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第336节

其次,一旦长安落入主公手里,那主公就能手握雄兵,睥睨天下。值此天下纷乱之际,主公拥兵二十余万,占据西凉二州,又有三关之险,进可攻、退可守,自身俨然立于不败之地。无形中取代了昔日秦国故土,占据先秦之地,虎视中原,与天下诸侯遥向对峙。

最后便是主公手中掌握着天子和太后。只要天子在手,主公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中不仅掌握着天下权柄,还代表着汉室正统的无上皇权,叱咤风云,天下诸侯之中无人能与主公争锋。

正因为主公占据着诸侯们想得到却又偏偏得不到的绝对优势,是以天下人都会认为主公早晚取代汉室江山,加尊九五,君临天下。所以,只要是心向汉室之人都不愿意看到长安城和西凉军落到主公手里,他们会想法设法阻止主公掌权、掌兵。因为主公一旦取得西凉军的指挥权和执掌天下的权势,就意味着汉室江山的灭亡之日为期不远了,四百年大汉江山必将被主公终结,而那些百年望族和天下士子必将随着主公的崛起而覆灭。这是天下氏族和士子们所不愿看到的局势,他们绝对会不遗余力地抵制我军,处心积虑地除掉我西凉大军。

毕竟天下百姓至今仍然心向汉室,尤其是天下儒生和士子们仍将刘氏皇族看做天下正统,任何人此时试图取代汉室而自立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很难得民心,更不会得到天下士子的认同。如果主公当真要执掌天下权柄,这样做的后果极其可怕。民心向背,天下儒生和氏族必然群起反抗,最终不免要走上董卓的老路,不得善终,背负千古骂名。眼下的樊稠只是一个苗头而已,他心向汉室,认为汉室江山是他樊家祖上打下来的天下,断然不能落到主公手里。所以他此番临阵倒戈是假,真实目的无疑是企图鱼目混珠,领兵绕到我军后方,既而挥军攻破我武威中军。只要我们的中军被攻破,那我们武威军眼下所取得的战局优势便毫无意义,难逃败亡之局。”

贾诩这一番话,乍听好像是解释樊稠诈降的原委,实则却是向李利谏言。其意便是想让李利提早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局势,手握重兵和执掌天下权柄固然重要,但这份权势背后同样隐藏着惊涛骇浪,凶险无比,稍有不慎便会步入董卓后尘,万劫不复。

不得不说,贾诩这番话可谓是用心良苦,深谋远虑,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利弊得失尽在言语之中。

自古绝顶谋士莫过于此。

听完贾诩这番谏言后,李利仰头望着灿烂绚丽的晚霞,沉默不语,神情无悲无喜,波澜不惊。片刻后,他沉吟道:“多谢军师教诲,这些日子军师辛苦了。此事我心中已有决断,军师不必忧心。”

此言一出,贾诩顿时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悬浮的心终于落地了。他神情温和地低声道:“主公天纵英才,文武兼备,多谋善断,实乃属下生平之仅见的盖世雄主。主公只需稍作忍耐,稳固根基,厉兵秣马,早晚必成千秋霸业!”

“呵呵呵!”李利闻言微微一笑,笑道:“这些话此时言之尚早,任何事情都得一步步来,脚踏实地比什么都重要。军师,既然樊稠此来是诈降,只怕还得劳烦军师做些安排,有备无患。樊勇毕竟年轻,又与樊稠是亲叔侄,最近更是将樊稠认作义父。可惜我在樊稠心中的份量终究太轻,无法让他心甘情愿地领兵投效,而二弟樊勇未必会对樊稠动手。如此一来,最终对付樊稠所部兵马之人还得军师出手,以免我军腹背受敌。”

“诺,属下领命。”贾诩毫不犹豫地躬身应诺。只是他并未立即离去,而是抬头看着李利的侧脸,低声请示道:“我军现有八万兵马固守中军,轻而易举便能击败樊稠所部。不过二将军和樊稠终究是父子,乃嫡系至亲,属下对此颇为顾忌。还请主公示下。”

