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舅驾到,快锁门! 第125节

可这样做,会有许多百姓饿死的,他对自己帮助宁朝,心里有了一丝悔意。

石书礼知道他在想什么,在旁轻声道:“放心,侯爷已安排好,你只要配合我,是不会让他们饿死的。”

许兴看着石书礼,缓缓点了点头。

石书礼清了清嗓子,大叫道:“别管粮库了,把粮库周围的房子拆了,弄出防火带,不然整个巨阙城都要被烧光了。”

徐如丰道:“不行,救粮食,能救多少是多少。”

石书礼怒道:“去你的狗屁粮食,你就知道打仗。整个城都烧没了,你要粮食有个屁用。”

“你……。”

许兴道:“徐都督,石大人说的对,城被烧没了,搞不好明天宁军就要进城了。”

徐如丰也知道两人说的对,可是心里总很憋屈。

长叹一声,对身边的部下道:“算了,别救了,石大人说的不错,开辟防火带吧!”

在城外,孙修看着城中映出来的火光,知道石书礼成功了,这么大的火,最少也要烧掉他一个多月的粮食。

大火燃烧了一夜,直到中午,大火才渐渐熄灭,整个库房巨阙城两月之粮,全部付之一炬,巨阙城的空气中传来阵阵爆米花的香气。

钱宗在知道粮库起火之后,已经手足无措了,只得召集群臣商议。

“众卿,粮库被烧,该当如何是好?”

中书令道:“为今之计,只有收集粮食,以撑过六个月,等待他国出兵。”

“可现在,粮食都紧张,从哪能搞到粮食呢?”

“可以命令士兵,从百姓中强征粮食,征来的粮食实行配置,多出来的粮食可以充入军中。”

徐如丰道:“可这样,粮食还是不够,这把火可是烧了我们两月之粮。”

石书礼看机会来了道:“我们可以将老弱放出城去,只留下精壮守城。

这样既能消耗宁军的粮食,又能解决我们粮食不足的问题。”

“要是宁军不接受这些老弱呢?”

“他要是不接受,那饿死人的责任就是他们的了。”

许兴都呆住了,这么断子绝孙的主意你也想出来,正要呵斥。

许兴又停下了,他知道孙修为了民心会收留那些人的,不会让他们饿死的。

放出他们,既能能打击南越的军心,又 能保住那些老弱的性命,这石书礼真不愧是谍卫的翘楚。

钱宗觉得这事干的有些不地道,不符他心中的圣人之道。

“国主,社稷第一啊!那些百姓也会理解的,总不能让那些人饿死在城里。”

徐如丰大怒,“你这奸佞,赶出那些老弱,我们的军心,民心都得尽丧于此。国主,不能如此啊!”

石书礼冷冷一笑道:“那徐都督你有什么办法,解决粮草不足的问题。”

“我们可以让朝中重臣捐出一些粮食,充入军中,也要让那些老弱留在城中。”

众人大哗,中书令崔平道:“微臣家中人口众多,粮食也不足。但为了社稷,臣还是可以捐出三石粮食的。”

侍中也捐了三石,尚书令捐的多一点,四石。朝中大臣一共捐了二十多石,这对几十万百姓来说,撑不过一天。

许兴看着这些王公大臣,不禁有些悲哀。他不说别人,就中书令崔家,尚书令冯家和侍中傅家三家,家里起码有万石粮食。

可现在都要亡国了,他们还把这些粮食捂在手中死也不捐。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于是,许兴道:“石大人说的对,将这些老弱送出城去,既能解决我们的粮食不足,又能给他们找到一条生路,这是唯一的办法啦。”

徐如丰刚想反对,姜渊拉了他一把,对他摇摇头。徐如丰见到此情况,也知道想要那些重臣捐出粮食那是妄想。

叹了一口气,只得作罢。没办法,为了节约精神,只得让老弱自己出城去宁军那乞食,虽然他知道这是饮鸩止渴。

那一天,满城哭声,百姓以为这次一定是生离死别。在南越的宣传下,宁军是一群残忍的,血腥的,以杀戮为乐之人。

这些老弱出去,宁军会给他们吃的吗?好一点,会驱赶走。不好的情况下,就是杀戮了。

但无奈,在刀剑的逼迫下,那些老弱也只得出城,向宁军乞食。

宁军大帐中,众将恼怒万分,“镇国公,这也太无耻了,将那些老弱都赶到我们这,让我们管饭,这算什么?”

“我们要是不管,要是饿死了,这算谁的?要是管了,那粮食消耗可就大了。”

镇国公也是为难,这些人,打仗就打仗,弄出这个手段,简直太龌龊了。

第211章劝降大军

这时,孙修笑了,全帐的将领都看着他,镇国公不悦的道:“乐安侯,何故发笑?”

孙修道:“这是好事啊!我还怕他们不把那些老弱赶出来呢?”

镇国公道:“这样好在何处?”

“我正愁怎么争取民心,这不是送上门来了?那些人虽然是老弱,看起来对守城没什么作用,但他们对子女的作用是巨大的。

我们可以让他们吃饱,吃好后让他们去喊他们的儿女过来,我看他们的守城的人,还有没有士气?

“可这样,我们的军粮会消耗过大的。”

“我筹措了五百多万两白银,我们耗的起。”

“可那些人会跑过来吗?”

