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941节

  再过几百年,王玄策收拾印度人的时候,都没用上唐军,用上唐军的名号,东拼西凑了一支军队都能把一个印度土邦小国给灭掉。

  可想而知这帮家伙的战斗力是多么差劲。

  尚且处在原始状态下的土著军队对上无限接近近代模式甚至除了武器已经达到近代军队标准的魏军……

  一千人的精锐魏军怼翻一万人的土著武装需要的恐怕也就是足够数量的箭矢,然后正面怼上去就可以了。

  南印度的那些土著小邦根本算不上什么,彼此分散,没有统一的领袖和指挥,分散各地,互相还有仇怨,难以协作。

  各个击破不是难题。

  只要让魏人习惯南印度那种潮湿闷热的气候,习惯当地地形,扛过水土不服这一关,差不多就能开启征服的脚步了。

  当初那帮所谓的【雅利安人】都能征服印度的原住民,他魏帝国的强悍武力更不可能行不通。

  所以郭鹏打算给郭瑾配备一部分常年在江南丘陵山地之中和山越贼匪作战的东南兵团精锐作为他的军队骨干。

  更重要的是,种姓制度已经在印度地区开始运行,这种制度的运行可以保证那帮婆罗门和刹帝利无法抵抗魏国的政治军事攻势。

  郭某人还真不相信那些被征服的土著贱民们会帮着雅利安大老爷们出生入死。

  只要魏帝国能够提供给郭足够的后勤支持,郭鹏相信郭有生之年一定可以在南印度站稳脚跟,给子孙后代带去丰厚的遗产。

  到时候再过两三代人,与北印度诸多势力完成对峙的局面也不再是什么问题。

  到最后彻底占据肥沃的恒河流域也未必就是难题。

  再往后,就不是他能预测到的局面了。

  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未来究竟能走到什么地步,那都要看郭自己的意志了。

  但是这支强悍的远征军,他是一定要派出去的。

  与郭的谈话持续了挺久,郭鹏把一些自己想要交代的事情都交代的很清楚,对于郭的安排,他也算是做到位了。

  身为父亲和皇帝,这是郭鹏最后能为郭做到的事情。

  之后,郭鹏喊来了郭瑾,把这件事情对他说了。

  “父亲要退位?”

  郭瑾很是惊讶。

  果然,比起给弟弟军队人口去海外开拓基业,郭瑾更在意的是郭鹏想要退位这个消息。

  于是郭鹏笑了笑。

  “是时候了,再不退,精力就跟不上了,那么庞大的权力,直接带来数量极其庞大的奏本,一开始还好,看到后面,直接头晕眼花,而且根本看不完,这边看完一堆,那边又来两堆。

  权力是大了,可是压力也更大了,精力不足,那是真的撑不住,之前一段时间,为父甚至想过把一部分权力再次交给重臣,让他们帮忙。

  可要真是如此,要是不把皇位让给你,让你来做皇帝,为父好不容易夺来的权力就要重新还给臣子们,到时候,你就要和权臣争夺权力了。”

  郭瑾原先还有些激动,可听郭鹏这一说,他顿时多了几分思考。

  “为父不会强制要求你到了时候就退位,但是你自己要考虑好,权势醉人,没人不喜欢,但是你是皇帝,你身上担着一个国家,你不能犯错,你一旦犯错,全国跟着受罪。

  所以,当你发现你已经没办法承受长期高强度的办公的时候,退下来做太上皇,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还能相对轻松的帮帮你的儿子,扶上马,送一程,如此则政局可以稳定。

  你要想想,你也是人,你也会累,你也会想要懈怠、休息,但是你手中的权力可不这样认为,你要是精力不济,权力却还需要人去行使、掌握,谁去行使、掌握呢?”

  郭鹏拍了拍郭瑾的肩膀:“仔细想想,权臣,还是太子。”

  “儿子明白。”

  郭瑾看了看郭鹏,点了点头。

  “等为父把印刷术铺开,把最后这件事情做完,就把皇位交给你,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一旦坐上了皇位,就没人给你指导,没人帮你承担后果,是福是祸,都是你一人的结局。”

  郭鹏说完,笑了笑,开口道:“好了,多余的话为父也不说了,你的几个弟弟,为父会帮你全部安排到国外,先把阿送出去作为表率,让群臣和天下人都知道这不是你在排斥异己。

  你要给他足够的兵马、钱粮、人口和必要的帮助,三年之内,在他可以自给自足生存下去之前,你要帮他建成兵工厂、造纸工场和印刷工场这些设施,让他能立足。

  等三年之后,他能在当地立足,能自给自足,你就不用再给他什么东西,到那个时候,也不会有人质疑你是为了谋害兄弟才把他们送出去,然后就可以把你的弟弟们全部送出去了。”

  郭瑾默默的听着郭鹏说完,忽然间觉得眼前有点模糊。

  “父亲为儿子做了太多了。”

  他没忍住,吸了吸鼻子,抹了一下眼睛。

  回想往昔,他只觉得自己一路走来,得到了郭鹏太多的提点和帮助,而且总是恰到好处。

  帮他成长,帮他赚取名望,帮他打造执政团队,帮他树立人设,争取人心。

  现在,又要把皇位传承给他。

  之前一段时日,郭瑾曾经私下里阅读过前朝史书,阅读过太史公书和一些野记杂闻。

  读来读去,总是没读到皇太子有几个好下场的。

  长久待在郭鹏身边,也在地方上历练过,郭瑾对于权力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所以他更加明白,他能安然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

第1429章.一千三百三十九 活字印刷与求是书屋

  皇太子是个高危职业。

  半君半臣,不君不臣。

  寻常时节还好,一旦有点风吹草动,整个人就显得不伦不类。

  群臣想要接近却又不敢接近,皇帝想要放权却又不敢放权。

  稍微有点政治风波,皇太子总是很容易就遭到猜忌、迫害,甚至成为靶子,惨遭攻讦。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在他的身上。

