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1275节

董越很信服李儒,见李儒维护贾诩,这才勉强接受。但他还是对李儒说,蒋干本来要娶我女儿,聘礼里有三万石海盐,那可是价值三千万的巨款,现在全没了,就算是为了大局着想,损失也不能让我一个人背吧。你得让贾文和补偿我,要不然我绝不答应。

李儒哭笑不得。这董越真是榆木脑袋。他只看到三万石海盐值钱,却不知道这本来就是孙策离间他们的手段。就算没有贾诩这件事,董越要想拿到这三万石海盐也不是容易的事。可是现在说这些都没用,他只能答应和贾诩商量,尽量补偿他的损失。

李儒年老体衰,承受不起来回奔波。他在函谷关停了下来,让董越派人通知贾诩。贾诩也早有准备,很快赶到了函谷关。对董越的报怨,他根本没放在心上,让董越派人加强卢氏县城的防务,卢氏以南就不用管了。你派斥候到析县干什么,真打算和吴王为敌?你女儿还想不想嫁人了?

董越背后对贾诩一肚子意见,当着贾诩面却不敢吭声,只得捏鼻子认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几句话灭了董越,贾诩来到李儒的房间,一看李儒苍白憔悴的面容,一声轻叹。

“辛苦先生了。”

李儒摆摆手,示意贾诩在床边坐下。“文和,你究竟想干什么?”

贾诩的心情也很沉重。他完全没料到孙策的反应会如此激烈,直接向他宣战了,甚至还驱逐了李儒。形势可能失控,他不敢掉以轻心,接到李儒的消息后,他就日夜兼程赶了过来。

“先生觉得吴王的实力足以应付三面围攻?”

“文和,你该去南阳看一看的。”

话不投机,两人相顾无言,气氛有些压抑,就连守在外面的胡车儿、毌丘兴都感觉到了,连大气都不敢出。过了一会儿,李儒主动让步,伸出手,握住贾诩。

“文和,我知道,你不是普通人,不会轻信道听途说。这自然是一个优点,可凡事有利有弊,有时候这种自信也会变成自负,让你做出错误的判断。”

贾诩反手握住李儒的手。几个月没见,李儒更加虚弱,几乎是皮包骨头,手心又湿又冷,感觉不到一点热度。千里奔波,对他的健康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先生教训得是。”贾诩强笑道。

“你是不是觉得,吴王纵使重工商,四处屯田,也无法解决大军的粮食供应,难以持久?”

贾诩点点头,沉声道:“我估算了一下吴王治下屯田的数量,核算了人口,算来算去,还是觉得他支撑不了太久。重工商可以迅速增加财税,却无法增加粮食的总量,反倒有可能因为从事末业的人口太多,增加粮食的消耗。三面受敌,大量征发壮丁从军,千里转输,势必会造成劳力不足,良田抛荒。先生,我并不是怀疑吴王的英明,我只是担心他太年轻了,这几年又太走得太顺利,有骄兵之患。”

贾诩说着,从袖子里取出一份文书,递给李儒。“这是我这几年收集的数据,虽不够精细,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此外,我通过杨阜等人了解到一些秘书台收集的情报,与我的结论相差无几。”

李儒接过文书,却没有看。他清楚贾诩的为人,也相信他收集的数据是准确的。他本人也一直有这样的疑问——他在南阳的见闻而言也可以佐证贾诩的判断,荆州、豫州都没有太多的余粮可用,唯一的例外是扬州。可是扬州原本基础薄弱,这几年虽然有所发展,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就常理而言,贾诩的分析是对的。可是他犯了一个错:孙策这几年的成就已经说明,他是一个不能按常理推测的人。也许是自负,也许是习惯,贾诩一直没有面对这个事实。

“文和,你喜欢对弈,可曾遇到过对手?”

贾诩眼神微闪,沉吟片刻。“先生说的是什么样的对手?”

“冯翊山子道、王九真。”

“没有。”贾诩摇摇头。“先生……与他们手谈过?”

李儒点点头。“文和,你我皆是中人,学而有术,看下愚很容易,看上智却很难。你要承认,有些人生而知之,不学有术,他们的境界不是你我能想象的。”

第1949章 易如反掌

贾诩沉默以对。

他能理解李儒的焦虑和对他的爱护,但他无法接受李儒的判断和选择。他不相信这世上会有什么不学有术、生而知之的人,即使圣人也要学习。自称生而知之的要么是妄人,要么是骗子。远的不说,大贤良师张角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他曾经蛊惑了几百万人,就连很多博学之士都对他佩服有加,最后结果如何,世人有目共睹。

李儒应该是见过张角的。张角在起事之前曾在洛阳游历多年,大弟子马元义专门负责洛阳的事务。李儒当时就在洛阳做博士,他当年对张角是什么印象,是不是也觉得张角不学有术,生而知之?

他终究是个儒生,总是寄希望于天降圣人,喜欢从虚无缥缈的谶纬中寻找征兆。

李儒有些后悔。他太急了,不仅没能说服贾诩,反而激起了贾诩的怀疑。贾诩倒不至于怀疑他有什么企图,但他的眼神明显透露出几分怜悯,虽然他掩饰得很好。那是一种强者对弱者、智者对愚者的怜悯。

感觉到李儒的情绪,贾诩垂下了眼皮。“依先生之见,我现在当如何应对?”

