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365节

第558章 苦县长

十月中,孙策终于回到汝南,在项县下了船,踏在坚实的土地上,他忽然感到莫名的疲惫。

虽然一路都是乘船,不用骑马,也不用注意什么形象,或坐或卧,甚至睡个懒觉都可以,还是觉得累。在战场上片刻不敢放松,连睡觉都恨不得睁着眼睛,生怕出什么意外,现在回到自己的地盘,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进入陈县,他就比较轻松了,但进入汝南,他自然的又提高了警惕。到目前为止,汝南还不是他的汝南,豫州也不是他的豫州。费了大半年的功夫,他只是扎好了篱笆,防止袁绍觊觎豫州而已,内部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全控制的程度。要是哪位豪强心血来潮,想和他开个玩笑,他一样可能含笑九泉。

历史上的孙策就死在三个名不见经传的刺客手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今兵荒马乱的,豪强家里有几具强弩,养几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游侠儿太正常了。虽说有典韦、许褚这样的勇士做保镖,但身边时时刻刻着一群糙汉子的感觉其实并不太好。

“到家了!”孙策伸了个懒腰,振奋一下精神。“子纲先生,奉孝,到平舆之后,你们也不用陪我,先回家和家人团聚吧,放几天假,把欠的休沐全补齐了,养足精神,准备出征。”

张纮、郭嘉笑着应了。出征这几个月,他们也很累,一直没有休息。在这期间,他们已经将家人搬到了平舆,还没见过面,正好趁着这个机会与家人团聚。一旦发动秋季攻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不过这只是美好的憧憬,项县离平舆还有近二百里,这段路至少要走五天。

黄忠、徐琨已经在项县等了两天,项长已经召集了民伕帮助运送辎重。对这些民伕来说,这些都是无偿劳役,是他们应尽的徭役,没什么怨言可说。不过孙策粗粗一看,就知道这些人都是家里条件不好,背后又没有家族支撑,好处拿不到,赋税要多交的普通百姓,典型的弱势群体。

看来张昭的手段也不够硬啊。孙策有些失望。要治汝南,要么他亲自来,要么找杜畿那样的狠角色。

“奉孝,你郭家还有没有手段比较硬的族人没有出仕的?”

“将军不要急。”郭嘉说道:“虽说攘外必先安内是常理,但汝南的事却要反其道而行之。边境不宁,张府君是没法真正动手的,否则内外呼应,汝南必乱。”

孙策咂了咂嘴,勉强答应了,命人召来项长刘成。“给民伕们加餐,每人每天要有半斤肉,一升酒。”

刘成五十出头,中等身材,又黑又瘦,一脸的愁苦。听完孙策的命令,他愣了好一会儿,像是没反应过来似的。“将军,这笔钱……从哪儿支出?”

“从县里拨付,待会儿我会给你手续,让你让郡里交账。”

“好,好。”刘成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拱手道:“将军仁德,我代项县的百姓谢过将军了。”他转身对小吏说道:“去,告诉乡亲们,将军赏酒肉,让他们精神点。”

那小吏听了一声,眉开眼笑,转身飞奔而去,一边跑一边喊道:“将军有令,每人每天赏肉半斤,酒一升,大伙儿加把劲。”

民伕们纷纷抬起头来看向孙策,有人高兴,但更多的人是怀疑,手上的动作比刚才更慢。刘成见了,跺足道:“将军,这些愚民真是让人没办法,我得亲自去说一趟才行。”说完就要走,孙策拦住了他,对陈到使了个眼色,陈到会意,吩咐了几句,白毦士纷纷上马,奔向民伕队伍,大声宣布孙策的命令。民伕们这才相信所言不虚,顿时精神起来,喊起号子,手脚麻利的卸船装车,效率至少提高了一半。

那小吏已经跑了一半,见白毦士策马从身边驰过,效果比他更好,非常沮丧,怏怏地走了回来,撅着嘴,耷拉着脑袋,站在刘成身后。刘成低声喝斥道:“不得在将军面前无礼。”

孙策觉得好笑。“你叫什么?为什么不高兴啊?”

刘成尴尬不已,正准备说话,小吏抢出一步,走到孙策面前,拱手行礼。“小子刘斌,见过将军。”

刘成连忙跟着解释道:“犬子无状,还请将军恕罪,他刚从老家来,不懂规矩。”

“原来是令郎啊。”孙策点点头。“你是哪里人,什么时候任项长的?”

“下官青州平原人,十八入太学,二十三以高第为郎,在宫中十一年,外放为宫,历任三县,刚到项长任上,还不足一年。将军上次经过项县出征时,我还没上任。”

孙策很同情,又是一个久转不升的读书人。不过他比老爹孙坚好些,老爹是做了三任县丞,还不如他呢。太学生,能以高第为郎,那可是真正的聪明人,太学每年考试,数万人中能以高第为郎的只有四十人。

郭嘉突然说道:“这么说,你才四十出头?”

“下官元嘉元年生人,今年四十有三。”

孙策重新打量了一下刘成。四十三?看这相貌,还以为他五十三呢。四十三岁正当壮年,怎么老成这样?看他身上的官服也是半旧,不会是从别的县带过来的吧?

郭嘉笑道:“刘县长,这项县不好治吧?今年上计,是不是又殿后了?”

