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第318节

殿堂上,李利微微皱着眉头看着李傕亲笔书写的战书:“告李利并武威军:三日后长安南郊,我西凉十七万大军列阵以待,邀战李利及麾下武威军。此战,若武威军败,交还天子和太后,退出郿邬,俯首称臣,并入西凉军;反之亦然。李傕。”

寥寥数十字,李利反复看了三遍,随之放下书简,眯着眼睛沉思不语。

“骑都尉请坐吧,容我主思量一番,稍后再回复你。”堂下,李玄起身走到李肃身旁低声说道。

李肃神情拘谨地拱手一揖向李玄表示感谢,随即在一旁落座。

“骑都尉近来在长安可还安好?”李玄坐在李肃身旁,轻声询问道。

李肃知道长安城的事情根本瞒不过武威军的细作耳目,于是他也不做作,轻叹一声,低声道:“哎,一言难尽哪!末将此前领兵剿灭牛辅未遂,随后被吕布斥骂,还要出兵剿杀我。幸好骁骑将军出兵郿邬,赶走吕布军,末将方能侥幸活命。而今西凉军众将不容我,经常挖苦讽刺于我,而我只能忍辱偷生,苦不堪言哪!”

李玄淡然笑着说道:“将军言重了。将军早年跟随董相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可谓是文武双全。如今将军一时不慎误入歧途,虽有过失,却也瑕不掩瑜,功大于过嘛!不知西凉军如今准备的如何了?除了五万虎贲营之外,可有秘而不宣的杀伐利器?”

“呃,这、、、、、、”李肃惊愕一声,不可思议地盯着李玄,眼神颇为疑惑。

李玄微笑着说道:“将军不必紧张,西凉军不容将军,我武威军可是很欢迎将军加入的。何况我听说将军也是‘飞将军李广后人’,与我家主公同出一脉,眼下你和我主同样不被西凉军接纳。如此以来,你与我主实乃同气连枝,理应同仇敌忾,并肩作战才是。将军以为然否?”

李肃惊疑地看着李玄,低声说道:“先生所言不错。只是董卓之死,李傕将军尚且对我颇为不满,骁骑将军真的能够既往不咎?毕竟骁骑将军乃是董相国的爱婿,而相国之女董婉更是骁骑将军的爱妻,他能宽恕我的过失吗?”

“将军多虑了。”李玄微笑着看了看主位上低头沉思的李利,低声笑道:“将军应该知道武关城下的事情吧?”

李肃神情一怔,眼神中闪烁着希冀之情,随之肯定地点头,轻声道:“此事,末将有所耳闻。听说李骁骑率领数万大军把吕布大军困在武关城下,随之吕布跪地求饶,并将张辽、曹性和八百陷阵营将士献给李骁骑为奴,方才得到李骁骑首肯,得以通过武关,南下荆襄。”

李玄颔首说道:“不错,将军所言丝毫不差。吕布其人忘恩负义,弑君弑父,先杀执金吾丁原,又杀死董相。此等反复无常、不忠不义的小人,我家主公在武关城下,顾念他是董相的义子,也算是相国死后唯一的后人,因此我主仁慈,放走了吕布及其麾下的数万并州军。吕布实乃杀死董相的罪魁祸首,我主尚能饶他一命,何况是骑都尉呢!所以,将军不必多虑,我主气量宏大似五岳,心胸宽广如四海,必然欢迎将军来投!”

“呃、、、、、、容我慎重考虑一下,过几日再答复先生如何?”稍作迟疑后,李肃谄笑着敷衍道。

李玄闻言脸色顿变,沉声道:“人各有志,我自然不会勉强骑都尉。不过我有一句话想送给骑都尉,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提前给自己留条后路,这种事情本身没有错,但是留后路是需要显示诚意的。”

“呃!”李肃惊愕地看着李玄冷峻的表情,稍作思量,飘忽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随即扭头看了看大堂四周,侧身俯耳对李玄窃窃私语一番。

第289章战幕

ps:ps:感谢抱月清风书友打赏,拜个早年,新春快乐!

大堂上。

沉思半晌的李利,抬头对坐在堂下等候回复的李肃微微点头,既而摆手示意李玄送客。

顿时间,李肃疑惑不解地起身,直勾勾看着李利,希望李利能够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可惜李利看都没看他一眼,当即起身大步走向大堂左边的侧门,拂袖而去。

“先生,不知李骁骑这是何意?战与不战,总得说句话吧,否则末将回去对李傕将军没法交代呀?”李肃哭丧着脸向李玄求教。

“呵呵呵!”这时,坐在对面的李儒起身走到李肃面前,笑声说道:“我主已经给你答复了,点头就表示接下战书,应约出战。”

“哦,原来如此。”李肃惊愕一声,当即躬身一揖,对李儒恭声道:“末将见过主簿大人。长安之乱中,众人纷纷传言主簿已经遇害了,没想到你竟然投身武威军,在李骁骑帐下效命。末将先前失礼了,还请大人见谅。”

李儒笑咪咪地摇头说道:“李肃,你太见外了。你我二人在相国麾下同殿为臣,共事多年,又是同族,不用这么拘礼。你还是像以前一样叫我文优,免得太生分,或许日后我们还有共事的机会。此番你携战书前来,实际我家主公不愿和扬威将军兵戎相见,怎奈事已至此,无力回天。故此,主公心中颇为惆怅,毕竟他和李傕将军是亲叔侄,此番两军开战,这份叔侄之情怕是难以保全了。此一节,还请你多加体谅。”

“文优兄所言极是。我知道该如何回复李傕将军了。”李肃谦卑地出声附和道。

这时李玄起身走过来,和李儒并肩而立,微笑着对李肃说道:“将军莫要忘了我们之前说好的事情,希望你早做决定,我们武威军的大门随时为将军敞开。”

“多谢先生指点,末将一定慎重考虑。到那时,还请先生提点一二,末将感激不尽!”李肃神情严肃地恭声说道。

李玄和李儒二人对视一眼,随即李玄笑声说道:“我家主公掌军严明,只要将军忠心于我主。谨遵号令,尽心竭力为我军效力,拜将封侯指日可待!”