李利闻言剑眉骤然跳动,眼中划过一抹厉色,低声沉吟道:“战前,我原本打算将武威太守之职让给樊叔,让他衣锦还乡,颐养天年。怎奈他老了老了却如此顽固,竟然临阵诈降,可见他对我的成见极深,没有换回的余地。他年纪大了,战场之上刀枪无眼,难免会被流矢暗箭所伤。可惜了”

贾诩听到这番话后,心领神会地颔首示意,随即打马离去。

待贾诩走后,李利扭头看了一眼樊稠策马奔驰的身影,同时也看到樊勇领着数千将士迎向樊稠大军。看到这一幕,李利轻启双唇,喃喃自语道:“乱世争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既然你冥顽不化,那就休怪李某人出手无情了!”

话音方落,李利随即扭头不再察看身后的情形,端坐在金猊兽王坐骑之上,冷眼看着身前百步外的虎贲营攻势。

武威中军阵前。

张济率领三万多虎贲营铁骑凶狠冲击武威中军外围的巨盾阵,横刀跃马,口中叫嚣不止。但见他双目猩红,额头上横纹凸显,青筋暴起,咬牙切齿地怒斥着西凉骑兵冲锋,试图攻破巨盾阵,与李利所在的中军短兵相接。怎奈武威中军外围的巨盾阵层层叠叠,盾兵多达三万之众,巨盾在前,长枪和钩镰枪交错防御,中军侧后方还有数千架车弩不断射出弩箭,大肆杀伤西凉铁骑。一时之间,西凉铁骑根本无法突破巨盾,杀入阵中,只能在有限的冲刺空间内一次次冲击巨盾阵,企图强行攻破巨盾防御阵型。

这种强行突破防御阵型的攻击,恰恰是凶悍战将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刚才武威铁骑冲阵,就是桓飞、滕羽、典韦和马超等人就是通过自身勇武强行破阵,从而带领所部骑兵杀入西凉军阵的。但是,反观西凉铁骑冲击武威中军的巨盾阵,确是极为吃力,屡屡进攻,却始终难以破阵。归根结底,还是西凉铁骑中缺少强力战将冲阵,否则他们早就杀入阵中与武威中军短兵相接了。

第312章残阳血之血染长空2

“冲、快呀,快冲!给我打破李利小儿的乌龟壳,冲进去,生擒李利!”

“谁能擒杀李利,他就是我西凉军的大功臣,赏千金,封万户侯!”

“冲破巨盾,打败武威军!无论是谁,只要斩杀李利,我张济倾其所有犒赏他,赏金万两,金银细软,美妾侍女全都赐给他!给我杀呀”

武威中军阵前。张济在数百亲兵的护持下,竭斯底里的放声怒吼,口中所说的赏赐一次比一次丰厚,以至于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他坚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三万六千多名虎贲铁骑之中或许就有身负万夫不当之勇的虎贲之士。只要有人能够冲入阵中,斩杀李利,他确实打定主意要兑现承诺,前提是李利必须死。

此战,张济彻底撕掉老好人的伪装,真的疯狂了。或者说他是怒火攻心,根本不计后果,孤注一掷,誓死斩杀李利。这种疯狂之极的姿态,不是他的为人处事风格,也不符合他的秉性。但是他现在顾不了那么多,他眼中只有仇恨,心中只有滔天怒火,他要报仇,要杀死李利。

贴身侍卫胡车儿生生被人抢走了,还被人强行截留了价值数百金的珍贵礼品,他张济的半世英名全毁了,毁在黄口庶子李利手上。

原本娇滴滴的美娇娘邹静,这是他张济内定的小妾,如同吃到嘴边的肥肉,但那个小贱人却跟着野男人跑了,跑到李利内院甘愿做个身份卑贱的侍婢。

最让张济发疯的是,他唯一的侄儿张绣死了,被李利在两军阵前一刀砍掉头颅,至今尸骨未寒。

贴身奴仆、美艳小妾和延续香火的侄子,全都离他张济而去。如今他还剩下什么呢?