“刚开始不会,时间长了,肚子饿了,就有效果了。”

镇国公思考了一下,“那就试试吧!”

于是,宁军营门大开,大批士兵盖起了铺子,开始施粥。

吃好后,那些老弱就在宁军的逼迫下,开始喊叫起来。

“二伢子,快点过来吧!这里有吃的啊!”

“仲儿,朝廷的说的都是假的,这里对我们很好,有吃的,有喝的,快过来啊!”

…………

宁军也叫道:“快来啊!新鲜出炉的包子呀!白面大馒头,一咬一嘴油,快来吃啊!”

一边喊叫,一边还在守城的士兵,青壮面前大口干饭。

这让城上的南越军个个大咽唾沫,恨不得跳下城去,抓着包子就啃。但有军官在后面盯着呢!无奈只得收紧裤腰带。

这样过了几天,夜里就有帮助守城的青壮受不了了,坠下绳子,偷偷的跑过去,混个肚圆。

因为现在吃饭都是配给的,别说百姓,就是士兵也只能弄个八分饱,青壮六分饱,那些青壮哪受得了。

吃好后,就加入了劝降大军。

几天后,南越的宣传彻底破灭,因为百姓们看到宁军并非那么残忍,他们也不会无故杀人的。

于是,开始大规模的逃亡了,

这下,就轮到南越方面急了,守城的青壮人越来越少,连士兵也开始当逃兵了。

直到徐如丰火了,采取了十人队连坐的方法,杀了几队人,才制止了逃亡。

可架不住城下的劝降大军天天劝降,过了不久,就不是一个一个的逃了,而是十人十人的逃。

你不是连坐吗?我整个十人队全都走了,我看你往哪连?

这让徐如丰对宁军的行为恨之入骨,对下面的劝降大军也是毫无办法。

用箭射,那可是南越人,还是巨阙城的居民,你要是射了,说不定你旁边的士兵就一刀砍了你,因为你射中了他爹、他娘。

你不射,劝降大军再喊个把月,搞不好手下士兵全都跑光了。

一月后,宁军试探的攻了一下城,谁知结果让镇国公大吃一惊。

第一次攻城,就冲上了城墙,要不是徐如丰带着亲卫将宁军压下去,说不定城就破了。

巨阙城,可是华族三大名城之一。以前,你不死个千把号人,你连城墙你都摸不到,谁知随便一攻,就登上了城墙。

这场战斗,说明孙修的方法是对的,巨阙城的士气已降到相当低的程度。

镇国公心中大定,准备提前攻城,好让战争在年前结束。

当然,攻破之前,还是应孙修要求,写一封劝降书进去,限时三天回复。

钱宗看着手中的劝降书,他也知道,巨阙城要守不住了,于是,召集群臣,共同商议。

“众卿,现在这个形势,如之奈何?”

众人不语,钱宗只得点名道:“崔爱卿,你怎么说?”

中书令道:“降是不能降的,为今之际,只有割地赔款了。”

“不行。”徐如丰和姜渊同时反对道。

中书令崔平双手一摊道:“不割地赔款,难道你们还认为此战还有获胜的机会吗?”

“别说宁朝愿不愿意同意割地赔款?就是同意了,起码我国也要损失一半领土。

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只要顶住就有办法,凉朝会出兵牵制宁朝的,还有西川,西厦,都不会让我南越灭国。”

石书礼摇摇头道:“西厦和凉朝都在北方,现在天气寒冷,要出兵也只能开春以后。

而且春天马瘦,只能小规模的牵制,要让宁朝感到危胁,还要等到秋高马肥之时,可我们粮食不够,撑不到那么长的时间。

西川,就更不行了,我们水军已失,绵江全在宁军手中,西川别说出兵援助,恐怕自己都要加强防备了,以防宁军攻击。”

徐如丰等武将也知道石书礼说的是对的,不然为什么储备粮草要一年呢!

但还是要赌一把,“国主,南越国可是历代先王打下的,不能割让。要是割让了,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

就是要割让,也要等明年凉朝攻伐宁朝时再谈,那时他南边困顿坚城,北面又被凉朝攻击,我们损失的也会少一点。”

说完,徐如丰冷眼扫过群臣,“至于粮食不够,可以让大臣再捐,我可知道你们有多少粮?要是全拿出来,撑个半年应该没问题。

半年之后,情况就会有变化,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坚持守住,就有办法。谁要是这时候再说割地求和,别怪我不讲情面。”

众人看着徐如丰狰狞的面容,也是惊若寒蝉,一句话都不敢说。

只有石书礼,对孙修的计划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钱宗听了徐如丰的话,觉得有理,他也不想自己成为末代国主,有了机会,他总要抓住。

下朝后,石书礼偷偷的来到中书令崔府。崔家可是南越第一名门,家族三王四令。

三代君王,出了四位中书令级别的大臣,门生故吏满天下,连王后也出了两位,现今的王太后就是他的妹妹。

中书令崔平正在家中休息,想到今日在朝中发生的事,又羞又恼。又想到家族的前途,感到一片茫然。

这时石书礼来访,“崔大人,下官有礼了。”

崔平道:“石大人,找我何事?”

“为崔家上下的安危而来?”

崔平瞳孔一缩,“什么意思?”

“今日的情景崔大人也看到了,大人提议割地求和,却遭徐如丰等武人羞辱。

首节上一节125/2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