李肃闻言颔首一揖,说道:“多谢先生和文优的指点。末将还有要事在身,就此别过。告辞了。”

李玄和李儒二人随即将李肃送出大堂,目送他策马离去。

“元忠兄行事每每出人意表。竟在大堂之上说降前来下战书的李肃。小弟深感钦佩。自愧不如啊,呵呵呵!”待李肃走远,李儒笑呵呵地对李玄说道。

李玄闻言淡然一笑,说道:“文优兄见笑了。这个前来下战书的李肃,我此前还真没注意到他,只闻其名。却不识其人。刚刚在大堂之上,我见他拜见主公时脸色虽然故作镇定,眼神却有些慌乱,于是便凑上去试探他一番。不成想。歪打正着,还真能从他嘴里套出一些对我军有用的军情。只不过这个李肃虽有些才能,却也是个墙头草。值此两军交战之际,他既想脱离李傕麾下,另谋高就,却又想等到大战落幕之后,依附强者。像他这样的人,纵然自身有才能,也不能委以重任!”

李儒深以为然地颔首说道:“元忠此言可谓是慧眼识人,入木三分。李肃此人虽然称不上文韬武略,却也是允文允武,他很早便跟随董相,东征西讨,颇有功劳。但是,此人善于投机,趋名逐利,自从说降吕布之后,他便跟随在吕布左右,俨然脱离了西凉军。董相之死,确实是他从旁协助王允等人在皇宫大殿内藏下伏兵,随后又带兵追杀守护皇宫的飞熊兵。只是王允、吕布等人夺取大权后,却没有赐予他想要的官职和爵位,反而命令他领兵收剿牛辅大军。正是因为如此,他领兵出征后轻敌冒进,结果一败涂地,令王允颇为气恼,命令吕布诛杀他。所以,长安之乱,李肃这个善于投机取巧之人,出力不讨好,反而招来杀身之祸,而今他侥幸活下来,却沦落到苟且偷生的境地。这一切,全是他咎由自取,太过自作聪明了!”

李玄闻言后,思量着说道:“既然他善于投机,趋名逐利,那等他投奔我军之后,我会建议主公让他处理政务,不再让他带兵。文优意下如何?”

“呵呵呵!”李儒笑声说道:“看来元忠已经认定李肃会投奔我军,现在就开始给他揣摩职位了。”

李玄神情坚定地颔首说道:“没错,我断定李肃早晚会投奔我军,因为此战我军必胜!”

李儒闻言神情肃然地点头,附和道:“元忠此言正合我意。昔日董相未竟之大业,只有落在主公身上,方能成就千秋霸业。李傕不行,他的心胸气度连董相都不如,多疑善变,目光太浅,难成大事。大战在即,我等要做的事情很多,元忠兄,小弟先告辞了。”

“一起走吧,我也正要去找文和商议三日后的大战事宜。”李玄一边说着话,一边跟着李儒大步离开主殿。

三天时间转眼即逝。

这一天,自五更起,长安城方圆三十里人声鼎沸,马蹄声震天。

黎明前,无数火把映红半边天。

长安城南门大开,十余万西凉军快速出城,直奔二十里外的南郊旷野而去。

与之对应,郿邬东门敞开,数万郿邬屯兵列阵出城,随即与城外的十万大军会合,同样朝着南郊开进。

时间在轰隆隆的马蹄声中流淌,光阴在刀枪剑戟中飞逝。

晨曦破晓,天边露白,紧接着万道霞光划破长空,旭日东升。

长安南郊,这里原是一大片土地肥沃的耕地。养育着关中数万百姓。

但是,自从董卓迁都长安之后,西凉兵横行无忌,肆意抢杀暴掠,致使这一带的百姓纷纷抛家舍业,弃良田而赴山野,藉此躲避兵祸。一年多时间,原本大好的良田变成荒野,数十个村落就此人去屋空,房屋破败。荒草茂盛,高达过丈,将残垣断壁遮挡在荒草丛中,数十里无人烟。

本来这里的村落都有各自的名称,但现在满目疮痍。荒草成堆,一个“南郊”就是这片偌大平原的名称。

由此可见。西凉军勇则勇矣。却也罪孽深重。

不过这一切随着董卓身死,西凉兵的暴行立即受到遏制,整个西凉军的面貌也在无形中蜕变。只是这种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个铿锵有力的霸主颁布诏令,既而以实际行动让百姓们重新返回故地,一切从头再来。

而今。这片荒野上的两军对峙,就是一个改天换日的契机,更是决定西凉未来数十年的兴衰更迭。

荒野无名,曰“南郊”。但驻足荒野的数十万大军却有名字。

荒野北面,十七万西凉军严阵以待,不动如山,呈现出诡异的寂静。密密麻麻的战骑,黯淡无光的战甲,迎风激荡的战旗,寒光湛湛的刀枪矛戟,侧对着初升的骄阳,散发出令人惊悚的镶着金色光芒的森森杀气。

首节上一节318/10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