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 第372节

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敌与布置

按照皇太极多年来的行事风格来分析,在得知南下清军遭受重挫后,他绝对不会就此下令退兵,恰恰相反,皇太极应该会举整个建州之力增兵南下,支援现在已撤到松锦一线的清军主力。

这才是所谓智谋深远的皇太极应有的决断。

尽管此举有狗急跳墙之嫌,但皇太极不得不如此。

如果就此退兵,一是会极大的挫伤八旗士卒的信心,二是有可能会直接威胁到他的皇位了。

因为这次出兵的决定是他做出的,在损失惨重而一无所获的情况下,他的声望肯定会大跌,一直觊觎皇位的多尔衮、阿济格肯定会联合其他人借机发难,逼迫两黄旗对其余各旗做出补偿。

如此一来,此消彼长之下,皇太极的的皇位是否保得住就很难说了。

种种原因相加在一起,将会迫使皇太极做出增兵的决定。

就算是并没有亲眼目睹建州的现状,朱由检也能够猜到,所谓的大清现在的日子一定是非常难过。

诛除晋商、大规模缩减对辽西将门的各种物资供应,这种釜底抽薪的举措等于切断了给建州输血的两条主动脉,使得本来正处在生长期的建州一下子失去了营养供给,并且这种断绝的态势根本无法逆转。

除了粮食、铁料、药材外,其他几乎所有物资都依赖于外界的补给,这种先天性的巨大缺陷是皇太极没法改变的,在发现套在自己勃颈上的绳索已经越勒越紧的情况下,皇太极才被迫发动了这次大规模的南下抢掠行动。

摆在建州高层面前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壮大了,而是想办法持续保持着对大明的压力,从大明身上继续抽血,直到这具庞大的躯体因为缺血而轰然倒下,那样大清才会有机会入主这个花花世界。

遗憾的是,战略上的正确不一定就能体现在战术的成功上。

在错估了明军的实力下,清军一步步落入了明军的圈套之中,三番五次的被明军击败,等到多尔衮等人醒悟过来后,八旗精锐已是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虽然无法统计清军具体的伤亡人数,但朱由检粗粗估算了一下,几场硬仗打下来,清军伤亡应在一万五千左右,并且只多不少。

相对于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战斗过程,这个数目看似不大,可是别忘了,满八旗总共才有不到十万人马,一个多月便折损了一成多,此次清军可谓是大伤元气,想要恢复过来可就难上加难了。

更令人恐怖的是,这次清军损失的都是八旗中的精锐士卒,其中包括不下于两百之数的白甲兵。

八旗素来有以重甲强兵带头冲阵的风气,正是这种良好的战斗作风让八旗屡战屡胜,十余年来先后套吞无数大小部族,从一个不到千人的小部落,发展成如今坐拥两百万人口的割据政权。

只是这种可堪称道的作风现在已经处在了被时代所淘汰的边缘。

在朱由检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明军在火器的质量和运用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远有火炮、中有火铳、近有虎蹲炮、震天雷的三级立体打击模式,并且明军各兵种之间的配合也日臻成熟和默契,在战斗中已经基本能做到不给清军近身肉搏的机会。

反观清军,由于思维和行动上形成的巨大惯性,对明军这种非常明显的变化视而不见,或者是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来应对,故此才一次次的以飞蛾扑火的姿态硬打硬冲,导致了大量能徒手与野兽相博的悍卒毫无价值的死去。

理念上的极度落后造成了大批清军伤亡,并且在今后不短的时间内,此类情景还会接连发生。

皇太极虽然是不世出的英才,但朱由检不认为他能够认识到武器上的代差是不能力敌的,就算认识到也无力改变。

以建州尚处于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想要赶上明军现有的火器配备,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可以说是绝无可能。

八旗拥有的各种大炮其实数量并不少,据后世的相关统计,在清军入关时,各种大小火炮足有数千门之多。

朱由检认为,满清能有如此多的火炮,除了被掳去的汉人工匠制造了极少部分外,绝大部分是从明军手中缴获的。

现在的清军火炮数量虽然没有那么多,但也应该不下上千门,可此次清军汉军旗携带的火炮数量却并不多,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炮手和火药的缺乏,这同样也是被大明封锁造成的。

有因必有果。

如果不是前几年开始对建州的彻底封锁,而是任由晋商、辽西将门持续为其供给,此次清军南下将会携带大量的火炮,必将会给明军带来极大的威胁和伤害,这场战事也不会进展的如此顺利。

