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710节

孙策一把抓住吕岱的手臂,放声大笑。“定公,来得何其迟也。请进,请进。”说着,拉着吕岱就往里走,连一旁的陶应都给忘了。吕岱被孙策拽着跑,脑子里一片空白,甚至没有注意到一旁请见的人羡慕的目光。孙策拉着吕岱来到堂上,请吕岱入座,这才笑道:“定公刚到平舆?”

“是,是。”吕岱被孙策的热情搞得晕头转向,还没定下神来,只是连声答应。

“这一路走来,形势如何,还算安定吗?”

吕岱想了想,很诚恳地说道:“虽然有些议论,但总体来说,人心安定。能在这种情况下稳住局面,将军极是不易。”

“哈哈,能得定公这一句,我甚是欣慰。”

孙策搓着大腿,笑容满面,热情而真诚,一点也不像第一次见面,倒是像久别重逢的好友,让吕岱感慨不已。久闻孙策平易近人,求贤若渴,果然名不虚传。他和赵昱、刘和相处那么久也没见过他们这样的笑容。孙策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聚集众多人才,打下如此基业,的确有其过人之处,难怪张纮这样的名士都愿意为他所用。

“定公从广陵来?”

“我从盱眙来。”吕岱有些不好意思,从怀中掏出刘和的书信,双手送到孙策面前。“我奉刘将军之命,前来探望故兖州刺史袁谭,并有事与孙将军相商,怕无由得见,这才托同郡名士张子纲的大名,并非有意欺瞒,还请将军海涵。”

孙策一愣,随即惋惜地叹了一口气。“原来是这样啊。定公机智,令人佩服。不过,你要来见我,不必托任何人的名义。不瞒你说,我早知定公大名,只是一直没机会去广陵。定公有才,如今在刘公衡麾下一定身居显位,我错过了。”

吕岱感激不已,却没有多说什么。他拱手道:“多谢将军错爱。我这次来,是奉刘将军之命,愿与将军化干戈为玉帛,保一方太平。”

孙策眉梢挑起,看了一眼陶应。陶应非常紧张。孙策捻着手指,沉吟道:“刘公衡……想求和?”

吕岱摇摇头。“不是求和,是讲和。”

孙策笑了,身体微微后倾。“定公以为,刘公衡有和我讲和的资格吗?”

第1127章 冰与火

陶应松了一口气。他最担心孙策和刘和讲和,他们讲和,陶家父子就休想收回下邳、广陵了。刚刚看孙策对吕岱那么热情,他一度担心孙策会背盟,现在看到孙策这副公事公办的表情,他心里那块大石头又放下一半。

至少孙策主观上没有和刘和谈判的意向,即使这个吕岱是他欣赏的人物。想到这件事,陶应觉得自己又学到了一招。为一方君主,不能只埋头于政务、军事之中,还要留心人心。孙策手下有规模超大的细作营,他知道吕岱这个人一定是细作打听来的。作为徐州的主君,他们父子都没听过吕岱,孙策却一清二楚。

这个吕岱有没有才华且两说,在孙策如此热情的接待下,他还不忘刘和所托,依然一心为刘和做说客,这一点就非常不易。如此忠诚的人却没未能为他所用,真是可惜。

陶应心情复杂地看着吕岱。吕岱也觉得有些难办,他顺利见到了孙策,孙策的热情让他感动,但孙策对刘和的态度又让他非常不安,要完成这个任务绝非易事。即使他准备充分,此刻也有些惴惴不安。

“将军,刘公衡的确没有和将军讲和的资格,但刘公衡却有让将军寝食难安的资格。”

“哦?”孙策拖长了声音,含笑道:“愿闻定公高见。”

吕岱定了定神,侃侃而谈。刘和占据下邳、广陵两郡,有兵三万余,粮草充足,还有骑兵两千多人。如果他攻入沛国、九江,则孙策右肋不安,难以一心北向。如果孙策主动进攻,则下邳、盱眙、淮阴、广陵诸城足以拒守,就算孙策重兵围困,没有半年无法攻克。在袁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孙策显然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

吕岱说得不紧不慢,有理有据,他还没说完,陶应已经有些慌了,额头全是冷汗。他觉得吕岱说得有理,刘和能攻能守,孙策暂时没有击败他的办法,对孙策来说,和刘和谈判,先稳住刘和无疑是最明智的做法。可是如此一来,他们父子兄弟的麻烦就大了。

孙策微微一笑,摇摇头。“定公所言,听起来的确有几分道理,但恕我直言,刘和只看到那些投奔他的豫州世家,以为豫州元气大伤,却不知道那些人只是豫州身体上的烂疮,他们的离开看似让豫州鲜血淋漓,其实这只是假象,定公一路走来,应该看得很清楚。”

吕岱沉默不语。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孙策并没有被他的说辞吓住,反而对他的表现有些失望,看似批评刘和,实则批评他,只看到问题的表象,却看不到豫州正在迅速恢复的趋势。孙策说得没错,那些豫州世家的离开对豫州来说并不是坏事,他们只是寄生虫,他们的离开只会让豫州更强大。

孙策微微欠身。“多言无益。定公,我会用实际行动向你证明刘和是多么不堪一击。现在是六月,离秋收还有两个月。我会在一个月内完成人马调动。刘和如果真心想求和,注意,是求和,不是讲和,在我的人马进入下邳之前,他还有机会。等我军将士有一只脚跨入下邳境,他说什么,我都不会理他,战场上见分晓。”

孙策端起茶杯,向吕岱点头致意。“久闻定公大名,本该留定公盘桓数日,但事务繁忙,不能久留。希望下次有机会与定公再会。我想,这一天不会太久。”

见孙策直接送客,根本没有再谈的兴趣,吕岱也只得起身告辞。他出了门,暗自叹息。与孙策见面的时间虽短,感慨却颇多。火一般的热情,冰一般的冷静,居然会如此和谐的集结在一个人身上,而且是一个刚刚弱冠的年轻人,若非亲眼所见,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

刘和有资格和孙策讲和吗?似乎真的没有。现在孙策下达了最后通谍,吕岱不敢耽误,立刻写了一封长信,详细说明自己所见所闻,派人送回盱眙,向刘和汇报。他自己则留在平舆,一边以观礼宾客的身份打探平舆的情况,一边等待机会再次与孙策见面,希望能说服他,完成任务。

吕岱走了,陶应彻底放了心,但他又有些疑惑。“将军,秋后真的要打下邳吗?”

