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第33节

从最早的剑诛奚族王子到力擒奚族内奸李五义,裴旻在蓟城名头并不小。尤其是薛讷亲自举荐他参加此次解试,更在幽州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薛讷为人方正,眼睛里不揉沙子,人所共知。当年恶吏来俊臣权势倾朝,薛讷都不给情面。如今竟会为了一个后生破例,实在令人好奇:这个后生到底是何许人?

细细了解,却是河东大族裴家子弟,然而却因孝道,放弃去稷山书塾的机会,脱离裴家,从而参加此次科考。

重孝、有勇有谋,如此了得的少年郎,让人不得不关注。

哪料都开考了大半时辰,那裴旻却只字未动,着实让人为他感到焦急。

贺虚之想起当年他参加科考的时候,那是下笔如有神,就算这次的题目偏难,却也不至于一个字也写不出吧?

“难道传言有误,这裴旻就是有些蛮力,在文学上一窍不通?”贺虚之心中默念,一脸古怪。

正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裴旻却动了。

他取出一颗墨丸,兑水研磨,调和匀称之后,取出毛笔,一手挽着长袖,低头便书,速度竟是极快。

贺虚之满心好奇,故作漫不经意的游步裴旻桌前,一看之下,心底不由得一声贺彩:“漂亮!”

瞬息间,他明白了裴旻的用意。写书最大的忌讳是断断续续,上文不接下文,笔法不够连贯一气呵成。

裴旻这是先将要写的东西,研究透了,然后一口气从头写到尾:这种书写方式,能最大限度的让整篇文章看的更加优美工整。

细细看着那小字,贺虚之表情更是吃重,对于书法一道,他研究的不深,但他有一个极擅书法的堂兄贺知章,也是同他一期科举状元,见多了他的字,却也识得字的好坏。

裴旻的小字,竟然有着一股大家风采!

第三章逼到了绝处

在书法界有一句话说的好,大字难写,小字更难写。写大字,要如写小字,写小字,要如写大字。

这话看着矛盾,其实却是包含了写大字与小字的精髓真理。

因为大字一副帖子往往就是几个字,甚至一句话,字与字之间,字与书帖之间,不能显得空旷。因此至关重要的便是紧密无间,而写小字通常是一篇文章,一封书信,成百上千个字密集在一起,故而关键之处是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做到大字似的舒朗。

这也是写大字与小字的难点所在。

裴旻的小字却非常完美的做到了这点,字与字之间宽绰有余,不管字笔画再多在难写,他也能做到一行一字,工整的如同精心细量过一般。而且一笔一划充斥着小楷的圆润、娟秀、挺拔,竟隐隐透着书圣王羲之的笔锋味道。

王羲之是书法界的标杆,随便历数十个书法名家,其中至少七八个是先模仿王羲之的字筑基,然后在衍生自己的风格的。这在书法界是一种风气,贺虚之也不足为怪。但裴旻如此年少,竟得其中韵味,委实难得,便如他那堂兄贺知章一般,甚至犹有过之。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在心底默念几句,贺虚之转向别处,看着周边人改了一半却停下来思考,笔墨涂涂改改,甚至弃之重写,更觉裴旻年少稳重,心思奇巧,暗自称道。

裴旻这边,他笔一落,脑中似乎回忆起日前急笔抄书的情形,记忆中的一字一句,如涌泉般飞奔而出,一些原本苦思难解的地方,竟然豁然而通,兴奋之下埋首狂写,不再思虑其它。

商书竟给他一挥而就。

接下来是仪礼中的公食大夫礼与士丧礼,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仪礼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节,可谓包罗万象。礼节作为儒家的核心部分,先秦的六经中有礼,汉代立五经学官,有礼。唐立九经,有“三礼”宋代立十三经,也有“三礼”。

裴旻效仿后世,预判考试重点内容,其中仪礼是他假设中必考的科目,着重抄写,如今当真考到仪礼,正中他下怀。

这一次裴旻只是沉吟了半个时辰,已然信心十足的研磨动笔了。

考题全部做完,发现时间竟有剩余,裴旻也不提前交卷,一边喝着水,一边做着检查,实在检查不出问题,便在考场中练起了书法,重新多写一份,对比一下那份出色,毁去稍次的,留下更好的。

