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 第541节

范英云的家离县衙很近,步行的话也就约莫后世的七八分钟的距离。三人都是安步当车,一路上一边谈论着听来的趣闻,一边与路人含笑点头打着招呼,然后在人们满是尊敬的注视下施施然漫步前行。

随着陕西官场上下风气转变一新,加上田一农他们几人平时也是较为亲民,所以城内的居民很多人都认得三人,对于事必躬亲的几位大老爷都是发自内心的的敬重,这种诚敬的态度也让三人的心里倍感舒爽。

不一会工夫,三人溜溜达达地来到范府门前,随后便熟门熟路的从大门进入了范府。

范英云时不时地便会邀约二人前来小酌,田一农和崔世生本着吃大户的想法,基本上也是奉请必到,一来二去,三人之间的关系和默契程度也是日见密切,这是大家都愿意看到和接受的一种局面。

“县尊,前几日一名西安府的老客户来到卫护,特意给我带来了一坛新酒,据说是京师一家名为四海酒业的商家推出的新品,号称此前世上从未有过,但因产量极小之缘故,所以并未大量发售。

据这位客人讲,此酒与我等往常所饮之米酒完全不同,饮一口如烈火灌肠、又如钢刀入腹,初始令人难以忍受,但稍顷便有一种熏熏然之觉,令人陶醉不已。

只可惜此位客户只携来一坛,我也未曾亲自品尝过到底如何,今日正好请二位予以品鉴一番!”

说话间,范英云将一个比平常米酒坛子稍小的酒坛的泥封拍开,顿时一股浓郁的酒糟味在室内四散开来,田一农吸了吸鼻子后眼神顿时大亮起来。

“好酒!好酒哇!

此酒闻之便与以往截然不同,饮之怕是真如老范所言之熏熏然也!”

范英云小心翼翼地双手端着黑瓷酒坛,将酒坛稍稍一倾,一股清亮透明的酒液流淌进了桌上的酒盏之中。

“此酒颜色几近于无,与原先之浊酒却是有着天壤之别,观之便令人心情愉悦之极,这般如清泉之酒水,未饮便已陶醉矣!”

田一农探身向前,注视着酒坛中倾出的酒液,闻着扑鼻而来的酒香,忍不住再次出言赞叹道。

范英云拿的这坛酒,就是四海商行根据朱由检的提示,再三试制而成的高度白酒,但因为现在还不到粮食吃不完的时候,所以新成立的四海酒业只生产了一小批,随后便发往了大明境内的某些人口较为密集的大府,以求打出名头后,再根据粮食产量进行制售。

“来来来,县尊身为酒中之仙,就先品尝一下!”

范英云放下酒坛热情的招呼道。

田一农微笑点头后单手端起小碗状的酒盏,先是用鼻子再次嗅了一下,随后一手攥住袍袖一角,一手端着酒盏仰头灌了下去。

“咳咳。。。可咳咳咳。。。”

一口气喝干了足有一两多的新酒之后,酒量极大的田一农顿时被呛得的咳嗽不止,脸上也是涨得一片通红之色,崔世生赶忙用手拍打着他的背部,片刻之后田一农才停止了咳嗽。

“正是好酒啊!的确如老范所言,初饮之入烈火灌肠啊,现下这劲头上来,如同烈焰灼身一般,浑身上下倒是通透无比!

来来来,你二人也尝一下,不过,要小口饮之,万不可如老夫这般牛饮!”

缓过劲来的田一农脸色慢慢恢复正常,长吁一口气后一脸陶醉的模样开口道。

“县尊赶紧吃口菜压一压,时日尚早,咱们慢慢享用!”

范英云赶紧再次给田一农的酒盏中掌满酒后出言请道。

田一农拿起筷子夹了一著干笋鸡丝慢慢咀嚼起来,有了前车之鉴的崔世生和范英云端起酒盏各自小口啜饮了一口,随即相继皱眉张嘴发出了呵气声,田一农咽下口中食物后哈哈大笑起来。

随后三人开始推杯换盏,酒宴也逐渐进入到高潮之中,话题也转向了日常的政务上。

“老范,你说实话,此次宴请我与文成,是否想要在士绅一体纳粮新政中寻得取巧之处?

