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734节

“包括孙将军自己吗?”

杨修笑了一声,没有回答。赵温也笑了一声。他知道孙策武功好,用兵也有章法,但他不相信孙策能与普通士卒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尊卑有别,没人真能做到与士卒同甘共苦。

赵温想和杨修谈的是粮食,结果杨修一开口就否决了赵温的希望,两人也没什么话可说了。过了一会儿,杨修问起关中的情况,赵温也没什么好说的,如今是党人主政,王允幕后指挥,士孙瑞台前摇旗,务实的杨彪、朱儁都被罢免了,孙策对此心知肚明,否则不可能做出赈灾粮食不经司徒府,不给朝廷官员发俸禄的决定。

这是幼稚的赌气,也是他对朝廷影响力不足的愤怒。与袁绍相比,他在朝廷几乎没什么根基可言。

马车很快,两人沉默了一会儿,葛陂就到了。杨修下了车,掏出一把五铢钱,付了车资,又给赵温指明孙策所在的方向,便拱手告别。他走了两步,又折了回来。他低着头,扶着车门,思索了片刻,抬起头,直视着赵温。

“你相信吗?这一战,孙将军即使败了,也不会败。袁本初就算胜了,也不会胜。”

赵温皱着眉,不解地看着杨修。他不明白杨修究竟想说什么,这句话有点绕,还有点玄。“德祖,你究竟想说什么?”

“我想说,朝廷不与袁绍决裂,士人不抛弃党人习气,天下不会真正太平。”他拱拱手,深深地看了赵温一眼,转身离去。有骑士牵着马在一旁等着,他翻身上马,身轻如燕。他扬扬手中的马鞭,策马而去。

赵温下了车,看着渐渐消失在远处的身影,久久无语。

过了一会儿,赵温的马车赶了过来,拉车的骏马浑身是汗,四腿打颤,车夫更是脸色难看。侍从赶了过来,气喘吁吁的问道:“大人,你没颠坏吧?他们走这么快干什么,就差这一刻吗?”

赵温心中若有所动,转头看看已经快要消失的马车,有点疑惑。刚才他与杨修坐在车里,似乎没有觉得有多颠,车又轻又快。他这辆车可是长安工坊新出的款式,号称能与南阳最好的马车媲美,卖出十万的高价。他舍不得买,还是朝廷为了面子,特地给他配了一辆。他一路坐过来,觉得比长安绝大多数马车都稳,没想到现在却被平舆一辆出租的半旧马车比了下去。

差距不是很大,但让人很不安,尤其是听了杨修那句话之后。

第1166章 闻名不如见面

重新上了车,沿着杨修指的路向前走了不远,赵温就感觉到了军营的肃杀气氛,隐隐约约的鼓声从远处传来,数座大营如卧虎一般出现在面前,连绵的帐篷,飘扬的战旗,反映着日光的武器、甲胄,一一映入眼帘,有骑士奔驰而来,拦住了赵温一行,虽然没有张弓拔刀,警惕的眼神却让赵温感觉到一阵莫名的寒意,连一路牢骚的侍者都识趣的闭上了嘴巴。

查看了文书,骑士派人回营汇报,又在阳光下等了小半个时辰,顾徽赶了出来,将赵温引入大营。进营前,他先关照了赵温一句,眼下是临战状态,营中不得驱驰喧哗,请使者体谅理解,约束部下,不要闹出不愉快的事来。

赵温暗自发笑,却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惹怒孙策。和这些武夫没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能再要点粮食,自己受点委屈没关系。

从几个大营之间经过,隔着高高营垒,赵温看不到里的情形,只能听到里面的金鼓声、喊杀声。赵温很惊讶,问顾徽道:“天气这么热,还要操练?”

顾徽微微一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既是熟悉武艺,也是锤炼心性。”

“不怕中暑吗?”

