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第967节

第124章春雷动地布昭苏

时光飞逝,光阴如梭,转眼已是建安五年三月。

竹园别院里,绿柳扶风,草木成荫,春意盎然。

荷塘水榭,李利抱着八个月大的女儿坐在亭中,一边逗着女儿,一边留意着极其好动的儿子小岳儿,以免他磕着碰着。

现年三岁半的小岳儿甚是顽皮好动,一刻都坐不住,人越多越高兴,整天在花园里奔跑嬉戏,仿佛永远不知道累似的,经常玩得满头大汗,弄得满脸污垢。好在,他的干娘吴苋时刻跟在他身后,当他玩累的时候,吴苋给他擦汗,非常吃力地抱着他,和他分享玩耍的乐趣,耐心解释他提出的天马行空的奇怪问题。

对于李利而言,像这样含饴弄儿的平静生活是极其难得的。整天和妻儿在一起,耳边听着梦馨、任红昌她们姐妹五人聚在一起嬉笑私语,抱着一脸好奇的粉嘟嘟的小女儿,看着儿子在园中嬉戏,这种妻儿承欢膝下的平静生活令他陶醉,让他十分享受,心境趋于祥和,乐在其中。

伴随光阴流逝,时间的推移,一只只信鸽频繁飞进竹园,于是李利的恬静生活随之远去。

临近正午时分,诸葛亮行色匆忙地走进水榭,将一叠信帛交到李利手里。看完信帛后,李利将女儿递给梦馨,对她们点头示意,既而起身离开。眼见于此,诸葛亮对五位嫂夫人歉意颔首,随即快步跟上去,跟随李利走进前院大堂。

龙骧虎步的走进正堂。李利摆手示意早已等候在堂中的李挚、史阿二人无需多礼,遂顾自坐在堂下,并示意诸葛亮坐在自己身边。

“密信上说。近日益州局势有变,提醒我们及早做准备,以免贻误战机。贤弟对此有何高见?”

听到李利的话后,诸葛亮手摇羽扇,脸上流露着自信的微笑,不急不躁地道:“此事早在我等预料之中,不足为奇。从最近几日的细作探报上看。成都州牧府中的某些人对此已有警觉,并建议刘璋早作准备,先下手为强。防止事态扩大,一发不可收拾。

然则刘季玉对此半信半疑,还在犹豫之中,举棋不定。近期之内不会采取任何措施。这样以来。就等于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失去先机,届时必将陷入被动,疲于招架。而这恰恰是我等一直等待的时机,只有等到益州内乱之时,我等才能相机出兵,坐收渔利。”

李利微微颔首,思量着道:“刘季玉性格暗弱。优柔寡断,却又生性多疑。安于享乐。其人之所以能够坐镇益州数年之久,全赖益州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以及其父留下的诸多贤臣良弼。倘若易地而处,益州早已为他人所得,焉能独立于乱世之外?”李利此言可谓一语中的,直击要害,道出了益州安稳多年的关键之所在。

诸葛亮欣然点头,接声道:“主公所言极是。自从刘璋提领益州以来,益州各郡县表面上太平无事,但是暗中却从未平静过,一直处于暗流激荡的微妙局势当中,说是内忧外患亦不为过。姑且不说益州内部隐忧,单说其所面临的外患便不止我西凉一处,还有来自荆州刘表的威胁。”

说话间,诸葛亮语气一顿,随手端起茶盅轻呷一口茶润润嗓子,遂接着说道:“两年前,荆州刘表以撤军平叛为由,擅自撤走征讨淮南袁术的两路大军,回师荆南。当时,位于荆南的长沙、武陵、零陵等郡县确有叛乱,然则仅是疖痒之疾,远不足以撼动荆州之根基。叛乱发生后,刘表只需遣一劲旅,单刀直入,直取长沙即可平息叛乱,根本无须兴师动众的调动大军参战平叛。

