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第354节

国不可一日无君。

之前长安城秩序混乱,兵祸不休,李利派遣桓飞把小皇帝“接到”武威军中避难。而今刘协已经在郿邬“休养”了一个多月,一直不曾露面,如今也该上朝了。否则,时间一长,必然流言四起,世人就会以为刘协遇害,而李利就要背负谋逆弑君的骂名。

一大早便等候在城门口,可谓是做足表面功夫,摆出一副汉室忠臣的姿态。李利就是要让全城百姓和满朝文武都看看,他李利是忠于汉室的大忠臣,之前整饬长安皇城也不是排除异己,而是为了中兴汉室江山,肃清吏治,整饬朝纲。

而今长安城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小皇帝刘协便再次回宫上朝,君临天下。

足足等候一个半时辰,天子龙冕和太后的銮驾方才出现在西门外,缓缓而来。

车驾随行队伍十分庞大,由铁陀亲率两万步卒前去郿邬接驾,一路护持左右。武威营副统领金牯策马守护在天子御驾旁边,铁陀跟着太后的銮驾,还有三十名宫女和五十个阉宦随行。在天子御驾和太后銮驾旁边,各有仪仗队伍前后簇拥,旌旗飘扬。鼓瑟吹笙,三百名重甲骑兵领先开道,两万步军拱卫车驾,将近三万人的迎驾队伍浩浩荡荡而来。

当真是气势雄壮,威加四海。声震八方,好一派天子威仪!

如此盛大的迎驾阵势。使得长安百姓激动不已。心潮澎湃。无数人纷纷暗自忖道:“刘氏皇族很久没有这么壮观的场面了!”

遥想董卓当年从洛阳皇宫西迁之时,小皇帝刘协与董卓坐在同一辆车驾之中,一路战战兢兢,小脸吓得煞白,下车时浑身颤颤巍巍,两腿瘫软。结果被董卓夹在胳肘窝里搀进皇宫。那一幕,许多长安百姓终生难忘,而天子威仪也随之荡然无存,威名扫地。

时隔两年。长安城再度动乱,小皇帝刘协二进宫,此番却是不同于以往。皇帝御驾和太后的銮驾仪仗齐全,两万多虎贲之士护持左右,更有骁骑将军李利带领文武百官出城数里迎驾。如此庞大的接驾阵势才是天子应有的威仪,方显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乃九五之尊。

不过百姓和官员因其所处的地位不同,看到接驾仪式后的心境也大不相同。此番接驾,可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似声势浩大的接驾之中,实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颇有耐人寻味之处。

首先,此次迎接圣驾的军队是铁陀率领的郡府兵,而不是十大主力战营中的任何一支兵马。仅此一项,无疑是直接向西凉军全体将领宣告,这就是表面形式,给小皇帝充门面,摆个排场而已。反正郡府兵闲着也是闲着,出城溜达一圈,把小皇帝接回来,也能体现出李利对郡府兵的重视。不过这其中的门道,朝中公卿文官们只怕是看不明白,因为他们不知道西凉军整编后的虚实。故而,一众文官看到这般盛大的迎驾阵势之后,满脸兴奋,激动不已,以为汉室中兴有望,天子即将亲政,正式接掌天下大权了。

其次,跟在圣驾旁边的护驾将军也极为显眼,因为此人是个瘸腿将领,整个左腿膝盖以下残缺,骑在战马上格外引人注目。此举让很多朝中老臣看得眉头紧皱,脸上流露出尴尬之色,却又敢怒不敢言,不敢当面向李利质询。毕竟瘸腿将军也是将军嘛,身残志坚,仍旧披甲护驾,马不离鞍,精神可嘉。只是瘸腿将军守护御驾,与天子刘协一起入城,着实耐人寻味,寓意深远哪!

最后,便是铁陀守护在太后何氏的銮驾旁边,此举也有悖于礼制。按照宗室礼制,一般陪同内宫嫔妃之人大多是内侍宦官,太后身边自然应该是阉宦之人相伴左右,以免遭人诟病,让皇室蒙羞。但是,此次接驾队伍中却偏偏把铁陀这个中年将领安排在何太后的銮驾旁边,在一群白面无须的宫女宦官中安置这么一个身躯雄壮、满脸大胡子的将军护驾,俨然是鹤立鸡群,极其显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何况銮驾之中的妇人何太后,乍听之下,还以为她年龄很大,是个老女人,实则不然。何太后现年不过三十四岁,正是如狼似虎的熟妇,生有一子,便是已故的少帝刘辩,如果刘辩还活着的话,他今年应该未满十六岁。

据史册记载,何太后也就是何进之妹何皇后,早在董卓进入洛阳后不久便与弘农王刘辩一起被毒杀了,但如今却不是这样。她仍旧还活得好好的,虽然刘协便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但她仍然是太后,因为她此前就是灵帝的皇后,而今自然而然地成了皇太后。

