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好男人 第549节

诸位族长都是有见识的人,听张墨这么一说,即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商机。一时间书房里的议论声大起,七个族长都是满面的兴奋之色。

这位看管,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问了,在棉花没有被发现之前,大唐的人都穿些什么?

这件事说起来就有意思了。在棉花没有被发现之前,大唐的人都是很可怜的,甚至可以这种可怜一直延续到大明朝的时候,在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强制性推广之下,才遍及全国的。

而在大明之前,只有在《宋书》中对棉花有所记载。但是隋朝初年的时候,棉花已经传入到了新疆,然后在西域的范围内有不少的种植,但是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发现棉花的好处,大家都是把棉花当做一种欣赏性的花卉来看待。

直到宋朝的时候,棉花才被人发现真正的用处,用来做纺布做衣服。但是依然只是集中在后来的福建沿海一带以及陕西一带,直到朱元璋老爷子以政令的形式才推广到全国。

因此张墨的出现,硬生生的将棉花应用的历史提前了数百年。

张墨之所以选择五姓七族来合作棉花产业,为的就是能够迅速的将棉花推广开来。因为五姓七族的发源地,几乎都集中在黄河以北的北方地区,都是需要御寒的地方。再一个,七族都是以生意为根本的,商人趋利,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七族之人一定会全力的推广棉花种植以及应用和推广。

第903章 谁也不能破坏规矩

可以说,在大明之前,中国人都是很可怜的,特别是普通百姓。

那些富人和王公贵族还好说,他们有丝绵用来保暖,还有各种的皮裘。但是丝绵可不是一般的贵,普通的百姓哪里用得起?而且丝绵的产量也是低得可怜,大部分的蚕丝都用来织成绫罗绸缎了,哪个会浪费用到棉衣上?

因此一般的人家过冬的时候,都是用十几层麻衣裹着,再寒冷的地方就只能用羊皮了。

七个族长都是在生意里打滚的,这中间的利益他们一眼就看透了,因此各个都是兴奋之极。

李长善问道:“二郎,这棉花你打算怎么做?”

书房里安静下来,大家都竖起耳朵听张墨要怎么做。

张墨笑道:“这棉花生意要想迅速的在大唐推广开来,一定要合七家之力,否则任何一家去做的话,就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在大唐推广开来。这棉花可是比丝绵还要暖和数倍,因此不论是富豪之家还是普通百姓之家,都会将棉花棉布作为上品。

某家的意思是,首先要将棉花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为以后的棉花和棉布生意打个基础。这个东西最大的好处便是不占用良田,山坡旱地之上一样可以种植。”

张墨用了半个时辰的时间将如何棉花棉布的产业做起来,仔细的讲了,最后说道:“纺织棉布的织机和纺纱机某家已经叫人做出来了,等到棉花的产量上来了,诸位就可以开始纺纱织布了,这些纺纱织布的匠作,某家已经培养出来了,倒是会派到各家去,你们只要找人来学习便是了。

而现在咱们要做的,便是回去买地,深耕。等着棉布织出来了,所有的棉花棉布都由继嗣堂统一销售。”

大家对张墨的计划没有什么意见,虽然这棉花的生意见效还是相对较慢的,但是这是真正的长久生意,在场的七位族长也是有远见卓识之人,自然不会在意继嗣堂的短期盈利能力。

张墨一边讲述棉花产业的发展,一边汇集七位族长的意见,而后整理成册,让诸位家主在上面签字画押,这就算是将棉花产业给定了下来。至于他们七家人回去以后能否落实,张墨也是有监督机制的,他自后年开始,便会成立一个巡查小组,然后到各家去巡查,谁家做得不到位,那就直接踢出这个生意。

棉花的事情讲完之后,已经到了饭时。张墨命人摆下了酒宴,大家大吃一顿。

晚饭结束之后,就是张墨给诸位族长讲述银号的事情了。

张墨把银号定位为初期的银行。他知道要想把后世的银行系统一次性的搬到大唐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只是同通汇天下的角度开始探讨的。

七个家主都是聪慧之人,当张墨将银票的概念和通汇的概念讲出来以后,他们即刻就发现了里面蕴藏着的极大利益。

张墨将初步的概念讲完之后,便任由他们自由的议论,他也要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特别是能后适用于大唐的这个时代的东西。他一直认为照搬照抄是错误的,拔苗助长更是错误的。

他之所以相信银号能够在大唐推广开来,起主要的信心就在于大唐兴盛的贸易,只要有大量的贸易在,他的银号一定有生存的基础。

等七个族长议论得差不多了,张墨这才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走到书房的一边,将挂在墙上的一张地图打开来,然后让几个仆役支起几盏灯,将地图照得清清楚楚,这才指着地图说道:“诸位,这就是某家对银号的初期安排。

刚开始的时候咱们不要想着一次性做到多大,而是现在主要册州府里面做起来,然后再慢慢的向次一等的州府发展。五年的时间,咱们需要五年的时间打好基础,然后在慢慢的扩张,争取十五年的时间,将大唐所有的州府都铺满。

先前某家已经说了,银号的功能不仅仅是这么简单。等到五年十年之后,大唐的商贾对咱们的银号已经有了信任之后,咱们银号就可以开展存贷业务了。刚才某家已经给各位算了一笔账,这银号的生意一旦全部开展起来,呵呵,我相信整个大唐除了皇家以外,没有人会比咱们更有钱了。

