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第908节

“奉孝啊,此次主公所为确实让我等有些摸不着头脑,颇为费解。”说话间,荀攸抬头看了看伫立沉思的李利,一脸疑惑的说道:“实话实说,像此番这样大加赏赐极有可能与我等为敌的诸侯,实在不像主公所为,也不符合主公一贯的处事风格啊!”

郭嘉闻言顿时乐了,哑然失笑的道:“不知公达兄所说的主公一贯处事风格是何意?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主公既然还有固有的处事风格,之前我一直以为主公行事不拘一格,如天马行空无迹可寻,没想到公达兄竟然已经总结出主公的处事习惯了。呵呵呵!”

荀攸讪讪一笑,眨眼示意郭嘉和鲁肃二人替自己保密,切不可让主公知晓。郭嘉和鲁肃欣然会意,微笑点头,表示绝对守口如瓶,不会泄露半句。

眼见于此,荀攸再次看了看李利的背影,低声道:“正如奉孝所言,主公历来行事确实是不拘俗礼,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让人难以捉摸,无迹可寻。但是,主公在钱粮、兵器和军械辎重方面却有着固有的行事风格。二位不妨试想一下,在此之前主公可曾做过挥金如土、大肆封赏诸侯之事?或者说,诸位何曾见过主公做过亏本的买卖?

前几天我前往吕布大营与之交涉时,吕布便说‘主公历来多吃多占,喜欢吃独食,几时见过他对天下诸侯慷慨大方?’随后我一想,吕布说得确实有些道理,纵观主公提领西凉以来,历来都是各路诸侯给主公进献钱粮,而主公却罕有馈赠大批钱粮于其他诸侯的情形,截至三天前,尚无先例。”不得不说,荀攸还真是有心人,心思细腻,观察入微,短短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便摸透了李利从不吃亏的处世秉性。

郭嘉和鲁肃二人面面相觑,既而相视一笑,随即鲁肃点头笑道:“经公达兄这么一说,回顾过去还真是如此。然则,公达是否想过七年前的西凉又是什么样子,处境如何,钱粮是否充足?当年主公以弱冠之龄提领西凉二州,执掌二十余万西凉军,又面临各路诸侯对西凉边境的通关封锁,其处境之艰难、粮草之紧缺,绝非常人所能想象的。

据说,当时为了筹措粮草和军饷,主公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个月没有出门。与此同时,主公家眷和族人悉数紧衣缩食,节俭开支有度,节省下来的钱粮全部充作军饷。而这也只是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为此,车骑将军李傕前往皇宫驱逐阉宦和嫔妃侍女,并将大量皇家器物拿出来交予商队,秘密前往各州郡换取粮食。即便如此,还是无法缓解粮草危机,更无力救济西凉治下的众多饥民百姓。

有鉴于此,主公痛下决心,将郿邬中囤积的数百万石粮草全部拿出来发放给百姓,并减免西凉治下州郡减免税赋两年。再将二十余万西凉军化整为零,全部派往边境戍边,令其自行筹措粮饷,自力更生,自谋发展。此外,主公身体力行,亲自开办作坊,鼓励各大商贾通过各种途径与中原各州郡通商,并开辟出西域商道,派遣商队与西域诸国通商。这便是主公制定的修养生息战略,为此西凉军整整沉寂了两年时间,而西凉二州却得到极其宝贵的为期三年的和平发展时间。”

说到这里,鲁肃话音骤停,面带笑容地看着郭嘉。

郭嘉当即会意,接着话茬,道:“在当时,修养生息之策也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是西凉二州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而这项政令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确是主公的巨大魄力和强硬推行所致。当初很多人对此忧心忡忡,对这项重大决策并不看好,甚至怀疑西凉军极有可能毁在主公手里。然而事实证明,主公当初的决策是极具远见卓识的英明之举。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莫大魄力,没有两年的励精图治,没有两年的戍边淬炼,就没有西凉今日的强盛,更不会有现在这支纵横天下的西凉铁骑。”

说到这儿,郭嘉语气一顿,话锋陡转:“公达方才说主公历来不做亏本的买卖,其实这只是一种好听的说法,实际上很多诸侯都在背地里议论主公狡诈而吝啬,甚至还有更加不堪入耳的说辞。然而天下诸侯当中又有几个是不吝啬的,他们若不想方设法牟取钱粮,如何招兵买马,如何壮大实力,如又如何征讨其他诸侯?

但现在,主公治下州郡日益增多,钱粮充裕、辎重足备,再加上征战缴获的大量物资。是以主公完全有资格也有实力挥金如土,重赏入盟诸侯,可是主公所做的一切皆有深意。吕布贪婪好利,主公便赏赐大量金银玉帛,以安其心;孙策野心勃勃,主公就给他降兵,让他补充兵马,以壮其胆。如此以来,吕布心满意足地安稳了,我军便无后顾之忧,既而挥师庐江,围剿孙策。”

荀攸闻言恍然大悟,当下问道:“为何是孙策而不是吕布?之前主公不是一直针对吕布么?”

