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臣 第581节

  “这厮很可能就是我们最主要的障碍……”叶济罗荣说道。

  “不是很可能,根本就是如此,”叶济尔说道,“三月时,你们都以为他会率淮东军渡海来援津海,临到头都给他晃了一枪,奢家因此陷入被动——仅此一谋,就让他超越李卓一筹。我们即便能顺利打下南朝的半壁江山,淮东仍然是拦路虎,不得不小心应对……”

  “如此看来,津海更是非打不可!”叶济罗荣说道。

  “是要打,”叶济尔说道,“关键是要怎么打!”

  他们这些城攻打的城池也有百余座,但能称得上攻守惨烈的坚城不多。大同镇主城,也是在长期围困后迫降,这回征南之战,真正不惜代价强攻下来的,还只有叶济尔亲领精锐攻陷的临渝关城。

  当然,攻陷临渝关城的意义重大,不仅打通冀东与辽阳的通道,还迫使蓟州守军不战而降,顺利而迅速的攻陷冀东十四县近千里方圆——伤亡惨重一些也能接受。

  津海背依渤海,能从海路运来充足的补给,守军意志坚定,不会轻易开城而降。攻陷津海,就能彻底断了燕京的后路,但是作为统帅,叶济尔必须考虑攻陷津海可能会付出的代价。

  “不好打啊!”叶济罗荣轻叹一口气,说道,“津海守军才两万人,但不能封锁海路,也无法预料后期会不会有兵马增援上来……”

  “如今梁家不敢从平原府北进,燕京的京营及西路勤王军不敢突围,曹家在秦郡观望之心犹重,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冀东、燕南集结了步骑十四万余众。在兵力上,我们应对任何一面,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叶济尔说道,“一旦我们在津海城下损失太大,不仅会动摇全军的士气,梁家、燕京的京营军及西路勤王军甚至关中的曹家都有可能蠢蠢欲动——南越的孱弱,主要是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所致,单就幅员、丁口以及兵马总数来说,南朝的实力实在我们数倍之上。”

  听到这样的议论,骑马跟在后面的周知众,心里最有感慨。

  南征前,越朝在北线,蓟镇、大同及宣府加上京营军,兵马就有二十四五万之众,以蓟镇军最为精锐,有十万之众。若非崇观帝自毁长城,临阵换将,将李卓撤下,换上郝宗成这个脓胞,东胡人这回即使能攻陷大同,也无法让战事发展到今日合围燕京的程度。

  即使到这时蓟镇军大败、大同守军开城献降,为新附汉军提供了约十万数的降叛兵员,越朝能动用的兵力也不低。

  在关中,曹家长期镇守固原等边镇,关西精锐就有三万众,在控制秦郡之后,兵力更是增加了一倍有余。梁家河淮之间也有六万多兵马,青州及登州镇军,也有两万兵马,长淮军陶春所部两万兵马,在燕京内围里的京营军还有六万兵马、以宣镇军及陈芝虎所部为主组成的西路勤王军有三万精锐,宣府还有万余兵马坚守不降,津海军有两万守军。

  认真计算起来,南朝在北线能调动的兵力还有二十五六万众,其中堪称精锐者,也有十万之数。

  相比较之下,东胡人能调动的兵力,以六万东胡精骑为核心,也就二十万众左右。

  要是南朝诸势力之间能齐心协力,东胡人也只有退出关外一途。

  很可惜啊,这年头谁对朝廷越忠心,下场越是不堪,以致到这时谁都不肯尽心来救燕京。

  “我觉得,津海还要先打,”叶济罗荣又将他这些天来的思考在脑子里整理了一遍,说道,“不打下津海,我们更不能投入兵力打燕京。要是奢家改变主意或支撑不住,在南边全面收缩,江宁就能调集大量的援军走海路,运到津海,到时候我们就会更加的被动!”

  “嗯!”叶济尔点点头,说道,“猝然攻之而难得,需层层推进才瓦解之……我想调整一下部署,香河大营让你去负责……”

  “我去香河,谁去宁河负责打津海?”叶济罗荣问道,“老三可抽不出身来啊!白山的话,经验总还欠缺一些。”倒不管叶济白山就在身后,叶济罗荣直截了当的明言他还不能堪任一路之主帅,特别是组织攻打津海这么重要的战事,非老将、老帅不能胜任。

  这种集结数万兵马、组织一个方面攻守的大规模战事,自然只能用叶济家的子弟为主帅。

  “白山守蓟州,我亲自去宁河!”叶济尔说道。

  “那改国号之事,这趟也定下来?”叶济罗荣问道。

  “这趟就定下来,”叶济尔说道,“就依前议所定,定国号为‘大燕’,改元‘天命’,诏告天下……”

  中原正朔,越朝之前为陈,陈之前为燕。

  燕在中原立朝仅延续百余年,就给陈朝推翻,有残余王族逃入漠北,迄今已经近六百年的光阴。

  叶济部从崛起白山黑之间,就自称为燕王遗裔来召合诸部,先后征服燕东诸胡崛起燕山之北,又征服燕西诸胡为属部。以“燕”为国号,以“天命”为年号,除了要将燕东、燕西诸胡都直接统合进来之外,更是直接暴露出要恢复前燕为中原正朔的野心。

