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第413节

“哦?仲康当讲无妨。我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利神情微怔,既而欣然应道。

许褚注视着李利的神色,低声道:“以我看来,文昌兄一行人都不是普通人,随行扈从皆是武艺高强之士,尤其是昨日生擒何仪和何曼兄弟的飞虎大哥和子诚兄,其武艺之强,实为我生平之仅见。除此之外,陈到贤弟和后来赶到的仲明大哥也是武艺极为高强之人,而且他们尽皆熟知兵事,处理黄巾贼善后事宜信手拈来,由此可见他们对军中事务极其娴熟。

更甚者,便是文昌兄了。贤兄举手投足间大气凛然,气质高贵,卓尔不群;谈吐不俗,提及天下大势更是精辟之极,入木三分。加之贤兄处事果断,直击要害,一言一行极有威严,说一不二,言出必行,显然是久居上位之人。不知我所言是否属实,请贤兄赐教?”

“呵呵呵!仲康粗中有细,观察入微,着实令我刮目相看。”听到许褚这番话,李利丝毫不感意外,是以他开怀大笑。随即他眼神微动,低声问道:“仲康这番话似乎不是你自己想说的话吧,听起来倒像是令尊许员外的口吻?我是不是猜对了?呵呵呵”

“这、、、实不相瞒,这番话确实是家父清晨所说,却也是我心中所想。”许褚惊愕之余,据实说道。

“嗯。仲康快人快语,不失为信义之人。”李利微微颔首,随之说道:“既然仲康相询,我自当据实相告。其实、、、我此行便是专程为仲康而来!”

“呃,为我而来,这是为何?”许褚大吃一惊地失声问道。

李利神色真诚地说道:“葛陂许褚许仲康,世之虎将也!眼下天下分崩离析,群雄割据,兵戈四起,大汉江山已然名存实亡。兖州曹操、冀州袁绍、南阳袁术、北平公孙瓒、辽东公孙度等诸侯大肆招兵买马,四处兴兵征伐,吞并周边州郡;兼有陈留张邈、吕布,徐州陶谦、荆州刘表、益州刘焉,汉中张鲁以及占据河内和上党等地的张扬等诸侯,拥兵自立,望风而动,虎视眈眈。值此天下大乱之世,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有仲康相助,共襄大事,实为我之幸事也!”

“啊!”许褚闻言失声惊呼,不可思议地盯着李利,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许褚绝非愚钝之人,听到李利悉数提及天下各路诸侯,却唯独没有提到天下诸侯之中实力最为强大的西凉李傕和李利叔侄,如此明显的破绽,显然已经表明了自身的身份。若非如此,其焉敢信口直呼各路诸侯的名讳,并且对一众诸侯如今的行动了如指掌。如此以来,眼前化名郑锋的文昌兄,其真实身份呼之欲出。

此人便是:位及三公的大汉卫将军、武威侯,手握数十万西凉大军,身兼雍州牧、凉州刺史的武威李利李文昌!

许褚之所以断定眼前之人是武威李利,而不是李傕,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李傕贵为长安朝廷的大司马,摄政辅国。坐镇朝堂,根本无暇分身,不会离开长安,更不可能出来游历访贤。更何况,李傕成名已久,现今至少也有三四十岁了,绝对不可能像眼前之人这般年轻。如此以来,眼前这个笑容可掬的年轻人,自然就是武威李利李文昌。

确定李利的真实身份之后,许褚着实惊愕莫名。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现如今,在大汉天下所有年轻人的心目中,西凉李利的名字可谓是如日中天,威名赫赫,响亮至极。

遥想当年李利十五岁便跟随西凉上将李傕征战南北。十六岁时积功升至别部司马,南郑一战大败名将朱儁。并将其生擒。既而荣升龙骧校尉。十七岁出任武威太守,上任伊始便接连遭逢恶战,先后两次大战韩遂、马腾联军,既而北击飞马盗贼,西征休屠蛮夷,短短半年之间。平定武威西部四郡。十八岁时,李利拜将封侯,晋升骁骑将军、关内侯,手握数万雄兵。驻守西北边境,震慑诸般蛮夷不敢入侵大汉城池。

随后,董卓听闻李利勇武善战,欲招之为婿,却被李利当堂拒绝。最终,李利推却不掉,便在朝堂之上与董卓订立嫁女三约,此三约随之成为大汉嫁女之典范,被天下人所推崇。李利长安大婚之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次迎娶六位出身平凡的绝色佳人为妻,此举随之广为流传,被天下年轻人争相效仿,堪称传世佳话。长安之乱,李利遭到吕布等人污蔑,但他却义无反顾地营救天子与太后,遂被太师王允临终前称之为“有情有义、恩怨分明之大丈夫!”

