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状元郎 第317节

高柄扯了一根树枝,叼在嘴里,漫不在乎地说道:“前些日子这位陛下找我,跟我说了一件事,你肯定想不到。”

“什么事?”秦桧疑问道。

高柄还没说,先笑了起来,捂着肚子道:“哈哈,他说等到女真人打过来,他是肯定打不过的。要带着契丹的土地,纳土归宋,当一个闲散大王,仍不失锦衣玉食、富贵一生。”

秦桧愣在原地,这简直是一个荒唐透顶的皇帝,自古能有这个胸襟的,也就是乐不思蜀的刘阿斗了。

这耶律延禧,不就是活脱脱的阿斗再世么

不过若是他说的是真的秦桧不禁动心起来,但是仔细一想,他又摇头叹道:“契丹这个局势,纳土归宋就是一句空话,到时候整个北境乱作一团,现在就已经遍地都是反王了,还有穷凶极恶的女真鞑子,耶律延禧根本控制不了契丹了。”

高柄把手举到头顶,枕着两个手掌,挤眉弄眼地笑道:“那我们管不着,可若是带着耶律延禧到汴梁,真让他来个纳土归宋,我们的功劳可躲不掉啦。”

“这”秦桧的心不争气地跳了起来,这功劳大过天去了。

“到时候你扮演奸臣,我来做忠臣,我们一唱一和,连哄带吓,把耶律延禧骗回汴梁。”高柄眉峰一挑,信心十足地说道。

秦桧为难地皱起眉头∶“奸臣?”

高柄点了点头,煞有其事地说道∶“又奸又坏那种,让耶律延禧知道,你和契丹人勾结要杀了他谋反,留在这里必死。”

“又奸又坏……”

秦桧沉吟半晌,有些不确定地问道∶“我行吗?”

高柄翻了翻眼睛。

秦桧道∶“扮成奸人倒没什么。只是我本性纯良,正直刚强,怕扮得不像,露出马脚,反而误了咱们的大事。”

高柄拍了拍他的肩,正色道∶“会之兄,放心吧,我对你信心十足!”

---

昭德坊内,托名为陛下炼丹的杨霖,悠闲自在。

托名来看望闺友,实则是会情郎的段妙贞,趴在地毯上衣衫不整。

和郑云瑶欢天喜地地聊了半晌,说是要走的段妙贞,一转头轻车熟路来到了书斋的香阁内。

被灌的满满的,躺在地上,没有半丝力气。

杨霖的脚在她的玉背上来回摩挲,段妙贞也没有反应,想来是被弄得不轻。

毕竟郑云瑶是个处子,杨霖心疼媳妇,这几天颇为束手束脚,不太酣畅。

手里捧着的,是新送来的姚夫人折浣香的所有资料,写在一张绢帛上。

杨霖边看边笑,这个时候信佛的贵妇人,可真不少。低头一看,瘫在地上如同春泥的妙贞,怕不是又要派上用场了。

杨霖用脚一勾,段妙贞慢慢爬起来,依偎到他的身上。

将绢帛藏到枕头下,杨霖暗道,自己今天肯定不能直接说,不然岂不是冷了自己宝贝妙贞的心。

轻抚摸着她的青丝,经过杨霖的不懈努力,她的皮肤不再像少1女一样青涩,身体每道曲线都丰1腴而柔美,白滑的肌肤像上等的精美白瓷一样光润。

纤美指尖涂着凤仙花汁鲜红丹壳,本来一心青灯古佛的大理公主,为了自己的爱郎,不惜打扮成尘世间有些俗艳的华丽,却分外动人。

杨霖微微皱一下眉头,可能就会让她几个月患得患失,身心消瘦。相反的,让霖郎开心,妙贞也是发自内心的快活。

无耻狗官的骗术,到如今最彻底的成果,就是俘获了这颗女儿的心,那种病态的、抵死的依恋和爱慕。

杨霖低下头,两眼相对,柔声道:“妙贞宝贝,宝贝妙贞,我给了云瑶婚礼,却多么希望揭开盖头看到的人是你。你看看这是什么”

他说完,掀开旁边的一个镶金白玉皮革箱子,里面珠光灿灿,赫然是一副新娘霞帔。

段妙贞无语凝噎,泪珠打转,芳心似乎被九石强弩一箭射穿。

“霖郎”

杨霖捂住她的樱桃小嘴,深情地说道:“你放心,我一定给你补一场婚礼,在群山之巅的峰峦上,让漫天神佛都知道你是我的最爱。”

“我的女人这么多,让我觉得欠她一场婚礼的,只有妙贞宝贝一个。”

此时,苏伊娜和徐月奴,同时打了一个喷嚏。

第三百三十七章 小太尉痛失手足

姚府内院楼阁散布,雅致大方,临水的一处轩亭内正是杯盘交错,笑语欢声。

这里虽然是汴京的分院,但是西北将门都是有钱的主,在汴京的院子也堪称豪奢。

姚平逸兄弟做东,今日邀请几个师兄,共叙同门情谊。

如今大宋废除科举,改为进学制,给士林造成的冲击不小。

各种学派林立,罗从彦的豫章学派继承了程颢、程颐的理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算是当今的主流学派。

而杨霖反其道而行之,重新诠释了“心”这个字,把落到实处作为治学问的中心。

因为他本身的影响力巨大,这个学派也渐渐兴盛起来,几个学生门下也都有弟子拜入。

这种时候,往往是内部最团结的时候,因为他们充满斗志,而且每天都是打扮大步前进。

杨霖最早收徒的时候,把别人祖宗八辈和在自小的经历查的一清二楚,吴敏、袁庭植都是清白人家,谦谦君子,跟别提蔡绦了。

吴敏年纪最大,举杯道:“两位师弟入得师门,从此我们便是同门同窗,须要互相扶持,来,共饮此杯。”

席上众人赶忙举杯,这时候外面一个小厮面色惊恐,跑进来大声道:“三郎、四郎,不好了,二郎他被人打死了!”

这个时代,大户人家排资论辈,讲究的是叔伯一体。

姚古的儿子姚术排行老二,是西北行商的衙内之一。

当初朝廷拖欠西军军饷,三年不发一粒米。

西夏又如虎在侧,西北将门无奈,只能派出家中子弟,利用西军的资源,大江南北行商筹粮。

首节上一节317/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