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第859节

“主公,微臣?”徐晃刚走,诸葛亮便忍不住自请惩处,然而不等他开口请罪,李利便摆手插话道:“孔明不必自责,这件事与你无关。派遣公孙瓒领兵追杀蛮军本就不在你的战术谋划之内,是我临时起意决定派出一支兵马咬住蛮军,以便于尽快剿灭蛮夷。殊不知欲速则不达,又遇到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以致公孙瓒和子龙率领的三万大军身陷险境。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但愿还有挽回的余地”

第968章闯狼穴,患难见真情

雨过天晴,道路依旧泥泞难行。平岗境内的山道上,一队队汉军骑兵缓缓而行,许多骑兵徒步牵着战马前行,行军速度极其缓慢。

前两天的大雨没能阻止他们前进追击的脚步,第三天便雨过天晴了,却不料当天夜里又下起大雨,直到黎明时分雨势又停了。原以为这次应该不会再下雨,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第四天傍晚又是狂风大雨。这是四天之中的第三场大雨了。

第五日,天亮后又是雨过天晴。走走停停的汉军再次踏上征程,沿着蛮军逃窜的方向,一路追赶而来。

尽管天公不作美,五天下来,汉军骑兵紧咬着溃败的蛮军追击五百余里,直至此刻仍未放弃追杀。

然而今天的行军速度确实是太慢了,道路湿滑、泥泞不堪只是影响速度的一个方面,却不是最重要的。真正制约汉军追击速度的是,他们已经断粮两日了。也就是说,从第三天晚上开始,他们就饿着肚子,截止现在已经硬撑了两天。

空腹行军两日,已然耗尽了将士们的所有体力,今天是第三天,将士们实在支撑不住了。连续五天冒雨行军,又冷又饿又累,即使是铁打的汉子也有筋疲力尽的时候,现在他们就是这样,身心疲倦,饥饿难耐,再也走不动了。

与骑兵相比,他们的战马同样累得够呛,虽然没有饥饿的折磨,但泥泞的道路却将战马折腾得不轻。一步三滑,每行进一步都十分艰难。

“子龙啊,我等不能再追了。在前面找个合适的营地驻扎下来。就地休整吧。”行军队伍最前方,满脸疲惫之色的公孙瓒勒马站在路边,看着一个个将士有气无力地从面前走过,他颇感无奈地轻声叹息道。

赵云勒马驻足在公孙瓒身旁,对眼前这一幕同样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找不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忧心忡忡。

听到公孙瓒的话后。赵云没有盲目地应允,脸上的神情反而愈发忧虑,低声道:“刚刚斥候来报。翻过这座山,再往前不到百里就是鲜卑王庭。半个时辰前,蹋顿败军在鲜卑庭稍作停留后,便已率领数万残军向东而去。看样子是去他们的老巢柳城。这个时候。我军若在此扎营实在是太危险了,鲜卑人已经知道我军跟在蹋顿身后,必定派出大批斥候时刻盯着我们。一旦让鲜卑人知道我军已断粮多日,必定倾巢而出劫杀我军;果真如此的话,我等随时都有可能全军覆没。”

公孙瓒闻言黯然,神情忧郁,低声叹息道:“子龙说的这些我又何尝不知啊!可是,眼前的情形你都看到了。将士们又饿又累,根本毫无战力可言。即便追上蹋顿残军又能如何。还不是白白送死吗?换言之,即使我军继续进军,万一路过鲜卑王庭时鲜卑骑兵突然袭击,那我等岂不是连退路都没有,依然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噩运。

所以,眼下我等别无选择,只能依托前面的山道垭口修筑防御阵型,抵挡鲜卑人有可能发起的攻势,暂时在此驻扎下来。此处山势颇高,易守难攻,而且这片山林面积不小,算是比较理想的屯军之地。有道是靠山吃山,我等暂时屯军在这里,便可上山狩猎或挖些野菜充饥,等到将士们缓过劲来,就有了自保能力。到那时,我们可以主动出击,把鲜卑王庭打下来,这同样也是大功一件,也不枉我等冒雨追击一场。这是我能想到的最稳妥的办法了,不知子龙意下如何?”公孙瓒这番话说得极为中肯,显然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赵云闻言后沉默半晌,反复权衡利弊,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遂点头同意。而他之所以犹豫不决,并不是公孙瓒的策略不好,而是他们率领的三万铁骑除了弓箭和随身兵器之外,再无其它防守军械。最重要的是,这些将士全是骑兵,本身就不善于防守,战骑冲阵才是他们的强项。而今却要三万饥肠辘辘的骑兵下马充作步军,避长就短,实在是憋屈至极。然而这一切都是形势所逼,不得不如此,否则便有全军覆没之危。