“当然怕,但不能因为怕就不练,多备一些汤水药物就是了。”顾徽一边走一边说,轻声曼语,不急不徐。“从军苦,流血流汗,的确不易,退而求其次,流汗总比流血好。大人,这边请,前面就到了。”

赵温跟着顾徽进了中军大营,一进门,就看到大营中央高高的将台上站着一个身影。大热的天,他却顶盔贯甲,披着火红的大氅,头上也没有麾盖遮阳,正午的阳光照在甲胄上,闪闪发光。和他一比,在营中列阵操练武艺的士卒就凉快多了,至少他们不用披甲,身上只有一条牛鼻裈,强健的肌肉在黝黑发亮的皮肤下滚动,晶莹的汗水随着迅猛有力的动作甩出,每个人的脚下都有些微湿,可是他们脸上却看不到一点犹豫,眼神坚定,杀气腾腾。一眼看去,人数虽然不多,却让人不敢有任何轻视。

“这是将军麾下最精锐的义从营。”顾徽介绍道:“将军在将台上,还有一鼓就结束了,请使者先到中军稍坐。”

“不,我看看,久闻孙将军麾下精锐能以一当十,今天有机会看他们操练,错过太可惜了。”赵温摆摆手,谢绝了顾徽的好意。他被这几百条汉子挥汗如雨的操练惊呆了,更为台上那个挺立的身影叹服。站在烈日下,他穿着轻薄的单衣都觉得热,汗水一层层的往下流,穿着几十斤重的甲胄,穿着战袍,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孙策明明可以让人打着麾盖,他为什么不用,非要站在烈日下面晒?

就算要以身作则,也不至于如此苛求自己吧。

赵温只站了一会,就觉得身上的衣服湿透了,但他还是坚持着,直到训练结束。孙策宣布解散,将士们收拾起武器,各自回帐,过了一会儿,又陆陆续续的出营去了,一路上有说有笑。

赵温跟着顾徽来到中军大帐,孙策刚刚脱下甲胄,解开战袍,见赵温进来,连忙掩上了衣襟。他的衬衣已经湿透,全粘在身上,将宽肩厚背展现无遗,与赵温见过的其他武者不同,孙策的腰不算很粗,甚至有点细,腹部肌肉的线条非常清晰。

看了一眼赵温湿透的衣服,孙策歪了歪嘴。“大人不愧是蜀中豪杰,想到军中历练一番吗?”

赵温知道孙策对自己的了解,倒也不惊讶。“我只是想体验一下将军的不易。”

“那你可要循序渐进,我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这样的。”孙策笑了,令人端进一盆绿豆汤来,顾徽给他们一人装了一碗,赵温也不客气,端起来尝了一口,连连点头。“凉爽可口,暑气全消,平时也常吃,却没今天的感受这么好。”

孙策大笑,着意看了赵温两眼。赵温六十岁了,又是世家子弟,倒不迂腐,应该和蜀郡的风气有关。蜀郡和吴郡一样,因为接近蛮夷,地理上不算边境,但文化上却与中原有很大区别,更质朴甚至蛮霸一些。蜀郡赵家虽然已经是三代公卿,但赵温的曾祖父却是游侠出身,血脉里天然与中原世家不同。

只不过官场从来就是大染缸,进来了就别想独善其身,赵温的祖父赵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本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当时和李固、胡广一起谏争立清河王事,李固仗义直言,赵戒却没能坚持到最后,和胡广一道做了软骨头,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赵温现在还有一丝侠气,但这已经是最后的余光了。历史上,赵温在与李傕等人抗争犹有大臣之节,不肯屈服,到了建安十三年,时任司徒的赵温却想拍曹操的马屁,举辟曹丕为掾,结果拍到了马腿上,被曹操以选举不实罢免,成了一个笑话。

这其实也不能怪赵温,眼看大势已去,无力回天,顺应潮流也是人之常情。能做的努力他们都做了,到了建安十三年,天下归曹之势已成。如果不是曹操得意忘形,遭受赤壁惨败,根本不会有三国鼎立这种事,改朝换代也会提前很多年。