据说洛阳之乱时,何太后险些葬身于宫廷内乱之中,危急时刻,御史中丞皇甫嵩拔剑救驾,救下了她。此后,废帝刘辩被毒杀,何氏本应一起赴死,但皇甫嵩死谏力保,使得何氏得以活命至今,而皇甫嵩却被董卓所恶,身陷牢狱。所幸他的儿子皇甫郦百般求情,董卓顾念皇甫嵩昔日之功,方才饶他一命,敕封为御史中丞。一来二去的折腾,何太后却是活下来了,并高居太后之位。不过侥幸不死的何氏,自迁都以后便很少露面,只求自保,对皇帝刘协的处境视若无睹,更不会干涉朝政。

如今,铁陀策马守护着何太后乘坐的銮驾,一个是正值壮年的虎贲将军,一个是虎狼之年的寡居熟妇,这不由得让人私下议论,指指点点。而迎驾的百官们更是面露异色,纷纷撇过头去,权当没看见,眼不见心不烦。除此之外,他们又能如何?

“臣等恭迎陛下(太后)还朝,吾皇万岁万万岁!”

在一片跪拜声中,金牯推开御驾车门,皇帝刘协强作镇定伸出头,看看四周的情形,弱弱地出声道:“众卿平身,起驾进城。”

待刘协说完话后,金牯随手掩上车门,策马行至李利身前拱手行礼,看到李利微微颔首之后,他再次退到御驾前,大手一挥,示意车驾继续起行。

长乐宫大殿。

间断一个多月的朝会再次恢复正常秩序,皇帝刘协返回长安的第二天,早朝如期进行。

“百官入朝觐见”

天色微亮,东方破晓,长乐宫大殿正门一如往常准时打开。随着小黄门站在宫门前扯着嗓子尖锐地喊上一嗓子,文武百官纷纷踏上玉阶,卸剑脱履,整齐有序地步入大殿。

不多时,数百名文武官员悉数站定,宫门随即关闭。

朝堂上,赫然沿用董卓时期的上朝站位,朝中百官立于右侧,西凉军诸将站在左边。右侧,三公在前,九卿紧随其后,而后是各级官员,人数多达一百余人。左边,闭门谢客已久的李傕赫然站在最前面,其后是李玄、贾诩、李儒,余下依次是:武卒营统领徐荣、波才,虎贲营统领典韦,武威营统领滕霄,青龙营统领郭汜,郡府兵统领铁陀、飞熊兵统领桓飞,辎重营统领李典,无双铁骑统领滕羽、陷阵营代统领成宜、龙骧营代统领李征,金猊卫副统领张辽等各营主将。此外,各营副统领大多数人都奉命前来上朝,胡轸、马超、鞑鲁、银轱、铁轱、杨定等数十名军中将领悉数立于朝堂上。

乍看上去,左边的武将阵营不及右侧文官人多势众,却胜在气势强大,武威雄壮,杀气凛凛。待宫门紧闭时,右侧文官们不由得感受到武将阵营的凛冽气势,使得很多前朝老臣眉头紧锁,眼底浮现出浓烈的厌恶之色。而一些胆小惜命的文官,则身形佝偻,目不斜视,看都不敢看左侧魁梧雄壮的武将,生怕惹上麻烦,性命不保。

按照大汉礼制,西凉军中大多数将领都没有上朝面圣的资格,他们官职太低,远远达不到上朝参政的官职,甚至很多人根本没有正式的官职,没有得到朝廷敕封,只能作为李利的家将和宾客。但是,如今这些文官们眼中的庶民和草莽武夫,纷纷上朝,堂而皇之的与他们同殿为臣。这不得不说,李利眼下权柄日盛,统帅整个西凉大军,牢牢控制着长安城。故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此次登堂入室的西凉将领毫无疑问都会得到朝廷敕封,最低职位也是校尉,更甚者如李傕等人极有可能得到位比三公的军职,一步登天。

第334章富贵不相忘(续)

以李傕为首的武将阵营进入朝堂,让众多前朝老臣顿生无力之感,内心一片凄凉。

最近短短数月之中,长安城连遭剧变,兵祸战端不休。

先是权倾朝野的暴徒董卓身死,让百官们拍手称赞,喜笑颜开,以为大汉有救了。而他们自身利益虽被董卓盘剥不少,但根基犹在,董卓一死,他们就将迎来更大的功名富贵。可惜王允上台后,却是让百官们大失所望,非但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升迁提拔,反倒被王允大力压制。朝中所有大事,近乎全由王允一言而决,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话语权,处境与董卓时期一样,全是摆设,王允一人独揽大权。