两个时辰后,三万大军在山林中驻扎下来。粗劣地搭建了十余座营帐,余下全是草棚,十分简陋,但总算有了遮风挡雨的落脚地。所幸时下正值雨季,雨水极多,树木葱绿,短期之内不必担心鲜卑人使用火攻。

值得庆幸的是,数十里外的鲜卑人并没有趁着汉军扎营之际出兵偷袭。直到傍晚时分,山道垭口的防御修建完成,鲜卑人仍然没有一点动静,丝毫没有出兵的迹象。这让一直惴惴不安的公孙瓒和赵云等人深深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安安稳稳地吃上五天以来的第一顿热饭野菜蘑菇汤。

下午上山采摘野菜的时候,很多兵士对野菜倒是不陌生,毕竟他们都是贫苦出身,打小就挖过野菜。然而他们却对山林中随处可见的蘑菇望而生畏,看着一个个鲜嫩诱人的蘑菇,硬是没人敢去采摘,甚至连长在蘑菇边上的野菜都不敢去挖。

等到第一批挖野菜的兵士回来,赵云见他们居然没有一个人采摘蘑菇,全是翠绿翠绿的野菜,顿时大为惊讶。因为夏天雨后的蘑菇生长得格外旺盛,难道靠近鲜卑王庭的山林里连蘑菇都不长了么?

询问兵士们之后,赵云哑然失笑。原来树林里并不是没有蘑菇,恰恰相反,林子里遍地都是蘑菇,甚至于蘑菇的数量远比野菜多。可惜的是兵士们都不敢采摘,因为他们小时候见过很多人采摘蘑菇之后,把全家人都给毒死了。自此以后,很多人宁愿挨饿,也不敢采摘雨后的蘑菇,当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鲜嫩欲滴的蘑菇望而生畏。

得知原委后,赵云亲自带队上山,逐一指认那些蘑菇是可以采摘的。说起来,时下并不是没有人吃蘑菇,有一些人熟知各种蘑菇的毒性,知道五颜六色的蘑菇当中有很多都是可以食用的。只不过甄别各种食用蘑菇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绝不是一根银针就能够鉴别的。再加上一些人敝帚自珍,轻易不会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告诉别人,无形中加剧了甄别食用蘑菇的难度,使得很多人看到蘑菇便如同看见毒蛇一般,甚至比看见毒蛇还要恐惧。

几年前,赵云也是如此,根本不敢食用蘑菇。但是,随着跟随李利东征西讨这么多年,不经意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识别食用蘑菇就是其中之一。时至今日,赵云记不住各种蘑菇的名字,却能认得实物,并且知道一个最简单易懂的常识。那便是,蘑菇与毒蛇一样,颜色越鲜艳,色彩越斑斓越漂亮,毒性越大,不可食用;与之相对的是,颜色相对单一,越不起眼的蘑菇,大多可以食用。最常见的便是,红色伞状的栎树菇,黄色喇叭状的丛树菇,还有个头较大的灰色蘑菇;顾名思义,这些蘑菇大多长在相对应的树木丛中。

采摘后的新鲜蘑菇食用前先过水,也就是先在沸水中淘一下,去除毒性(稳妥起见大多如此),然后再加入其它食材,做菜做汤均可,味道极其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就这样,饥肠辘辘的将士们吃上了足可铭记终生的味道最鲜美的野菜蘑菇汤。而第一个开吃的仍是赵云,很多将士包括公孙瓒在内,闻着菜汤的香味便已垂涎三尺,可他们硬是不敢下嘴。直到眼睁睁地看着赵云狼吞虎咽地吃完一瓮,好半晌愣是一点事没有,至此众人终于确认大釜中的蘑菇汤是可以吃的。于是,第一批煮好的蘑菇汤转眼间便被喝得一干二净,平均下来一人还不到一口,根本不顶用。

