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我有时空门 第52节

现在让林东财投出情报,是涉及到对方进行情报的验证问题,而从中国上海到德国,就算乘坐世界最先进的邮轮“康德罗素”号也需要近一个月时间。

等到德国验证情报后,再用电报通知德国驻上海领事馆,就是一个多月后了。

这时徐远山应山该到了上海,而情报后面就备注了约见的地点和三个时间。

前面说过了,徐远山没有情报工作经验,遑论林东财了。

所以,徐远山凭自己想像,给林东财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把情报直接邮寄到领事馆,当然这是最省事的,也没有任何风险,但是否能保证送达是另一回事;另一个方案就是通过跟踪和观察,确定某洋人是领事馆的重要人物,然后在街边直接找一个报童,在远处监视,直到报童给对方送到。

林东财当然是选第二个方案,送个东西而已,又不是阴人打闷棍,算啥子风险呢。

因此,他就频频光顾领事馆旁边的几家咖啡馆。

第一家咖啡馆是“虹口咖啡馆”,是他一个人来的,据咖啡馆的女招待说,这家“虹口咖啡馆”是上海第一家开业的咖啡馆,1886年开设的。

从“虹口咖啡馆”窗口望出去,就能看到德国领事馆的大门,林东财没有经过特工培训,就是看了徐远山所给一份“特工资料汇总”的乱七八糟材料,他就刻意模仿起来。

而且咖啡馆里,只要点一份咖啡后就可以坐很长时间,如果人多时不好意思占据着座位,再点一份就是了。

第二家是“汉壁礼咖啡屋”,这家号称是咖啡屋,实际上比“虹口咖啡馆”还大两倍,也是一家老字号,1906年开设。

这里也能观察到德国的领事馆。

林东财在西安城没有见过有咖啡馆,或许是有但真没有见过。

但上海滩就不同了,一条几百米长的街道,少则有两、三家咖啡馆,多的有七、八家咖啡馆。

他觉得在咖啡馆是适合谈事做联系工作的事情。

通过几天观察,他终于确定有一个洋人是德国领事馆的重要人物,为了明确目标,最后一次他还带了德语翻译过来。

他们两人一路跟随,到北四川路时,看到这洋人进了一家“上海珈”店,他们两人也一起进去。

翻译的任务就是借口上去用德语搭讪,而林东财独自一个坐一边。

林东财让女招待点了一份珈啡,或许是他文质彬彬的打扮原因,店老板竟然过来跟他闲聊。

老板名叫张资平,林东财并不知道对面这个人是和郁达夫齐名的人物,现在是《国民文学》的主编,这珈店就是他开的,有空了就到店里坐坐,和来这里喝珈的青年闲聊,以文会友。

当然,张资平也解释这“珈”一词,是日本人对咖啡的称呼。

他还告诉林东财,鲁迅笔下的《革命咖啡店》就专指这家珈店。

可怜的林东财,不过到上海后喝咖啡才几个月,识得一些字,但朝他屁股抡上几十棍估计都打不出一个“文学青年”的屁来。

所以只好硬着头皮不停地说“不错,不错”,也不知道他“不错”是指咖啡不错,还是指张资平说得不错。

最后,林东财还是无奈先窜出了这家“珈”店,在远处等候德语翻译出来。

第二天,林东财顺利地指使一名报童给那位德国领事馆重要人物送出了情报。

他后来已经成为徐远山手下的情报部门负责人,改名为林东在撰写回忆录中,提到了他第一次执行情报任务时,说起认识张资平的这一段过程,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身为中国知识分子,一名中国文人竟然崇拜别国文化到如此地步,满地是咖啡的字眼时独独用别国的字眼,因此别国侵略中国时,自愿充当汉奸也就不足为奇。”

林东能说这话,是因为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资平参加了日本驻上海领事馆为后台的“兴亚建国会”,这是一个以文化为幌子的特务组织,从此沦为汉奸。

林东的话,就是放到原来时空的后世,也是颇有道理的。

若发生战争时,那些“哈日”、“精美分子”会不会成为汉奸呢?

