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17节

  蔡邕想问问郭鹏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和国计民生相关,则无论是书画,音律,还是文章,都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那首五言诗,是有感而发,觉得写得还算不错,至于文章……学生实在写的不是很好。”

  蔡邕皱着眉头仔细看了看郭鹏,觉得他很有意思。

  “你说的倒也有点意思,不过,那首五言诗,是你写的?”

  “是的。”

  郭鹏本能的回了一句,之后便觉得头皮有点发麻,难道说这首诗现在已经在流传了?

  不对呀,在雒阳待了那么些时日,从未听过有人谈论这首诗,即使在太学里面也是一样,不会吧?

  “和曹嵩没有关系吗?”

  蔡邕接着一问,这一问就让郭鹏心里的担忧消失了。

  好嘛,感情是怀疑自己受到了曹嵩的帮助,请人代笔的。

  “曹大鸿胪待学生极好,也是学生未来的岳丈,但是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做的,这首诗,与曹大鸿胪没有任何关系。”

  蔡邕不敢确信。

  “这首诗分明是在讲述兵役繁重之苦,斑斑血泪,字字锥心,你年仅十二,不可能上过战场,如何写得出这等诗句?”

  “学生的确不曾上过战场,但是学生从小跟随一名上过凉州战场的老兵头学习武艺,学生所描述的东西,都是他亲身经历的。”

  蔡邕顿时一愣。

  “当真如此?”

  “当真如此。”

  郭鹏点头确信。

  的确是如此,正是因为老兵头的缘故,才让郭鹏想到了可以利用这首诗来打开局面,而且真是无比的契合。

  郭鹏将老兵头的经历讲给了蔡邕听,蔡邕听后沉默了一会儿,缓缓点了点头。

  “坐吧。”

  蔡邕指了指自己琴台面前的软垫,叫郭鹏坐下,郭鹏小步上前,掀起下摆双膝前屈,以标准的正坐姿态坐在了蔡邕的面前。

  嗯,礼数周到,的确是受过良好教育的。

  “没想到居然真的有活生生的例子在你身边,老夫错怪你了,郭鹏,老夫想你赔个不是。”

  说罢,蔡邕向郭鹏表达歉意,郭鹏没想到蔡邕如此庄重,赶快站起来避开让到一边,说自己受不起。

  “没什么受得起受不起的,如你所说,错就是错,老夫能犯错,还不能改错?

  蔡邕这样一说,郭鹏顿时无话可说,但是感觉心里莫名的发虚。

  “凉州羌乱,从光武之时就有,战事糜烂百余年,期间战事剧烈时朝廷财政难以支撑,甚至起过放弃凉州退守关中三辅之地的打算,后来经过凉州三明的奋战,羌乱才得以平息,可是为此,大汉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道歉之后,蔡邕便叹息不已,对郭鹏说道:“你所见到的老兵,不过是千千万万士卒之中的一个,比这名老兵的境遇更为凄惨的,大有人在。”

  “学生清楚,学生从谯县一路来雒阳,路上遇到了五次流民队伍,还遭遇一次劫匪劫持,学生知道,现在大汉朝出了问题,问题还很严重。”

  郭鹏所说的引起了蔡邕的共鸣,蔡邕长叹一声,开口道:“你对此有认知,就最好不过了,亲身经历总是好过口说无凭,老夫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却有着等见识和感悟,难怪孟德看得起你。”

  “承蒙大兄厚爱。”

  “孟德还对我说,你八岁的时候,踢了汝南名士许邵的屁股?”

  蔡邕忽然话锋一转,脸上浮现出了感兴趣的表情。

  郭鹏眨了眨眼睛,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少时不经事,义愤填膺,没忍住。”

  “哈哈哈哈哈哈……”

  蔡邕大笑了一阵,抚掌道:“不错不错,从小胆量就大,面对老夫也是一副不卑不亢的样子,看起来是胸有成竹,怎么,你就那么确信老夫会点评你的文章,甚至……收你为徒?”

  郭鹏一愣,大喜过望。

  “蔡议郎所言……当真?”

  蔡邕一笑。

  “假的。”

  “…………”

  看到郭鹏瞬间垮掉的表情,蔡邕又大笑了一阵,好一会儿才止住大笑。

  “孟德的意思,你的意思,还有曹嵩的意思,老夫都知道,不过郭鹏,你更应该知道,老夫还从未收过弟子,也并没有收弟子的打算,也未曾得到哪家家法传授,你与其找老夫拜师,不如在太学里潜心学习经书,找自家博士拜师,岂不更好?”

  蔡邕收起了笑容,面色变得严肃起来。

  “太学数万人,能学成博士的,唯有十四人,学生自认为自己无法成为那十四人之一,不仅是才学,还有出身。”

  郭鹏据实相告,蔡邕也欣赏他的直接。

  “你说的不错,各家家法传承,少不了各家名门之间相互协商,你一个外人加入进去,是没有可能的,多少家族挤破了脑袋想得到传承,凭自己想要办到,难上加难。”

  “所以,学生并没有真的想过能成为博士,学生只想学遍五经,出仕为官,救万民于水火。”

  “哦?”

