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抢了虎符,逼袁绍出家 第248节

  但真正的分配工作,还是要着落在诸葛瑾手中。

  袁谭特意叮嘱陈登一句,主要还是担心,自己搞来的这些驽马,到最后全便宜了世家豪族。

  有陈登这个染血的屠刀在,起码能够让那些世家豪族,在伸手的时候,有所忌惮。

  五千匹驽马运抵徐州,垦荒的效率应该还能够再提升一些。

  不过袁谭此刻也不指望能够再垦出更多的荒地了。

  徐州六郡残破的景象,已经让他有所明悟,五十万流民应该是一个上限。

  这还是他占了泰山贼的便宜,不然,估计前前后后能够招募来二十万流民,就已经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数字了。

  过去十多年的战乱,有太多的人口死在了战火之中。

  流民也是一样,此刻已经不同于黄巾之乱刚刚兴起,流民遍地的时节了。

  十余年的战火淬炼下,超过六成的流离人口,不是死在了饥寒之中,就是被征召为士兵,然后死在了沙场上。

  袁谭微不可察的叹了一口气,便将这些悲悯收在心底。摆摆手,示意众人可以散会后,他先一步起身,转回到了内宅。

第三百二十章:江东烽烟起

  有诸葛瑾等人主持政务,徐州的垦荒工作虽然颇为繁重,但倒也称得上是有条不紊。

  一切都在稳中向好之中。

  而徐州南边,却就没有那么平静了。

  自从曹操败走徐州之后,随着袁绍军中突发急病,退回河北,只留下袁谭镇守徐州。

  中原波云诡谲的战局至此算是画下了一个短暂的休止符,天下诸侯终于将目光转向了各自境内。

  中原大战结束,而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到底都没有一举吞下对方。

  对于双方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其他诸侯来说,却值得饮胜三杯。

  但饮胜过后,作为汉末的野心家们,自然也就不安分起来了。

  曹操连遭败仗,眼下虽然再次获得了中原世家的支持,但安顿内部都来不及,自然也顾不上去对付周边的势力。

  至于袁谭这边,接手了徐州的烂摊子后,也一直在忙着种田。

  同样也没工夫去理会南边那些糟心事。

  是以,随着中原硝烟短暂尘埃落定,安定了数年的江表地带,却是再一次被战争的阴云笼罩。

  柴桑城中,久违的再次披甲上阵的孙策回头看了眼身后,披挂着徐州铠的亲卫军,脸上满是傲然之色。

  竭尽孙吴之力,总算是在开战前夕,给他凑出来了一千五百的骑军。

  有徐州铠配备,加上孙策自己的武勇。

  志得意满的孙伯符,只觉得现今天下大可去得。

  “伯符,虽说眼下大军已经齐备,但还是要按步前来,不可心急,以免昔年破虏将军之祸。”

  周瑜看着显然乐观过头的孙策,淡淡的泼了盆冷水。

  听到父亲的名号,孙策先是一愣,心中有些不满,但也知道周瑜这是好心劝谏自己。

  轻叹一口气,多少冷静下来的孙策微微点头,说道:

  “公瑾放心,还和以前一样,你说怎么打就怎么打。”

  看着满是信任的孙策,周瑜虽然神情不变,心底却是涌起一阵暖流。

  孙策别的不说,对于自己的信任,却是世间难寻。

  让周瑜也不由得升腾起了几分战意,点头说道:

  “伯符放心,这一次,定叫那黄祖老儿,悬首城门!”

  说完,周瑜和孙策一前一后,驾马冲出柴森城,城外的五万大军,早已摩拳擦掌,等候多时。

  不得不说,三百万石军粮的花费,到底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甚至和江东军原本有的铠甲军备比起来,都要胜过一筹。

  看到孙策和周瑜策马来到中军营前下马入帐,众将纷纷前来见礼。

  作为乱世之将,又都身在孙家这杆正值上升期的大旗之下,江东诸将一个个自然都是闻战则喜。

  当然,底层士兵们是不是这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总之,在周瑜和孙策二人看来,眼下的江东军,足称得上一句士气可用。

  “吴侯,中护军,各营都已集结完毕,兵甲皆齐,粮秣已足,还请吴侯下令!”

  黄盖当仁不让,站在诸将首位,用力捶了一下胸膛的铠甲,算作军中见礼,中气十足的说道。

  孙策点点头以示肯定后,看了周瑜一眼,见周瑜微微颔首,当即解下腰间宝剑,交付周瑜手中。

  “今次进攻荆州刘贼,当以公瑾为我军中大都督,节制诸将,不得有违,持我宝剑,若有战时推诿不前,争功避难等罪者,公瑾可先斩而后奏,以正军威!”