然则,刘表却以此为借口,悍然撤走征讨淮南的数万大军,此举无异于背弃讨袁联盟,公然与主公为敌。但是,迫于形势所逼,我等只能任由其领军撤退,无力征讨荆州,兴师问罪于刘表。随后,刘表迅速平定叛乱,而后趁我西凉军与冀州袁绍鏖战对垒之际,又恰逢益州沈弥、娄发等发动叛乱之时,刘表趁势挥军进逼益州巴郡,企图夺取巴郡江州(今重庆)等郡县,而后以此立足,挥师夺取益州。

当是时,刘璋遂以益州长史赵韪为征东中郎将,率军平定东州叛乱,抵御刘表大军,而后屯兵于朐忍。自此以后,赵韪率领益州军与刘表隔江对峙,直到现在仍是相持不下。然则,正是因为刘表虎视在侧,试图谋取益州,才使得益州长史赵韪手握重兵,雄视一方。”

说到这里,诸葛亮话音一顿,与李利对视一眼,遂笑着道:“由此不难看出,荆州刘表早有图谋益州之意,却又不逢其时,始终找不到一举攻入益州的有利时机。前番他借口从淮南撤军,名为平定荆南叛乱,实则暗藏进取益州之心。奈何,巴郡沈弥、娄发等人仓促起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没等到刘表率军前来支援便被赵韪大军剿灭,以致闻讯赶来的刘表终是来迟一步,功亏一篑。

所以,时至今日,益州刘璋所面对的诸侯势力不仅是我西凉军,还有虎视在侧的荆州刘表刘景升。”

李利闻言颔首,微笑道:“荆州地处中原腹地,雄跨长江两岸,虽是沃野千里、物产丰盛,却时刻面临中原诸侯的威胁,不得安宁。与之相比,益州却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蜀道和长江。仅是一条蜀道便可将我数十万大军挡在汉中之外,其东面的长江则扼守着荆州刘表进取益州的道路,如此险峻的地形条件实在是令人惊羡,天下间仅此一处。加之益州境内沃野千里,物阜民丰,且拥有众多人口,足可养兵百万,是为龙兴之地。这般富庶的州郡,休说荆州刘表早已觊觎已久,就连曹操、孙策等辈亦是垂涎三尺,觊觎不已。”

说到这儿,李利不禁朗声大笑,道:“当然了,垂涎益州的远不止曹操、刘表、孙策等人,我等同样对益州窥视已久。最重要的是,我等与益州刘璋做了多年的邻居,此番不请自来,却是走在各路诸侯的前面。值此益州内忧外患之际,如此良机岂能错过?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呵呵呵!”

诸葛亮闻言后颔首而笑,“主公所言甚是。益州也有得天独厚的地形优势,千里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若是益州没有内乱,我等想要攻取蜀道无疑是难于登天。是以此次机会难得,必须紧抓不放,力争一举攻入蜀道,夺取益州。只要益州在手,无论天下局势如何变化,各镇诸侯如何奸猾狡诈,主公都将立于不败之地,早晚扫平各路诸侯,廓清寰宇,一统天下!”

“是啊。”李利轻轻颔首,笑道:“早在平定西凉之时,我便开始留意益州局势。无奈的是,当时刘焉提领益州,其人虽已老迈,却是老而弥坚,行事滴水不漏,甚是难缠。待刘焉死后,天下局势风起云涌,让我不能轻举妄动,于是不得不放弃率军攻打益州的念头,退而求其次,将刘璋送回益州稳住局势,继而缓缓图之。

如今天下局势日趋明朗,各路诸侯相继覆灭,幸存下来的诸侯皆非善类,图之不易,亦无法速胜。有鉴于此,我便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对外宣称全军休整,治下各州郡修养生息,实则收缩兵力,谋取益州。是以此番我军攻打益州的兵马不会太多,更不宜大动干戈,以防其他诸侯趁虚而入,攻打我其他州郡。这就要求我军入川的兵马必须是精锐之师,将战争范围局限在凉州和益州境内,打一场局部战争,而且是速战速决,不宜迁延日久,久则生变。”

