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第1123节

“日本使团”

提到这个词,朱明忠就是一阵头大,他没有想到,箱馆的几发炮弹,并没有轰到日本的军队,反倒是一下子轰开了日本的国门,把日本的使团给轰来了,

“黑船来袭,变成了鲸船来袭?”

心底这么苦笑着,朱明忠现在更担心的让日本看到世界,就像日本人在另一个时空里,在其国门打开后,日本不得不与欧美国家打交道。由于缺少经验,幕府希望从中国身上学习有关知识。德川幕府意识到,必须与中国建立经济和外交关系,这既是抗衡欧美国家的政治需要,也是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

于是,幕府决心组团访华。

然而,去中国需要排水量较大的桅船,日本没有,只得花34000银元向英国商人购买了一条商船,改名为“千岁丸”。1862年5月27日,这艘商船载着由官员、翻译、藩士、商人和学者组成的51人使团从长崎出海了。

初见上海时,日本人都惊呆了,“千岁丸”上海行使得日本人的中国观被彻底颠覆!正是那两个月的访问,让日本对中国和西方都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说,在过去几千年里,日本人一直仰视中国的话,“千岁丸”来华以后,其内心里更多的则是对中国深深的失望和蔑视;虽然自己也是受害者,但是见到曾经辉煌繁盛的中华帝国被西方列强践踏到如此地步,向来崇拜强者的日本人开始对西方满怀敬畏之情。

这些认识上的变化坚定了日本“脱亚入欧”的决心,深刻影响到日本后来的政治选择。

在这个时代,日本人如果看到大明发生的剧变,他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会不会就像另一相时空中那样,以“脱亚入欧”的决心,再一次派出“遣唐使”,再一次全面向中国学习?

这可不是朱明忠愿意看到的,之所以费尽苦心,向日本传递假消息,可就是为了让日本沉浸于锁国之中,或许他们不一定会像满清一样“妄自尊大”,当然他们也没有那个本钱。

但是却可以让他们不断落后于世界,为最终的解决铺平道路。

现在,怎么办?

这使团总不能不见吧

“要不然,就让他们参观一下?”

第196章 使团忧心(第二更,求支持)

向大明派出使团!

在三十六年前,幕府颁布第一道锁国令,其后又连下四道锁国令为开始,这还是三十六年来,日本人第一次出海。

对于日本来说,这一次使团的派出显得有些仓促,尽管仓促,但是效率极高,从作出决定,再到选派人员,再到成行,一共只用了不到三十天。

因为日本自己已经没有了适合航海的大船,所以只能搭乘大明商船,按照长崎奉行的建议,使团一行便搭乘“新福安”号,作为商船的“新福安”号,根本就不是一艘客船。尽管“新福安”作为一艘刚刚建成四年三桅帆船,在大明属于一般水平的船只。但是因为它并不是客船,所以其起居条件非常一般,除幕吏在船尾住上等舱外,医师、通词也就是翻译、会所官员都挤在右舷中段统舱,藩士们挤在中段原本堆放货物的统舱中,颇觉困窘,所谓“舟中杂沓,终日拮据,不逞喘息。”加之船上规章严格,众人登船后,长崎会所定役中村咸平即宣读规章,计14条,大略有—饮水限制,按照规定每人每天只许用一升水、注意火事、禁止吸烟、船中勿点纸灯、勿戏谈争论、不能随便到别的房间探访等,甚至还特意强调道。“若有侵法者,则不许登陆。”,对此日本使团的诸乘员均感到不便。

不过真正的考验还是在大海上,就在他们驶离长崎的第三天,在大海上,他们遭遇一场暴风雪,原本平稳航行的大船,船身随浪剧烈颠簸,可即便是如此,船速仍然飞快,在船体倾侧动摇之间,船上物体也是不时跌落,至于这些使团成员无不是晕船呕吐。到了第二天,风雪越来越大,狂风甚至掀起数丈波涛,船几乎要颠覆似,狂风吹得风帆作响,几乎要把桅杆吹断。

接连忙两天的狂风浊浪,使乘员们身子像散了架,许多人都晕倒,但是这些藩士们豪情不减,出航的藩士们怀着“日本勇义胆”的心思,自比昔时遣唐使,以

朝衡、吉备真备那些遣唐使为榜样,颇有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概。

不过海上的暴风雪只持续了两天,此后几日,风平波静,船行缓慢。因蓄水。日少,原定一人一天一升的定量被减少了一半。不过接下来一路风平浪静,船只顺利的在十月二十三午后驶入了海州港。

这一天,在“新福安号”驶抵海州的时候,天色阴沉。

午前,“新福安号”慢慢地来到了大明最繁华的海港海州港。数以千计的商船和军舰停泊在这里,仿佛填满了与郁洲岛之间的海峡。陆地上耸立着数不尽的商馆,建筑无一例年的宏伟庄严。这从未曾离开过日本的那些藩士在目睹海州的繁华之后,他们简直无法用言语纸笔描述眼前惊人的画面,只是不住的发出惊叹。