孙策收起笑容,打量着陶应,半晌才道:“仲允兄,徐州能提供多少人马,多少粮草?”

陶应又惊又喜。他等的就是孙策这个决定,只是没想到孙策会这么快就下决心了。不过,孙策的这个问题却不太容易回答。行军作战要有方略,用什么样的战术,派多少兵,步卒多少,骑兵多少,作战周期多长,要准备多少辎重,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不是说打就能打的。现在涉及到两方联合作战,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更何况他还做不了徐州的主,必须和父亲陶谦商量。

陶应很诚恳。这件事我一个决定不了,如果将军有方略,我可以尽快请示,争取全力配合将军的行动。

孙策夸了陶应几句,让他和庞统等人商量一下作战方略。陶应大喜,不管最后能不能成形,这都是孙策把他当自己人看的征兆啊。有了这个基础,配合孙策出战的只会是他,不会是兄长陶商。

孙策要接见的人很多,陶应不便多留,主动告辞。出了门,来到前庭,在院中等候的王朗迎了上来,对陶应说道:“将军,刚才那个吕定公是谁?”

陶应说道:“海陵人吕岱吕定公,刘和的使者,孙将军对他很了解,对他非常客气,这才亲自出迎。景兴兄,你听过此人吗?”

王朗想了想。“似乎听赵元达(赵昱)提起过。”

陶应有些不悦。赵昱知道此人,不向他们父子推荐,却把这人推荐到刘和身边,果然是逆臣。王朗听说过吕岱,也从来没在他面前提起过,一点也不用心。

王朗见陶应神情不对,有些莫名其妙,也没多想,接着问起吕岱来意。陶应把刘和要谈判,却被孙策拒绝的经过说了一遍。王朗听完,大惊失色。“将军,你不会听错了吧,孙将军一心筹备对袁绍的战事,他怎么可能腾出手攻击刘和?”

陶应按捺不住心中的怨气。“景兴兄,你是怀疑孙将军的诚意,还是质疑孙将军的能力?又或者,你想为刘和做一次说客?”

王朗顿时面红耳赤,哑口无言,期期艾艾地说道:“将军,你这是……何意?”

陶应也不理他,拂袖而去。

第1128章 看谁会装(殇今恫古打赏加更)

王朗是东海名士,博学多才,被陶谦礼辟为治中从事,又安排到陶应身边为佐,一直深受陶应尊重。即使如此,他还是自觉屈才,不肯以陶氏父子之臣自居,也不热心为陶应出谋划策,只当这是给陶谦面子。现在被陶应当众喝斥,顿时无地自容,倍感委屈。

他很想拂袖而去,直接回郯县辞官,王家有产业,可以读书自娱,也可以蛰居待时,他又不差这点俸禄。可是一想到吕岱是为刘和而来,想与孙策谈判,却被孙策一口拒绝,他又不能袖手旁观。

他立刻去找吕岱,询问详情。

吕岱也在找王朗。他来之前,荀谌就和他说过,如果不顺利,甚至见不着孙策,他可以找王朗引见。王朗是徐州治中从事,是陶应信任的人,他有办法直接见到孙策。现在谈判不顺利,他死马当作活马医,想找王朗商量一下。

两人互相交流了一下情况,这才知道现实比他们预想的还要严酷。王朗从吕岱口中验证了陶应所说的消息,确认了孙策的确有攻击下邳的想法。吕岱则从王朗口中知道孙策不仅仅是虚言恫吓,他真的考虑攻击下邳,正在研究作战方略。

这让他们压力很大。战事一起,东海要提供作战所需的粮草辎重,对东海世家、豪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广陵也不例外,不仅需要提供粮草,还有可能成为战场,如果刘和无法在野战中击退孙策——这几乎不用怀疑——只能守城,那城外的百姓会损失惨重,今年的收成都将被孙策劫走,充作军资。就地取食向来军中后勤补给的最佳途径,这不是仁德与否的问题,凡是将领都会这么做。

明明可以就地征集,谁会费心费力的长途运输?

王朗急得直搓手,却找不到破解良策。他本来还能在陶应面前说上话,现在陶应也不理他了,他连陶应都影响不了。至于孙策,在孙策面前,他还不如吕岱有面子呢。他和孙策见过很多面,也没看孙策对他这么礼敬。

难道我还不如吕岱?念头一起,王朗随即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孙策出身寒微,他招揽的人都是和他出身相近的人,对名士反而不太感兴趣。也许是知道自己名声不够,求也白求,自取其辱,索性井水不犯河水,以保全他的自尊。孙策想招揽吕岱,是因为吕岱出身不高,学问不深,并不是因为他能力有多出众。

见王朗束手无策,吕岱有些失望。他本为以为荀谌那么推崇王朗,王朗应该是和荀谌一样多智,没想到此人虚有其表,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看来还得靠自己。

王朗感觉到了吕岱态度的微妙变化,恼羞成怒,不欢而散。

首节上一节710/18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