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1336节

鲜于程的黑脸涨得通红。

孙策一看,知道虞翻没有说谎,鲜于程十有八九是被人利用了。不过他也很好奇。“仲翔,你说的贺家是山阴贺家吗?”

虞翻点点头。“贺家最早关注到歙砚生意,如今歙县最大的砚石作坊就是贺家的。贺家舍得下本钱,精工细作,他们制作的歙砚从一开始就是文士追捧的上品,号称金砚,片石片金。宫里用的砚应该就是贺家的产品。”

孙策将信将疑,让人取来几方砚,虞翻轻松找到了贺家砚坊的标记。

虞翻对鲜于程说道:“你拿这些砚和金氏、毛家的砚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区别。不是我说,这么好的砚石让他们制砚实在是糟蹋。你知不知道很多人买了金毛二家的砚后,嫌他们的手艺太差,又去请贺家的工匠改制?他们还担心宫里取砚不止?就他们那手艺,谁看得上啊。”

鲜于程尴尬不已。

孙策抬手打断了虞翻。鲜于程可没他这样的口才,又理亏在先,再说下去,鲜于程就有挨呲的份。他也是一份好意,只是被人利用了而已。孙策关照了鲜于程两句,让他先下去了。

“仲翔,得饶人处且饶人。”

“喏。”虞翻出了闷气,心情好多了。“大王,我以前吃这咸鱼的瘪不少,今天难得逮住机会,一时失态,还请大王恕罪。”

“这可是真不容易。”孙策笑了几句,拉回正题,问起虞翻对当前形势的意见。刚才张纮、郭嘉在场,虞翻没有说痛快。

虞翻沉吟片刻。“大王,臣以为军师处的汝颍人太多,他们考虑方案时会自觉不自觉的有汝颍意识,包括郭祭酒在内。”

孙策点点头。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这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他只能多加警惕。参军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绝不是识文断字就能担任,需要有一定的学问基础,准确的说就是要知道一些理论,还要有一定的历史经验,知道过去的史事,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汝颍人才底蕴丰厚,能够胜任参军的人更多,在军师处占二分之一强。

他也想从江东选一些人,可是能够胜任的太少了。

“你有什么好办法?”

“臣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质任,一是从军中选拔掾吏。诸将子弟大多有学问基础,军中掾吏有实践经验,两相结合,将来出几个人才绝非难事。尤其是质任,大将统兵在外,没有质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孙策看了虞翻好一会。他听得出虞翻的私心。江东文教不如中原,但武风更盛,为将的不少,如果征质任,江东会占到不少名额。军中更是如此,中军与九都督所领的常备兵中以江东子弟兵为主,从中选拔掾吏,江东至少要占一半。如此一来,江东籍的参军数量会猛增,甚至可能盖过汝颍系。

“这件事干系甚大,不能操之过急。”

“大王圣明,臣也如是想。可先进一些好苗子,探探深浅。”

“你可有合适的人选?”

“眼下有三个。”虞翻说道:“一个是张允子温,一个是贺齐子达,一个是凌操子统。张温年方八岁,可做个小吏,侍候笔墨起居,或陪王庶子读书。贺达年十三,凌统年十二,皆文武双全,可充任侍从。”

第2025章 沙洲之城

孙策接受了虞翻的建议。

他无法拒绝。张允战死沙场,他的遗孤应该得到照顾。凌操随沈友在青州作战,贺齐随周瑜进攻益州,功绩可述,将他们二人的子弟选为侍从,一方面可以激励士气,另一方面也是稳定战线,对将领加强控制的必要手段。

虞翻选这三个人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给对手任何攻讦的机会。三人的父辈皆是军中将领,两个吴郡人,一个会稽人,就算想指责他有私心都没理由。

孙策答应了,并让虞翻再拟一份名单备选,最后又对虞翻说道:“仲翔,听说你夫人临盆在即,有没有想过将来你的子女从文还是从武?”

虞翻笑道:“我的子女当然应该是文武兼备。就算不从军,武艺也是必须有的。”

“那还是从军吧。”孙策沉吟道:“能否长治久安,军中将领的境界很是关键。管得太死,士风软靡,战力不足,管得不够,又容易兵骄将悍,惹事生非。要想军队既保持足够的战斗力,又能识大体,需要内外兼修、文武并重的将领,如公瑾辈。”

虞翻眼神微闪,躬身领命。两人又说了几句话,谈了一些事情,虞翻躬身退出。孙策看着虞翻的背影,轻轻吁了一口气。虞翻是聪明人,应该能领悟他的提醒。只把目光局限于吴会甚至江东是不够的,至少要扩展到整个扬州。虞翻一直在江南做事,对江北的庐江、九江关注严重不足,有必要加以调整。