这时,一直伫立沉思的李利骤然回首,道:“江东孙策狼子野心,明知袁术父子下落却隐瞒不报,企图夺回传国玉玺。此子这般胆大妄为,若不施以惩戒,江北焉有宁日?”

第040章传国玉玺(续)

庐江郡,皖县。

“哒哒”的马蹄声飘进城中,随即便见一队队甲士出现在城门外三里的官道上,兵戈森森、旌旗猎猎,直奔城门行来。

伴随“嘎嘎”的吊桥下落声响,皖县城门随之大开,一名身着锦袍的文士带着百余名守军出城相迎。

“恭迎主公入城!”

不等率军前来的魁伟将领翻身下马,锦袍文士便带着一众甲士快步迎上去,俯身便拜。

姿容魁伟的领兵将军飞身下马,伸手扶起文士,和颜悦色地道:“元叹何须多礼,快快请起。”

诚然,这位威武不凡的领兵将军正是雄踞江东的孙策孙伯符,而率领一众僚属出城相迎的文士便是孙策颇为器重的吴郡名士顾雍顾元叹。

稍事寒暄后,孙策抬头看着眼前这座城池,不免心生感叹。

皖城于他而言却是不陌生。当初他率领亡父旧部被徐州陶谦驱逐出境,走投无路之下便投奔于袁术帐下,而后奉命领兵攻打庐江。

当时,时任庐江太守的陆康,因拒绝缴纳袁术索要的三万石粮食而招致袁术雷霆大怒,遂遭到袁术帐下大军围困攻城。孰料陆康十分了得,虽是文士,却文武双全,早年曾因剿灭盘踞在庐江境内的盗贼有功,被灵帝敕封为忠义将军,秩比九卿。是以袁术派遣帐下将领屡屡攻打皖县,前后一年多时间却屡攻不下,直到孙策率部投奔在袁术麾下。遂被派到皖县继续攻城。

孙策素有勇猛善战之名,每逢战事必定身先士卒,因此他率领的兵马往往战斗力很强。由他接手围攻皖县之后。他屡屡亲自率军攻城,以致守城的陆康压力大增,坚守数月之后便被孙策攻陷城池。随后陆康被俘,不久便病死在狱中,受其牵连,陆家子弟大多死于战乱当中,唯有幼子陆绩和从孙陆逊被陆康事先遣人送回老家吴郡避难。侥幸躲过一劫。

孙策领军攻陷庐江之后,袁术派遣袁胤出任庐江太守。待袁术称帝之时,袁胤随之水涨船高。位居九卿,而后便由刘勋接任庐江太守。

现如今,袁术败逃,刘勋率领残部与潜山贼首雷薄、陈兰等悉数投效于李利麾下。而孙策则趁着率军追击袁术的空隙。派遣顾雍、周泰带领一支人马攻取皖县。从而实现占据整个庐江郡的战略意图。

此外他之所以派遣顾雍领兵前来并不仅仅是为了区区一座县城,而是另有所图。

在皖县境内的西南边便是潜山,山上有一座地势颇为险要的山寨。之前是雷薄、陈兰等人占山为王的营寨,眼下却已易主,而那里才是孙策此次亲自率军前来的目的所在。

大军入城后,孙策顾不上歇息,当即召集麾下众将大堂议事。

主臣落座,孙策没有半句客套。径直询问顾雍,道:“元叹率军围困袁术老贼已半月有余。区区一座草寇营寨而已,为何屡攻不克?”

顾雍显然早有准备,当即不假思索地道:“主公且息怒,容在下禀明实情。二十天前袁术仓惶逃往潜山,欲借陈兰、雷薄二贼的营寨避难,孰料此二人拒绝收留,以致袁术恼羞成怒,当即命令纪灵率军攻取山寨,将陈兰、雷薄等贼众赶走,占据了潜山营寨。

主公知道,那潜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今袁术虽是丧家之犬,但其手下仍有纪灵等十余名将领随侍左右,尚有两千余残兵,此外还有陈兰、雷薄二贼留下的近千名盗贼,其兵马合计不小于三千之众。凭借这些残兵败将,又占据险要地势,居高临下,以逸待劳。更有甚者,那山寨中储存着陈兰、雷薄二人掠夺得来的大量粮草辎重,箭矢充足,城高墙厚,防守极为有利。是以旬日之间委实难以攻克。”顾雍话音未落,周泰、蒋钦等将领便点头附和,证实了顾雍所言不虚,句句属实。

孙策闻言后,神情默然,很清楚顾雍所说的都是实情。

事实上,他此次之所以未征得李利应允便率军匆匆离开寿春,正是因为他事先得到消息,被袁术夺走山寨的陈兰、雷薄二人,正带着百余残兵赶往寿春,随行还有一千余西凉战骑沿途护送。得知这一消息后,孙策大惊失色,一旦陈兰和雷薄二人进城见到李利,袁术的行踪便随之暴露。由此李利立刻就会知道他孙策刻意隐瞒军情不报,居心叵测,继而借机出兵庐江,甚至于直接对他及麾下的江东军下手。

