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512节

——

孙策在乌程停了两天,还在李怀、凌操的陪同下到石城山视察了一番。他的动静不小,严白虎很快就收到了消息,不敢正面交锋,带领部属退入白虎山。

但孙策没有派兵进讨,他派人进山招抚,然后便离开了乌程,直奔富春。

在余杭,孙策见到了叔叔孙静。与孙坚截然不同,孙静人如其名,不太喜欢折腾,这么多年一直守着老家。孙策到吴郡这么久,他也只是派人来问一声什么时候回家,然后……就没有了。

叔侄两人寒喧了几句,孙静就没什么话了,默默地坐着,有点走神,不时的瞟向旁边的田野。孙策也很无奈,这是天生宅啊,勉强不来。他让孙权搬来一只箱子,摆在孙静面前。

“什么啊?”孙静淡淡地说道:“家里不缺钱,你还是留着自己用吧,行军作战开销大。”

孙策亲手打开箱子,里面是南阳郡学这一年多来发表的文章。孙静学问一般,但他喜欢读书,看到这么多文章,他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好,好,这个我收下了。”

“叔叔,这个礼可不能白收。”孙策笑道:“我有一件事要你帮忙。”

孙静露出几分难色,过了一会儿才勉强说道:“什么事啊?要不要出门?”

“出门还是需要的,但东不出钱唐,北不出余杭。”

孙静如释重负,连连点头。“那行,你说吧。”

孙策把自己的计划说了一遍。他和杨修说过,余杭、钱唐之间时有古玉出土,杨修将信将疑,这一路走来问了不少人,都说不知道,包括沈友等人在内,他已经怀疑孙策说谎。孙策一直没有反驳,他懒得和杨修打嘴仗,用事实打脸最直接。

良渚文化是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前世曾经参观过,知道就在杭州市郊西北。城会消失,海岸线也会变,但山岭的变化极小,他这一路走来,基本可以肯定良潮的范围不出余杭、钱唐两县。孙静性子安静,耐得住寂寞,又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他来做这件事最合适不过。

当然,孙静没有考古学素养,目前也不具备发掘遗址的条件,但让他留心收集一些意外出土的东西还是没问题。真正意义上的金石学要到宋代,但汉代已经有萌芽,邯郸淳等人搜罗石碑就是金石中的石。孙策让孙静做的就是在良渚文化区收集古玉,先从自然出土的做起。

二十世纪发现良渚文明的时候都是意外,遗址上的积土并不厚,现在离良渚文化的时间更近,自然出土的可能性更大,只是没有人留心过。吴越地区的知识分子大多来自中原,在他们的心目中,这里就是蛮夷之地,怎么可能有文明。良渚文化没有青铜器,没有文字,但良渚文化有玉器。对儒家来说,发现玉器就是发现文明,有没有文字倒在其次。没有文字,正好证明文字不是什么仓颉所造,可以将儒家固有的历史观,从根本上动摇儒家的根基,为新思想的出现创造条件。

相比之下,这比造谶纬更有杀伤力,甚至比击败袁绍还要重要。击败袁绍争的是一时胜负,改造儒家却是千秋功业。

第806章 螳臂当车(醉爱哥基打赏加更)

孙静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只当是孙策怕他觉得被冷落,找点事让他做做,以示人尽其才之意。不过他愿意做这事,消遣之余长些见闻,何乐而不为。

叔侄两人有了共同语言,亲近了许多。孙静的长子孙暠一直陪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孙策。他十五岁,看起来很结实,与他的父亲的气质不太一样。孙权将他拉到一旁,两人聊了几句便亲近起来,有说有笑。孙暠言语间露出羡慕之意。孙权比他还小三岁,已经跟着孙策到处跑了,他却只能跟着父亲呆在家里。孙静正当壮年,如果他愿意的话,地位不会比吴景低。

几年前孙坚起兵的时候,孙静曾经集合宗族五六百人支持孙坚,对孙坚的帮助比吴景大多了。

“跟我们一起吧。”孙权撺掇他。

“能行吗?”

“肯定行的,只要叔叔不反对就好。我大兄肯定不会反对的。”

孙暠心动不已,转着眼睛,想着待会儿怎么向孙静请求。

杨修站在一旁,看着孙策和孙静谈笑风生,心里很不是滋味。郭嘉、庞统两人低声说笑,不知道在商量什么。杨修想了想,凑了过去,拱拱手。郭嘉和庞统交换了一个眼神,连忙还礼。

“祭酒,我能请教一件事吗?”

郭嘉笑笑。“德祖,什么事如此慎重,要用请教二字。”

“将军说这里曾有三代之前的古国,你相信吗?”

