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 第694节

食宿全免,被褥免费发放,着装也是按照单衣冬衣每年各发放一身,衣帽鞋袜也一样;每月每人还有一枚银币的补贴,用于购置其他物品。

在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好了相应规划和配置后,接下来就是完善医疗体系。

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

根据朱由检的要求,大明全境内所有郎中,都已经被纳入朝廷体制内,成为吃皇粮的一员,与之相对应的是,所有个人医馆也同时全部被收编,这是强制性的,不管你愿不愿意。

在朱由检的规划里,未来的大明只有公立医院的存在,个人行医也可以,但仅限于诊所类的微型医疗机构,绝不允许个体建立医院,这一点会被写入大明律中,但有违者,即刻罢职归家。

医疗体系是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社会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搞成产业化,要朝着全民免费医疗的方向顽强前进,就算时间再长也要达成。

一旦放开私立医院的建设,那就意味着产业化的萌芽,等到它将来树大根深再去整治,就会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在既得利益集团暗中对抗下,极有可能酿成不可知的巨大风险,使整个社会陷入动荡之中。

受制于从医人员严重匮乏的窘境,公立医院的建设速度和范围异常缓慢,偌大的京城也只建起了四所医院,职业医护人员只有六百余人,相对于京师接近一百五十万的总人口来说,人均医疗资源少的可怜。

但是比起更多偏远落后地区的百姓来讲,京城的百姓已经是够享福的了,至少生个病不用跑多远就能有郎中医治,并且一般家庭只需付出一点点费用,贫困家庭则是诊治拿药费用全免,这种自古未有的大好事上哪去找?

近水楼台先得月,皇城根地下过活,总得有点不一样的福利不是?

与师范大学正式建立筹备工作同时展开的还有医学院的创立。

不过,与后世门类齐全、生源充沛的现代制度下的医学院相比,正在筹建中的医学院显得寒酸无比。

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医学院,实际更像是一个地区卫校的规模。

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

医学院最大的问题倒不是生源。

就拿京城来说吧,这个当今世界规模和人口最大的巨城里,从医人数并不少。

原先各种药铺诊所中,上至东家,下到抓药的伙计小厮,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足有上千人,尽管这些郎中水平参差不齐,伙计们也只是粗通医理,但都是医学院潜在的生源,只要召入学校认真培养,这些人里的绝大多数,在将来都可以成为一名有行医资格的郎中。

但学医可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想培养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郎中,那可是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的,没个三五七年很难具备行医资格。

人命关天,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尤其是刚推行几年的外科医术,这里面的诸多细节每一个都不容轻忽,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错。

自从将个体从医人员全部强行收录进体制后,在经过初步考核和筛选后,一部分医术不错的郎中被分配到京城各所医院里开始坐诊,而大部分医术平庸的,还有众多原先的伙计小厮,则被集中起来,在尚未挂牌的医学院校舍中开始上课。

给这些学员授课的当然就是太医院以及一些医术精湛的郎中,所用的教材以太医院新编外科教材为主,至于传统中医学那套医术,因为牵扯到个人资质和领悟力的问题,只能通过大课泛讲,然后将诸如千金要方、伤寒论、本草纲目之类的传统医学书籍下发给每名学员,让其自修为主。

想要精研传统医学理论,那可是极为耗费精力和时间的,这里面的个人因素占据着主要地位,要不然,千百年来,学医之人如过江之鲫,成为名医的为何只有极少部分?

刨除一些主客观因素,个人天赋还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传统医学很难出人才这一难点,卫生署在培养学员的时候,有意识地将外科教学作为了重点,首批参与人体解剖的太医院郎中们轮番给学员们进行讲解,之后便是各种简单外科手术的实践,让学员们熟悉各种医疗器械的适用方法。

在学员们通过标本和图册对人体结构有了详细了解后,其中一部分胆大心细的学员在几名御医的带领下,加入到了征伐日本的大军中去。

在战场上有更多医学解剖资源可供利用,并且还可以用伤员做为施展所学医术的实验对象。

当然了,拿来给学员们练手都是日本军队中的伤员,大明官军有专门随队军医,一旦出现伤亡,都会得到及时有效地医治。

这些军医可都是医术精湛之辈,不是那些学员雏儿能相提并论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培养和发现人才的最佳途径。