长安南郊一战,李利以弱势之军与李傕、郭汜等为祸天下的数十万叛军激战一天一夜,最终战而胜之,使得长安朝廷得以拨乱反正,还政于天子。随后,李利大肆整顿西凉军纪,严惩作恶多端之徒,既而整饬吏治,重新恢复纲常法纪,当真是大快人心!

长安平定之后,李利挥军十万横扫西凉二州,平定西凉全境。随后两年,李利将西凉数十万大军悉数派往西面和北面边境,抵御外寇蛮夷,并大力整顿治安,发展民生,使得原本最为混乱的西凉各州郡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商铺林立,百业兴旺。

如今天下各州郡皆有战事,唯独西凉二州和司隶一带太平无事,来往行人和商队只要进入西凉地界,便无需担心自身安全,沿途官道通畅,驿站众多,极为便利。时至今日,西凉二州俨然成为天下各州之中最令人向往的安居乐业之地,实为乱世之中难得一见的一方净土。

细数李利的过往经历,许褚不由得心潮澎湃,对李利钦佩不已,甚至有种莫名的敬畏。而许褚知道的这些事情,早已传遍大汉各地,被世人所熟知,简直称得上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被当代年轻人视之为“当世楷模”。

作为当下的有志之士,许褚同样熟知李利此前的彪炳战绩,每每想起都令他热血沸腾,雄心万丈。如今机缘巧合之下,他终于见到李利本人了,是以他心中的吃惊程度难以言表,只能呆愣地看着李利,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这就是扬名天下的好处,任何时代都是一样,名声在外之人总是能够比别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不论是做官还是作学问,亦或是经商,他们总能以最快的速度走上蓬勃发展的宽畅大道。

而今天下的局势也是如此。兖州曹操因刺杀董卓而一举成名,冀州袁绍也因当堂斥责董卓,既而带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而名扬天下。江东孙坚扬名于汜水关下,温侯吕布逞威于虎牢关前,进而威震天下。此外,还有连续数年抵御乌桓蛮夷的白马将军公孙瓒,虎牢关下三英战吕布的刘、关、张三兄弟,等等;纵观当今天下,但凡能够割据一方的诸侯,几乎都是颇有名气之人。

除此之外,那些各州郡所谓的贤士、名士和隐士,更是犹如过江之鲫,多如牛毛;而这些人只要出仕,便能轻易获得普通人为之奋斗一生也得不到的高官厚禄。世事便是如此,自古皆然。

闻听李利真诚相邀,许褚既感兴奋又甚是为难。毕竟他身后还有上千名许氏族人,并且许家世居于此,故土难离;加之他上有高堂需要侍奉,岂能轻易许诺于人,说走就走。

一念至此,许褚不禁百感交集,踌躇不决,神情显得极为忧郁,有苦难言。因此,他深感愧疚地低着头,不敢正视李利殷切的眼神。

第406章人老成精

夜幕渐浓,皓月悬空。

许家宅院。

正门外,门口耸立着两座重达千斤的石狮子,屋檐下悬挂着两个彻夜长明的大红灯笼。

内宅花园中,草丛间窸窸窣窣的响动不止,唧唧鸣叫的蛐蛐声此起彼伏。

“公子初到此地,可还住得习惯?若有招待不周之处,还请公子直言相告,老夫立即让人重新准备,万万不能委屈了公子。”

晚膳过后,李利与许褚的父亲许员外二人来到花园水榭中,坐在石桌旁品茶小歇。双方落座后,许父亲手给李利倒上一盅香茗,满脸笑容地和声说道。

李利微微起身,双手接过茶盅,含笑点头以示感谢。轻抿一口热茶,他微笑着说道:“许叔太客气了。贵府一应俱全,没有丝毫不周之处,我等一行人甚是喜欢。小侄有幸来到宝地,承蒙许叔盛情款待,已是叨扰颇多,心中甚为感激。”

“如此便好。只要公子住得习惯,老夫也就放心了。”许父笑呵呵地说道。

这是一座颇具江淮特色的圆形水榭,下方鱼池中飘着微微泛青的浮萍,水质清澈,清新典雅。

稍稍打量着水榭,李利随之一边品茶,一边观看许家宅院中的众多屋舍。昨天夤夜而来,今天又在庄外忙活一天,是以他住进许家宅院一整天了,却连宅院中的房屋格局都没看清楚。

稍加观察之下,李利心中暗赞许家确实称得上是殷富之家。

整座宅院占地面积甚广,三进正屋,每进各有十二个房间和一个居中的正堂;东西两面各有一个四合院,乃是东西跨院。除此之外,后面还有两排后院和数十间杂役居住的屋舍;前后两院之间尚两个面积不大却很别致的花园。花园两旁修建圆形水池。

