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546节

  大家都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大,于禁也觉得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于是便不把扶余人的威胁放在眼里。

  而是把这种姿态当做一种进兵讨伐扶余国的把柄。

  你敢出兵策应公孙度,对我魏国疆土造成威胁,那我要收拾你的话,你可别叫冤屈。

  多好的出兵借口。

  而且思考一下,于禁觉得扶余国既然做出了反应,那么高句骊国也不好说,而且这样说起来,很有可能是公孙氏向他们求援所致。

  很好,这也是一个借口。

  于禁摇头,没有答应张飞的出兵请求。

  然后一边派人严密监视扶余国和高句骊国的军队动向,一边继续加紧围攻新昌县。

  根据魏帝国在战前的了解,扶余国和高句骊国都不是简单的很好消灭的小国。

  扶余国有近四十万人口,高句骊的人口比扶余国只多不少。

  这两国虽然在国家组织上不能和魏帝国相提并论,但是各种意义上都具备了一个成型国家的形态。

  官制也好,军制也好,户口制度也好,赋税也好,农业生产也好,都具备了一个封建国家的基础。

  他们有官员,有较为成熟的军队组织,还有户口统计,也有依托在户口统计之上的赋税制度,农业生产采用青铜或者铁制农具,基本普及了牛耕,各方面都和中原别无二致。

  所不同的是国家文化底蕴和国家体量,这一点,是高句骊无论如何也无法和中原帝国相提并论的。

  无独有偶,扶余国也是如此。

  这两国距离中国很近,各方面都复制了中国,各方面都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因此郭鹏在设计平定公孙度的时候也考虑到这两个国家的威胁。

  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

  东汉是没有余力收拾这两个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本身也受到了公孙氏和鲜卑的巨大威胁,本身发展潜力不大。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

  根据参谋台的具体分析,郭鹏了解到,现在的局势和前汉末年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

  郭魏帝国横空出世,鲜卑更是被郭鹏连续多年打击,两次大规模的北伐不说,还有张飞这个鲜卑终结者在边关连年征战不休。

  张飞为了更好的打击鲜卑人的潜力,甚至用诱骗的方式把鲜卑人骗到边境来打,采用的是灭绝般的手法消灭鲜卑部族,以至于延长城一线的大草原上几乎被张飞打成了鲜卑真空带。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东汉前期不断向南迁移到长城附近的鲜卑部族被迫成规模的北迁以躲避魏帝国军队的不间断打击,不能继续威胁边关。

  因为待不下去了,以至于同样遭到鲜卑威胁的扶余国和高句骊的最大忧患消失了,使得他们有了发展的余地。

  再加上郭鹏要扫灭公孙度占据辽东,则进一步把他们的大敌给消灭了,他们就会失去制约他们发展的最大因素。

  如此局面之下,如果郭鹏学习司马懿,把这个开发困难且苦寒的辽东给放置不管,把三十万汉人内迁,则辽东必然成为高句骊和扶余的乐园,他们一定会占据辽东大规模发展。

  短期内看不到威胁,但是五十年后呢?一百年之后呢?

  正是中原帝国对东北之地的不甚关注,以及政治斗争和交通方面的各种问题,还有魏晋之后中原崩乱,使得国家四百年不得统一。

  这种情况就导致了高句骊没有了主要对手,消灭了扶余之后,高句骊挣脱束缚和掣肘,在一个无比优越的政治环境之中不断发展壮大。

  数百年间,中原沉沦,高句骊却如鱼得水,不断纵兵吞并周边大小国家、部落,人口日益增多。

  他们甚至还吸收了相当数量的中原汉人逃难的移民,得到了先进技术和文化,于是生产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政权。

  到了中原帝国再次一统的隋朝时期,失去制衡的高句骊已然成为一个成熟的封建国家,并且发展到了东北霸主、拥兵六十万的地步。

  这不是虚数,而是实数。

  隋唐时期的高句骊早已不是汉朝时期的边疆小国,而是一头东北巨兽,是比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的后金更加强悍的巨兽。

  其各项国力指标都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边疆小国的数据了,为了对抗隋唐的军事行动,它甚至可以修筑起一条属于自己的“千里长城”。