王允此举可谓是文人相轻的最好诠释。

一众帝党老臣,如皇甫嵩、朱儁等人不仅没能谋得兵权,反倒被王允剥夺了他们现有的人马,从武将转变为文官,左车骑将军、冀州牧皇甫嵩沦为御史中丞,而朱儁同样是由将军转为御史中丞。这两位剿灭黄巾的一代名将,在王允眼里却是一文不值,非但没有提拔重用他们,反倒让他们担任文官。

御史中丞这个职位,不高不低,不上不下,极为好用。一般是两到三人,却也可以灵活运用,敕封五六个人担任御史中丞,也不是不行。在大汉昌盛时期,这个职位绝对算得上是极为显赫的官职,权限范围极大,触角很长,权柄很盛。但是,自从皇权旁落之后,这个职位就是鸡肋一样的官职,空有其名,却无实权。等同于闲职。

在王允掌权时期,皇甫嵩、朱儁这样的名将尚且讨不到好处,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想从王允手中谋取功名利禄,无异于痴人说梦。

好在王允掌权的时间并不长,随着西凉军反攻长安,天下权柄再次易手,李傕、郭汜占据长安城。于是,满朝百官迎来了最黑暗、最恐怖的一段日子。在李傕、郭汜二人的统治下,西凉兵强征暴掠,动辄抄家灭族。百官们毫无地位可言,整天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

所幸李傕、郭汜统治长安的时间也不长,如今轮到武威李利执掌大军,摄政辅国了。

昨天盛大雄壮的迎驾之事。让百官们看到了希望,似乎看到他们这些人手握实权的日子为期不远了。对即将到来的天子临朝充满憧憬。在他们看来。尽管李利对天子圣驾和太后的銮驾安排得不甚妥当,但那些都是小节,不足为道。而整个迎驾过程之中,李利表现得可圈可点,没有一朝得志便猖狂的苗头,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大体上还是恪守为臣之道的。故而,他们甚至私底下议论,李利终究年幼稚嫩,如此执掌天下大权的良机竟然不知道善加利用。反而处处彰显天子威仪,简直是愚不可及,黄口庶子不足以成大事!

满朝百官之中,怀揣这种心思之人不在少数。为此,他们兴奋得彻夜难眠,憧憬着翌日朝会之上,自己能获得多少好处,又能谋得什么职位。

而今,早朝即将开始,文武百官入朝,宫门紧闭。

看到武将阵营居然有五六十人之多,而且大部分武将都是生面孔,文官中很多心明眼亮之人顿觉大事不妙,暗思今日早朝只怕是换汤不换药,一如从前的老样子,武威李利绝不是良善之辈,他要独揽朝政了。

只是让百官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直放在玉阶高台右侧角的太师椅不见了,难道被哪个不怕死的阉宦偷出去卖掉了?

“陛下上朝百官叩拜!”

正当满朝文武百官思绪纷飞之际,常侍董弘尖锐刺耳的声音响彻大殿。

顿时,但见皇帝刘协在两名金甲将军的护持下,身着皇冠龙袍,稳步走到龙椅前落座。而那两名金甲将军则伫立在龙椅左右,目光凌厉,满脸冷峻之色,神情漠然地俯视着大殿内的文武百官。

“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堂下百官无暇察看站在皇帝刘协身后的二人是谁,屈身俯首跪拜,高呼万岁。但是,以李傕为首的武将阵营却无人跪拜,他们只是躬身行礼,口中话语倒是与文官们一般无二。

端坐于龙椅上,刘协居高临下俯视百官叩拜,神色颇为激动,心中顿生无限豪情,一颗稚嫩的心怦怦直跳,重新找回君临天下的感觉了。一刹那,他情绪激动之余,又感慨万千。太不容易了!为了重新回到龙椅宝座之上,他可谓是饱经苦难,连番颠簸,这几个月来一直担惊受怕,生怕再也看不到百官们齐声叩拜的情形了。

“咳!”正当刘协暗自陶醉的一瞬间,一声轻咳传进他的耳朵里,吓得他浑身一颤。随即他强作镇定地朗声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圣恩!”大殿内,文武百官齐声应诺,旋即站直身形,仰头看向高殿上的刘协和他身后的两名金甲将军。

“呃?李、、、、、、利”当右侧文官阵营中的许多人看清楚刘协身后所站之人的面貌后,数十名官员错愕地失声惊叫,甚至有人还直接道出李利的名字。

没错,站在龙椅左侧之人赫然是武威李利,而右侧的金甲将军便是金猊卫统领李挚。刚才轻咳一声提醒刘协之人,就是李利。遍观偌大的皇宫正殿,除了他李利之外,谁还敢在朝堂上随意发出声音。

仰头看清楚李利所站的位置之后,堂下文官中很多人顿时义愤填膺,愤怒不已。因为李利站立的位置不对,有悖于礼制,实属大逆不道!他怎能站立在安放龙椅高台上,与龙椅平行?

首节上一节354/10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