  蔡邕眯起了眼睛:“救万民于水火?”

  “学生一路来到雒阳,看到的不仅仅是山清水秀,还有白骨和腐烂的尸体。”

  蔡邕眉头一皱。

  少倾,他无奈的叹了口气。

  “学五经和救万民于水火,这二者之间,所相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老夫跟随前太傅胡广学遍五经,名声够大了吧?但是老夫除了在这里抚琴,在东观校对书籍,什么也做不到。”

   PS:求点票票~

第25章.二十五 你和孟德很像

  做出了一番感叹,蔡邕伸手指了指雒阳皇宫的方向。

  “宦官横行,天子不理政务,只图享乐,那么经文学得再好,又有什么用?”

  然而对于这样的想法,郭鹏却不能认同。

   “但是如果不去学,不去努力,就真的什么都做不到。”

  郭鹏看着蔡邕,将想好的说辞一股脑和盘托出:“光说是没有用的,必须要去做,学生学遍五经,只为了获得可以去『做』的资格,局势糜烂,百姓困苦,总要有人去做出改变,不能就这样荒废糜烂下去,否则,大汉天下就危险了。”

  蔡邕看着郭鹏看了好一会儿,又叹了口气。

  “你和孟德很像。”

  “…………”

  郭鹏闻言一愣。

  我和曹操很像?

  什么意思?

  热血青年二愣子?

   “孟德见到老夫的时候,老夫问他的志向,他说他想要为大汉建功立业,平定所有战乱,还天下一个太平,让黎民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你和他的目标相似,而你想要做到的却更多,必将更难。”

  蔡邕这样一说,郭鹏便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接着,蔡邕又笑了笑。

  “这不是学遍五经就能做到的事情,学遍五经只是一个开始,而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老夫为官多年,还是找不到头绪,你能找到吗?经书中真的有救国的办法吗?”

  “经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看经书如何,而看人如何。”

  郭鹏想起了岳飞用兵的名言,将其说出。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蔡邕愣了一会儿,少倾,忽然笑了起来。

  “你和孟德,你们……真的很像。”

  蔡邕大笑了一阵,便伸手打开了琴台上的一个木盒子,然后拿出了一卷竹简,放在了郭鹏的面前。

  “你的诗,老夫收下了,但是你的这些字,是怎么一回事?非是隶字,较之隶字更严整,笔画更为方正,断笔更明显,这是你自己写出来的?”

  “是,学生自幼在家父教导之下练习写字,写着写着,也不记得是从何时开始,喜欢将隶字写得更加严整方正,学生以为这样写起来更舒服。”

  蔡邕又细细看了看。

  “更舒服?仅此而已?你这断笔处的些许运笔之法,可不像是为了舒服而造就的。”

  “但是写起来真的很舒服。”

  郭鹏也不知道该如何向蔡邕说这个事情。

  只能说这是自己练字练得太多,偶然之间出现的一种想法,然后付诸实践之后发现字型优美严整,所以想拿给蔡邕看一下,没有别的意思。

  “的确,你这一改变运笔之法,字形变得更为严整方正,看上去自有一种磅礴正气,气势不凡,你再来写一些,老夫来看。”

  蔡邕好像对楷书很有兴趣,要求郭鹏当场来写,他来看,估计也有些不太相信的想法,想要眼见为实。

  于是郭鹏便拿起了蔡邕身旁的笔墨和竹简,端正身姿,在蔡邕的面前一笔一画将十五从军征再写了一遍。

  “你这断笔运笔之法果然不同于隶字,看上去,着实有些不凡,你再写写,与老夫说说,待老夫细细参详。”

  郭鹏便知道,蔡邕对楷书上了心,果然是文艺气息浓厚的老文青,对艺术的兴趣远高于对正事的兴趣,怕也是收到党锢之祸的威压,不得已如此吧……

  一整个下午,郭鹏便在蔡府上写楷字,写给蔡邕看。

  并且把自己的断笔和运笔之法告诉蔡邕,蔡邕越看越觉得有趣,直言郭鹏的新字书法已经自成体系,有了一定的格局和规矩。

  看到蔡邕对楷字的兴趣渐渐起来了,郭鹏便趁机向蔡邕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太学讲经次数少,时间短,大部分时间都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支配,学生希望可以在空闲时间追随蔡议郎学经,不知蔡议郎以为如何?”

  蔡邕提笔的手顿了顿,少倾,便搁下了笔。

  “原先,老夫并不愿意收徒,无论是你,还是旁人,老夫一开始都没有这样的打算。”

  “那现在?”

  郭鹏连忙询问,因为他捕捉到了蔡邕话语里的动摇之意。

  蔡邕深吸了一口气。

  “老夫现在是东观藏书阁负责人,奉皇命负责在东观校对书籍,刻印石经以正天下经典,十四家经文流派皆有涉猎,你若有空闲,可以来东观找老夫,帮着老夫一起校对书籍。”

  郭鹏大喜过望,连忙就要跪下拜师,却被蔡邕一把托住。

  “别急,郭鹏,你想拜师,也没那么容易,老夫不过是答应你可以来与老夫一起校对书籍,可没答应让你拜师。”

  “…………”

首节上一节17/16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