但是这个生意的前提就是一定要皇家参与进来,也就是皇帝一定要参与进来,再加上太子。某家已经跟皇帝讲过了,给皇家两成的份子,以后不管谁当皇帝,这两成的份子都是给皇帝的,给太子的也是一样,谁是太子,这个份子就是谁的。

只有皇帝在后面给咱们撑腰,咱们的生意才能遍布大唐,没有任何人敢沾染。当然,现在大唐还有一半的地方由藩镇控制,但是某家觉得这样的局面也不会太久了,最多三五七年之内,皇帝就能平定了这些藩镇。

现在诸位应该明白某家为什么要积极的帮着皇帝平定诸藩镇了吧?要是大唐不能做到天下升平,咱们的银号生意就不可能在大唐生存下去,只有干掉那些藩镇,然后咱们在皇帝的庇护之下,才没有人敢动咱们银号的生意。”

郑勋问道:“二郎,这银号的生意只要做起来,的确是最为赚钱的生意,但是别人家也是一样能学着做的,到时咱们怎么应对?”

张墨笑道:“郑兄,咱们也不能太贪了吧?这天下的生意谁都能做,咱们也没有理由不让人家做吧?大不了大家各自用出手段就是了。不过等他们开始做的时候,咱们已经是老字号了,只要有可能,谁不愿意跟老字号做生意啊?

再说咱们有皇帝这个金字招牌在这里,谁敢不相信皇帝的口碑呢。”

李长善问道:“二郎,要是皇帝想把银号全吃下来怎么办?”

张墨嘿嘿一笑,说道:“等着银号开始存贷款的时候,皇帝要是敢乱来,那会天下大乱的,就是改朝换代也是可能的,没有哪个皇帝敢冒这个风险。

就算是皇帝敢乱来,朝中的众臣们也不会允许的。只要咱们将更多的人利益捆绑到一起,没有谁敢破坏规矩的,谁破坏了规矩,谁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第904章 长安动荡

会议进行得很顺利,七个族长对张墨的计划极为赞赏。继嗣堂开门的两个生意都是大唐从来也没有过的生意,这就说明其中蕴藏了极大的商机。关键是张墨将这两个生意讲得很清楚,只要是有脑子的人都能够看透其潜在的利益有多大。

五姓七族的族长看重的是未来的潜力,而不是当下的,这是千年世家眼界。

继嗣堂的人都是七家挑选出来的,也都拜见了张墨。上一次张墨将李波三人赶回去,让余下的人都知道张墨的眼里是容不下沙子的,同时这次各个族长也是再三的提点自己家的人,让他们都守好张墨定下来的规矩。

接下来的两天,李长善等人就在李大志的带领下,参观了整个大志工业开发区,以及昌隆和昌兴两个工业区。

这次七个族长以及继嗣堂的人算是开了眼界,他们没想到仅仅一个大志工业开发区就养活了两万余人。再加上昌隆和昌兴两个工业区,整整有三万余人在李家镇上做工,整个李家镇已经足有八万余人了,这已经达到了一个下等县治的人口了。

李家镇的三个工业区里的设施,让七个族长和那些继嗣堂的人瞠目结舌。各种吊车吊塔,铺着精钢制成的轨道,靠着牛马拉动的车斗,整齐规划的厂房以及一起用餐的食堂。这些他们想都没有想过的东西,现在都出现在他们眼前。

最令他们惊讶的是李家镇上居然有一个大志小学,只要在李家镇上生活的人家,都要把自己家六岁到十四岁的孩子送到大志小学里上学,不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而且这是强制性的,不管是谁家,只要有不上学的孩子,那么这家人就必须离开李家镇,不许在李家镇做工和生活。

大志小学是免费的,在学校上学的学生免费供应午饭。这个小学已经存在三年了,是李大志刚刚到达蓝田县后,就开始兴办了。学校里不仅仅是教孩子认字,还传授一些简单的算术,也就是加减乘除什么的。

同时开设了各种手艺课程,比如打铁、木工、厨师、泥水工、织绣等等,所有在校的学生必须学一门手艺,而且必须达到精通才允许毕业。因此所有的学生都是上午读书学习,下午的时间就是学习各种手艺。

“大志兄,你这是大功德啊,一下子培养了这么多的读书人,这是前无古人之事啊。”郑勋惊叹的说道。

李大志笑道:“这都是我那个女婿的主意,他说这些孩子不一定都要去科考,但是都必须识字,不求精通四书五经,但是书信总是要能写才行。而且让他们学一门手艺,就是让他们有一技傍身,不管到什么时候,只要不懒惰就不会饿死。”

他说着指了指那些操场上玩耍的女孩子们,笑道:“这些女孩子将来都是懂得识字算术的,再加上精通织绣,你说这样的女子将来还不是各家抢着娶回家里去的?

现在这些个学生回到家里以后,都能够帮着家里记账了,都是有学问的人,将来继承家业以后,只会让家里更加的兴盛。二郎说,只有这样,大唐的每一代人都会比上一代人强,这才是大唐兴盛的根本。”

王凤山拍着巴掌赞叹道:“如此下来,李家镇当成为大唐的第一镇。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某家回去太原之后,也要兴办这样的义学。大志兄,有此义举,你李大志的名字便能载入大唐的史册。”

其余的人也是连声的赞叹,把李大志捧得嘴都合不上了。

首节上一节549/107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