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第869节

他将跟李隆基会晤的情况细说。

裴旻一字一句的听完,说道:“朝堂的争锋尔虞我诈,确实应该处处留心,谨慎以对,不过也无需谨慎过头。怎么说呢,陛下是一个功利心很重的君王。他对于能够给他带来功绩的大将极为包容,哪怕你有错有过,他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故而遇到这样的一位君王,对于我们这些为将者来说,算是一种幸运。要注意的不是陛下,而是朝堂上的诸臣。”

“据我得到的消息,陛下重视武功,张相主政,偏向治军。已经引起了一些文臣的不满,他们觉得文治才是国家的根本。如此不愧余力的发展军功,指挥助长不正之风,为违国家安定。所以你旻哥手握两镇之兵,还负责河西政务,已经引起一部分人看不下去了。”

王忠嗣不满的愤慨道:“旻哥忠心为国,若无旻哥,哪有现在的太平盛世,哪有他们安逸的在长安花花世界享受。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的蠢货……”

裴旻“哈哈”笑道:“其实这样也不是没有好处,文武之间有一定的隔阂才像样。要是真的民心所向,万众一心,反而危险。不要在乎这些,只要对方不恶意攻讦,不因为这种政治偏见,祸害大局,就不必与他们计较。”

裴旻现在想的很开,文武之间的摩擦是必不可少的。

对立的越厉害,越是乱国事。

不予理会,反而能够将心神空出来,对付外敌。

而且关键也是现在的朝廷风气确实不错,那些反对张说,看不惯裴旻的文臣。多是觉得让裴旻这样手握十四万大军的人,掌控政务不妥,并未有真正的攻击裴旻什么拥兵自重,持功自傲什么的。

故而裴旻也懒得计较,彰显着自己的大度。

越是如此,诸多文臣越没有办法针对裴旻,矛头多指向张说这位首相。

相比姚崇的一言堂,宋璟的万众归心,张说显然未能完全服众。

裴旻认真的对王忠嗣道:“在未来,你肯定会走出去,独当一面的。要记住旻哥一句话,文武有别。你万不可去跟那些饶舌的文臣去争辩什么,不管争输争赢,都讨不得好的。真要受了委屈,回来告诉旻哥,旻哥给你出头。”

说着,他想到了王忠嗣历史上的遭遇,强调道:“但有一点你要注意,以你旻哥的身份,再大的事情,我都能有法子般你扛下。唯独一点,便是我也无能为力,你万不可掺合进去。”

王忠嗣慎重道:“旻哥请讲。”

裴旻道:“陛下的家世,不管是武婕妤,还是皇子之间的争斗。陛下是一个很重个人感情的人,他在这方面很不理智。触犯了他的逆鳞,任谁也保不住你。”

王忠嗣慎重的表示明白,顿了顿道:“其实此次在长安,弟结识了三皇子李嗣升。”

裴旻听到李嗣升三个字,一下子还未反应过来,想了想李隆基的三子,脸色顿时肃然起来。

第六十章 未来的肃宗皇帝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个时代的李家人特别爱改名字,尤其是李隆基的几个儿子。

李隆基的长子原名李嗣直,后来改名叫李潭,接着又改名叫李琮。

次子亦是皇太子也是一样,最早叫李嗣谦,后来改叫李鸿,最后又改李瑛。

改来改去的,三子忠王就更好玩了,改名字就跟吃饭一样,先叫李嗣升,后改李浚、李玙、李绍等,他最后的名字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应该熟悉叫李亨,唐肃宗李亨。

史书上大多记录最后的名字,故而一提李嗣升,裴旻一时间半刻未将他与未来的大唐皇帝联系起来。

直到念及李隆基三子,裴旻才反应过来。

对于这个未来的大唐皇帝,裴旻的个人感觉特别的不好。

李隆基是有毛病,毛病还不小,但是李隆基至少有辉煌过的时候,而李亨给裴旻的感觉就是阴沉多疑,充满了负面的情绪。

也许是因为李隆基压迫的太狠,或者历史上李林甫对他打压的过于厉害。

李亨就如一条湿冷的毒蛇,只有在关键的时候露出自己的獠牙。

历史上他第一次露獠牙的时候,就是名动天下的马嵬坡兵变。

因影视野史的各种美化,世人一部分以为马嵬坡兵变是为了对付杨国忠,杨玉环,造反逼宫是为了大义。

其实李亨真正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杨国忠、杨玉环,他的手段要比当年的李世民更要狠辣。

李世民只是杀兄杀弟,对于自己的父亲还是留手的,而李亨却是要李隆基死。

只是整个计划出了意外,李亨拉拢的陈玄礼在最后关头,狠不下心来对付李隆基。

李隆基就算是最后身败名裂,他对于自己信任的将军还是极好的。

在最关键的时候,陈玄礼突然反悔,向李隆基效忠。

李亨功亏一篑,这也是李亨不敢入蜀的原因。

他这里刚刚动了杀父的念头,哪里还敢跟李隆基一起入蜀。

逼不得已下,李亨另谋发展,在未得李隆基允许的情况下,擅自于灵武登基。

说句不好听的,李亨这个皇帝位子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好在李隆基那个时候也是心灰意冷,默许了下来。

说真的,要是李隆基不认可李亨,李亨坐不稳他的位子。

当然这只是内部夺嫡,并非是裴旻反感他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李亨实在太过多疑,以当时的局面,李亨根本不用想回纥借兵,是他放着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这样的大将不敢用,而用宰相房琯。

结果唐军给杀的全军覆没,不得不向回纥借兵,并且承诺“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原本随着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的崛起,短期内能够平定的内乱,因为李亨的多疑猜忌,将军权交给太监,导致了多次大败不止,还遗留下了后宫干政,宦官专权两大弊端。

李亨继位与危难之中,依照正常的剧本应该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可偏偏李亨反其道而行之,让平叛的道路更加的险峻。

安史之乱之所以能够平定,并非是因为李亨这个皇帝调度有方。

纯粹是郭子仪、李光弼这两个罕见的盖世名将太过厉害。

跟李亨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反而因为李亨的存在,他们束着手脚跟安禄山、史思明对战。

其实拥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大将,换做任何一个有抱负的皇帝,都能开创一番大业。

偏偏遇上了李亨,他纵容后宫干政,宦官专权,直接将唐王朝拉下内乱的泥潭。

李光弼这样的名将,郁郁而终,郭子仪倒是功成名就,可是他的功他的名,真说起来就是笑话。

首节上一节869/12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