第七十七章中央红军北上接应

原来时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人数说法有比较大的出入,不过大多数是采纳了7000人这个数字,其中是有原因的。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6月18日会师前,兵力还在1.4万人,后来为了方便作战指挥把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军、第三十二军还有中央纵队的干部团,共5000人调到红四方面军配合作战。

这也是中央红军也称红一方面军在川西仅剩9000人的缘故,但这里开始出现一些统计上的模糊。

红一方面军被称为中央红军,就是因为有中央机关随该方面军行动,当兵力人数较多时,机关人数并不很突出。

但作战部队一下子调出了5000人,那就不一样了。

这就出现一些高级领导人和军队高级指挥员的回忆叙述中提到进入甘肃时,红一方面军有上万人,当然其中还有少量生活不下去的川西老百姓跟随部队行动。

到陕北后,因为中央机关的分开,部分干部沿途就地转入根据地去组织地方工作,因此到达陕北时,红一方面军战斗部队人员仅为7000人也是合情合理。

现在的民国时空,红一方面军在哈达辅镇周围休整,总人数1.2万余人与红二十五军现在兵力1.2万人数相当。

但前者后劲大多了,因为干部所占的比例大,而后者新兵居多。

这也是徐远山认为,两地红军会师后,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及第十五军团在甘肃能够迅速发展到五万人兵力的原因。

等他见到教员时,教员的魄力更让他佩服,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现在兼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员、政委的教员,知道徐远山率领龙组部队南下来汇合时,派出彭军团长率部北上接应。

原来时空历史,红三军团因为长征充当中央红军开路先锋,损失巨大减员严重,因此在7月21日缩编成第三军。

徐远山穿越到民国时空后,7月初红二十五军联系上了中央,红三军团再没有被缩编。

这又是一个蝴蝶效应。

红三军团有四个团,分别是第10、11、12、13团(师级已经撤编),每个团兵力一千二百人左右。

彭军团长带一个团红军战士北上接应,说是选战斗力最强的团,实际上四个团战斗力都差不多,略强一些就是第10团。

该团的团长是张宗逊,政委是黄克诚。

张宗逊黄埔军校出身,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还上了井岗山,原时空的开国上将。

不过,中央红军长征及红军时期中能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黄克诚应该能算上其中的一员。

黄克诚不仅参加革命早,同样是跟随朱总司令上井冈山与教员会师,是文武兼备猛将,更是无私无畏信仰坚定的党员,但同时因为直言批评左倾冒险主义,多次遭批评和降职。

和韩先楚在排、连级干部多次起起落落不一样,黄克诚却是在团、师级干部位子反反复复,光是担任团政委和师政委就反复不下四次。

原来时空,还有更邪门的事,1940年抗战时,担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前身115师344旅)司令员兼政委的黄克城因提出正确的作战建议而被当时土共中原局误解被免去司令员职务。

但他从不消沉,始终带着饱满的革命精神指挥对日作战,更是越战越勇。

皖南事变之后,他所率之部改编成新四军第3师,黄克城担任师长兼政委,该师在华中闯下了赫赫威名,解放战争更是在东北打下了东野第一王牌军的名号,这就是后来的解放军39军。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原时空黄克诚是开国大将,名列粟裕、徐海东之后,排第三。

1935年9月9日上午,彭军团长、团长张宗逊、政委黄克诚率第10团红军战士出发,沿猎子河北上。

哈达铺街上人潮涌动,老百姓都来欢送红军出征。

一队10岁左右的少年男女宣传队唱着革命童谣走过:

红布条条胸前挂,

一把马刀腰间挎。

跟上红军闹革命,

抗日救国打天下。

矛子磨得锞灿亮,

马刀飞快映红绫。

四路八乡打土豪,

锦绣河山遍地红。

这里作为甘南与青海交界,当地百姓深受国民党军队欺压,中央红军到来后,都是把百姓当亲人,不仅说话和蔼,随时随地帮助百姓扫庭院,挑水满缸,比儿子、姑爷还好。

所以,当地老百姓也同样把红军当亲人,军民一家亲啊。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中央红军对百姓的好。

因配合作战需要,陈赓带红一方面军干部团到红四方面军,张国焘故意找茬问干部团长的陈赓:“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哪支部队更好?”

陈赓直率直地回答:“两个方面军的红军战士作战都勇敢,执行群众政策,红一方面军做得最好。”

红三军团第10团9日当天从哈达铺北上,作为先头部队的1营红军战士在政委黄克城指挥下,下午3时到达寺沟镇附近。

这里有鲁大昌部新编十四师两个连兵力在防守。

土共的战将,许多人指挥作战很有特点,比如韩先楚看起来是大不咧咧的样子,但指挥作战狡如兔,行动迅猛如豹,所以也被称为“旋风将军”。

而黄克诚指挥作战看似没有明显的特点,实在是因为优点太多,个个突出就显不出个别方向的突出。

黄克诚的作战指挥包揽“稳、准、狠”的全方位,他没有上过军校仅是读了师范,但善于在战场上审时度势,所带出来的部队如新四军第3师后来的39军,战斗力超强,战术应用灵活,战绩巨大,战损还小。