张济原本不是一个有血性的人,更不是脑袋一热就不顾一切的鲁莽武夫。恰恰相反,他素来崇尚谋而后动,审时度势,左右逢源,善于抓住机会壮大自己的实力。此外,他很惜命,每逢战事从不冲锋在前,总是带着数百名精心挑选的亲兵护持左右,坐镇后方。

就因为这样。征战沙场十余年,很多西凉将领都死了。但他张济虽然武艺平平、兵略一般,却能笑到最后,平步青云,兵马日益壮大。实力渐渐强大,俨然成为西凉军五大巨头之一。谁也不能忽视他的存在。

然而。自从张济遇到武威李利之后,可谓是霉运当头,流年不利。

事情起因是为了争夺一名小妾,不管邹静生得多么美貌,模样再怎么曼妙动人,对于张济而言。这都是可以割舍的东西。他断然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大动干戈,何况女人对他来说,只是身外之物,得之可喜。失亦悠然,根本不足为道。因为他张济不是董卓。

董卓位高权重,夜郎自大,颜面重于性命,为了一个妖姬貂蝉最终惨死在吕布戟下。在张济看来,董卓的惨淡结局纯属咎由自取,活得不耐烦了,愚蠢到自寻死路,硬是把脑袋伸到吕布的方天画戟之下,结果一了百了,一代枭雄就此陨落。相比董卓的愚蠢行径,张济对自己的前途看得很清楚,他只能躲在李傕的羽翼之下,借着李傕、郭汜这棵参天大树自谋发展,加紧壮大实力,等到他羽翼丰满之时再伺机割据城池,自成一路诸侯,与天下诸侯一较高下。

只是时局转变得太快,计划赶不上变化。

张济本想在李傕麾下谋取高官厚禄,私下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待时变。岂料李傕、郭汜和一众西凉将领捆在一起居然斗不过武威李利,事事被李利抢占先机,整个西凉军都处于被动受制的局势,被武威军压得喘不过气。所以张济趁着临洮一役索性再加上一把火,把李傕和李利之间矛盾搬到台面上来,直接挑破西凉军与武威军之间的微妙关系,导致两军势成水火,不得不正面交锋,展开大决战。

结果,两军局势果然都随着张济的谋划演变,时局恶化,迫使两军决战。两军对峙态势达到这种冰火难容的地步,他张济在其中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快局势转变,而他自身的谋略也得到了验证,着实老谋深算,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一根搅屎棍搅乱整个西凉的局势,能量极大。

两军对垒之际,张济仿佛局外人一般冷眼旁观,坐山观虎斗。在他眼里,这就是一场狗咬狗的恶斗,不管阵前斗将之中两军将领是死是活,对他张济而言,都是极为有利的。若是武威军将领战死几个,他十分喜闻乐见;如果西凉将领战死,也能削弱军中五大实力派将领的实力,有利于他趁机壮大实力。总而言之一句话,他对两军决战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他只管保存好自己的部曲,只搅和,不掺和,两军打得越惨烈越好,只有这样,他张济才有可趁之机,才有一飞冲天的机会。

打吧,打死一个少一个,死得越多越好!

然而,随着两军阵前斗将的局势愈发剧烈,西凉军和武威军之间的差距也渐渐显露出来。连番战将厮杀中,西凉军败多胜少,首先是郭汜落败被俘,随后段煨先胜后败,武威军士气高涨,而西凉军士气受挫,隐隐有一边倒的态势。

战局如此剧变,张济再也无法淡定了,坐山观虎斗的心态随之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如坐针毡,心急如焚。因为他看到李傕的神情随着战局的转变而急剧变化,莫名之中,他隐隐感觉到李傕极有可能俯首认输,或者与李利罢兵言和。如果两军突然罢兵休战,李傕和李利叔侄二人妥协言和了,那他张济又将如何自处?