“船向西行船向西南行驶,江面宽窄不一。此时船已离港口不远。各国商馆相连,停泊的船只之多难以形容。南面连桔林立,一望无际。“新福安号”在明国船间行十里多抛锚。海面上几乎被船只覆盖。陆地房屋鳞次栉比,这是何等昌盛之景”

面对着海州港的繁华,在惊讶之中,儒臣三宅尚斋特意写了一首汉诗。

“帆墙林立渺无边,终日来去多少船,请看街衢人不断,红尘四合与人连”

这首汉诗描述着海州港的繁华,当然,这座繁华的港口在给他们带来震撼的同时,也让他们对大明之行,更加期待了。

不过等他们抵达海州港之后,立即感受到了更多的不自在。就像是在长崎他们对待明国人一样,在上岸之后,一行二十六人组成的使团,就被请进了“望海楼”这是海州最富丽堂皇的酒店,然后,就被客气的留于酒店之中,就像他们在长崎对待明国商人一样。

对此,即便是身为使团团长阿部正能,也是早有准备,毕竟,根据旧时的资料来看,明国过去对待贡使,确实是先将他们安置好,初时不准他们上街游历。

“大家不要心急,相信很快,明人就会准我们于海州游历的,他们在长崎的时候,我们可是都不准他们外出的。但是,明国人和我们不一样的,中华气度是大大的!”

阿部正能在夸奖着“中华气度”的时候,并不知道,其实从他们一行人抵达海州的时候,就被当成贼似加以提防着。

不过尽管如此,可连日来留宿望海楼里的日本使团上下却始终显得兴致昂然。尽管他们无法离开望海楼,但是因为望海楼位于半山腰,从其阳台上可以直接欣赏海州城景,似乎海州城里的每一样事物在他们眼中都是那么的令人激动。

而他们的到来,同样也在海州引起了轰动,甚至就在他们上岸的时候,就曾经与港口引起民众蜂拥围观,甚至一度造成“交通拥堵”。

为啥?

这些人梳着日本武士的传统发髻、穿着和服、腰间佩双刀。这有些另类的打扮,立即引起了海州本地绅民的打扮,在得知他们是日本来的“遣明使”时,这下海州本地的士人,无不是激动非常。他们几乎是立即想到了史书中的“遣唐使”,想到了那跨越大海的友谊,于是立即纷纷上书海州官府以及海关,希望能够与其会面。

尽管一开始官府表示拒绝,但是在他们反复请求之后,在理藩部的同意下,最终还是同意几名本地的士人在监控下,与日本使团接触。这一接触不当紧,国人立即见识到了日本有的浮夸,于那些日本人的眼中,似乎每一个与他们接触的上国士人,其才学都能让他们惊为天人。

而且为那些士人的才学惊叹不已,虚心求教的时候,他们会是会主动邀请那些士人到望海楼的观景台上向他们介绍海州,尽管足不出户,但是他们却对海州的许多建筑有些了基本了解,那些平素看起来只是有颇为威严的建筑,更是让日本动不动就惊叹不已,用极尽夸张的言称称赞着这些建筑,堪称“宇内第一”。而在夜晚,当海州城的路灯完全点亮,整个海州成为一座不夜城的时候,包括阿部正能在内的所有日本人,甚至都用一种想要跪下欣赏这“星河”的念头。

如此种种,日本人这种喜好夸张的性格,正迎合了国人的脾胃,他们的恭维更是让海州本地士人颇感受用,而这群来自东瀛的“矮冬瓜”因为其知书达理,而立即赢得了本地士人的好感。

如果不是因为屡屡有侍者打断他们之间的交流,恐怕这些对其好感倍增的士人,就会和他们聊起世界、报纸、大明诸如此类的话题了。

然而这些对其好感倍增的士人们,却不知晓在使团中这一张张谦卑的笑容背后,这些日本人内心怀揣着怎样复杂的心理。当他们在赞叹海州城的繁华时,他们的心态却是焦切的。

“八嘎!”

几乎是在回到房间,房门关上的瞬间,阿部正能就恼怒的失声骂道。

“这些明国人实在太狡猾了,每一次汪真君与我谈论时局时,都会被官方侍者打断,我今天差一点,就问出荷兰船了!”

尽管表面上是来大明就箱馆问题谈判的,但是他们却担负着收集情报的任务,也正因如此,在使团之中足足有一半都是长崎的风说役。他们可以在言语中不露声色的引导大明人说出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每一次他们的引导都被会人为打断。

“阁下,下官以为,那些所谓的侍者,应该就是明国的“风说役”,甚至这座望海楼,也有可能就是长崎会所,至少与其功能相似。”

身为长崎会所定役的中村咸平,曾经多次与明国人打过交道,在望海楼的那些侍者身上,他感觉到几分熟悉的气息。

“那些士人只要稍加诱导,就会说出我们想要得到的信息,但是那些侍者,他们说话却是滴水不漏,他们很有可能一直都对我们加以防范,要不然,恐怕也不会如此。”

“是啊”

阿部正能走到窗边,他望着窗外的海州,尽管这座繁华远甚过江户的城市近在眼前,但是他却没有机会去看一看。

“也许,明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啊。要是不能亲眼看一看明国,那此行的目的,可就全部泡汤了!”

首节上一节1123/17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