。

到时候正好添加一些科目进去,官府按照成绩来录取。

反正扬州和苏州的官吏一样也是官吏,估计商人也是将其当宝,没人会嫌弃。

“殿下英明!”

几人顿时点了点头,心中也安心了许多。

的确,正如李恪所说的那般,只要把实实在在的商税金额报上去,朝廷能不动心吗?

或许朝廷不知道,但他们作为扬州和苏州两地的刺史,对于这两地的商业情况还不清楚吗?

只要按照李恪定下的比例来收取商税,那每个月的商税都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在这笔数字面前,他们也觉得朝廷肯定会同意。

不仅会同意,还会将这个交商税参科举的规矩实行到整个大唐所有州府县!

毕竟,仅仅扬州和苏州两地就能收上来如此多商税。

那整个大唐能收多少呢?

那将会是一笔难以想象的数字。

况且,李恪也说了,就算朝廷不同意,那扬州和苏州两地自己办个小科举还是可以的。

毕竟科举制度本身就是乡试县试一级级的考上来的。

到时候,扬州和苏州两地的部门承认大家的考试成绩就行了。

要是之前或许还有些麻烦,但自从李恪给他们看了李世民的圣旨之后,就一点问题没有了。

在扬州和苏州,李恪就是天!

李恪说什么就是什么,任何行为都合法合理。

“接下来,就要做好扩建官学,招募先生,收好商税这三件事。”

李恪看向他们四人。

大的方向他已经准备好了,后续这些具体实施,就要看他们的了。

“是,殿下!”

几人也点了点头,干劲十足的离开了大都督府。

毕竟李恪给他们把路都铺好了,他们只需要按照李恪的计划执行就行了。

而一旦扬州和苏州两地涌现出大量的读书人,但凡有谁在科举中取得了好成绩,那他们也是有一份功劳在里面的。

况且扬州和苏州收上来的税越多,那他们的功劳也越大。

可以说,只要跟着李恪走,按照李恪说的做,他们今后的升迁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毕竟政绩都送到他们手边了,这要是再把握不住,不如辞职回家养老算了。

接下来,扬州和苏州两地便忙碌了起来。

各地官学都有施工队在进行扩建,而且用的还是砖瓦水泥建造。

李恪来到扬州之后,便让人修建了砖窑,能大量低成本的烧制砖头。

现在使用砖头和水泥修建官学的房屋,用的时间也能更长久,同时也更加安全。

同时官府也在找那些之前参加过科举,但却没有取得好成绩的读书人,高薪聘请他们担任教书先生。

读书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所以很多读书人生活其实也颇为拮据。

教书先生不仅社会地位高,而且报酬还如此之高,愿意教书的读书人非常多。

印刷工坊也将生产力拉满了,基本都是人歇机器不歇,几乎是一天24小时在运转。

每天都有一本本崭新的书籍从印刷工坊里运到各个书店里。

而商人们也按照李恪的要求,纷纷来到扬州和苏州两地的商业局,免费办理营业执照,以及领取发票和账本等等。

营业执照很好办,只需要提供掌柜的身份证明,和商铺名称就行了。

至于发票和账本都是免费领取的。

发票是每次做生意的时候要开的。

账本则是有统一的格式,每一笔账都要按照账本上的格式记录,这样方便算账。

办完这些手续之后,大家便开始了正常的经商贸易。

这天,襄州的赵掌柜要去海鲜加工厂进一批罐头。

襄州是内陆地区,罐头在襄州的销量还不错,他这次打算多进一些。

“我要2万瓶罐头。”

赵掌柜当即对海鲜加工厂负责供货的管事说道。

“没问题。”

管事当即点头,然后安排人调货。

在调货的同时,双方也签订了进货单。

并且,管事给赵掌柜开了一张发票。

商业局发放的发票纸张很特殊,用毛笔在上面写了之后,下面一张也会有字迹。

虽说颜色要稍微暗一些,但还是能看清楚上面写的字的。

上面一张由管事收好,下面一张则交给了赵掌柜。

“赵掌柜,这张发票收好,后面去商业局报税要看的。”

管事好心的提醒了一句。

“多谢管事!”

赵掌柜也是小心翼翼的将发票收好。

随后,2万个罐头便从海鲜加工厂调好货了。

赵掌柜和加工厂的一位财务去了银行,办好货物的转账之后,便让人将这2万个罐头拉走了。

首节上一节234/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