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1753节

这么一想,何颙的分析的确有些道理。

“你究竟想说什么?”许攸莫名的焦灼起来,心情说不出的烦躁。“你不会是想告诉我你有多蠢吧,这一点我三十年前就知道了。”

何颙的笑容更加灿烂,看着许攸的目光中多了几分从容和淡然。“子远,我想告诉你的是,也许你们有什么妙计,可是最后中计的未必就是陛下,也可能是你们。你们聪明,他也不笨,而且他身边的谋士比你们更多。形势如此,你们自作聪明,想凭一两个见不得人的阴谋诡计逆转,只怕到最后反被聪明所误。”

许攸眉头紧皱,眼神微缩。“你究竟在胡说些什么?”

何颙没有再说,转头看向窗外,神情恬淡。

——

宕渠。

曹操站在城头,远眺东方。

山岭逶迤,挡住了他的目光。大雨将至,乌云低垂,压在岭上,也压在他的心头。

辛评、彭羕站在身后,脸色阴郁。辛评手里拿着刚刚收到的消息。消息是法正派人送来的,很简单,只有几句话,但份量却极重,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孙策将在秋后亲征益州,相关的准备工作已经展开。就连长沙王孙权都回到了封国,征兵备战。

可以想象,这将是一场恶战,远比巴西的战事激烈,胜负将直接影响益州的得失,蜀国的存亡。而他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将因此决定。

吴国大鸿胪蒋干正在赶来宕渠的路上。是战是降,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仲治,你说孙策亲征是虚是实?”曹操转过身,看了辛评一眼,脸色平静。

辛评想了想。“亦虚亦实。”

“为何?”

“如今才是四月,离秋后还有四五个月,孙策这么早就放出风声,当是示威。若益州自知不敌,主动请降,那他就是虚。若益州不降,秋后大战,那他就是实。”

“依你之见,当不当降?”

辛评不安地舔了舔嘴唇,没敢轻易发表意见。降也分很多种,曹操已经提出议降,但孙策没有给出答复,反而传出亲征的消息,显然没有接受曹操条件的计划。蒋干来,自然是提出孙策的条件,甚至可能只是最后通谍。

不管孙策的条件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期望不太可能得到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愿意接受孙策的条件,没有人敢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望值,有的人期望高些,有的人期望低些,不一而足。

比如他。他的期望值就不怎么高,最坏的情况下,只要能保住命就行。原因很简单,他的弟弟辛毗在吴国身在要职,就算他暂时不能入仕,只要有命在,迟早有机会复出。就算他本人这辈子难居高位,他的子弟也不会受影响,有那么多亲朋故旧提携,起点依然比绝大多数人高。

可是别人就不一样了,比如身边的彭羕。他本来就是益州寒门,如今又成了曹操心腹,荣辱已经和曹操绑在了一起。如果议降成功,曹操能保住王侯之位,他的仕途就要顺得得多。如果曹操保不住王侯之位,以后只能做一个富家翁,彭羕的前程也一片黯淡。

对他来说,只要孙策不要他的命,就可以降。可是对彭羕来说,条件绝不会这么简单。如果他只顾自己,建议曹操投降,转身就会受到彭羕等人攻讦中伤,甚至可能送了性命。

益州人野得很,刺客也多。

“臣以为,还是先等蒋干来,听听他的条件再说。”

“这么说,只要条件合适,祭酒愿降?”彭羕立刻追问道。

辛评沉默不语。曹操也不说话,静静地打量着辛评。辛评见状,反问道:“永年以为当玉石俱焚?”

彭羕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应答才对。辛评也不理他,转身对曹操说道:“大王,是战是降,在我不在敌。若是能战而胜之,自然毋须多论,唯战而已。若是不能战而胜之,空言不降亦于事无补。孙策亲征,想必孙翊、孙尚香两部亦不能坐视,汉中必有一战。益州有重山可守,汉中却难自全。臣以为,当在孙策亲征之前决定汉中弃守。若太子有失,必将动摇士气,陷于被动。”

曹操眨眨眼睛,收回目光,微微颌首。“仲治所言甚是,孙策虽未动,气势已逼人。山雨欲来,大厦将倾,一不小心便是万劫不复,可不慎欤。”

第2494章 大国使者

曹操思前想后,将孙策秋后可能亲征益州的消息告诉了冯鸾。

冯鸾心情很复杂,半天没说话,捻断了好几根胡须。

很显然,孙策不接受他们的条件,两面逢源的可能不存在了。他们只剩下两种可能:一是接受孙策的条件,交出土地;一是支持曹操,继续战斗。

继续战斗有两种结果:若是挡住了孙策,就有机会逼他接受条件,所得甚至会超过他们预期。若是挡不住孙策,他们将一无所有。

能不能挡住孙策?谁也不敢断言。战场上的事,谁能说得清呢。按理说,益州东有巫山、长江之险,北有巴山之固,强行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凡事都有意外,吴军的精锐人所共见,徐晃不就在八濛山站稳了脚跟,像一根钉子,牢牢地钉在曹操的咽喉上?

如果吴军将士都像徐晃这么善战,那就不用打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吴军怎么可能都这么善战呢,黄忠不就被曹操挡在滚龙坡,前进不得?相比之下,巫山、长江可比滚龙坡险峻多了,锦帆贼甘宁都未能逆流而上,孙策又能强到哪儿去。

就此而言,孙策亲征正说明黄忠无法取胜,不得不倾国一战。他们已经证明了益州的实力。

冯鸾左思右想,难以决断。他对曹操说,这件事关系重大,请大王容臣仔细思量。

曹操理解冯鸾的心情,答应了。

冯鸾很快召集宕渠大族代表商量对策。他没敢透露孙策即将亲征的消息,只是与众人商量,如果孙策不答应蜀王议降的条件,增兵攻蜀,该当如何?

结果正如他所料,众人意见分歧明显。有人认为曹操不是孙策对手,不如早降,以免倾覆之祸。有人认为孙策也并非不可战胜,就算要降,也应该击退孙策之后再降。

众人吵成一团。说到激动处,破口大骂,都觉得对方是白痴,就差撸起袖子互殴。

冯鸾愁得夜不能寐,几乎一夜白头。

曹操接到消息,也是哭笑不得。孙策还没出征,益州已经人心惶惶,等孙策的战船驶入三峡,大军四面围攻,又将如何?

曹操自己也无法决断。他亲笔作书,向陈宫、法正问计。

诱吴军主动进攻本就是陈宫、法正二人所定之计,尤其是陈宫。如今形势发展大体正如陈宫所料,只是难度比预想的更大,是见好就收,抢在孙策出征之前称臣,还是再坚持一下,曹操需要陈宫的建议。

陈宫、法正很快给出了回复,意见出奇的一致。

再战!

陈宫分析说,黄忠入巴,前不能进,后不能退,已成僵局。翻山越岭,运输艰难,仅凭荆州诸郡难以为继,不得不从豫州转运物资。若孙策亲征,大军数十万,消耗更加惊人,必然要动用全国之力,能坚持的时间更短。

一旦亲征不克,孙策要么主动撤退,要么重启谈判。不管是哪一个结果,都对益州有利。

法正的态度更积极。

他认为孙策亲征正是蜀国的大好机会。孙策亲征,看似来势汹汹,实则强弩之末。黄忠受阻宕渠,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孙策亲征,而是黄忠主力退守西城,只留一部于宣汉。黄忠不退,孙策亲征,正是吴国君臣骄狂的标志。他们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智,怒而兴师。

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首节上一节1753/18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