刘成苦笑:“虽未殿后,庶乎不免,亏得张府君宽仁,念我初来乍到,不熟悉情况,未曾苛责于我。”

“将军,不是我阿翁无能,是这项县太难治了。”躲在刘成身后的刘斌突然说道:“他们不仅多占土地,隐藏户口,该交的税赋也不肯交,我阿翁多次上门催促,却被人打了一顿,那些县吏不仅不帮他,还故意带错路,将他半夜扔在荒坟堆里,差点被强盗杀了。”

“这项县还有强盗?”

“哪是什么真强盗,还不是那些人养的游侠儿,扮作强盗。”

“哦,谁家这么嚣张?”

“蔡家。”

“哪个蔡家?”

郭嘉咳嗽一声,淡淡地说道:“你说的蔡家,莫不是蔡衍之族?”

“正是。”

第559章 盘根错节

听到蔡衍这个名字,孙策隐约有点印象。

这个好像是个党人,在《后汉书·党锢列传》中有传,名声还不错。当然了,《后汉书》依据的史料大多是党人或者党人后裔写成的,党人都不错,就算是滥杀无辜也没关系,实在不像话,不写就是了。像那个曾经逃到鲜卑,为鲜卑人出谋划策的张俭,史书里绝口不提他滥杀的事,也不提他为鲜卑人出谋划策的事,只说他出塞,如果不是有人说漏了嘴,在其他史料里记载了这些事,他的形象肯定是伟光正的。

这个蔡衍大概也是这样。

“这蔡衍是什么人物?”孙策问道。

郭嘉笑笑,摇了摇羽扇。“将军,春秋时有蔡国,是天下蔡姓繁衍之祖,当时国都就在今天的上蔡,后被楚国所灭,又复国,立都新蔡,为了报仇,蔡国助吴国伐楚,后来楚国复兴,蔡国无法立足,东迁于今天的九江郡的下蔡。上蔡、新蔡都在汝南郡内,子孙散叶开枝,诸蔡大多是蔡国后裔。项县蔡氏也是其中一支,只是一直不如陈留蔡氏、襄阳蔡氏有名,直到蔡衍出现,蔡氏才成为项县大族。”

刘成看着郭嘉说古,脸色连变,眼中的后悔怎么也掩饰不住。他知道蔡邕在襄阳著史,襄阳蔡家的蔡瑁又和孙策有着很深的渊源,但他没想到蔡衍和这二位也有关系,居然同出一脉。这世家果然是盘根错节,本来以蔡衍就是项县一霸,哪知道牵连这么广啊。

“蔡衍字孟喜,见家族不兴,就用功读书,又积极教化乡里,慢慢积累了一些名气,被当时豫州刺史举为孝廉,入朝为郎。这位豫州刺史是谁呢?便是周将军的从祖父周景周仲飨。”

刘成两腿发软,差点跪在地上。刘斌咬着嘴唇,用力搀着他,不让他瘫在地上,小脸因为用力撑得通红。刘成扶着刘斌的肩头,眼泪都要下来了,嘴唇哆哆嗦嗦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本来以为蔡家和蔡邕、蔡瑁有关系已经够倒霉了,没想到蔡衍居然还是周瑜从祖父的故吏,这状告的,一脚踢在铁板上啦。估计这项长也做不成了,回去就收拾包袱回乡,保住性命要紧。

“蔡衍为郎不久,他就外放冀州刺史。”郭嘉笑盈盈地看着刘成。“他学问也许不如你,这仕途可比你顺畅多了,知道为什么吗?”

刘成连连摇头,头上的冠都被甩歪了,看起来很狼狈。

“原因很简单,因为周景是大将军梁冀的故吏。”

刘成眨着眼睛,哦了一声,有些明白了。孙策也听懂了一些。说起周瑜的这位从祖父,那也是个奇葩,他推荐人才与其说是为国举才,不如说是为自己种树,不仅对被举荐人非常客气,过年过节的请他们吃饭,临走时送钱送物,还对他们的家人都特别好,选用他们的子弟为官。说得好听呢,是仁厚,说得不好听呢,是为自己培养人脉。

对于做大官的人来说,故吏就是一项资源,世家之所以是世家,就是因为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雄厚人脉。官做得越大,举荐人才的权力越大,官做得越久,举荐人才的机会越多,几代人积累下来,那就是故吏满天下。基于汉代的两重君主观念,普通人对故君的忠诚甚至比对朝廷的忠诚还要坚固,当故主过世时,宁可官不做,也要为故主奔丧送葬。故主死了,对故主的子孙一样要照顾。

蔡衍既然是周景举荐的,自然被周景视为潜力股,要重力培养,所以蔡衍才能为郎不久就外放为冀州刺史。冀州是大州,刺史是纠举豪强的监察官,不用说,蔡衍一出仕就捞了个肥缺,比刘成这种只知道读书的太学生强多了。而周景在豫州刺史任上,继续照顾蔡衍的家人,蔡家迅速崛起,成为项县屈指可数的豪强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官本位的时代,做官从来都是发家致富的唯一捷径,没有其他。经商只能致富,终究还要依赖当官的,要不然生意做不长,远不如自家有人做官来得可靠。当然做官也分不同的情况,不是每个人都能发家致富、官运亨通。像刘成这么做官,能吃饱饭就不容易了,发家致富估计比较难。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人脉,在于背后有没有靠山。

首节上一节365/18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