随后从下午到深夜,近百口大釜反反复复煮着野菜蘑菇汤,每个大釜中加入一只野兔或山鸡,然后便是蘑菇和野菜。兔肉和山鸡就别指望吃肉了,而是蘑菇汤的“底料”,多少添点荤腥,也算是给将士们补补身子。索性,肉煮烂了也在锅里,三万将士和公孙瓒、赵云等百余位将领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一视同仁。为此很多幽州将士感动不已,一些兵士甚至为此激动的流泪,因为他们之前从未有过这种待遇,即便是大战之中,他们吃的饭菜也不可能和将领们一样。但是西凉将士对此却早已习以为常,不仅是主将统领赵云和他们一起同甘共苦,就连主帅李利也经常与将士们一起用膳。

因此,这一次意外断粮的遭遇,却因一锅蘑菇汤硬是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无形中拉近了将领们和三万将士的距离,促使众将士凝聚在一起。三万余人拧成一股绳,等到他们缓过劲儿之后,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困难只是暂时的,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这句话用在孤军深入的公孙瓒和赵云率领的三万大军身上,无疑是再确切不过了。就在他们被迫在山林中扎营的当天夜里,奉命驰援他们的徐晃所部一万铁骑终于赶上来了。

ps:虎贲衷心感谢:书友普兰店忙里偷闲、ldjzhh、pijzhul、zb177、逸儿849书友的月票支持,感谢lcj700319书友评价票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们对骁骑的勉励支持,另求保底月票、推荐票,不胜感激,多谢!

第969章浪淘沙,返璞归真

“公明?”乍闻徐晃率领援军赶到,公孙瓒和赵云等人顿时大吃一惊,遂出帐相迎。

果然,亲兵没有妄言,徐晃率领一万援军风尘仆仆地星夜赶来。

安顿好援军后,徐晃跟随公孙瓒、赵云、严纲等将领步入军帐,边走边说明情况。

稍事梳洗,徐晃也喝上了星夜兼程三天以来的第一口热汤,一边喝着蘑菇汤一边对公孙瓒、赵云连连道谢,大呼过瘾。

填饱肚子后,众将聚在一起,就眼前局势商量对策。

此次跟随徐晃前来支援公孙瓒的将领人数不少,马岱、齐周、田豫等十余名幽州旧将悉数随行;值得一提的是,金猊卫副统领史阿也来了,而且奉命前来保护公孙瓒的安全。

“公明,不知主公对接下来的战事有何安排?”待徐晃一行将领吃饱喝足后,公孙瓒颇为急切地问道。

这是帐内众将最为关心的事情,也是迫在眉睫之事,不容耽搁。毕竟,前方不远就是鲜卑王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鲜卑人绝不能容忍数万汉军驻扎在身边,早晚都会出兵进攻。而公孙瓒和赵云二人对此并无良策,三万骑兵人困马乏,至少需要两三天才能恢复元气。在此期间,只能依靠徐晃带来的一万铁骑防守山道垭口;若无徐晃率兵来援的话,恐怕大军便要一边休整一边提防鲜卑人的进攻,如此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侥天之幸。在公孙瓒率领的三万前军亟需休整之际,徐晃竟然率领援军适时赶到,这可谓是雪中送炭。来得太及时了。有了援军,公孙瓒率领的三万追击前军就能喘口气,安心地撤下来休整,并且不用再担心鲜卑人突然袭击。

然而徐晃刚才入帐时便已言明,他们此行携带的粮草也不多,拢共带了十天干粮和十万支箭矢,此外再无其它粮草辎重。再加上。徐晃率领急行军三天三夜,已经消耗了三日的干粮,还剩七日的口粮;可眼下四万大军聚在一起。一天消耗的口粮就相当于原来的四天。这样一来,七日口粮只能维持两天。退一步说,就算将士们尽量节省口粮,尽可能上山挖野菜、采蘑菇充饥。但山上的野菜和蘑菇终归有限。根本无法供应四万大军的庞大需求;满打满算,最多再多维持一两日。

所以,粮草紧缺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仍旧是眼下最迫切的亟需解决的大难题,实为重中之重,片刻不得拖延。