诸葛亮郑重点头,恭声道:“微臣明白,这便下达主公军令,命驻守汉中的各营兵马整军待命,密切关注益州的时局变化。只待益州爆发内乱,汉中大军便立刻挥师入川,趁乱夺取蜀道,一举打通进入益州的咽喉要道。”

“嗯,如此甚好,就这么办吧。”李利思索着轻轻点头,沉声道。

诸葛亮见状亦不多言,起身告退,他的亲兵队长史阿随后跟上,亦步亦趋地疾步离开正堂。

蜀郡,成都州牧府。

就在李利和诸葛亮谈笑之间议定策略的同时,距离无尘宫两百里之外的州牧府正堂上,正在进行着两天一次的军政议事,亦是例行议事。

当诸多争议均被刘璋一句“容后再议”搁置一旁之后,议事结束。随即,益州一众文武僚属纷纷躬身告退,三五结伴地离开州府大堂,各自乘车离去。

从州府府门向东而行,穿过一条街巷,转弯便是益州别驾张松的府邸,在张松府邸的对面则是他的兄长广汉太守张肃的府邸。

早年,张松曾住在其兄张肃府中,自从他在刘璋帐下出仕之后便深得刘璋赏识,短短几年之间连升数级,由州府主簿从事升迁至别驾从事,去年再次获得晋升,升任益州别驾。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张松与其兄张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兄弟二人时常发生争执。

最初,他们争执的原因只是政见不合,而后却因政见分歧衍生出诸多矛盾,致使矛盾愈发剧烈,再也无法同住一个屋檐下。于是张松一气之下便搬出府邸,在其兄张肃府邸的对面置办了一幢规模更大的府邸,其门楣装饰得异常华丽,而张肃的府邸则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第125章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恭祝书友:乙未羊年新春快乐,喜气洋洋,阖家团圆,吉祥安康,万事如意!

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张松与其兄张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兄弟二人时常发生争执。

最初,他们争执的原因只是政见不合,而后却因政见分歧衍生出诸多矛盾,致使矛盾愈发剧烈,再也无法同住一个屋檐下。

于是张松一气之下便搬出府邸,在其兄张肃府邸的对面置办了一幢规模更大的府邸,其门楣装饰得异常华丽,而张肃的府邸则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显而易见,张松此举摆明是和张肃致气。其本意是宣示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对的,是以才能得到刘璋器重,予以厚赐;而其兄张肃则过于迂腐守旧,以致多年以来原地踏步,不得寸进。

但是,张肃并不这么认为,更不认可弟弟张松的所作所为。尤其是每次回到府邸时,看着华丽堂皇的张松府邸门前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再看看自己家门前无人问津的情形,张肃就忍不住生气,屡屡摔门而去。

久而久之,张氏兄弟俩虽然门对门住着,却鲜少往来,兄弟之情逐渐下降至冰点,俨然反目成仇,颇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

“噔噔”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而来,转弯之后停在府门前。随着车夫极其娴熟地打开车门,但见车内走出一个身形短小、长相异禀的中年人,但其身上的锦袍却是极品蜀锦缝制而成。做工考究,色彩光鲜,令人远远见之便觉贵气逼人。实为极其难得的上乘之作,能够配得上这身华服的必定是大富大贵之人。

此人便是张松,字子乔(三国演义中字永年),现任益州别驾,乃益州牧刘璋身边的亲信近臣。

张松身材矮小,相貌异于常人,行事乖张、放荡不羁。却聪慧过人,机智善辩,颇有才能。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天赋异禀之人必有过人之处。