此等宅院,比之一般秩千石的官员府邸亦是毫不逊色,甚至能与郡守府邸相媲美。这么大的宅院足够容纳数百人居住,若是杂役们通铺而宿的话,甚至能够住进上千人。

由此可见,许家家底殷实,族人众多,实为许家庄第一大户。难怪许褚、许定兄弟二人带领数千壮丁誓死抵御黄巾军进庄劫掠,倘若真让黄巾军攻破墙堡,第一个要洗劫的人家便是许家大院。

“哗哗哗!”

喝完一壶茶之后。李利不等许父起身续茶,便自行起身拎起另一壶正好煮沸的热茶,俯身给许父倒上。待倒上热茶之后,他随口问道:“许叔府上这座宅院似是官宦府邸,莫非许叔早年曾是官府中人?”

“呵呵呵!”许父闻言开怀大笑。既而颔首说道:“公子好眼力!不瞒公子,老夫年轻时就像仲康他们现在一样。也是一介武夫。当过县尉,也做过几年沛国都尉;不过这些都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十年前黄巾动乱,中原各州皆是黄巾贼猖獗,豫州也是一样。那时老夫便是沛国都尉,无奈郡国兵马和军械荒废已久,战力不强。根本挡不住铺天盖地的黄巾贼。结果,郡国陷落,朝廷下旨降罪,老夫也因此背上了剿贼不利的罪名。于是老夫一气之下。带着几十个族人一起辞官回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今已有将近十年光景了,而老夫也已年近花甲,已是一介老朽了。”

提起当年之事,许父脸上仍有愤恨之色,似是心忿难平。只是岁月不饶人,如今他已年过五旬,除了唏嘘哀叹之外,如之奈何?

“哦,原来许叔也是行伍出身,算得上武将世家了!”李利恍然大悟地惊叹一声,接着说道:“昨夜,小侄有幸看到伯宁兄和仲康二人与何氏兄弟大战的场面,端是令人叹为观止啊!伯宁兄沉稳老练,武艺不俗,颇有大将风度;而仲康更是神勇之极,倒拉九牛逆行百步,此等神勇之士,当真是如同天神降世一般,当有万夫不当之勇,实乃当世虎将也!

而今两位兄长皆以成人,伯宁兄更是已过而立之年,如此虎贲之将却埋没于乡野草莽之间,实在是令人为之扼腕哪!”

许父闻言后,神情微变,一双看似浑浊却极为深邃的眼睛凝视着李利,一动不动。半晌后,他神色舒缓下来,和颜悦色地说道:“承蒙公子抬举,犬子确实有些力气,自幼也习得微末武艺,却当不起公子如此赞誉。他们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出身寒微,生性鲁莽,只怕不堪大用,枉费了公子一番盛赞。”

说话之间,许父语气稍顿,既而看着李利,似是不经意地问道:“公子当真认为犬子二人堪称虎贲之将,不是言过其实,宽慰老夫之言?”

“呵呵呵!”李利爽朗一笑,丝毫不介意许父刚才那番极端审视的眼神,笑声说道:“许叔见外了。自此以后,许叔直接叫我文昌即可,切莫以公子相称,过于生分了。还有一事,小侄需向许叔禀明,还请您大人大量,多多谅解。实际上,我姓李名利,字文昌,凉州北地郡人士。之前小侄化名郑锋,不过是担心游历之中招惹不必要的麻烦,仅此而已,绝非蓄意隐瞒。失礼之处,还望许叔见谅。”

很显然,在此之前,许褚已经将李利的身份告之父亲了。是以许父听到李利说出真实姓名之后,并没有流露出惊讶神色。

然而,当许父看到李利没有正面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而是自报家门时,他脸上瞬间露出一丝凝重之色,却是一闪即逝,随即神色如常地听着李利说完话。

诚然,李利直接报上自己的真实姓名,看起来与许父提出的问题毫无关系,可谓是前言不搭后语,风马牛不相及。然则,实际却并非如此,至少许父听懂了李利的言外之意。

纵观当今天下,西凉李利绝对是世间为数不多的说一不二、一言九鼎之人,他所说的话。焉能有假!这就是李利自报家门的真实用意。

首节上一节413/10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