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舅驾到,快锁门! 第144节

可你为什么娶了王家的女儿,还让王家和张家结盟,这样就触及到我的底线。

你让他们俩结盟,是不是想跳过我,让韦彦或张嗣成直接当首辅啊?我告诉你,这是做梦。”

一阵冷笑,老人也露出了他的面目,这位是内阁程泰。

以后的日子,只要隔几天,就有人在宁皇面前谈起孙修,一次无所谓,可人多了,宁皇心中也不免起了嘀咕。

…………

二月后,军魂台已建好,可这祭词让宁皇和都督府很不满意。

翰林院的笔杆子头都大了,他们可是文官,又没上过战场,让他们写祭词,一点都体现不出军人的气魄。

改了好几次,还是被打了回来。最后,翰林院彻底躺平,反正就这样了,你们看着办吧,反正我们就这水平。你们要是觉得不行,你们上了。

这下,都督府傻了眼,翰林院竟然罢工了,可朝中的最好的笔杆子都在那里,他们都不行,那我们还能找谁?总不能让我们这些武人去写吧?

左右两都督愁眉不展,再过三天就要祭祀了,如果再没有好的祭词,那就只有拿翰林院的祭词上了。

第241章国殇

正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右都督高虎眼前一亮,一拍大腿道:“我怎么忘了呢!以前,我们写什么文章都要求那些文人。

现在不同了,宁朝的第一大才子是我们武人,我们在求那些酸儒干什么?”

镇国公也反应过来,立即下军令,让孙修三天之内写一首祭词。

孙修有些无语,我可是武官,你让我干文官的活,是不是压榨劳动力呀!但军令以下,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他在府中,仔细回想他知道的诗词,可是都不能代表士兵的军魂。

想了半夜,他突然想起,中学课本里就有现成的呀!那就就是屈原的九歌-国殇,这也是第一首为战死的士兵写的祭词。

孙修想到以后,马上奋笔疾书,将此诗写出,清晨就交给两位都督,让他俩审阅。

两位都督看了以后,沉默了半天,都沉浸在诗中的金戈铁马中。

半晌,镇国公感叹道:“此祭词让我看出了战场的残酷和兵士为国征战的气魄。写的好啊!我这就送与皇上。”

宁皇也看了,只是说了句,“生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此祭词应刻于军魂台上,以慰军魂。”

…………

玉京城外,军魂台前,宁皇率文武百官立于台前。

军魂台通体汉白玉建造,建在历代宁皇皇陵前的一座山坡上。

军魂台分为三层,分为台基,台身,台顶。约高百丈,直冲云霄。

台基上雕刻着兵士奋勇厮杀的情景,形态栩栩如生。台身正面上刻着军魂台的祭词。

台顶上雕有一柄宁字战旗,有些残破,这是仿照当年的冠军侯孙敌,向着凉朝军阵发动决死冲锋,手中举的军旗样式雕刻的。

宁皇身着祭服,带着百官,站于台上。祭官大喝一声,“行大礼。”

宁皇面色严肃,一揖到底。下面百官全部跪下,行大礼。边上的士兵全部单膝下跪,行军中大礼。

“读祭词。”

宁皇展开祭词,高声诵读。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完毕后,宁皇喊出了最后一句,“魂兮归来,以镇山河。”

众人同喝:“魂兮归来,以镇山河。”

大祭军魂台后,军心士气大盛,民间对士兵的看法也大大改变。

但孙修知道这是暂时的,如果不改变士兵们的待遇,仅凭借着宣传是不持久的。

想想看,一个读书人,只要读书有成,有了功名,哪怕无寸尺之功,也能免税,见官不跪。

而士兵呢!以命厮杀,屡立战功,运气好的,退下后,也只能凭着赏赐,买几亩薄田回家养老。

运气不好的,马革裹尸,客死他乡,魂魄无依。要是你,你愿不愿意当兵?还是回家种地呢!

但现在的孙修什么改变不了的,只能看以后了。

…………

乐安侯府密室,汪进汪公公正对孙修道:“侯爷,最近朝中有些大臣经常在皇上面前进你的谗言,不可不防啊!”

“噢?汪公公,那些人是哪一方的?”

“都察院,还有朝中程泰那一方的人。”

孙修想了想,“看来他们已经结盟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柏良平是我的老熟人,几天不奏上一本,心里就难受。

可程泰是为什么呢?我可不相信,是因为我把他外孙发配了,得罪了他。这些政治老手不会因为这些事下手对付我的。”

“侯爷,内阁首辅已经老了,下面按规矩就是他了。但如果内阁其余两人联手,事情可就不一定了。

所以,他肯定要打压那两位,而你就是他们两人的一大臂助,有了你,军方就会支持他们两人。”

孙修明白了,“汪公公说得有理,他们天天在皇上面前参我,可皇上信任我,他们这样有什么用呢?”

