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界之主从四合院开始 第454节

第560章 当然要防一手

  他们大多是利用业余时间,处理生产上的问题。

  曾经有人担心,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减掉了大批的脱产干部,会不会指挥不灵,生产中断?

  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勤务员们都有直接参加生产,最熟悉生产情况,最了解工人群众,指挥得得心应手。

  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遇事同群众商量,紧紧依靠群众,发挥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生产上发现问题,可以迅速解决,重大问题提交生产勤务组研究讨论解决。

  现在的产能比之前更高!

  李铭相信这篇文章写的是事实。

  文章写了具体的产能数量,比如夹板门,日产量从之前的115扇增至210扇到282扇。

  不像粮食虚报,可以用预留的部分先挪出来上交顶数。

  这个大门数量编出来,需要马上交出来给家具公司,立马会被识破。

  像这样的木材厂,不涉及技术提高,也不涉及经营思路,确实可以不需要那些专职的行政人员。

  ‘现在我们真正当家做主了,我们不干,谁干?我们要大干一场!’

  只要够积极,确实能够快速提高产量。

  稍微有些尴尬,报纸才刚表扬。

  今晚11点,光华木材厂发生了火灾,有三个生产车间着火。

  火灾肯定是管理问题,这给了别人攻击的理由。

  还好产量是1月份的数,钱货已经两清,不然连产量也会被人说是虚报。

  砰砰砰,砰砰砰。

  “请进!”

  罗巡拿了几张纸推门而入,“科长,厂里下发的新文件。”

  “主题是‘节约闹**,勤俭办工厂’,以后外出办事,除非特别紧急的,一律乘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不准坐小汽车。”

  李铭笑问道:“只说了小汽车么?”

  罗巡取了一份通知递给李科长,“是的,上面印的是小汽车,没具体说轿车还是货车。”

  “那跟我没啥关系,我开的是载重2吨的大型货车。”

  罗巡愣了一愣才笑道:“好像还真是!”

  “我去给余处长他们送通知。”

  “嗯。”

  李铭懒得吐槽李主任、聂副主任等人搞的这些样子货。

  ‘特别紧急的事,标准是什么?怎么样才算紧急?’

  反正这事影响不到他。

  开小货车开习惯了,他觉得比开小轿车还更爽。

  他是轻松惬意。

  港城可是鸡飞狗跳。

  港督、警务一哥等都被人寄了一个鱼头。

  这下子,事情闹大了。

  警方果然如李铭所预想的一样,首先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破案查人。

  可惜,别说指纹,连脚印都没有,就是鱼头都是常见海鱼。

  从关系人入手,本就是人人喊打的事,根本不可能有侦查方向。

  毫无线索,神探来了也没辙。

  有报纸拿到了一手消息。

  第二天报纸销量大涨。

  很多人对警方打击帮派不力很有意见。

  不管是大快人心也好,还是看热闹不嫌事大也好。

  一个月的时间不用多久,到时候死的会是谁?

  反正大伙是幸灾乐祸的拭目以待。

  中环。

  联邦大厦。

  董事长办公室。

  娄晓娥把报纸拿给他看,笃定问道:

  “这是你做的吧?”

  “是啊。”

  没有什么不能承认的。

  “你昨天还骗我说,你是要回京城呢!”

  “嘿嘿,不想让你担心我。”

  娄晓娥收起报纸,“做这样的好事,我不会阻拦你的。”

  “我昨天其实也想问你,有没有办法制止的,但是我又怕给你招惹麻烦。”

  李铭把娄晓娥揽进怀里,柔声细语:“这次是我错了,是我小瞧你了。晓娥也是深明大义的女中豪杰。”

  娄晓娥挺受用的,反手抱着他,“那样的事,我们没有遇到或者无能为力也就算了。”

  “有能力做出改变而不做点什么,良心有些过意不去。”

  李铭笑嘻嘻说:“我跟你一样。单凭我们的实力很有限。所以我才吓唬他们一下,让他们尽忠职守。”

  娄晓娥期望道:“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做事吧。”