39军在群雄众多的东北野战军中战斗力排名第一,都是打出来的,否则谁服你啊。

现在黄克诚一看前面寺沟镇路口的两边山侧的半山上有敌人两个大碉堡,对整条大路形成了交叉火力。

他继续观察,发现大碉堡是开口式没有顶子,又看了看山侧,知道1营的战士能够爬上去。

因此,黄克城成立两个突击分队从山上翻过去,爬到敌人碉堡上方后直接扔手榴弹;地面上组织轻机枪和枪法好的战士前出,作为火力掩护,并吸引守军的注意力;而跑动能力强的战士做好冲锋准备,打垮敌人后马上冲过去,不放跑敌人。

从这里就看出黄克诚的战术运用,是环环相扣,就是“稳、准、狠”的精髓。

不到一小时战斗结束了,毙敌24人,俘敌153人,1营战斗伤亡牺牲战士3人,受伤11人,缴获各种枪支189支。

红军攻克寺沟镇后,继续北上,到傍晚时到达离岷县县城岷州只有十四公里的河那下村,这里是原时空后世岷县火车站附近。

而在岷州花天酒地的甘肃军阀、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听悉红军已经逼近了岷州,立刻就慌了。

虽然岷州还有两个多团共有3000人的兵力在防守,而岷州城墙坚固且不低,同时在岷州北面的乡镇还有近两千兵力。

但鲁大昌部在红军攻克腊子口时,被红一军团的二师四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收拾了两个营,也是被打怕了。

岷州城墙与腊子口还差很远呢。

鲁大昌立即给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发去求援电报:红军开始北上,攻击甚猛,我军在寺沟镇防守的一个营全体殉国,如不速派兵前来救援,岷州岌岌可危!

收到电报的朱绍良焦头烂额,六盘山脉出现大股红军游击队,而天水附近交战双方乱成马,通源附近又出现一支红军部队,人数仅几百人但战力彪悍,一个团的中央军围过去也不见惊慌逃跑,正在通源东南方向焦灼相持。

不过,朱绍良还是给鲁大昌回电:你部新编十四师在岷州加紧构筑工事,严密死守,另派王均第三军唐淮源第十二师前来岷县支援,望你部尽忠职守,如有疏漏,严惩不贷。

自从中央红军攻破天险腊子口后,甘肃的国民党军队就陷入不利境地。

当时中央红军从川西北上进入甘肃,有三条路可供选择:第一是北上腊子口,突破天险;第二是往西绕道青海,可这一绕就是广袤的无人区,部队将更加困难;第三就是顺着白龙江东进武都,可东侧已有胡宗南的精锐部队以逸待劳。

所以鲁大昌以为腊子口天险,用两个营守就够了,没有想到红军里有一位16岁名叫“云贵川”的小战士,参军前就是采山药出身,用一根竿头绑了钩子的长竿攀登上悬崖峭壁到崖顶,然后放下绳索让其他战士爬上去,破了天险腊子口。

本来徐老虎的红二十五军自从进入甘肃后,先是闪电占据了两当县城,长途奔袭趁天水守军空虚夜间强攻拿下天水城,围点打援灭了第三军十二师一个补充团,随后不长时间又阴了省交通队的骑兵队,在天水至宝鸡的西山牵制住东北军三个师,六盘山脉一战打瘫了机动能力最强的马家军三十五骑兵师……

这已经让甘肃的二十多万军队疲于奔命,现在中央红军又进入到甘南,别看国民党军队近三十万人,但却又是处处冒火头,五个手指头都摁不住一个跳蚤,现在还成了两个跳蚤了。

朱绍良现在还没有意识到,最后进来的可不是跳蚤,而是一只猛虎。

有着雄才大略的教员,早就看透了甘肃敌我态势,有第十五军团进行游击战牵制各个地方国民党军队就够了。

而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的主力不会分散开来,运动歼灭战就是能够快速高效消灭师级以上敌人的最好战术。

这两个军团,就是潜伏在黑暗中的猛虎,等待机会扑出致命的一击。

哪支国民党军队会成为被狩猎第一个目标?

第七十八章精准射击再现

9月9日下午,让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头痛的,在通源县东南附近出的那股红军部队,就是徐远山率领的龙组部队。

以往国民党军队与红军交战中,最怕就是这种战斗力强悍,而且使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术的红军部队。

兵力少了围不住,兵力多了追不上。

首节上一节52/3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