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1087节

赵温忍不住问宗承。“他一个月多少佣钱?”

宗承干咳了两声。“司空有所不知,他虽然年轻,却有经验,可以做工头,每个月五千。”

赵温吃了一惊。每个月五千的佣钱不低,正常一个壮劳力每个月佣钱也就是三千左右,每个月五千佣钱足以养活一家五口,还能有所剩余。“这么高?”

宗承用眼角余光看到张纮嘴角带笑,额头流下了汗珠。“司空有所不知,经长史治理数年,南阳如今工坊遍地,百姓生活安定,佣钱也在稳步上升,要不然留不住人。只要肯吃苦,哪怕是女子,每个月也能挣两三千,如果手再巧些,四五千也不足为奇。即使是老弱之人在家放几头牛,一年也能挣一万多。”

赵温感慨不已。这一点他倒是深有体会。南阳黄牛负重致远,肉质鲜美,不仅南阳境内随处可见,周边几个郡也深受其益,牛车到处都是,只要肯花钱就能吃上牛肉。牛肉畅销的背后自然有大量以牧牛为生的百姓。南阳多山地,放牛又没太多的成本,只要肯花力气,一人放牧三五头牛,一年收入一万的确不是什么难事。

“子纲治理南阳有功。”

“司空所言甚是,张子史卧治南阳,不劳烦而大治,如今南阳百姓都深受其恩,他们都可以做证。”

众人纷纷出声附和,大夸张纮政绩。这固然有捧场的意思,却也不完全是客气话。张纮镇守南阳这些年看起来没什么大刀阔斧的举措,但他恩威并施,南阳的民生蒸蒸日上却是有目共睹的。

张纮谦虚了几句,坦然受之。赵温却好奇得很,再三追问,宗承等人不能不答,一一为赵温介绍,还举一些例子。赵温听得惊奇自是意料之中的事,就连宗承等人也惊讶的发现他们平时的抱怨有些矫情,孙策虽然夺走了世家的土地,但真正因此而败落的世家并不多,大多数家族的财富都有所增长,成倍增长的也不乏其人,像最初与孙策合作开办纸坊的世家都发了大财。

宗承忽然有点明白了张纮的来意,态度不知不觉的发生了改变,少了几分掩饰,多了几分真诚,又有几分尴尬。他看了张纮一眼,继续介绍流程,最后来到装订间,拿起两本切好边的新书,送到赵温和张纮面前。

“司空,长史,这是我宗氏印书坊印的第一部书,是一部文章合集,还请二位指正。如果有什么不妥处,请二位直言当面,我立刻命人拆下来修改。”

赵温接过来,先赞了一声,这书摆在手里的感觉就非常好,份量适中,手感绵柔,墨香诱人,封面题签“争鸣集”三字,书法精妙,看起来有些眼熟。他想了想,说道:“这是安定梁孟皇的书迹?”

宗承赞了一声:“司空慧眼如电。”

赵温笑笑。梁鹄书法精妙,扬名洛阳,后来不知所踪,原来到了南阳。他翻开封面,看了序文,序文是南阳郡学祭酒邯郸淳所作,除了一些客套话之外,就是介绍这部文集的内容,其中特别提到了“百家争鸣”四字,指出这部文集有一大半是针对当今学界观点的批判,有针对学术的,也有针对政治的,也有针对民生风气的。他不禁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容,然后翻到了目录。

目录只有一页,共列有文章五篇,第一篇赫然就是《驳王充论衡非圣误》,作者是竟陵人宋忠。

赵温眨眨眼睛,想了想。刚才与他见礼的人中没有宋忠,应该不在这里,倒是逃过一劫。王充是会稽人,《论衡》是会稽人花大力气整理印行的一部书,本身就有证明吴会学术实力的用意,这部书还没有正式印行,但是有一部分章节已经流传来开来,就连长安都有人谈论。宋忠写文章驳斥《论衡》,虽说是百家争鸣,却也有向孙策叫板的意思。

他意味深长的看了张纮一眼。

张纮看书很快,赵温看他的时候,他已经看到第二篇文章了,那是一篇讨论经学的,作者是颍川阳翟人司马徽。赵温对这人没什么印象,此刻也没兴趣关心经学的问题。

“子纲?”

“嗯?”张纮转过头,眼神疑惑。

“宋忠这篇文章如何?”

张纮眨眨眼睛,笑道:“不足一辩。”

赵温笑而不语。宗承立刻说道:“那我立刻将这篇文章撤下……”

张纮摇摇手,示意宗承不必。“这倒不必,各抒己见嘛,没什么需要顾忌的。这篇文章虽然言不成理,空洞无物,看看却也无妨,可作贤愚之辨。”

“能否请长史赐大作一篇,与宋忠商榷,为学者指迷?”