在经过两次严打之后,大明各地治安状况好的让人发指,几年来恶性刑事案件极少发生,这也导致每年被秋决的死囚难以找到,对百姓来讲,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可是对外科医术来说,这就意味着失去了可供解剖的资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百余名学员随军奔赴战场的决定。

相信在日本战事结束之后,大明就会增添不少合格的外科人才,外科医学也会前进一大步。

崇祯二十四年二月,远在日本的朱慈烺传回消息:大明官军“斩首计划成功,德川幕府首脑人物几乎被一网打尽,经略日本事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千名官军在游击将军穆友带领下奇袭江户东京,猝不及防的幕府军仓促应战,未及半个时辰便被大明官军杀得大败,作为幕府军主力的旗本武士被毙伤一千余人,其余溃散,官军只有五十余人伤亡。

幕府大将军德川家光切腹自尽,其余首脑人物有小半追随家主自杀,余者成擒。

随后,朱慈烺下令成立仿照大明内阁形式的新幕府,并以松潘家木为首相,池田辉政为次相。

在与明军秘密协商数次后,松潘家木带领新幕府诸相拜会天皇,并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

第八百七十七章 与日本的“江户条约”

朱慈烺是在与张清源以及其他随军臣商议过后,才决定让松潘家木担任新幕府第一代首相的。

与强势精干的池田辉政相比,软弱贪婪的松潘家木更容易控制。

皇帝下令征伐日本的目的就是遏制日本的发展,使其国力无法壮大起来。

这是皇帝对内阁重臣们明确宣称的。

尽管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但皇帝的意志是不容违背的。

既然如此,那扶植庸臣上位就成了必然选项。

通过郑七搜集到的情报分析,倒幕联盟从最初对幕府军的大占优势,到现如今处于覆灭边缘,除了松潘次郎突然亡故这一意外因素,后面松潘家木起到的反作用十分巨大,正是由他挑起的内讧,才导致倒幕联盟瓦解,并引发后来的败局。

这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才”必须得到重用,而且本来就是松潘氏发起的倒幕行动,松潘次郎担任首相的话,倒幕联盟的大名们就算心里极不情愿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

张清源代表大明朝廷明确表态,将会全力以赴支持新幕府的施政策略,但在此之前,新幕府务必要完成几项使命,如若不然,就会被视为执政能力欠佳,大明朝廷将会寻求以新的人选将其替代。

松潘次郎对于能够得到大明朝廷的支持一事自是感恩戴德,对于张清源提出的主张只是稍加犹豫便全盘答应下来,而池田辉政等人则是表现的犹豫不决,最后在张清源严厉指责和要求下,也只能表示了服从之意。

新幕府成员在江户城四处隐隐传来的铳炮声中拜会了后光明天皇,当松潘次郎代表新幕府提出了施政主张后,这位刚刚因摆脱了德川家族压制、心情无比激动的傀儡天皇,心情顿时再次沉入谷底。

松潘次郎提出的第一点要求,就是“请求”后光明天皇自除名号,改天皇为日本国主,并向大明皇帝呈递国书,自请为海外藩属,永为大明屏藩。

与此相对应的是,大明朝廷将会“保护”日本国主绵延万代,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日本实行王朝更替。

而这一条顺延出了第二条:为防日本再出现诸侯混战的局面,同时也为日本民生考量,更是为日本国主家族的安全延续,后光明天皇在自除名号之前,仍要以天皇的名义下达诏书,要求全日本境内各亲藩、大名无条件解除武装,但有违者,会被视为心怀叵测者,将会遭到大明官军的强力打击,直至其覆灭为止。

自诏书下达之日起两个月之内,大明官军将会协助新幕府进行全国清查,以维护日本国主以及幕府的权威性,严厉打击不服王化者。

首节上一节694/7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