  军事,经济,政治,人口,生产力,各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上抗衡中国的实力,对隋唐的危害更甚于后金之于明。

  正是因为高句骊有如此实力且为祸边疆,试图对华北地区进行渗透,对中原帝国图谋不轨,这才引起中原帝国的高度警觉。

  于是隋唐两朝四代帝王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多次动员全国兵马,倾尽全力,对高句骊进行接连不断多次打击,誓要消灭高句骊不可。

  而那个时候的高句骊早已不是现在这个公孙度就能收拾的惨兮兮的弱小模样了。

  时代变了。

  隋朝两代帝王数次军事打击,折损兵马数十万,折损人口数百万,甚至透支了隋朝的生命力,付出庞大的时间和巨大惨重的代价之后,虽然也让高句骊疲敝,但是首先挺不住的是隋帝国自己。

  高句骊以一己之力把隋帝国拖垮了。

  以至于要到唐帝国时期,中国才终于把高句骊这个心腹大患给除掉。

  整个过程,近七十年。

  其烈度之大,跨越时间之长,战斗之惨烈,损失之巨大,过程之曲折,堪比二十次萨尔浒之战的总和。

  只是结局不同而已。

  唐帝国终究接手了隋帝国未尽之业,用三十多年的时间,拼尽全力消灭了高句骊,剪除了威胁,收回了辽东。

  可以想象,若是没有隋唐两朝四代帝王接连不断的持续打击和百姓付出的巨大惨重的牺牲,今日之东北,或许将不是中国之东北。

  深谙这些小国一旦失去制衡的发展前景,郭某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任他们继续做大,趁着现在手上实力足够底气十足,必须要消灭了他们,吞并,同化,剪除未来的威胁。

  有些事情郭某人可不敢留给后世子孙,谁知道他们会受到什么样的掣肘呢?

  能做到的就一定要做到,绝对不能动摇。

  吞并,同化,一个都不能少。

  消灭高句骊和扶余,平定三韩和貊,扫平东北,设立州郡进行统治和同化,将是他绝对不会改变的计划。

第885章.八百九十五 那一天,郭某人注定是看不到的

  为了配合郭某人的东北征服计划,青州冀州和幽州三个州都在不断的通过海路向前线运送物资和官吏。

  一边进行征服战争,一边这里就要开始统治了。

  打下来的地方就要占据,就要治理,就要征税,要产生收益,要能够提供足以进行压榨的潜力,这样,后人才没有借口随意放弃。

  羁縻政策的最大缺点就在于国家强大时版图看起来无比巨大,而国家衰弱时则瞬间缩回中原十三州,丧地千里。

  这就让人感觉土地的占有和失去未免也太快了一些,只是一场败仗,就能丧失千里土地,而一场胜仗也能将国土向外扩张千里。

  这不正常,这不是正常的征服和占有,只是一种宣称,一种象征。

  中原帝国在满清以前从来不曾真正占据和拥有那些羁縻政策之下的土地。

  小政府的虚弱状态和地主阶级的保守特性让中原帝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曾想要开拓新的土地,只想尽可能多的占据旧有的开发完成的土地。

  秦汉以后历代中原帝国基本没有主动去进行文化和血缘上的同化,将之纳为真正的领土,所以一旦国势衰弱,领土立刻回缩。

  在这一点上,反倒是满清帝王做的更好,蒙古,新疆,乃至于西藏,都在这一时期逐渐受到了中央真正的统治。

  郭某人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攻而不取,取而不治的历史传统。

  攻占,经营,统治,收税。

  如此,才能真正占有当地,从而真正为汉地十三州建立起一圈至关重要的战略缓冲带。

  这一圈战略缓冲带在眼下看来是没办法得到与投入相匹配的收入的,但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一圈战略缓冲带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那一天,郭某人注定是看不到的。

  但却一定要做。

  辽东如此,草原如此,未来的西域也是如此。

  在大草原上,郭鹏也打算组织起游牧经济区,饲养军马的同时大搞畜牧产业,养马养羊养牛,通过大规模的畜牧产业,不仅要起到战略缓冲带的作用,也要能供给中原人口一定的肉食。

  让吃肉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期待。

  哪怕只是逢年过节呢?

