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 第148节

就算孩子顺利产下来,可各种疾病,缺少营养等等,都成了孩子是否能成人的关键因素。

不说那些重大传染疾病,就算一个小小的风寒也会将一个脆弱的生命带走。

可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大明太缺郎中了。

乡下农村哪有郎中?

县城里才有,郎中外带药铺。

可交通极度不便的现时,幼童发了急症,你怎么赶到县城?你有银子给郎中吗?

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捱,苦捱。

求神拜佛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离世,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无数次的上演。

崇祯有时在想,自己穿越到大明究竟要做什么?

平贼灭奴,然后保证自己和后代的富贵安康?

这个倒也无可厚非,人都是自私的。

但在这个前提下,能不能多顾及一下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百姓?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一个人活着,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若是只顾私利不顾他人,那生命有何意义?

自己穿越到道理上的大明最尊贵的人身上,手中拥有无数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惠及万民难道不应该吗?

前世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虽然在现实中也遭受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看到过许多黑暗面,但心底还是光明的。

也曾梦想有一天大权在握,或是金钱无数,多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多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美好,可在后世只是梦想而已。

现在老天爷既然给了自己这样的机会,那再不去做点什么的话,那自己的良心就是被狗吃了,然后那只狗毒发身亡。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也曾梦想达到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

仗剑走天涯为的什么?

解黎民之难。

现在的位置已经不用走天涯了。只要自己一声令下,仗剑者有的是,执行的都是自己的梦想。

那些小时候的大侠梦。

除暴安良,解危济困的侠客梦。

自己会是天下最大的大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

崇祯会给孙传庭下旨,把平凉府作为重点屯田所在,将陕西西部饥民引导向河套地区,尽量减少饥民涌向南面的人数。因为流动的饥民才是最可怕的,安稳下来,有口吃的,他们会认为朝廷没有抛弃他们;心里有了希望,就不会生出造反的念头。

只要措施和用人得当,加上严格的监督,平凉府与西安府一东一西,未来会成为陕西一带人口最密集的粮食主产区。崇祯会将大量的锦衣卫派过去,朝廷也会安排御史巡视监督。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期间还需要朝廷适当的补给。

河套地区北接宁夏镇,西与鞑靼土默特部毗邻,将来只要有了足够的粮食,免去了朝廷长途运输的巨大损耗,边军就会对周边的蒙古部落展开攻势。

曹变蛟是经略这一带的最佳将领人选。

依照他神出鬼没的带兵方式,若是给他一只万人以上的骑兵,那将会是蒙古部落的噩梦。

孙传庭在奏疏中对拓养坤的降而复叛做了自我检讨,并对某些将领的骄横难制表达了不满,言语中暗指洪承畴对那些骄兵悍将过于迁就和放纵。

他认为,虽然导致拓养坤反叛的主因是许忠、刘应杰的敲诈恐吓,但两人长期在五省总督麾下听命,若非洪督平素管束不严,那两人就不会有其他过分的举动。

毕竟拓养坤和张文耀都已投降,并且已经成为了官军,哪有向自己同僚公开索要钱财的将领?

对于孙传庭的抱怨,崇祯表示理解。但许忠之流并非官军中的主流,这个时期的大部分将领还是不敢有太过分的举动。

随着自己穿越而来,原先历史上朝廷对于边将过度依赖的无奈局面已经彻底改观。

现在他手中的武力已经算是比较强大。

孙传庭的一万五千秦军,卢象升的六千天雄军、六千川军和黄得功部五千人马,孙应元的两万勇卫营,正在整训中的三万京营,还有秦良玉的白杆兵,这些都是忠诚听话的精锐之师。

军器监产出的精良武器和盔甲都是优先供应这几只军队,这是将来征讨不服的依仗。

这将近十万人的队伍足以震慑任何一支想拥兵自重的边将。

更何况还有曹文昭叔侄的七千人马,杨国柱、虎大威的宣大边军。一旦有事,这些都是历史上用行动证明过的可信赖的武将。

比较难制的也就是关宁军。

但现在的形式已经和原先的历史大为不同,辽东军并未有任何过分之举,只是不断向朝廷伸手要钱而已,粮食他们倒是不缺。

在卢象升麾下听命的祖宽、李重进部,对于卢象升的将令没有丝毫违背,并未出现历史上抗令不遵的现象。

这与接连的胜仗,并且自己折损很少有关系。

洪承畴麾下的吴三桂、祖大乐也一直没张口说要回辽东,至少表面上还是听话的。

足够的赏赐是最重要的手段,拿着人家给的银子,你好意思不听话?过去的人讲究仁义礼智,不会如后世般,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那样的举动会让人嗤笑,那是纯粹的小人之举。

在没了礼义廉耻的后世,只要有钱就是亲爹,做事毫无顾忌,谁都可以出卖。

不信鬼神,不敬天地,没有信仰,礼崩乐坏。

单纯洗脑解决不了问题,人都是现实的,你天花乱坠说半天,不如一人发十两银子管用。

首节上一节148/7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