正是基于这种忧虑,公孙瓒急切想知道主公李利对前军有何要求,徐晃此行是否带来了继续进军的作战命令。此时此刻。公孙瓒和赵云等前军将领最担心的是,主公李利下令大军继续前进。或者直接攻打鲜卑王庭。果真如此的话,无疑是把刚刚驻扎下来的三万铁骑推向绝路,逼着大军跳进无底深渊,其结果必然是全军覆没。须知三万铁骑刚刚松弛下来,正是人困马乏之际,原本鼓足的斗志已然消退殆尽,这个时候去攻打鲜卑王庭无异于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看到公孙瓒、赵云和严纲等将领神色极其紧张地盯着自己,徐晃微笑摇头道:“诸位将军不必担心,主公并未下达作战命令。”乍闻此言,公孙瓒、赵云等人如释重负地长嘘一口气,脸上的紧张神色迅速消退,原本正襟危坐的身姿不由得松弛许多,神情举止也变得自然起来。

语气稍顿,徐晃微笑道:“主公不但没有下令进军,还命我带来军令,命我四万前军就地休整,等到后续大军赶到,而后合兵一处,再行进军。”

“主公英明啊!”公孙瓒和赵云二人闻言后对视一眼,由衷地赞叹道。

“主公英明主公英明!”严纲、鲜于银等二十余位军令纷纷点头附和道,并且一个个笑容满脸,庆幸不已。

事实上,如果李利果真下令进军,公孙瓒、赵云和严纲等将领即使知道众将士已无力再战,却也不敢抗命,不得不率领大军继续作战,最终带着三万铁骑一起共赴黄泉。因为公孙瓒、严纲、鲜于银等人都是降将,他们断然不敢违抗李利的军令,明知是死也要硬着头皮慷慨赴义。

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他们的妻儿家眷如今都已被送到长安;一旦他们抗命不尊,不但他们自己难逃西凉军的追杀,还会连累妻儿家小,祸及满门。其二,他们已经率领大军进入鲜卑蛮夷的领地,孤军进入敌后;一旦背叛李利,那便是前有蛮夷、后有追兵,进退维谷,死路一条。

其三,也是最致命的。那便是,眼下这支三万铁骑名义上是公孙瓒领兵挂帅,担任大军主将;可实际上呢,这支兵马全都是李利的嫡系部队,真正能够掌控大军之人是赵云。一旦公孙瓒和严纲等人公然违抗李利的军令,赵云岂能坐视?即便赵云明知道这道军令是错误的,然而若是公孙瓒和严纲等人胆敢抗命或直接背叛李利,那赵云肯定不会心慈手软,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捉拿羁押,甚至于当场斩杀。这一点毋庸置疑。

尽管很多领兵将领都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自古以来,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将领却是屈指可数,并且敢于这么做的将领最终都没有好下场。最为关键的是,赵云绝对不会做这种违抗军令的事情,而他对李利更是忠心耿耿,即使明知是死也不会反抗,更不可能背叛李利。

所以,当徐晃十分干脆地传达了李利的就地休整的命令之后,公孙瓒和赵云等一众将领深深松了一口气,紧张兮兮的神色当即恢复如常,绷得紧紧的心神全都松弛下来。

眼见众人齐呼“主公英明”,徐晃欣然接声道:“主公确实是英明之极。不瞒诸位将军,就在诸位率领三万铁骑追击蛮军的第二天突降大雨时,主公立刻察觉到孤军深入甚为不妥,随即便想到诸位出发时没有携带粮草辎重,长途奔袭之中必将身陷险境。于是主公便命在下只带十日口粮,并携带大量箭矢率军驰援,务必于三日内追上诸位,而主公则率领大军于五日后赶到。所幸,在下领军昼夜兼程,紧赶慢赶总算在今夜赶上大军,幸不辱命!”

公孙瓒闻言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公明冒雨行军,一路鞍马劳顿,辛苦了!”徐晃闻声拱手,连称不敢。

谢过徐晃之后,公孙瓒心有所感地感叹道:“早就听说主公雄才伟略,用兵如神,智谋甚远,算无遗算。之前某家一直将信将疑,误以为传言未免言过其实,世间焉有此等文韬武略之人?但今日之事,某家真正是心悦诚服,主公的文治武功天下无出其右,令某钦佩之至!”

首节上一节859/10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