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948节

不仅仅是不能有所表示,就连打听朝廷如今怎样筹备拓海的事,都不敢过分去关注了。

太子有点过意不去,四弟这些天到慈明宫跟娘娘请安越来越频繁了······

“爹爹,一旦朝廷拓海事务准备就绪,是否还需要四弟主导?”

“此话是你自己问,还是有人让你问?”

“回爹爹,是孩儿自己想问?”

太子自己问和有人撺掇问,是两个概念。

“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拓海的问题了,是朝廷在筹备海军。你认为朝廷的海军可以让你四弟执掌吗?”

赵曦为避免出现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的情形,在确定太子之后,基本上是杜绝其他皇子执掌朝廷主要衙门的更何况是军伍。

但是,赵曦并不限制其他皇子经商,不限制其他皇子游历国朝,不限制其他皇子针砭朝政,即便是工坊城、讲武堂也都是对皇子敞开的。

不让有势力,并不是就让皇子们庸碌无知。

“爹爹,孩儿以为,四弟是不是执掌海军,对国朝并无影响。”

太子这样说,赵曦倒是有点兴致了,随意的摆了摆手,示意太子继续说下去。

“爹爹,二弟之于安南,五千乌合之众之所以能打下一片地盘,并坚持到现在,最重要的原因是借助了国朝的新式军备,才能在安南数十万众的大军下生存。”

太子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也确实是事实。安南数十万大军,并没有倾力去剿灭二皇子的队伍,加上安南与国朝接壤处山高林密,更适合小部队作战。

二皇子之所以能生存,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国朝对那片国境线是开放的,允许二皇子的队伍进出,就避免了被安南军歼灭的可能。

这倒不是朝廷有什么令,而是广南路的地方官以某些目的去揣度官家的意图造成的。

在这个问题上,从赵曦到内阁,乃至整个朝堂,态度都是含糊的,也是为在邦交的问题上有说辞。

“四弟东出拓海,首次失败,而朝廷即将改良整个海战的装备,这就意味着,不管最终何人执掌国朝海军,必将与二弟一样,需要依赖国朝生存。”

“所以,孩儿以为,在装备了新式火器以后的海军,是不是四弟执掌,对国朝影响不大,终将还是依赖于朝廷的支持,或者说依赖于工坊城,甚至说没了朝廷会难以生存。”

这段时间赵曦对太子真的是有点刮目相看了。

自从上一次扶上马送一程后的沟通后,太子逐渐敢于在朝政上表达自己的见解了。

“事实确实如此,但规矩就是规矩。朕既然有令,皇子不得执掌朝廷衙门,这一点就不能改变。”

“不过,朕并非要剥夺老四的拓海想法。朝廷筹建海军的目的是为海商护航,或者说要将领海权提上日程。”

“至于老四有意经略高丽、扶桑的想法,朕不制止。国朝在遴选海军军卒,同时也在进行规范化训练······这样吧,朕给你一道赦令,允许老四招揽人手,允许有限使用朝廷海军训练的相关章程······”

海军的筹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便是筹建了,海军的编制也不会太大。而赵曦并不指望海军刚刚筹建就要建功立业,很大程度上,还是倾向于护航。这样也能让海军才一定程度上能自给自足了。

新建海军后的作战能力和防御范围,也是有限的。太子说的有些道理,可他没有考虑一旦四皇子成势之后的风险。

至于是不是要将高丽扶桑纳入国朝的版图,赵曦觉得为时尚早。在没有收复燕云,平灭北辽之前,赵曦不会好高骛远的去想太多。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国朝是否扩张,需要结合国朝的实情,不仅仅是军力的问题,还有整个国朝的思潮。

沟通是成事的必要方法,很多牵绊的阻碍都是因为沟通不畅。

内阁针对海商的问题,原本的争论,在赵曦引导后,也达成了一致。王安石还是从海商身上扣出利益了。

经内阁议定,执行官家既往不咎的诏令,但是,至于供养海盗逃避国朝税入的部分货品,按照国朝内贸税率的三成比例缴纳。

虽然这是一种相互妥协的做法,对于结果赵曦还是满意的。尽管内贸和市舶司的税率不同,多少收回些损失。

在看到海商那庞大的易货量时,赵曦其实也后悔自己那既往不咎的所谓诏令。

王安石相当可以喽。

而这时候,皇城司也拿到了关于琉求一带势力分布的情报。虽然都是外围打探到了,不一定详细准确,对于没准备区别对待海盗的朝廷而言,足够用了。

“大秦人?波斯人?昆仑奴?高丽、扶桑,北辽势力也在琉求?就是南方的那些小国居然在琉求也有势力。”

赵曦已经看过奏报,没内阁这般惊讶,倒是有些失望。

大宋的海运如此发达,或者说这个时代的海运已经相当发达了,按市舶司的奏报,大宋的航海已经能抵达非洲的东海岸了。

在赵曦的印象里,波斯或者大食,好像是最早使用什么牵星术的,航海技术也应该到了一定的程度。甚至有说法,大宋的泉州,是因为大食或者波斯航海者而崛起的。

大食、波斯,赵曦的概念里应该是一回事,可国朝习惯的称呼总是有区别,赵曦都不知道区别在哪。

赵曦本以为,在航海中应该有些什么意外事件,或者会出现,但史书中不曾记载,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偶然,比如发现新大陆。

若发生了这样的意外,最有可能就是在海盗这个群体里发生,而不会是在市舶司的记载中。

可惜,从皇城司探知的奏报中,最起码琉求的势力范围内,没有提及有印第安人······

第835章 拓海之谋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宋应该是这个时代最为发达的王朝,所以朝廷拓海的意愿并不强烈,再加上海上贸易的利益,沿海的势力也不希望朝廷介入。

若不是从吕惠卿的奏报中,看到海商之于海盗的付出,恐怕朝廷连筹建海军都会出现波折。

至于四皇子拓海,大多朝臣看来是为谋划北辽的一支偏师。

现在之所以朝廷能顺利推动海军的筹建,并作为朝廷重事,是因为朝廷并无意介入海商贸易,反倒是会为航海提供武装护航。

朝廷航海更多是所谓外交意义的交流······这是普遍认识,赵曦在没有完成收复燕云之前,也没有想过什么殖民政策。

赵曦想了其他事,他寄希望于这个时代航海出现意外,从而他能看到后世才传入本地的物种······

当朝廷筹建的海军,能将就在海船上使用火器,并有一定的设计准度后,已经又到了冬日,离四皇子东出拓海败退接近一年了。

这一年,工坊城、都水监配合着,营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战船,而不是商船的改版,也不是炫耀工艺的那些华丽的官船,是真正具备作战能力的战船。

战船不仅仅装备了可以发射火药弹的投石机,装备了火炮,还将船舱改造,让船舱成为作战和休息两用的地方,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火枪避水的问题。

而海军军卒,以新军遴选出来有随船出海经验的军卒为主,搭配招募的水手,经过陆地和近海训练,基本上掌握了海战的要领。

首节上一节948/10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