  他从未遭到过任何迫害,反而在郭鹏的小心呵护下成长起来。

  他的父亲对待他仿佛只是父亲对待儿子,少有的几次皇帝对待臣子的模式,还是事先商议好的演戏环节。

  他不知道其他人会怎么看待这一切,但是他觉得那些故去的没能成功登位的皇太子们,一定是非常非常非常羡慕他的。

  郭鹏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为父早就说过,这不单单是为你做的,更是为魏国做的,而且今后,当你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也要把魏国放在最前面。”

  “是……”

  郭瑾缓缓点头,而后又略有些犹豫的询问道:”父亲当真觉得儿子已经可以登基做皇帝了吗?时机成熟了吗?”

  “当然成熟了。”

  郭鹏缓缓开口道:“朝堂上,你有人望,数次政治风波之后,尤其是你救了曹洪之后,现有的老臣之中,你拥有人望,他们感念你拼命相救曹洪的勇敢,对你心存感激。

  他们之中不会有反对你登位的人存在,必然会支持你登基,会积极帮助你稳固权力,你的一系列政令都会得到贯彻落实,这十分有助于你在最开始的时候坐稳皇位。”

  郭瑾缓缓点头。

  郭鹏又说道:“朝堂上如此,军队也是如此,你本是讲武堂堂主,新晋毕业考取武举的年轻军官都是你的学生,这是你在军队的基础,有了这份基础,你就不会失去对军队的掌控。

  然后是威望,军事威望暂且不说,有西域战事作为佐证,军队不会质疑你,更兼你出言相助乐进,所以无论是跟着为父打天下的老将还是新人,都会对你心存感激。”

  郭鹏为郭瑾分析了一下眼下的局势,郭瑾便明白眼下这个局势,正是郭鹏为他精心打造的继承帝位的局势。

  内外安稳,别无争议。

  政治斗争刚刚平息,人心思定,谁也不愿意掀起争端,只想过安稳日子。

  在这个政局稳定的状态下继承皇位,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郭鹏也帮他准备好了,扫清了一切的祸患,铺平了道路,就等着他往前走。

  “儿子明白了。”

  郭瑾点了点头。

  “至于用人,为父现在用的那帮人还是挺趁手的,不过亲信心腹你还是要自己选择,在内廷和临淄营里选择你信任的人,为父会给你一点时间,你去选择适合你的心腹,掌控内廷和临淄营。

  内廷的人,你可以自己选,为父现在用的比较顺手的一批人你可以接着使用,至于阎柔,你也熟悉,为父死之前,你可以接着用他,等为父死了,会帮你把他带走,他知道的太多,不能活的比为父更长久。”

  “阎柔他……”

  “他不能活的比为父更长久。”

  郭鹏又重复了一遍。

  郭瑾抿了抿嘴唇,默默点了点头。

  “至于你的那群挚友,到时候可以放入参谋台,放入内阁,放入九部,甚至放在军队里,让他们帮助你把持朝政、军队。

  现在被为父外放出去执掌一地行政的年轻官员,你也可以多多关注,那都是为父帮你准备的未来的中央高官,都很有才能。”

  郭鹏说了很多,说了很多他为郭瑾思考的问题,说着说着,却又觉得没有必要说那么多。

  于是他停下诉说,认真的看了看已经长大成人的郭瑾。

  “好了,没了,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是为父可以预料的了,你要走你自己的路,选择你自己的政策了,为父终究要走在你前面,不可能帮你决定所有的事情。”

  郭鹏握住了郭瑾的手:“不久之后,你就是魏国的皇帝了,你可以为自己做主了。”

  郭瑾点了点头,反握住了郭鹏的手。

  “儿子永远也不会忘记父亲的教导。”

  “那就够了。”

  对于能培养出一个可靠的继承人,郭鹏是欣慰的,能把皇位交给一个成熟的儿子,他是满意的。

  他不会像刘备一样临死前担心儿子不成器,特意写了教子书让他学习,告诉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满满的慈父之心,可一看就对刘禅能否做好皇帝心中没底,连善恶都要嘱托。

  郭某人虽然半辈子戎马生涯半辈子宫廷争斗,可丝毫不曾放松对继承人的教育,丝毫不曾忽视对继承人的关心。

  他把除了政务之外最大的精力都放在了继承人身上。

  对于郭瑾,他是放心的。

  也没必要留什么遗诏给继承人,没什么想要嘱托的话留给后代皇帝,他能照着他自己的意思把该做的都做了,就够了。

  郭鹏再也没说什么,带着家人度过了放松的五天假期,好好的吃了美食,喝了美酒,享受了温泉和放松的时光,他很满足了。

  假期结束,延德十三年正月初六,皇帝郭鹏在新年大朝会上,宣布将面向全国推广已经非常成熟的活字印刷术。

  何为活字印刷术,没人知道。

  不要紧,郭鹏已经让人把全套设备搬运到了朝堂上来,让熟练的技术工人在他们面前演示如何在短时间内刊印书籍。

  然后,一整套流水线工作之下,一本《礼记》就被非常完整的刊印了出来,成就了一本线装书籍。

  当朝的高官显贵们就算再怎么智计超群,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怎么那么快的就能把一本书刊印出来。

  当然,他们也不知道皇帝是怎么掌握这种技术的,并且这种技术已经掌握了多久,掌握到了何种程度。

  看着那些流水线上的工人那么熟练的操作那些他们看都没看过的器具,熟练的在一张张纸上印上字,后头的装订工人熟练无比的把一张张纸堆在一起,三下五除二就整好了一本书……

首节上一节941/16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