  能做到这一点,郭某人就心满意足了。

  现在,首先要把辽东占据,接手公孙度二十年在辽东打下来的底子,继续发展,把辽东变成可以继续战斗的后勤基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造福后世子孙。

  于禁深深认同郭鹏的战略构想,认为郭鹏一边攻取一边治理消化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

  他为自己能跟随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而感到无比的庆幸。

  于是,在新一轮远程打击持续数日之后,十一月初一,于禁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不成功,便成仁!

  于禁亲自上阵擂鼓助威,骁将张飞亲自带兵主攻东门,魏军全线出击,四面攻城。

  关平忍不住了,向于禁请战,于禁点头答应,于是关平加入了攻城大军,冒着箭雨和滚木石疯狂冲击新昌城墙。

  曹真和夏侯尚忍不住了,一力请战,于禁也点头答应了,曹真和夏侯尚就一起加入了攻城大军。

  接着卢毓和陆议也请战,夏侯衡与曹泰也请战,于禁一起答应,他们也加入了攻城大战之中。

  最后郭瑾也没忍住自己的热血沸腾,请战,于禁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郭瑾的请求。

  “伯瑶啊,你就别上去了,你上去了,我就要跟着上,你觉得合适吗?”

  郭瑾看着于禁的一张猪肝脸,只好很郁闷的放弃了上战场热血一把的想法。

  然后眼巴巴的看着热血男儿们在战场上疯狂的挥洒自己的热血。

  停止远程打击之后,新昌县城早已一片狼藉,城墙被损毁的比较严重,因为火烧造成的膨胀导致的墙体损毁随处可见,这给了魏军登城作战以意外的帮助,而对于守城方而言则是大大的不利。

  城内守军这些天以来损失严重,遭遇到了和当初在剑阁的蜀军一样的待遇,烈火焚身,耳聋,各种擦伤击伤,因为伤病而死的比直接战死的要多得多得多,公孙康是焦头烂额。

  公孙度已经无法下床了,之前那一回算是透支了他的体力和生命力,现在公孙度病情加剧,已经无法再次给与公孙康什么帮助了,公孙康必须要依靠自己。

  但是他自己又有什么好依靠的呢?

  别人不清楚,他是再清楚不过了,城中存粮只能支持八天,援兵迟迟不到,这分明就是必死之局。

  若是之后援军还不到,他就真的要考虑该突围而出另寻生路了。

  魏军的进攻又开始了,这一回,是大军带来的总攻,是四面攀登城墙试图登上城池抢夺城池的血战。

  魏军奋力前进,大量士兵登上城墙和辽东军血战,士气高昂,悍不畏死,而士气持续走低的辽东军难以对抗。

  情况很快恶化,不得已之下,公孙康派遣自己装备精良的亲兵登上城墙助战,和魏军大战不止,可是前线依旧开始吃紧。

  城墙上魏军登城搏杀,城墙下魏军推着撞木猛烈撞击城门,辽东军左挡右支,渐渐气力不支,而魏军则越战越勇,城墙上的战局开始发生变化,辽东军开始渐渐不能抵挡魏军。

  魏军数名勇猛的战将冲上城墙红着眼睛厮杀不止,辽东军倒也奋力拼搏,不甘失败,双方厮杀的极其激烈。

  曹真是最先冲上东城墙和辽东兵厮杀的人之一。

  冒着箭雨躲避石,曹真奋勇的登上城墙,然后挥刀砍杀辽东兵,十分勇猛,三名辽东兵联手攻击曹真,曹真正面迎战,一刀劈死一人,一脚踹开一人,又一刀斩下一人头颅,勇不可当。

  曹真如此勇猛,身旁战友也不甘示弱,一起冲上来和曹真并肩作战,与辽东军血战不止。

  另一边夏侯尚也是如此勇猛,挥刀冲锋在前,斩杀数名辽东军,带动了身边战友的士气,一群人一拥而上,不断击溃小股辽东军的集团抵抗,并且与曹真合流,不断奋进向前。

  于是东城墙的魏军逐渐占据了优势,并且扩大了优势,逐渐把胜利紧握在手。

  张飞主攻的东城是第一个被魏军抢下来的城楼。

首节上一节546/16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