张纮哈哈大笑。“宗君莫急,等这篇文章印行之后,自会有人作文辨析。我就不必了,公务繁忙,没有时间来写这样的文章。且身为长史,也难免有以势压人之嫌。”他看看宗承,笑容戏谑。“不瞒你说,年前孙将军读《论衡》文稿时就说过,这部书印行之后,必然会有争论。有争论不可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理不辩不明嘛。”

宗承打量着张纮,见张纮眼神平静,看不出一点怒意,反倒有些欣然,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将文章拿给张纮看就是想试探一下张纮的态度,如果张纮不高兴,那这些文章就不能公开,只能撤掉,哪怕是已经付了润笔也只能认倒霉,他可不想因为文章被禁而影响印书坊的生存。

“孙将军……这么说?”宗承还有些不放心,要张纮当着众人的面,尤其是当着赵温的面确认。

“我亲耳所闻。”张纮郑重的点点头。

宗承拱手一拜。“孙将军的胸怀,承佩服之至。”

赵温眼神闪烁,若有所思。他向宗承讨了几部刚印好的书,准备带回去慢慢看。宗承正中下怀,命人准备好,送到赵温的车上,供赵温带回长安送人,也算是帮忙推广。参观完印书坊,赵温没有多留,和张纮一起告辞。上了车,他重新拿起那部书,将那篇文章细细地看了一遍。

“子纲,孙将军真能容忍人这样非议《论衡》?”

张纮不以为然。“孙将军对夫子都有非议,更何况王充?难道就因为王充是江东人?”

“那……将来如果有人针对他呢?”

张纮无声地笑了起来。“不怕有,就怕没有。”

“你的意思是说静观其变,让心情不满的人自己跳出来?”

张纮想了想。“你这么说也不能说不对,但你可能误会了孙将军的意思。孙将军是希望读书人论学议政,但他这么做不是为了以言罪人,而是希望能在争论中明晰事理,求学问道。”

“可是三人成虎……”

“别说三人,就算是三万人也成不了虎。虎就是虎,鼠就是鼠。”张纮看向窗外,路边不时闪过一张张路人的脸,大多都面带笑容。“子柔知道南阳有多少百姓吗?南阳现在有近三百万口,至少有九成的人对孙将军心怀感激,就算有人想诋毁孙将军也动摇不了人心,只会自取其辱。”

“百姓又不能读书,他们哪知道……”

张纮微微一笑。“很快就能了。孙将军公开印书坊的工艺,就是希望更多的百姓读书识字。我们有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中有一条就是建全乡校,五年之内争取每一户都有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赵温倒吸一口冷气。“子纲好大的魄力。”

第1716章 纠结的赵温

张纮笑而不语。

他最初听到孙策提出这个要求时比现在的赵温还要吃惊,不过后来想想也就淡定了。这个目标虽然很高,可是随着印书坊的增多,只要肯花钱,肯花心思去推进,这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目标。

宗氏印书坊只是无数新开的印书坊之一,这么多印书坊要生存下去,仅靠几个做学问的读书人是不够的,只有读书成为一项普通百姓都能参与的事,家家户户都有买书、读书的能力,印书坊才有存在的必要,才有生存的可能。

当每一户都有识字的人,能看得懂张贴到里门上的公告,被下级官吏蒙蔽的可能性才会慢慢减小。只有读书人越来越多,他们那些莫名其妙的骄傲才会被打破,不会因为会读几句书就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就应该不劳而获,衣食无忧,才能沉下心来做一些有益于人、有益于己的实事。

到了那时候,区区几个书生名士的牢骚之语岂能撼动孙策的根基。他们现在说的这些话,印的这些书,将来都会成为笑柄,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白纸黑字,想抵赖都抵赖不了。

“子柔兄,你知道这一篇文章的润笔是多少吗?”

赵温摇摇头。张纮举起一只手摇了摇。赵温说道:“五金?”

张纮笑了。“五金倒也不是不可能,不过那是蔡伯喈这样的大家才有的润格,宋忠的润格是一字一钱。诗赋会更贵一些,根据各人的名声、水平有所参差。总的来说,最终和书的销售情况有关。”

“你的文笔上佳,应该和蔡伯喈相去不远吧?”

张纮哈哈大笑。“的确如此,反正我如果卸任,靠卖文为生,温饱是没什么问题的。怎么样,你有没有兴趣露一手?”

赵温连连摇头。他有自知之明,他的学问、文笔都不算出众,写出来的文章不会比宋忠出色。况且蜀郡赵家颇有家资,也不需要他卖文谋生。但他却意识到这背后的危机。如果这个计划实现,那南阳五年以后能认字的人将达到六十万人,几乎和关中总人口持平,各行各业都不缺识字之人,匠师供不应求,各工坊再也不会有缺乏匠师之忧,新产品将层出不穷的涌现。

首节上一节1087/18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