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第1149节

“三天”

抬起头看着于树杰,朱明忠反问道。

“既然这个时间更短,那为什么没有以这个办法为首选。”

一个是半个月,一个是三天,兵贵神速,这是最起码的道理。

“陛下,因为15寸臼炮太过于沉重,每门重量将近15吨重,而且现在那些臼炮又大都部署于海岸炮台,调动48门臼炮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五军都督府更倾向于采用爆破作业。”

临了,于树杰又特意补充道。

“15寸臼炮是以海岸臼炮的名义研制的,所以在装备后是以海岸炮台为主,陆军只配备有12门”

看似的解释,让朱明忠的心里颇为无奈的长叹口气,官僚主义是无处不在的,即便是在17世纪,也是不可避免的,明明立项的时候是为了攻城,可最后装备却给了海军,甚至还被送到不需要它的炮台上,至于需要它的陆军却无法得到数量充足的火炮。

即便是身为皇帝,即使是知道其中的种种问题,朱明忠也只能装糊涂,只是略点下头,然后说道。

“哦,那如果调动更多的10寸炮配合的话,可以在数量上加以弥补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大明拥有数量足够多的臼炮,尽管口径不同,但是并不仅仅只有15寸,还有10寸等其它口径的臼炮,这些火炮最初也是为了攻城研制的,当初在炮轰沈阳的时候,尽管迫击炮对于摧毁沈阳城内的建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真正把沈阳城内的敌虏抵抗意志炸的灰飞烟灭的,正是诸如十寸之类的重型臼炮。

可惜没有真正的攻城炮啊!

想到另一个时空中,日军在攻击旅顺时使用的280毫米海岸臼炮,那种线膛臼炮的威力极大,甚至能够穿透几尺厚的钢筋混凝土,而且精度颇高,在这个时代,同样的攻城,却只能用炮弹“砸”城墙。

不过,这应该也是最后一座坚城了,一但撕开潼关,整个关中平原就像大明敞开,十几万西征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沿着潼关一路杀向西安,然后继续往西

在随着的几个小时中,包括于树杰在内的将军们。不断的讲解着西征的具体细节,而朱明忠会不时的提出一些问题,也就是其中一些细节上的问题,看起来似乎都很简单,但是也是极为重要。

而都督府给予回答让朱明忠也颇为满意,毕竟,这是用了差不多七年时间一点点的完善的作战计划,为了完成这个计划在过去的六年中,数以百计军正在陕西收集着军事情报,而那些年青的参谋更是以个人身份进入陕西进行参谋旅行,实地考察各地的环境,为西征作着准备。

这是大明有史以为准备的最充分的一次战斗,而这种充分并不仅仅只是情报上,同样也包括人员以及物资。

“在第一批次部队夺取西安后,第二批次部队同样也是7万人,会依次进入潼关,并在其夺取西安时,接替主攻任务,第一批次部队负责后卫,并进行休整,同时,在河南的预备队,会在第二批次部队离开西安时,进攻陕西,接替第一批部队,如此反复类推,每一批部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整,从而避免因为官兵疲惫不堪导致战斗力下降”

因为这个时代的作战,完全依赖人力畜力,所以必须要保证部队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整,这也是为什么尽管表面上西征投入了多达27万大军几乎集中全国三分之二的部队,但实际上,用于进攻的部队只有78万人的原因。

随后在后勤保障问题上又进行了一番讲解之后,双眼盯视着沙盘,朱明忠沉吟片刻然后问道。

“进攻的时间定在什么时候?”