总的来说,如果不求全责备的话,赵温算不上名臣,但还是一个不错的人。他晚节不保,本质上还是不谙人情世故,为官不够圆滑,想放下身段,却不知道怎么放下身段,示好的套路跟不上形势而已,不能因此全部抹杀他之前的功劳。

“诏书里都说些什么?”孙策端着碗喝了一大口,一边嚼着煮着烂熟的绿豆,一边说道。

“将军就这样接诏吗?”赵温看看孙策,收起笑容,正色道:“虽说是军营之中一切从简,也不能这么失礼吧?人不知礼,何以立身处世?”

孙策歪了歪嘴,将绿豆汤全部倒进嘴里,嚼了几下,伸伸脖子,全咽了进去,这才一抹嘴,笑嘻嘻地说道:“我怎么知道这是诏书是天子发出来的,还是邟乡侯发出来的?如果是邟乡侯让我投降的诏书,我难道也要接?”

赵温面红耳赤,只好强作镇静。“我从长安来,自然是天子的诏书。”

“这可不一定。”孙策自顾自地坐了下来,双手按着膝盖,眼皮上翻,嘴角带着讥讽。“就算诏书是长安来的,也不能保证诏书是天子的意思,不是邟乡侯的意思。依我看,现在朝中主政的那几位身在长安,心却早已经飞到了邺城。天子嘛,垂拱而已,对吧?”

第1167章 文化与交易

赵温被孙策怼得哑口无言,只好说道:“将军,陛下已经安排钟元常等人在审案,只是一时还没有结论而已。此案涉及较广,又是大逆之罪,一旦坐实,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受牵连,家破人亡,岂能不谨慎些?”

孙策点点头,以示赞同。他心中明镜也似,案子怎么查,其实并不重要,事实是明摆着的,重要的是他能不能击败袁绍。如果袁绍成了最后的胜利者,改朝换代,以后发布的可就是正儿八经的诏书了。如果他能击袁绍,这件案子自然迅速结案,在袁绍的罪状上再添一笔浓墨重彩。

但这不妨碍他藐视朝廷。袁绍做得了初一,我不能做十五?你们想坐山观虎斗,还想我给你们好脸色,也太天真了。你有你的小算盘,我有我的黑帐本,看谁算得过谁。

“谨慎,谨慎,我看你们就是敷衍。证据确凿,事实清楚,还有什么疑问?难道你们还想反黑为白,再治我一个诬告反坐?”孙策不耐烦的挥挥手。“算了吧,反正我对你们也没什么指望了,有事赶紧说,我一身是汗,待会儿还要去游泳,没时间和你扯皮。”

赵温也火了。“既然如此,那就等将军有空再说吧。我先回平舆,在驿舍等着将军的好消息。”说完,他放下碗,拱拱手,转身就走。

孙策笑了一声:“你来要粮的吧?”

赵温转过身,瞪着孙策,故作不屑。孙策笑笑。“行啦,你就别硬撑啦,你从平舆来,想必见过了张子布,又与杨德祖同车,应该知道我也没有余粮,知道这诏书传了也是白传,所以才这么硬气,对吧?”

赵温很尴尬,只好僵着脸,不置可否。

“不如我们做个交易吧。”

“交易?”

“嗯,蔡伯喈在襄阳著史,需要东观的藏书做参考。朝廷如果愿意把东观藏书借给蔡伯喈一用,我可以再给你们一些粮食。”

赵温眉毛轻扬。“东观乃是朝廷藏书之地,那些图书岂能借人?孙将军,你知不知道你这句话和袁绍擅下诏书相似……”

“这么说,你也承认袁绍是擅下诏书?”

“呃……”赵温顾左右而言他。“虽然还没确认,但我相信孙将军的指控不会是空穴来风,可是孙将军,你刚才说的这句话可不亚于袁绍。”

首节上一节734/18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