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405节

  不过就算他适应了,他也认为豪强山越联军已经不再适合做郭鹏的打手了。

  他们的内部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积累得差不多了,而且无法调和,再积累下去,就要内部爆炸了。

  他们根本不可能揉合在一起,也没有揉合在一起的必要。

  他们本身就是郭某人为了搞乱江东、打击江东大士族大豪强力量的棋子,当作用已经消耗殆尽的时候,就该被放弃掉。

  于是,这个时候,就是要抛弃他们的时候了。

  用完就抛弃,方显人渣本色。

  郭某人贯彻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作风,了解到这些人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矛盾,已经快要原地爆炸了,那不如让孙吴军队帮帮他们好了。

  贾诩于是得到了指示,暗中操作,将这帮人的主力送给孙吴军队做礼物,让他们的内部矛盾完全爆发,让他们一起去死,然后让孙吴军队帮着郭鹏把这帮障碍物给铲除掉。

  孙吴军队短暂的辉煌之后,就到了郭某人要铲除掉孙吴政权的时候了。

  直接一个反贼的大帽子扣上去,让孙权和周瑜原地爆炸。

  手握大义名分的生活就是那么的枯燥乏味,想怼谁,就怼谁,都不带反抗的。

  其实郭鹏是想要亲自会会传说中的孙十万的。

  看看孙十万是不是真的那么惊才绝艳,那么擅长统兵,那么擅长把一手牌给打烂掉。

  但是考虑到孙十万这辈子也不可能带十万兵纵横合肥了,郭鹏颇有些意兴阑珊,所以还是决定把这个机会让给张辽。

  郭某人也不打算所有事情都自己一个人做,每一次出征都自己亲自带兵,这样不好。

  所以有些事情还是让麾下人多出力,积累一些统领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为将来建立帝国之后的战争行动打基础。

  张辽和曹仁就是两个郭鹏选择出来着重培养的第一梯队的人物。

  郭鹏打算让张辽主导东南战事,让曹仁主导西北战局,看看这两人能否顺应自己的期待。

  好将军自己麾下一大把,好的帅才是真的不多。

  郭鹏自己倒是统兵征战无敌手,但是他的目标是皇帝,皇帝总不能老是御驾亲征,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时间不够用。

  马上皇帝说出去固然好听,但是皇帝御驾亲征这种事情是要有度的,比起讨伐敌人,皇帝还有治理国家的责任,这个是大头。

  勇武的皇帝有威望,便于统治,但是毕竟不是将军,统治百姓不能和打仗一样。

  郭鹏已经很久不曾亲临一线作战了,最后一次亲临一线作战,那还是在诸侯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那时候郭鹏亲临一线,亲自和吕布交了手。

  那之后,郭鹏的身份就已经不太允许他亲临一线了,他的主要职责就变成了统筹指挥,分配任务,决定赏罚,一线搏杀自然有其他将军去负责。

  手下人越来越多,自己的权势越来越大,属下对自己的期待也越来越重,现实情况不再允许也不再需要郭鹏亲临一线化身战神带兵冲杀了。

  这个职责必须要下放给合适的将军,让合适的将军去做,而不是自己去做。

  将来,郭鹏需要御驾亲征的对象也没有多少了,可能还有少数战场需要郭鹏亲自统兵而去,其他的一些平叛啊之类的战争,都可以让麾下的将军去解决。

  目前阶段的战略目标就是把凉州和江东平定。

  在此期间,郭鹏还要完成称帝的任务。

  完成称帝的目标之后,再以摧枯拉朽的能力平推过去,一波把刘璋和刘表带走,结束江南的抵抗,掌控江南,实际上统一全国。

  辽东那块地,放在最后打。

  全国范围内的布局就这样结束了,郭鹏利用自己组织和操纵的中央,打着汉王朝的旗帜,对其他几个势力进行降级打击,他们只能被动接受,没办法全力反抗。

  就连郭鹏操纵皇帝肆意妄为、名为汉将实为汉贼这样的话他们都不敢说。

  马腾自然不会说,公孙度除非活腻了否则也不敢说,刘璋和刘表两条断脊之犬只敢汪汪叫,孙权和周瑜倒是硬刚到底,但是他们自己都危如累卵了,还有那个时间和郭鹏打嘴仗?