事情正如张济预料的那样上演,李傕和李利二人在阵前商议两军罢兵休战。李利当众向李傕许诺,将天下大权交给李傕执掌,而西凉大军的指挥权却由他李利接管。

李利和李傕二人在阵前的议和条件,张济不知道军中其他将领作何感想,但他自己绝对不能接受李利提出的条件。若是让李利入主长安全权接管西凉大军。天下虽大,却无他张济的容身之地,李利绝对不会放过他,更不会放过他手中的两万多兵马。一旦他张济失去了兵权,那他就是待死的羔羊,只能任由李利宰割,束手待戮。因此,他断然不能让李利阴谋得逞,更不容忍西凉军落到李利手里。

于是张济指使自家侄儿张绣冲上阵前,不宣而战。伺机偷袭李利。若是张绣能够一击得手,斩杀李利,那自然是万事大吉。张济也不怕李傕秋后算账,因为李利一死,此战西凉军必胜。而他张济的声望将一飞冲天,名扬天下。势力也会随之暴涨。根本无须顾忌李傕。如果张绣偷袭不能得手,也能趁机打断李傕和李利的阵前议和,搅乱局势,迫使两军继续交战,不死不休。

这就是张济派出侄儿张绣突然出阵袭杀李利的初衷。

其中包含着他的几分侥幸心理,但更多的是为了搅乱战局。促使这场决战回到原有的轨道上来,继续厮杀。

派张绣突袭李利,张济对此还是有几分胜算的。尽管武威李利威名赫赫,平定凉州四郡。数次击败韩遂、马腾联军,灞河一战更是打败了天下无敌的吕布,但这等人云亦云的显赫战绩只能说明武威军的战力确实不凡,却不代表李利本人也像传言中那样神勇无敌。因为传言根本不足为信,远的且不说,单说西凉上将郭汜在西凉地界上威名显赫,名气不可谓不大,结果却败在籍籍无名的武威鞑鲁手上。这不得不说是个偌大的讽刺,由此可见,传言不可当真,十之**都是骗人的。

不过张济为人谨慎,就在张绣跃跃欲试之际,他反复叮嘱自家侄儿千万不能大意,更不要意气用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只要破坏掉李利和李傕之间的议和,就算大功告成。

在张济殷殷期待的注视下,张绣跃马阵前,乍一出手便取得可喜的成绩。李傕碍于情面不得不退回本阵,而两军阵前议和罢兵之事就此宣告破裂,无疾而终。但是,接下来的阵前厮杀却让张济心惊肉跳,大为惊骇,甚至让他振臂扼腕,老泪纵横,肝肠寸断,懊悔无比。

尽管张济对李利的武艺早有预料,认为李利的武艺应该不错,也许还很高强,可能会有顶级战将下阶的实力。但这样的实力,自家侄儿张绣完全能够应付,甚至有望取胜。如果侄儿张绣能在两军阵前打败武威军统帅李利,那这份荣耀可就了不得喽!不但能让张绣名扬天下,还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好处,尤其是在西凉军中的影响力将是不可估量的,用如日中天来形容亦不为过。

可惜,真的很可惜,理想太美好,现实血淋淋。

张济高估了自家侄儿张绣的战力,太过低估了李利所拥有的实力,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仅仅三个回合,张绣就被李利打落马下,随即只见李利手中的金猊铁背战刀凌空一划,张绣的项上人头凌空翻滚。一刀两断,身首异处,张绣的大好韶华戛然而止,生命永远停留在寒光乍现的刀芒之中。

那一刻,张济如丧考妣,面无血色,泪水悄然无声的汹涌而出。任凭他千算万算,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到头来,却被李利破空一刀彻底打碎了。任凭他挣扎半生的打拼,数十年的积累,却被这冷酷的一刀全部终结于此。

抢我爱妾,张济能忍;夺走他最忠心的奴仆,他忍了;丢面子、失钱财,他咬牙切齿还是忍了。但是,而今李利一刀斩杀张绣,直接断绝了张济的后继香火。他张济如今已是年过五十的人了,膝下无儿无女,只有这么一个侄儿,迟暮之年就指望侄子养老送终了。可是、、、、、、唯一的侄儿也被李利一刀杀了,这是要让他张济断子绝孙哪!

欺人太甚!

首节上一节336/10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