从时间上来看,皇太极从接到清军发回的通传,到组织人马、调运粮草物资,再到发遣至松锦,最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也就是说,直到崇祯十一年四月上旬,松锦清军才会得到新的支援。

由于现在与明军交手的清军已经基本上算是八旗精锐尽出了,再派来的基本上就是很多未经战阵的年幼者,或者是四旬以上的年老者了,这些人就算来的再多也基本上于事无补。

朱由检断定,皇太极会带着两黄旗主力亲至松锦,以此来压制住八旗内部极可能出现的对他不满的举动。

真要如此的话,早就准备充足的卢象升和登州五千人马就该相机而动了。

在宣大一带的卢象升已经整合了包括辽西吴襄所部、李重进部、陕西镇、甘肃镇、宁夏镇、延绥镇各镇骑兵,内附的蒙古土默特部等,共计三万余骑兵,在一起操训了已有半年之久,花费了大量的钱粮物资,总算是初俱规模。

其实所谓的整合,不过就是在操训过程中将一些不听号令的害群之马清除掉,并且还不能引发各路人马的激烈反应,以至于闹出士卒哗变的极端事件。

这件事说起来轻松,但具体操作起来可是不简单,具体环节朱由检并不清楚,他已经给了卢象升便宜行事的权利,怎样执行就没再过问,其中血腥之事怕是不少,但只要没闹出乱子来,其他都不重要。

这三万骑兵将会绕道蒙古高原后向北折返,在锦州与盛京之间的辽河平原等候回返的清军主力,配合尾随追敌的明军,给与清军以毁灭性的一击。

“大伴,你去找到杨卿,传朕旨意:令卢卿与刘、张之登州兵按原方略布置,于十五日后,也就是三月二十六日进发!”

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国

崇祯十一年三月二十沿着船舷铺了下来,几声低沉的命令声中,一队队身穿红色棉甲的士卒来到船舷边上,反过身来沿着绳网向下攀爬。

整个过程中没有士卒喧哗吵嚷,好像每个人生下来就会如此一样。

这些巨舰就是福建郑家的船队,船上装载的就是刘国能和张文耀所部。

在接到兵部的指令后,经过两天两夜的航行,二人率部抵达靠近朝鲜的辽东海面,按照兵部的部属,分兵攻打可能有建奴驻军的小岛。

自从奉命调派到登州之后,刘国能和张文耀除了日常操演士卒之外,二人都是轮番率队登船远航,目的就是为了熟悉水性和适应海况。

两人手下的士卒绝大部分来自陕西,别说大海了,就连面积稍大的湖泊都没见过多少,都是名副其实的旱鸭子。

第一次上船远航时,几乎所有人都毫无例外的出现了晕船呕吐的症状,时常吹嘘自己身体多么强壮的张文耀也没逃过这一魔咒。

来回五天的航程,在船上的张文耀吃饭也吐,喝水也吐,船队返回登州落锚后,张文耀是被亲兵连架带拖的从船上弄了下来,一个高大魁梧的壮汉短短数日变得面黄肌瘦,整个人看上去就像弱不禁风的病秧子一般,他的这般惨状让几天未见的刘国能狂笑不止。

后来随着出海次数的增多,这五千名旱鸭子也逐渐适应了海上的状况,刘国能和张文耀又拿登州附近的皇城岛、瑶矶岛作为登岛作战的目标,各自率队演练了无数人次,对于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反复考虑,以便让士卒们能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他们两人不知道的是,他们这种操训方式已经创造了历史,这五千人算是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支海军陆战队了。

在这长达近一年的操演当中,刘国能部一个名叫李定国的年轻士卒脱颖而出,在各种演练中表现的极为突出,最终在驻队的锦衣卫监军叶天闲的举荐下,经过刘国能考察认定后上报兵部,将他从一名普通士卒拔擢为了队正一职。

没错,这个李定国就是张献忠的义子、后世那个大名鼎鼎的李晋王。

李定国在竹溪一战中从后山逃脱,因为担心义父张献忠的安危,他并没有离开多远,而是一心想着能得到张献忠和几个义兄弟的消息,好再去与他们汇合。

等到整个战事结束后,得知义父身亡的李定国悲恸不已,由于不知道张献忠的尸身在什么地方,大哭一场的李定国只能四面跪拜以示祭奠之意。

首节上一节372/7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