  知道郭鹏立了新皇帝,他们要么光明正大的承认,要么默认,就连孙权和周瑜都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和郭鹏打嘴仗。

  因为他们知道,三家连横战败之后,自己已经没有那个资格了,现在的目的是活下去,而不是争一口气。

  于是在郭某人的淫威之下,小皇帝的帝位还是坐的挺稳当的。

  当然了,这个稳当与否,也是取决于郭某人的。

  自然,小皇帝自己是不知道的。

  他在郭某人宽松的快乐教育之下愉快的释放自己的天性,在玩乐之中体会纯真美好的童年,找到最真实的自我,发散了思维,解放了翅膀和思想,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流水线上的教育产品。

  他快乐,他自由,他不高分低能。

  他虽然即将失去帝位,可他拥有了自由!

  相信他一定会为此感到兴奋。

  郭鹏是如此确信的。

  正如郭鹏确信马超一定会把韩遂和阎行给逼反一样。

  在郭某人看来,马超拥有这个时代的凉州人所普遍拥有的特质。

  从百年汉羌战争的修罗场里走出来、饱经死亡杀戮和背叛的凉州人具备同时代所有汉帝国的其他州的居民们所没有的特质。

  剽悍,勇武,不畏死,不杀人就生气。

  同时情感淡漠,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为了生存和自己,没什么是不能放弃的。

  这不是凉州人的错,是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一群人。

  这样的凉州人前期以董卓为代表,后期以马超为代表。

  他们一起在这个时代绽放出了别样的光芒。

第661章.六百七十 他们觉得郭鹏累了

  董卓将凶残剽悍和勇武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马超则把自我为中心的情感特质发挥到了极致。

  董卓怼天怼地怼府主,一派放飞自我无所畏惧的样子,而马超则无视了自己的所有亲眷,父母,兄弟,妻子,孩子,全家为他而死绝。

  如果说妻子和孩子的死是因为凉州叛军的偷家而造成,那马腾和他一票兄弟的死则完完全全和他脱不开关系。

  明知父亲和兄弟在曹操手里做人质,依然不顾一切的决定反曹,使得父母兄弟满门死绝。

  当韩遂为此感到犹豫的时候,他居然说,他连亲生父亲都放弃了,韩遂还有什么好顾虑的?他说他已经把韩遂看作了自己的父亲,韩遂也应该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

  曹操手里的人质,就该放弃掉。

  那个时代的凉州人的生存法则可见一斑。

  残酷,无情,悲哀。

  虽然不知道马超是否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毫无疑问,父亲和兄弟们是因他而死,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后来马超投靠张鲁,张鲁本来因为他的名望和身份而打算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马超,结果手下提醒张鲁,说马超为人淡漠感情,不在意亲眷,对亲眷尚且如此,何况他人呢?

  张鲁立刻反应过来,不再谈此事,对马超也多了几分戒备。

  三国演义把马超塑造成五虎上将这般的英雄人物,只是因为马超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无可奈何的投奔了刘备,在尊刘贬曹的大环境之下,才被塑造为了正面人物。

  但是事实上,同时代的张鲁以及他的部下对马超的行为也是颇为不齿,这大概是对马超人品的最佳解读了。

  马超是个什么人,以刘备的识人之明,估计刘备也不是不清楚,所以马超投靠刘备之后,一直也没什么太活跃的表现。

  直到刘备出征夷陵之前,马超病重,写了一封遗书给刘备,将血脉亲眷马岱托付给了刘备,言辞之中体现出了浓重的悲凉和后悔。

  或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病榻之上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马超是真的后悔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最后的最后,马超一定是后悔的。

  可尽管如此,那又如何呢?

  他家百余人,死的就剩一两个。

  修罗场里走出来的人关心自己胜过关心别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掉的状态之下,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去关心别人呢?