“三人成虎,不可不防。”

孙修一惊,他明的了,程泰和柏良平的温水煮青蛙的道理,只要不断的参,反复的参,终有一天,会量变成质变。

“我明白了,多谢公公。”

送走汪公公,孙修也陷入沉思,如何才能破局。

他以历史为鉴,他想到,知道这是非常阴毒的计策。当年狄青一代名将,杀的西夏损兵折将。

让当时的宋仁宗非常赏识,将他升为枢密院枢密使。这触动了文官的利益,引起了那些文官的嫉妒。

因为这个官职一向是文官的,所以,他们不断在宋仁宗面前进谗言。

这些人有小人,也有后代认为的名臣,莫须有这种事,不只是小人会说,那些名臣也会说,结果让狄青惊惧而亡。

他是死得早,不然,岳飞身上发生事就会他身上提前发生了。

现在,他大大提高了武将的地位,让文官有所不满了。但有韦彦和张嗣成的压制,问题不大。

但如果他继续提高武将的地位,迟早有一天会压不住的。到时,全部文官反弹,就麻烦了。

他想的头疼,这是朝中大势,他改变不了。一般建国年数越久,文官势力就会越来越大,武将总会被压制住。

孙修一叹,想不出来?只有让别人替我想了。他写了一封信,让关雷派人送到凌南州巡抚许兴手中。

大半月,许兴回信了,上面只有七个字,跳出漩涡回南越。

孙修恍然大悟,与其与他们在朝中争斗,不如去地方。就像伟人说的那样,农村包围城市,地方包围中央。

南越两州初定,正如刚建国一样,可以让我如画白纸一样,尽情挥洒笔墨。

而不像像在京城一样,每添一笔,都要仔细好好想一想与别人的笔墨,合不和谐,这让我束手束脚。

想通以后,他心情舒畅,至于怎么去南越,他相信许兴和石书礼会想办法的。

第242章吴涛献计

十数天后,朝中收到了消息,南越方面两位巡抚互相弹劾。

以前南越以两州为一国,凌南州是为主,建昌州为辅。

可南越被征服以后,两州平等,有些事就暴露出来了。

比如地界划分,水源的使用权,财政的划分等,这都是矛盾。

两州巡抚争吵不休,纷纷上书弹劾对方。

征南将军也报,西川陆新城来了大量援军,加固了城防。

想靠突然袭击,攻克陆新城,已是不可能的啦!

市舶司也报,沿海商人屡被红毛海盗杀害,船商也不敢出海,致使舶税大减。

以上消息,让宁皇的脑袋有点疼,于是,通知群臣,明日议南越之事。

孙修马上通知了都察院的吴涛,让他给柏良平上上课,说不定有可能还能升个官。

都察院。

“柏大人,明天朝中会商的事,是否是南越之事?”

“正是,怎么?你有何想法?”

“大人,此乃天赐良机啊!”

“噢?良机何来?”

“我们都察院三天一本弹劾那奸佞孙修,已经三年了,可他竟然还在朝中。看来皇上是非常信任他,短期内是奈何不了他。”

柏良平看着吴涛,“说下去。”

“既然奈何不了他,何不将他调出京城。只要他一出京城,想要调回来,那可就难了。这不间接的等于把他发配了吗?”

柏良平陷入了沉思。

吴涛又道:“过不了多久,首辅就要退了。孙修要是还在京城,程大人想要接任,可不太容易。

但如果将他调到南越,他的影响力会大大降低,到时他对京城鞭长莫及,程大人接任可就稳了。”

“说的是有理,但孙修不会去南越的。他也不傻,去了南越,他就影响不了朝堂了。

就是他同意了,韦彦、张嗣成他们也不会让他们去的。”

“大人,这主要看皇上,只要皇上同意。他们也不得不吞下这个苦果。”

“有些难啊!我们三人成虎的计划才开始,还没让皇上猜忌他到那个程度,把孙修踢出京城。”

“皇上征服了南越,下一个就是西川了,可征服西川谈何容易。

就说这次南越两州不和,会让南越充当征西川后勤基地推迟。

而且,南越自从水军被灭后,沿海的红毛海盗日渐猖獗。市舶司连税都收不上来了?没有钱,怎么能打仗?

西川也是警觉了,陆新城加强了军力驻守,也是让皇上烦恼。这些事,都要朝中派重臣去解决。”

首节上一节144/2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