是以孙策片刻不敢耽误,当即率军撤离寿春。大军进入庐江境内后,兵分两路;一路押送辎重前去沿江下寨,而另一路则由他亲自率领直奔皖县而来。

直到孙策率军离开寿春之后,他才知道李利何以如此迅速的占据豫州和九江周边各县。原来,早在盟军攻打寿春城之际,李利便密令鲁肃带领一支骑兵潜入庐江,说服庐江太守刘勋率部归降,并暗中联络东城、居巢等诸县,主动归附于李利麾下。

与此同时,鲁肃亲自前往潜山劝降陈兰、雷薄二人;而雷薄早年便与鲁肃相识,私交甚厚,是以双方一拍即合。不承想,鲁肃提前动身下山,陈兰和雷薄二人随后率众下山途中,却与逃往至此的袁术败军不期而遇。随即双方话不投机,大打出手,雷薄等人不敌纪灵,仓惶而逃,钱粮辎重悉数被袁术所夺。

无独有偶。陈兰、雷薄二人带领残部逃亡途中又遇到孙策帐下的江东军,遂再度被江东军打败,最终只剩下百余人逃出生天。然而正是这场遭遇战,让陈兰、雷薄二人无意中得知了江东军的行踪,知道这支江东军正是尾随追杀袁术败军而来的。

事情就这么简单,却吓得孙策出了一身冷汗,不等李利同意便忙不失迭的率军离开寿春,进而带领轻骑星夜兼程赶来皖县。

大堂上,顾雍说完话后,躬身伫立良久,却迟迟不见孙策表态,这让他诚惶诚恐,忐忑不安。随即他抬头看向上阶,却见孙策神情恍惚,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忧郁,一副魂不守舍、心不在焉的样子。

眼见于此,顾雍心下若有所悟,遂扭头看向身旁的张纮,请求他出面替自己说情。

看到顾雍求助的眼神后,张纮会意点头,当即起身出列,恭声道:“禀主公,我等离开寿春之时便是陈兰、雷薄二人进城之日,想来我等前脚刚走,李利随后便知袁术被我军围困于潜山之上。事已至此,多想无益,还请主公速做决断,迟则生变。”显然,与其说张纮出面替顾雍说情,不如说他是在提醒孙策形势危急,刻不容缓,尽快决定取舍。之所以是取舍,其症结便在于袁术手里的传国玉玺。

所谓传国玉玺,便是历代皇帝世代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始皇帝镌刻此印玺的本意是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沿袭万世,世代相传,却不料大秦帝国传至二世便亡。但是,这块印玺却被世人视作无上皇权的象征,四百年大汉王朝一直沿用此印,是为传国玉玺。直至董卓迁都长安,焚毁洛阳,传国玉玺随之遗失,而后落入孙坚手里。

正是为了争夺这块传国玉玺,袁绍和袁术兄弟相继使出阴招,以致孙坚被刘表设伏射杀。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却不料他命运不济,四处碰壁,不得不寄人篱下,委曲求全。最终,孙策还是以这块玉玺为质,从袁术手中借得兵马,从而打下江东基业。

所以传国玉玺对于孙坚和孙策父子而言,意义非凡。孙坚因此印玺而丧命,而孙策则因其而成事,成为雄踞江东的一方霸主。

实际上,这块所谓的传国玉玺,说白了,就是一块世所罕见的美玉。仅此而已。

然而正是这一块美玉却有着超乎想象的巨大影响力,或者说是无以伦比的号召力。尤其是在当下,传承四百年的大汉王朝已然败亡,刘氏帝祚已经彻底倾覆,天下无主。

在这个节骨眼上,实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强者为王。但是,光有实力恐怕还不行。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汉帝刘协在位时没有传国玉玺,可他依然是皇帝,这是因为他承袭着祖上数百年积累的余荫,天生帝胄,刘氏皇权早已深入人心。但眼下天下无主,各镇诸侯不管谁想问鼎江山,要想让天下人信服,传国玉玺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在当下这种特殊局势的推动之下,这块石头无形中身价暴涨,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信物。

所以传国玉玺在时下便是国之重器,其珍贵程度远远不止价值连城,说是无上神器亦不为过。

正是看到这一点,是以张纮和顾雍二人以及大堂里在座的每个人都为之心惊肉跳,忧心如焚,坐立难安。倘若孙策执意不肯放弃传国玉玺,那么随后必将引来李利及其麾下的西凉大军,因为李利占据寿春城后迟迟不肯撤军,显然是对传国玉玺志在必得。这样一来,一场争夺传国玉玺的两军对垒已然无法避免,大战一触即发。

首节上一节908/10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