  董卓和马超只是那个时代的凉州人之中最为突出的两个代表罢了,他们所代表的,是一个悲惨的时代。

  马超十四岁上了战场,这和中东的那些少年兵又有什么区别?

  时光转换,沧海桑田,没有变化的还有很多。

  而现在,郭某人要提前为这个时代的凉州画上句号。

  做郭某人的工具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享受和平。

  郭某人发过誓,只要他活着一天,就要为和平奋斗下去,绝对不要让自己的辖地内再次发生动乱。

  再怎么勉强的和平也会比战争要好,忘却了战争的人是幸福的。

  让这一切提前结束吧。

  卑鄙如郭某人,也不愿意看到十四岁的孩子被逼着拿着刀枪上战场。

  就算不能去读书,至少,给我拿着农具去田里耕地吧。

  所以,马超,就看你的了。

  郭某人对马超怀有深切的期望,凉州人民什么时候脱离苦海,就是看马超的发挥怎么样,马超发挥得越好,凉州人民越早脱离苦海。

  事实证明,马超的发挥很不错,和当年的董卓一样,几乎是超水平发挥,完美的顺应了郭某人对他的无限期待。

  他对阎行的欺辱和压迫几乎是全方位的,那种欺辱和压迫……郭某人都看不下去。

  当然了,马超自己也是有恃无恐。

  郭鹏派人来册封马腾的时候,所有凉州的割据军阀们都被郭鹏打怕了,生怕郭鹏起大军来攻,所以战战兢兢,一看郭鹏立了新皇帝,又遣使来册封,这很明显是要和解的讯号。

  他们觉得郭鹏要做权臣了,要把所有精力放在政治方面而不是军事方面了,他要退居二线了,不打仗了,于是选择和大家和解。

  和解需要一个代表,这个代表就是马腾。

  郭鹏选择了累世豪门的马腾作为自己的和解对象和凉州人的代表,与他们达成了和解,一改高压的政策,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怀柔。

  作为怀柔的象征,郭鹏把直面凉州的三辅之地的驻军削减了一半。

  三辅各留五千兵,长安大营留兵一万五千,削下来的三万被郭鹏征调,在古函谷关以西一百四十里处,修建了一座新关,命名为潼关。

  古函谷关在西汉时期就逐渐被废弃,新函谷关在古函谷关以东,靠近雒阳的位置,失去了秦朝时扼守唯一通道的地位,新函谷关只能扼守两条道路的其中一条。

  郭鹏就曾经利用过新函谷关的缺陷,成功突破了函谷关防线进攻董卓在关西的防线,要不是袁绍偷家,郭鹏还真不知道以什么理由回去。

  于是郭鹏在进攻马腾韩遂的同时,也在关中之地勘探地貌,寻找适合建立潼关的地方,想着把潼关建立起来,作为未来保卫雒阳的一道防线。

  未来雒阳作为自己的帝都,虽然历史底蕴足够,但是雒阳之地的形胜不如长安,也不如未来的北京,可这个时代去北京定都纯属脑袋坏了,他可以选择的地方只有长安雒阳,邺城在形胜上也不如长安和雒阳。

  郭鹏放弃了长安,选择雒阳,重要的原因就是雒阳距离青兖二州更近,距离自己的起家基本盘更近,更便于就近控制关东,发展关东。

  雒阳以东有险要关卡数座,足够防御雒阳之用,这都是东汉帝国留下来的遗产,郭鹏只要修缮就能使用。

  而西边,新函谷关已经不足以承担这个重要的使命,所以郭鹏决定新建立一座险要关卡。

  潼关。

  选址的时候,郭鹏选在了古函谷关以西一百四十里的位置,这里与古函谷关之间的一百四十多里的道路蜿蜒山间,深险如函,因此称为函谷,函谷的东头便是古函谷关,西头,便是郭鹏选定的潼关地址。

  设立潼关,派兵驻守,将潼关以东的土地作为雒阳的战略缓冲,以此增强雒阳的安全范围。

  这三万军队抽调走去修建关隘之后,更加确定了凉州军阀们对郭鹏行为的认知。

首节上一节405/16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