“你不信?”

“当然不信,既无古籍记载,又无城址,就连村落都不多,如何能信?”

郭嘉思索片刻。“弘农杨家据说出自赤泉侯杨喜,可是真的?”

杨修眉头微蹙,没有回答郭嘉的话。他听得懂郭嘉的意思,也不想回答这个问题。郭嘉转过身,背靠在栏杆上,架起双肘,似笑非笑地看着杨修。杨修原本心情就不好,见郭嘉如此模样,更没说话的兴致,转身就走。郭嘉说道:“其实你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肯不肯信的问题。你担心孙将军说的是真的,对吧?”

杨修停住脚步,打量着郭嘉,犹豫了好一会儿。“你不担心?”

“我当然担心,但我更想知道真相。”

“如果……有呢?”

“那就面对。”郭嘉盯着杨修的眼睛,神情难得的凝重起来。“躲,你就能躲得过吗?”

杨修嘴唇动了动,欲言又止。郭嘉直起身子,缓缓走到杨修面前。“德祖,你早就觉得《尚书》有问题,只是你不敢说,对不对?你嘴上说不信,其实你心里已经信了,对不对?”

杨修的脸突然红了,红得像要滴血,他窘迫地看着郭嘉,眼神变幻不停,一会儿凶狠,一会儿无力。郭嘉迎着他的目光,坚定而凌厉,像一把剑,直刺人心。杨修不敢再看,慢慢把头转了过去,呼吸急促,心跳如鼓,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

“是,典籍中……常有分歧之处,就算是我家家传的经文也常有不同理解,但是……但是……”杨修转过身,眼神中多了几分焦虑。“如果这些全是假的,天下人心岂不是大乱,哪里还有太平可言?”

郭嘉幽幽地说道:“天下已经乱了,你只是在掩耳盗铃而已。就像你知道长安的朝廷变法不可能成功,却还是在想尽力挽救。德祖,你们父子忠义可嘉,但你们太守旧了。说得难听一点,你们弘农杨家之所以不如袁家,就是因为你们不肯面对现实。”

“你……”

郭嘉抬起手,示意杨修不要急。“你知道将军为什么会把你留在身边?”

杨修语塞,窘迫不堪。郭嘉是孙策的亲信,所有的细作都由他负责,他写信回长安的事郭嘉都知道。他虽然想尽办法,不让郭嘉有机会看到信里的内容,可是他相信郭嘉一定能猜到。郭嘉能知道,孙策当然也知道,孙策依然将他留在身边,只有一种解释,孙策不怕他向长安通报消息,他有必胜的信心。

虽然他不知道孙策的信心从何而来,但局势的发展却在不断的证明这一点。荀彧转孙策为会稽太守,就是想将孙策从南阳调开,让他陷于扬州的事务不得脱身,可孙策进入扬州以来势如破竹,就连吴郡世家都被他收服了。孙策还没有踏足会稽,荀彧的计划已经失败了大半。

他虽然不知道袁绍要进攻豫州背后有没有荀彧的推动,但山东已经成了孙策与袁绍的战场,朝廷只能作为看客,这已经没什么好怀疑的了。

这让他很绝望。如果余杭一带真能发现玉器,舜避丹朱的传说就有了支撑证据,孙策最大的软肋得到弥补,对朝廷的打击要远远超过那些谶纬。在舜避丹朱这个语境中,孙策成了圣人舜,天子却成了丹朱。

不管孙策是否承认,杨修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对这件事非常敏感。孙策越是自信,他越是不安。此刻被郭嘉点破,他无地自容,就像被人剥去了衣服一样,无可遮掩,心如死灰。

正自僵持,远处官道上走来一行人,中间有一辆车,车前后还有十余骑。杨修眉头微皱,心中不安。江东缺马,马车不多,骑士更少见,这群人居然人人有马,只怕又是什么实力雄厚的豪强。这么点人,自然不可能是来找孙策麻烦的,更像是来投靠孙策的。

有人迎了上去,对方在岸边停下,交谈了几句后,当值的义从走了过来,上了船,来到孙策面前。杨修竖起耳朵,凝神倾听。

“将军,钱唐人全柔求见。”

孙策直起身,看了一眼岸上的人群,转头看向孙静。“这全柔是何等样人?”

孙静茫然不知,他平时很少出门,问他富春县有什么人,他都未必说得全,更别说钱唐人了。杨修想想,突然做了一个决定,快步走了过去。“将军,我知道他。”

孙策很意外。“你认识他?他做过官?”

首节上一节512/18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