细节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用管得太死,但大方向一定要把握住,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虞翻下了殿,快步向自己的官廨走去,步履如风。诸葛亮和张玄迎面走来,看到虞翻,连忙避在一旁,躬身施礼。虞翻停下脚步,上下打量了诸葛亮两眼,笑了起来。

“孔明,你的答辩很精彩。”

“谢计相谬赞,愧不敢当。”

虞翻笑容更甚。“你将来是想从军还是想从政?从这个答辩来看,不从军实在太可惜了。”他扬了扬眉。“你如果担心年龄大了,习武不易,我说不定可以帮忙。随我习武期年,与大王那样的高手对阵也许不足,对付一般的将领绰绰有余。”

诸葛亮诧异地看了虞翻一眼,微微一笑。“久闻计相矛法精湛,又有神行之术,步骑双绝,能得计相赏识,亮荣幸之至。只是亮能浅任重,恐怕不能随计相左右。将来天下太平,亮若有幸,再随侍计相左右,还望计相不吝赐教。”

虞翻意味深长地打量了诸葛亮片刻,哈哈大笑。他拍拍诸葛亮的肩膀。“其实不习武也可以从军,你若做个军谋,必能出类拔萃,只是让郭祭酒捡了便宜,我实在是有些不甘心啊。小子,努力!”

“谢计相。”诸葛亮再拜,看着虞翻大步流星的走了。

张玄一直在旁边看着,脸色有些不好看。诸葛亮在荆南主持民政,将来的路子自然是从政,理论上说是他的父亲张纮的下属。虞翻公然挖人,还蛊惑诸葛亮从军,简直是对张纮的挑衅。

“孔明,计相对你甚是看重啊。”张玄笑得有些勉强。“他可难得夸人。”

诸葛亮笑而不语。

两人继续向前走,眼看着就要到殿门,张玄又忍不住问了一句:“孔明,连计相都夸你的答辩精彩,为什么你却觉得连优级都够不上,只有良级,就算是谦虚,也未免自抑太过。”

诸葛亮转身看着张玄,思索片刻。“子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在荆南负责屯田事务,不是军谋,筹划益州方略本不是我的职责所在,就算有所想法,也只能书呈大王,以供参考,岂能宣诸于口?军师处答辩,这是大王给我的机会,答得再好也不过是旁观者的局外之见。郭祭酒给我高评,那是给大王面子,你以为真是我的意见高明?”

张玄若有所悟,没有再说什么。两人到了殿前,收起笑容,举步上殿。

孙策虽然坐在殿中,但他耳力过人,将诸葛亮与张玄的对话听得清楚,心中自有判断。诸葛亮心里的那根弦绷得很紧,过犹不及。张玄则太安逸了,心思懈怠,才具也有所不足,将来怕是难以继承张纮的功业,需要放出去历练历练才行。

青徐系二十年后的希望在诸葛亮身上。

——

黄河,小平津。

天子勒住坐骑,眯着眼睛,看着黄河中沙洲,脸上看不出什么情绪。刘晔、赵昂等人却面面相觑,神情沮丧。吕布则干脆冷笑不止,一脸的鄙夷。

赶来陪同的荀衍正紧急传唤斥候营校尉,询问具体情况。两天前,他收到的消息还是黄河对岸只有一些斥候,并无人马,鲁肃看起来已经决定放弃洛阳,全力防守伊阙、大谷、轘辕三关。没想到今天陪刚刚赶到河内的天子来巡视,却发现大河中央的沙洲上有一座城,城外还有几百艘大大小小的战船在游弋。

出现战船很正常,徐盛统领的水师去年就进入黄河,在鲁肃夺取弘农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来转入洛水,现在再出现在黄河也不奇怪。可是沙洲上出现一座城就让人无法理解了。筑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简单的城也要半个月以上。他如果说两天之前这沙洲上还没有城,天子根本不可能相信。

虽然隔得比较远,但城池的形状隐约可辨,任谁见了都会说那是一座城。

这是怎么回事?荀衍解释不清。

用眼角余光看到荀衍的窘迫,天子暗自叹了一口气。原本听说是荀衍驻扎在河内,他还觉得是个机会。荀衍是荀彧的兄长,学问好,又有统兵经验,在官渡之战中立过功,和他配合作战既不用过于担心双方的隔阂,又能借助荀衍的能力,如果有可能,说不定还能将荀衍笼络到朝廷来。

现在一看,荀衍恐怕言过其实。这也是汝颍人的通病了,互相标榜,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荀家之前就有荀爽,现在又出了个荀衍也不奇怪。说起来,汝颍名士很多,名将却非常罕见。荀衍以名士统兵,在汝颍人中很难得,要和天下英雄争锋却还差一些。

“休若,你们准备了多少船?”

首节上一节1336/18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