第68章 攻守之谋

  蓟州原是蓟镇军的冶所,叶济尔占了李卓当初署理公务的官房为行宫,也是南征军的王帐行辕,周知众随汗王叶济尔、穆亲王叶济罗荣及郡王叶济白山等人进城后,就直接进入行宫用宴。

  除了叶济罗荣、周知众等将给军务耽搁、不得不到最后一刻才成行外,冀西、燕南以及燕西给召来议事的将臣,已经先他们一步赶来蓟州。

  在青墙岭诸战中或降或俘的袁立山、张希泯、杨文昌等人也都给请来列席。

  从南朝靖北侯之变后,东胡占了辽东,在叶济尔的治下,就大规模的任用汉臣,甚至还在辽东开科举士,此次随叶济尔南征的汉臣,进堂赴宴的,差不多就占了将近半数。

  虽说堂上诸人,汉臣占了近半数,但汉臣的地位明显要低一些,甚至都比不上燕西诸胡、高丽国出身的将臣。

  辽东汉臣还要好一些,辽地本来就胡汉不分。越朝从高丽手里抢来辽东,也就百十年的时间,到今日失去辽东也有十六七年了。辽东的汉人对南朝没有什么归附属,自然也更得信任,堂上的汉臣,也是以辽民为主。

  周知众等降臣降将,地位则更要低一等,自然也要抱成团,互相取势,但同时也担心会受到猜忌,惹来杀身之祸。

  周知众本也不认得袁立山、张希泯、杨文昌等人,他一直都在燕西率部参战,对这三人也仅知其名、未见其人,经孙季常介绍,才算是正式见过面。

  这三人里,除了杨文昌彻底降了、还立马跟新主子献媚说服昌黎守将弃城归降立了首功外,张希泯、袁立山二人实际上还给软禁着,这次是给叶济尔强行邀来赴宴。

  袁立山坐在位子上,有些忐忑不安。北地一战,郝宗成所部主力被击歼,他率部给围在青墙岭,路断粮绝,没有生还的希望,就降了。降了之后,袁立山坚持不受官职,但狠不下心杀身殉节,又不屑与其他降将叛臣亲近,这次给强行邀来赴宴,坐在降将叛臣之间,内心实在是煎熬得很。

  叶济罗荣地位特殊,虽无继承汗位的可能,但叶济尔待他甚重,每逢重要场合,都在身侧置席待他。

  叶济罗荣眼睛睃着袁立山,低声问叶济尔:“他还是不肯降顺、就任将职?”

  叶济尔微微摇了摇头,表示暂时还不能竞功。

  叶济罗荣可惜的咂咂嘴。

  蓟镇军虽先后以李卓、郝宗成等人为帅,但袁立山、程庭桂二人实为蓟镇诸将之首。

  程庭桂已经战死不去说他,袁立山以及他身后的袁家,是燕蓟边军的传统军门世家,蓟镇降将里,倒有十之三四与袁家有所牵连。也是如此的根深蒂固,是李卓不能最终掌握蓟镇军的根本原因。

  南征以来,仅蓟镇军降俘就有六万余众。如此处置这些人,令叶济尔诸人十分头疼。主流意见是将主要将领囚禁起来,将降俘打散,编入已经建立功绩、能放心使用的新附汉军诸部。

  叶济尔早就确定以降将治降军的原则,周知众、莫纪本、孙季常等原新附汉军诸都统,降附以来,也没有什么异心,领兵作战都非常的用心用力,有反复之心的可能性甚微,也能放心使用,但有独挡一面能力的大将之才者甚少。

  随着战事的延伸,新附汉军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后期也将更需要新附汉军站出来、顶到前面去独撑一面,叶济尔就极渴望能有袁立山这一级别有声望及才干的降将能为己放心使用。

  比起将五六万蓟镇降军打散编入诸部,若袁立山能真心归附,就能直接得到一支强军用在攻打津海的战事上。

  当然了,袁立山在蓟镇降军里的影响力极大,他若有反复之心,带来也是极为恶劣及可怕的后果;要是袁立山轻易降了,叶济尔反而不敢重用他。

  想到如何处置或任用袁立山,叶济罗荣也是头疼不已,他心里想:老二在用人及掌握人心上总是有过人之处,这事还是留给他头疼好了。

  转眼看到同处软禁中的张希泯坐在那里却是一副泰然处之的模样,叶济罗荣低声跟叶济尔说道:“这种软蛋货,又没有什么真本事,偏学袁立山,还不如郝宗成在牢里寻死觅活的有骨气——怎么不干脆杀了,留他浪费粮食?”

  “郝宗成有骨气,倒也没有死;张希泯没骨气,也没有真就降了,”叶济尔摇头而笑,说道,“要说领兵打仗或者粮谷支度,张希泯是没有什么真本事,但燕京能不能轻松一点的打下来,希望很可能就要落在他身上!”

  “怎么说?”叶济罗荣疑惑不解。

  “回头再与你细说。”叶济尔说道,这会儿举宴要应付的人跟事太多,也无暇跟叶济罗荣细说这些。

首节上一节581/10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