直至黄昏日落,裴旻方才将试卷掩上,上缴考官,回头望了一眼考场:尚有许多人未完成作答,各自点起了蜡烛。依照人性化的规定,他们有三支蜡烛的时间,蜡烛一灭,便再也没有机会了。

第二天考的是帖经,为了防止考生左右串通,这第二场考试依然需要重新安排坐位,即便监考官也是一样。

裴旻这一次抽到的是甲字号考场,意外与袁履谦同在一个考场,只是两人的位子相去甚远,连眼神交流都做不到。

所谓帖经说白了也就是填空题,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由考生填写。只是所有题目来至于二十余本经史书籍,从万千句古话中,随即选出一段,只给中间内容,让你填写前后,较之单纯的默写,又要难上几分。

这内容太杂太多,即便裴旻也做不到全部会答,有几道题实在想不出出至何处,只能放弃。

第三天的考的是墨义,也就是笔答经义,给出一段话,让你理解古人的意思。

这墨义正是裴旻的强项,作为拥有古代学霸,现代中文系高材生两段记忆的裴旻,在这方面可谓得天独厚:一边可以依照古人的理解,另一边对应现代人的思维,相互照应,得出来的答案标新立异却又不跳脱古人的理解范畴,足以让任何人眼前一亮。

三天考试,竟转眼即过。

长安太极宫武德殿!

“岂有此理!”李隆基刚刚得到密报,气恼的几乎要将手中的茶杯都甩出去,这手方刚举起,略一琢磨又忍了下来:他自幼生活在武则天的威严之下,亲人一个个的让自己的亲奶奶杀了,磨练了不一般的城府,哪怕气过了头,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冷静。即便在这四周无人的时候,他也没有放纵自己,胡乱发泄。

“来人,将王琚、张说、崔日用请至后殿……”

他抓着手中的密报,指甲都要刺进了肉里。

不多时,王琚、张说、崔日用三人同时求见。

李隆基默默的将密报给了他们。

三人见密报内容,表情各是一变。

密报的内容是关于前任宰相刘幽求,刘幽求机变权谋出类拔萃,时是当今一时之选,是李隆基最依赖的左膀右臂,早年便是他帮助李隆基谋划与钟绍京、麻嗣宗、薛崇简等人发动唐隆政变,入宫诛杀韦后,并经他手发出一百多道诏书,将李旦推上了皇位。刘幽求也因此擢拜中书舍人,参知政务,成为宰相,后来更进拜侍中。唐睿宗李旦还赐铁券,让他享有免死十次的特权,并准许他的子孙世代承袭徐国公的爵位。

太平公主权势凌驾皇上,刘幽求设谋诛杀太平公主,但事情暴露,李隆基为保刘幽求,先一步将他告到李旦面前,为他求情,得李旦首肯保住性命,流放岭南封州。

李隆基原本想自己掌握实权后,将刘幽求召回长安,重新任用。却不想太平公主手段狠辣,竟然无视皇命,命广州都督周利贞将其杀死,只为一吐心中不快。

幸运的是桂州都督王晙得知这一阴谋,将刘幽求扣在了桂州,才勉强保住了刘幽求的命。

密报正是王晙送来的,让他们想办法应对。

“你们怎么看!”李隆基沉声,看着他们,一双眼睛如老鹰一般尖锐与凶狠。

太平公主一步一步,几乎将他逼到了绝处。

第四章宫中定计

面对李隆基锐利的眼神,王琚率先表态,道:“太平公主权势已达极处,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而满朝文武,只要有与陛下交好的,多多少少的都为她所针对,尤其是握有实权者,更不为太平公主所容。她处处紧逼,用心所谋,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形势已十分紧迫,陛下应该提前做好准备,果断行动。”

崔日用眼中闪过一丝热烈,道:“太平公主依仗太上皇信赖,图谋叛逆,由来已久。当初,陛下在东宫太子时,名分上还是臣子,那时想铲除太平公主,犹是子道臣道。现陛下已为天下之主,掌天下之舵,只需颁下一道制书,有哪一个敢于抗命不从?若犹豫不决,万一奸邪之徒的阴谋得逞,那时后悔莫及!”

首节上一节33/12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