你若是有此想法,可得想想前番南京事件,多少官绅豪门于期间灰飞烟灭,有此前车之鉴,我等除却照章执行外,可不敢随便开了口子,这御史与厂卫可不是好相与的!”

酒至半酣,田一农已是略有酒意,说话也变得直接起来。

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迁,只靠着纳粮可不够

范英云世居卫护县,祖祖辈辈经营下来,在本地也有了两千余亩的田地,此前这些天地可都是免受赋税的,但是如果按照此次的新政的规定,他家从今年起可是要上缴不少粮食的。

年前卢象升奉旨在南京大开杀戒的消息,已经被朝廷以公文的形式发给了大明所有府州县官府,此举警告的意味非常明显,田一农虽说平时与范英云交情匪浅,但他也不敢在这件事给范英云随便许诺什么。

以三人现在的关系来讲,只要在清丈田亩时睁一眼闭一眼,范家的两千亩田地变成一千并非难事,但是这万一要是事泄的话,他们这官身肯定是保不住了,至于够不够得上杀头谁也说不准。

“县尊之言有理。

老范,你我之间虽是交情匪浅,小弟可得提醒你一句,新政事关大局,你可万不可试图火中取栗,万一被有心人探知,那可就不仅是前程尽毁了,南京家破人亡之人哪一个不是往昔家世顶尖之辈,结果如何?”

崔世生平时并不贪杯,面对价值如此高昂的新酒也是浅尝辄止,到现在第一盏酒还未喝完,头脑一直保持着清醒的状态。

他跟田一农一样,也是猜测范英云是打算让他二人在新政上松松手,以减少自家的损失。

但此事他可是绝不会掺和的,这可是关系到自家前程的问题,其他事都好说,这件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呢。

“嗨,县尊、文成,你二人可是误会了。

范某虽是家有不少田地,一年两季下来可获几千石粮食,可算起来也不过是一千余两银子的收入,拿出三成上缴赋税,也不过是几百两银子而已。

范某家虽不算豪富,但也不差这几百两。

再说县尊与范某相处可是有些年头了,我平时为人是何样子,县尊还不是知根知底?

二位放心,朝廷新政于国有利,我岂能会如此不识大体?”

范英云笑着拿起酒坛,一边给两人续满酒一边开口解释道。

田一农与崔世生对视一眼后,都是相继点头认可了范英云的说法。

范英云虽是颇有家产,那可都是数代经营积累下来的,范家在卫护县落户已有一百多年,在本地向来是名声极好的良善之家,从无欺男霸女的事情传出。

范英云数年间更是拿出大量的粮米赈济灾民,替当地官府减轻了很大的压力,加上工作勤勉尽职,为人四海豪爽,这才有了前任知县与现任田一农、崔世生在吏部考评时的大力推荐。

卫护县在大量流民安置过来之前,由于地广人稀、各种几处设施落后的缘故,每年上缴朝廷的赋税向来很少,所以一直被列为了下县,到此任职基本上意味着仕途会比较暗淡。

但随着崇祯九年起,大量的流民被迁移了过来,朝廷的各种款项如同流水般涌了过来,清闲了百余年的县衙中人不自觉的便被卷进了这场大变革的浪潮当中。

在高薪养吏、御史和锦衣校尉轮番督促和监视下,整个县衙从知县到衙差们每个人都是从早忙到晚,整日奔波于流民安置、按人头发放口粮和各种农具、带领民众打井修渠、开荒拓田这一系列繁杂的事物中去。

随着各种利民举措的落实到位,原本一直不引人关注的卫护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是整个县的人口和田地剧增,而且因为原住民们也从中受益的缘故,粮食连年增产,使得卫护县每年上缴的赋税翻了几倍,这才有了多少年都是平级调动的卫护县知县有了升迁的喜事。

这次士绅一体纳粮新政实施,对于卫护县来说压力并不大。

原因很简单。

首节上一节541/7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