第220章 骑兵(求支持,求月票)

骑兵。

对于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来说,似乎一直以来都与骑兵无缘。在古代汉族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多是以步兵为主对抗敌人的骑兵。似乎除了汉代、唐代的骑兵曾经显赫一时,其它时候,大都是以步克骑。而更多时候,似乎都是被游牧民族的骑兵压着打。

其实,只要拥有马匹,汉人王朝就可以轻易的发展出一支战斗力远超过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甚至在另一个时空中,起自皖北的捻军就曾创造了汉人骑兵最后辉煌靠着收缴来的劣马,全歼满清最后的蒙古骑兵精锐。而这个例子也正证明了,只要有马,汉人可以轻易发展出一只强大的骑兵部队。

与另一个时空里的捻军相同,忠义军的军马除了缴获外,主要从民间收集。每到一地,便千方百计的收集民间骡马作为脚力。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骑兵。

不过即便是在创建骑兵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忠义军上下里没有一个人对骑兵的本质有所了解,对于他们来说,奇兵只是骑着马的兵。这也是很多人之所以想当然的想法,甚至当时朱明忠曾经这样评价过骑兵。

“对于我们来说,再没比这个东西更让我们觉得陌生的了,因为我们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是骑兵。”

这同样也反应在讲武堂创建过程中,尽管朱明忠借鉴后世的经验创立了西式近代化的陆军,但没有设置骑兵科。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骑兵不理解,同样也不了解。

步兵很简单,步兵说白了就是一群徒步的士兵拿着步枪,以一定的单位,列队共进共退,用步枪向敌人射击,冲锋接近,然后用刺刀肉搏,说起来非常简单,并不复杂。

炮兵也很好理解。就是开大炮的步兵。和步兵战术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那么骑兵是不是就是骑在马上的战士?

显然,骑兵没有这么简单,骑兵并不是骑着马奔赴战场的步兵。我这么理解的话,那么骑兵也仅仅只是骑着马的步兵

相比于不懂骑兵,制约忠义军骑兵发展,还有战马,毕竟南方的马并不多。在一开始在江阴的时候,忠义军的骑兵马匹的数量也就只有十六匹。

“十六匹啊!”

即便是在兴乾六年,在陆军学校的骑兵科,仍然会有教官嘟嚷着。大明的骑兵就是从这十六匹开始的,当然这并不包括骑着马的传令兵。

“16匹啊!只有16匹马。”

开封城外骑兵训练场上,骑在马上的李安听着营长的话后,便反问道。

“营长,那现在有几匹?”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很难相信那个时代忠义军起兵的时候有多么困难。很多东西都是从零开始,有一些东西甚至没有办法去形容当初的困难。

现在谁都无法想象以火器见长的忠义军,当年的火铳,不过就是利用一批库存的缴获来的鸟铳改造而成。

那个时候的困难几乎无法想象,即便是现在,很多人回想起来也觉得这一切就像是一个奇迹。毕竟当年是一穷二白,几乎什么都没有。

甚至于当年忠义军之所以使用长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不过只是一个铁制的枪尖和木质的枪身,使用它的原因是因为它便宜。

而这也恰恰增加了当年许多事情的传奇性,让人对当年所有的一切心驰神往。因为他的传奇。

“全军的话,不包括炮兵和辎重兵的挽马,差不多有五六万匹,骑兵的话应该有三万左右。当年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有一天16个骑兵会发展成现在这个规模。如果战时征发,还可以征发六万匹马,可是那些马,都不适合骑兵用,你看咱们的马”

指着胯下的清河马,王怀之说道。

“这马是阿拉伯马和蒙古马的第三代混血,比蒙古马高了半尺多,而且体态优美,速度快,这种马在训练上更有优势,它的脾气很好、适应性强,即便是铳炮于耳边鸣放,也是不急不燥,只有这样的马,才适合作军马,至于蒙古马”

摇摇头王怀之笑道。

“就是用来当挽马都不够格啊。”

蒙古马太矮太小,而且性能燥烈,也正因深知蒙古马的种种不足,早在江北的时候,就投入大量资金改良军马,并且又在全国建立了多个军马场,用于繁育改良马匹,现在改良工作不过只是初见成效。

而清河马正是育马的成果,现在这种马屁还没有定型,但是对于骑兵部队来说,这已经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战马,当然。他们还渴望获得更好的战马。

不过这需要时间。毕竟育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一个马种的培育到收获成果,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不过即便如此,也好过那些顽劣粗糙的蒙古马。

首节上一节1149/17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