李儒叹了一口气。事己至此,再向孙策低头是不行了,至少现在不行。现在低头只会让孙策轻视,任人宰割,贾诩肯定不会接受这个结果。

“放弃函谷关,必要时放弃弘农,退守河东。保存实力,避免与吴王决战。另外……”李儒转头看着贾诩,声音沙哑。“督促牛辅守住武威,那是你们最后的退路。”

贾诩紧紧地握住李儒的手。“先生教诲,我一定铭记在心。”

李儒无奈地笑笑,闭上眼睛。贾诩没有再说什么,为李儒掖好被角,退出了房间。毌丘兴和胡车儿跟了上来,贾诩出了侧院,走进主院之前,突然停住脚步,转头看着毌丘兴。

“你相信这世上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吗?”

毌丘兴一愣。“有啊,君侯不就是这样的圣人?”

“愚不可及!”贾诩哑然失笑,没有再问的兴趣,快步向前走去。毌丘兴一头雾水,不知道贾诩是什么意思,是说他愚蠢,还是说他大智若愚,孺子可教?

贾诩来到主院,董越正在堂上等,见贾诩进来,连忙起身相迎。案上已经摆好了酒食,董越请贾诩入座,举起酒杯,说了几句客套话,便问起眼前形势的应对之法。孙策已经到了析县,洛阳的鲁肃也有调兵遣将的迹象,他非常紧张。

说完,董越死死地盯着贾诩,眼神有些不善。刚才被贾诩抢白了一顿,他心里很不舒服。明明这是贾诩惹出来的麻烦,受损失的也是我,怎么反倒是我的责任了?当我老实好欺负?

贾诩转着酒杯,沉吟道:“孟超,你想为董公复仇吗?”

董越眉心紧皱,更加不快。又是这句话?“当然想。”他很勉强地答道。

“孟超,董公已经死了七年多了,我们却一直没为他复仇。你知道我每次经过祁县是什么感觉吗?”

董越一声不吭,心里有些动摇。他能猜到贾诩想什么,他也一直这么想,但他也知道他们不能这么做。王允不仅是并州名士,他还有很多党羽在朝廷,王允的子侄都在天子身边,如果贾诩掘了王允的坟,不仅无法在并州立足,在朝廷也会树敌无数,后果不堪设想。

贾诩放下酒杯,一声轻叹。“吕布正当壮年,还有机会。可是皇甫嵩没几年了,难道我们也要看着他和王允一样善终?”他摇摇头。“我不愿意。如果错过这个机会,百年之后,九泉之下,我怎么去见董公,怎么去见董家老少近百口?”

董越垂下了眼皮,面红耳赤。贾诩是董卓的故吏,为董卓报仇是份内的事,却没有为董家老少报仇的义务,那是他的义务,那些被杀的董氏族人中也有他的亲人?

“孟超,吴王是性情中人,他这些年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袁公路复仇,想必也可以理解我们的选择。一时敌我,不足为虑,可若是被他看轻了,将来总是低人一等。关东人本来就看不起凉州人,如果连复仇的机会都放过了,还有什么脸面可言?你希望青儿被人轻视一辈子?”

董越眉梢挑起,抬起头,看着贾诩,羞愧难当。

贾诩没有再说,他举起酒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又将酒杯重重地顿在案上。“我知道,吴王善战,让你独自迎战,损失会很大。这样吧,这件事是我作主,所有的损失由我来承担。你不是可惜那三万石盐吗?我赔给你,我不仅给你三万石盐,我把整个河东给你。你去河东,弘农给我,如何?”

董越又惊又喜,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贾诩斜睨着他,嘴角微撇,毫不掩饰眼中的不屑。董越心中一动,忽然警醒,不禁暗自责备。可不能答应贾诩,这要是传出去,他麾下的将领谁还会看得起他,说不得都要跟着贾诩跑了。再说了,贾诩在河东经营了六七年,又岂是他想接手就能接手的,到时候河东没吃下去,弘农又丢了,可就亏大了,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

“文和,这……这不行,怎么能让你一个人迎战吴王呢?”董越拍着胸脯。“还是老规矩,我们并肩迎战,不分彼此,你出主意,我们上阵砍人。我也不要河东,到时候你补偿我的损失就行。”

贾诩一点也不意外。他知道董越没那胆量接手河东,就算董越真的接了,他也能让董越再吐出来。对付这些粗人,他有的是办法。只是得意的同时,他心里又有些隐隐的不安。如果李儒说的是真的,在孙策的眼里,我是不是和董越、牛辅一样愚蠢,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下而不自知?

“文和,你说,如果吴王来攻,我们该如何迎战?”见贾诩出神,董越急不可耐地请计。

贾诩回过神来,从容说道:“我刚刚和文优先生商量过了,放弃函谷关。”

“放弃函谷关?”董越愣住了,一时没反应过来,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然后呢?”

首节上一节1275/18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