早年刘焉提领益州之时。张松便已出仕,然那时他仅是主簿从事,即便如此,还是因为他出身蜀郡张氏世家大族。由此才博得一官半职。在刘焉任州牧期间。张松因相貌迥异,不得刘焉赏识,出仕多年却一直是刀笔小吏,无法跻身“朝堂”,更与军政决策无缘,饱受冷遇。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东汉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有一条陈年陋习,却又被大多数达官贵人所接受的规矩:“以貌取人”。

简而言之便是。相比相貌平庸者,相貌堂堂者更容易博得上官的赏识。是以早年出仕并获得高位之人无一例外都是“姿容魁梧,一表人才”。例如:冀州袁绍、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温侯吕布和益州刘焉,等等;这些早年获得高位的州牧和将军们都是“人中俊杰”,被朝中文武百官和士族阶层一致公认的美男子。

相比较而言,只身刺董的曹操、大耳垂肩的刘备以及稀眉小眼的袁术等人与之相比,则是相形见绌,在相貌上相去甚远。因此,他们想要得到朝中百官的赏识和天子的器重,从而获取高位,就必须付出超过相貌堂堂者数倍的努力,甚至几经周折,最终仍是比不上人家。

这绝非危言耸听,亦不是断章取义,而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以至于,时至千年之后的开放时代,相貌出众者仍然占据着极大优势,在同行业、同单位或同一职位竞争过程中,在资历、能力和身世背景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相貌出众之人总是占据着上风,占有先天优势。这是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始终不变,抛开其它隐性因素,单在相貌方面的选择上,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一致的。

是以张松和兄长张肃同在刘焉帐下出仕,且出身相同,一母同胞,都是蜀郡张氏家族子弟;单以才能而论,张松之才远在其兄张肃之上,但是兄弟俩的际遇却截然不同。出仕之后,张肃颇受刘焉赏识,效力不久便提拔为别驾从事,而张松则是州府主簿帐下小吏,折腾了一两年才落得一个主簿从事的官职。同是一母所生的两兄弟,只因相貌相差甚大,便遭遇截然不同的两种待遇,别驾从事和主簿从事之间相差何止千里,完全没有可比性,因为别驾从事的官秩本身就在主簿之上。

正因如此,张松和张肃兄弟二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单是一母所生却相貌截然不同,无形中就让这对兄弟从幼年开始便是两种待遇。张肃既是嫡出长子,又生得相貌堂堂,而张松则是次子,相貌又长得比较随意;可想而知,兄弟二人的成长经历必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环境。这种由来已久的差距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或许会慢慢消磨掉,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那便是受歧视者拥有极强的心态调整能力,领悟力惊人,而且还需胸襟豁达,最重要的是不能再受刺激。

显然,事实却是事与愿违,刘焉区别对待张氏兄弟的境遇,让张松再一次深受打击,由此也让他的性格变得愈发孤僻怪异,行事乖张,放荡不羁,也让兄弟俩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为日后埋下隐患。

历史上,张肃因得知张松背主谋逆,唯恐连累自己,遂向刘璋告发张松,致使张松被处死。由此不难看出,张氏兄弟之间的矛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之下的结果。须知,自古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张肃却因弟弟谋逆惟恐自己受牵连便提前高密,以致同胞兄弟惨遭屠戮;这种无视亲情的现象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而兄弟之间早有矛盾已然是不争的事实。否则,谁会亲手将自己的兄弟送上断头台?

益州别驾,张松府邸。

乍一走进府门,看门小厮便快步跑到张松面前,恭声道:“禀主公,府上来客人了。”(这个时代没有“老爷”之称,扈从、家奴一律尊称主人为“主公”,以示崇敬;而婢女或青楼歌伶则称其为“官家或公子”,公子即出身名门的公侯贵胄。老爷的称谓最早源于平民大族,因其年龄大、辈分高,德高望重而得名;亦或商贾之家,端人家的饭碗就得受人管,有钱便是爷嘛!)

首节上一节967/10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