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军师 第69节

曹操可是给他准备了整整十万大军等着他去呢。

“军师,现在吾等当何如?”

关羽等不及了,现在的情况太危急了,必须做点什么才行,否则他大哥的基业可就要毁了。

“主公,关将军,且容吾想想。”

陈子明一时也没办法,青州西面全是各路大军,将整个青州围得死死的,东面又是无边大海,如果海军成型了倒还好说,刘备随时都可以撤走,而且还可以带走他全部的班底和部分精兵,可是现在连海船都还没造出来,更别说出海了。

陈子明走到地图前观看起来。

“平原、西安、东平陵、乐安!”

“开阳、博县、东武、章武!”

“这里。。。。。。然后这里。。。。。。”

“益县文丑!就你了!”

终于,陈子明眼睛一亮,终于想到破敌之策。

“主公。。。。。”

陈子明猛地一转身,面带兴奋的看向刘备。

“军师不比多言,从此刻起,自吾以下,所有兵马官吏汝皆可令,如有违令者,斩!”

刘备大手一挥,阻止陈子明说什么,时间紧迫,他没时间听陈子明慢慢给他讲谋划,再说陈子明说了他也不一定听得懂,还不如陈子明直接下令,时间就是生命,他的几十万兵马还在拼命。

“若!”

陈子明也不客气,现在可是非常时期,立刻接令,然后开始下令!

“令!”

“暗卫、各地官吏、各路兵马,全面封锁青州全境,清除一切敌方探子、斥候,各地设立关卡,青州境内无公文者,一律不得外出,违者,杀!”

“令!”

“西安张辽,务必死守西安一个月,一个月后,西安之围可解也!”

“令!”

“平原徐晃务必拖住徐州兵马一个月,可不死守平原城,但不可放徐州兵马兵临齐国临淄!”

“令!”

“太史慈部停止前进,藏兵余林,不得暴露其兵马所在,等候军令!”

“令!”

“东平陵徐庶,不得与敌军大战,保存实力,死守东平陵城,等候军令!”

第六十八章 刘备的地盘

“令!”

“乐安张飞,令到之日即刻与文丑大军交战,可败不可胜,大军向南败退,五天内将文丑大军引入寿光之东二十里之寿山!”

“令!”

“临淄陈宫,确保各路大军所需粮草,且随时防备来自西安之曹操大军之偷袭!”

“令!”

“广县关羽部,即刻清除周围曹操探子,入夜后大军马蹄裹布,无声而出,目标,乐安寿山!”

没错,陈子明的最后一道命令才是重点,其余的兵马皆动弹不得,但是现在刘备手中的这五万大军就是机动部队,他完全可以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伟人发明的战术,用小股部队吸引敌人,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弱小之敌。

而乐安的文丑部,就是陈子明选择的弱小之敌,虽然平原的徐州军队更弱小,但是消灭他们才可以动用徐晃的两万多人马,而且还还要防御平原,最主要的是,那里太远了。

很快,刘备的一道道军令快速传向四方,刘备治下所以县、村全部调动起来,村民自主组织起来,开始抓捕陌生之人,官府在各个路口设置关卡,陌生之人全部扣押,若有反抗,直接砍杀!

刘备的仁政现在凸显出其效果,青州百姓无人反感和抗拒刘备的这个命令,而且将村内的陌生人都抓起来开始审问,有问题的直接送往官府。

没问题的在这里住着,管饱,但是不许离开,至少在刘备没有下令解除封锁之前绝对不许离开。

瞬间刘备领地里的那些各个势力派来的探子们,完全陷入人民的海洋中,绝大部分都被抓了起来。

偶尔有漏网之鱼也步步难行,根本探查不了任何消息,就算运气好看到大军调动,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将消息传出去。

刘备一声令下,青州范围内的所以探子被消灭得干干净净,其封锁消息的能力不知道比三大诸侯封锁青州强了多少倍。

。。。。。。。。。。。。。。

“军师,吾以派人将周围的探子全部抓起来或者驱赶出去,且周围村落百姓皆自主的组织起来帮吾等封锁道路,不让陌生人通过。”

傍晚,关羽走进刘备所在的议事大厅,他知道,大军马上就要动了,等待他的,将是一场疯狂的战斗,陈子明也将带领他们走向胜利,就像当成陈子明为他大哥刘备谋取青州一样。

“好,准备出发吧。”

陈子明没有多说什么,这样的结果他早就想到了的,人民的力量有多么可怕,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他最清楚。

“军师,此时才出发,赶到寿山需五天时间,是否晚也,可要派人传令翼德推迟一两天时间再动。”

刘备等陈子明发完命令后,就认真听取了陈子明的计谋,听完后当场惊呼起来,真是神乎其神之策也。

“不,主公似乎忘也,吾之令从这里出发,到张将军那里差不多也要两天时间,吾等今晚出发,刚好能赶上。”

“还有,主公,可命人将此计报与元直、宫台、刘晔知晓,他等皆是大才,当知如何配合吾等行事。”

没错,陈子明已经有了破敌良策,因为他看地图各路敌军兵马分布和驻守的情况后发现一个漏洞,可以说是不算漏洞的漏洞。

按照李儒之谋,徐州陶谦部、兖州曹操部、翼州袁绍部,还有董卓的部队封锁青州,齐头并进,一路碾压过去,最终彻底灭掉刘备。

计谋没有错,而且非常直观强大,如果按照李儒的战略进攻刘备,那么就算陈子明再有通天只能也一点办法都没有,实力摆在那里了。

首节上一节69/5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