  李铭显然没有那么乐观,“这不太可能。他们收惯了大钱,每个月只领少少的薪水会不习惯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973年总警司葛柏被发现拥有的财富多达430多万港元,相当于他在警队任职21年来所得收入的六倍。’

  这只是被发现的部分赃款,不影响计算其本人的工资数额。

  6倍,也就是21年的工资总收入是72万元,年薪大约3.5万港元,月薪约3000元。

  总警司的月薪是3000元,这还是在港城高人一等的瑛国佬。

  普通警员的薪水只有300多元每月,算是工厂里低级管事的工资水平。

  假如少掉一大部分黑钱,普通警员的生活可以说立马变得水深火热。

  大牌档的叉烧饭要1.2元一份,有肉丝的汤面1元一份,云吞面0.5元一份,每天稍微吃得好一点就要3元饭钱。

  吃饭的费用还算能承受。

  小孩的教育费用才是恐怖。

  除掉工联会办的最便宜的劳工子弟学校,学费可以低至10元每月,减半收的话5元每月(没错,不是学期,是月)。

  普通的小学,一年级就要每人每月30-40元,贵的100元往上。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逐级加钱,中学五年级甚至可以达到每月200元。

  {港城的旧制是:初中三年(中一至中三),高中两年(中四至中五),预科(意即「预备入读大学的学科」)两年(中六至中七)}

  这只是学费。

  还有校服、餐费、文具等等都要钱。

  家里要是有两三个小孩念普通一点的学校,加上房租或房贷,普通警员只靠薪水的话,可能全家连饭都会吃不起。

  此时的律师等精英人物,不可能出自普通家庭的原因就是学费实在贵。

  李铭的方便面厂开业能邀请到议员观礼,很大一个因素,他的星辰公司允诺捐资助学。

  57年的时候,《日》的创办人岑维休先生发起‘读者救童助学基金’,提供助学金资助穷苦家庭孩子的学业。

  港城赛马会后续也参与助学。

  此时的港城,捐资助学是一件很养名望的事。

  李铭没有亲自出面,以星辰公司名义出资,娄晓娥兄妹具体操办。

  他名下各个产业的挣钱速度,只会越来越快,赚得越来越多。

  钱财对于他而言就是一堆数字。

  他的初步计划是在港城多多资助名下企业员工的子女读书。

  内地的助学,他要等过两年,各地恢复教学秩序,他再资助桌椅校舍。

  连负责的人选,李铭都已经想好了。

  到时应该能行得通。

  感觉男人在走神,缩在他怀里的娄晓娥问道:“你在想什么呢?”

  李铭糊弄道:“想着黄福义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别墅。”

  娄晓娥帮忙缓颊道:“他挺忙的,找完工厂又要找宿舍楼,还要开始找建工厂的地皮。而且过年来了,也没人在这个时候卖别墅吧。”

  “我没有抱怨他做事慢。说起过年,京城今年过年不放假,所有人继续上班。”

  娄晓娥不以为然,“咱们港城的工厂过年也没有放假。”

  “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迫,具体的感受差别还是很大的。”

  娄晓娥没有反驳,聊起公司的事,“还好日笨的技术员不过春节,不然我都怕过年的时候机器出故障,没人会修。”

  “那你打算怎么办?”

  娄晓娥小声说她的打算,“本来我想派人去日笨学,后面想想,估计去了就不回来了。”

  “只能多出点钱替井仓、吉田两家公司养着他们的员工,让厂里的机修师傅慢慢跟着学。”

  此时日笨的人均GDP是1200美元,港城的是700美元,此时两地都是出口工业的模式,工资差距跟人均GDP差距高度正相关。

  日笨经济比港城的增速更高,每年两位数增长,工作机会非常多,工资明显高出一大截,娄晓娥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娄晓娥的精打细算是一个合格的企业老板该有的素养,李铭则认为刚开始不要算得那么精准。

  “现在是暴利的时期,我们要舍得花钱扩张,扩张越快赚得越多。等公司在港城的销量见顶了,我们再搞降本增效。”

  “你大哥来了。”

首节上一节454/63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