  听到孙策的话,蒋钦等年轻将领皆是一肃。

  但黄盖程普等老将却是暗暗皱眉,但都没有多说什么。

  毕竟,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周瑜也展现出了不俗的指挥才能,只是说一千道一万。

  周瑜的年龄还是一个硬伤。

  至今不到三十岁,以不足而立的年纪节制数万大军,黄盖等人心中还是有些担忧。

  但看在孙策面子上,谁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拿这一点说话。

  周瑜立在中军帐的最高处,低头俯视众将,目光尤其在黄盖等一众老将身上停留,见到众人皆是低头不言,心中才是微微缓和。

  自家事自家清楚,周瑜也知道,眼下他的年龄还不足以服众。

  平定江东的战事中,虽说自己也立下不少功勋,但当时众将都有功勋在身,他的那些战功,夹在众人中间也算不得太过显眼。

  眼下节制众军,坐镇都督之位,还是要靠孙策的威望才行。

  深吸一口气,周瑜将这些小心暂且收起,目光平视下方各将。

  无论如何,男儿威信,还是要在军阵之上建立才行。

  而今次攻夏口之战,便是他周瑜,成名的第一阵!

  “蒋钦、董袭二位将军,各自领五千兵马,从柴桑出发,走水路,攻夏口,务必堵住夏口水军,在他们封锁长江防线之前,先一步抢占有利地区!”

  对于蒋钦董袭这两个曾经在长江上劫道的人物来说,这算是他们的老本行了。

  过去在水面上混饭吃的时候,二人也没少和荆州水军打交道。

  对此自然是毫无惧色,两将当即出列,抱拳狞笑道:

  “大都督放心,我等定要那黄祖,一条船都出不来夏口!”

  两将话说的很满,但周瑜还是有些不放心。

  黄祖虽然在他看来不堪一击,但毕竟是积年老将,还是提醒了一句:

  “不必太过在意胜负,只要封锁夏口就好,以劲弩弓箭阻住敌人攻势,给我们留出夺取沙羡城的时间即可。”

  蒋钦闻言却是还想再说上两句,稳重的董袭却是先一步拦住,对周瑜微微抱拳:

  “末将领命!”

  蒋钦这才回过神,眼下正在大帐之中,质疑刚刚接任大都督的周瑜,很有可能会被周瑜误认为在挑衅自己的权威。

  平白无故得罪人不说,万一被事后穿小鞋了怎么办。

  想通此间,蒋钦不由得感激的看了眼董袭,二将一前一后领命出营,点起兵马便是朝着港口走去。

  而周瑜又将目光转向另一边:

  “凌操将军、贺齐、全琮二位将军,三位合兵一处,点起一万两千兵马为大军先锋,攻打沙羡城,务必尽快破城,不要拖延!”

  夏口并不是一座城名,而是荆州的沔水入长江后的出海口的名字,夏口指代的地域相当广泛,横跨长江南北。

  荆州的防御力量,主要集中在了两处,一处,便是长江南部,也就是靠近江东的沙羡城。

  另一处,则是长江北部,由黄祖负责督建而成,被当做江陵前哨的夏口军事重镇,堰月城。

  对于这两座大城如何攻取,周瑜亦是早有谋划。

第三百二十一章:募匠令

  久经战乱终于安定下来的徐州,让江东孙策觉得自己可以暂时收回对北方警惕的目光。

  而将精力都用在东边的仇敌刘表身上。

  同样的,大汉南方再次出现的战争阴云,也一样不会对正在安稳种田的徐州,造成任何影响。

  垦荒工作稳步推行的同时,齐侯府中的袁谭,却又开始琢磨一些新的东西来。

  当然,说新的东西,其实有些夸张了。

  其实还是在徐州已经建立起来的将作院基础上,再增添一些新的规章制度。

  “募匠令?”

  礼部衙署内,荀看着袁谭交给他的方略,仔细研读过后,有些迷惑的看了看袁谭。

  虽说在这个年代打混多年,但袁谭到底不像这个时代的士子那样出口成章。

  所写的诏令之类也都是大白话。

  而此刻荀手中的募匠令,便是袁谭这数日琢磨出来的新东西。

  全文不到七百字,又都是白话,并不难懂,荀很快便通读了一遍,只是通读完后,反而更加迷茫了。

  募匠令,如其名字一般,主要是向天下匠师发布招募令。

  告诉他们,徐州这边出了一个将作院,对匠师极好。

  只要自认为有一技之长的,或者是想学门手艺的,都可以往徐州这边来。

  不管有没有技术,只要愿意学,将作院都会敞开大门,并且,对于通过考核,身家清白的将作院学徒工。

  袁谭还特别大方的给出了月给粟米一石的厚赏!

  一石粟米,合汉斤就是一百二十斤,哪怕是按照现代的斤制算,也有足足六十斤。

  六十斤粟米,省着点吃,一个月绰绰有余。

  对于这年头的流民们来说,袁谭的这个诏令,简直就是在做慈善。

  更不用说袁谭还特意在其中划定了匠师等级。

  之前将作院中已经对匠师等级进行了大致划分,但更多的都是在待遇上。

  但这一次,袁谭更加干脆,直接了当的在募匠令上标明。

  学徒之上,匠师等级划分为三等。

  三等匠师,就是有一技之长,来到将作院,熟悉工作流程后可以快速上手参加到工作中的。

  这一类匠师,统统按照百石吏的待遇安置。

  不仅仅年俸百石,同时待遇上,也和衙署中的官吏等同!

首节上一节248/7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