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界之主从四合院开始 第328节

  李铭、林国振两人也没太客气,跟着马站长出站,行李包放在了自行车后座上。

  四个人步行往小镇走去。

  李铭闲聊道:“今天天气还不错,感觉不怎么热。”

  马站长扶着自行车,“上午还能出门,午后最热的时候就很不合适外出,太阳很毒辣,地面的沙子也很烫脚。”

  “我有听说过,‘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

  马站长笑道:“海勃湾没有那么明显,晚上降温是比较快,但还能有10多度,用不上火炉。”

  “那这里的天气跟京城差不太远,京城现在夜里也就20度出头。”

  林国振突然想起,“李副科长,刚才我们在火车站没有问火车票的事情。”

  马站长询问道:“你们打算几号回去?我可以让车站提前给你们安排返程车票。”

第472章 我也算是半个农业专家

  帮忙购票而已,李铭、林国振的报销还是红星轧钢厂报销。

  李铭也就没有客气,“回京城的车,海勃湾这边是几点发车?”

  马站长回话道:“甘省兰城直达京城的43次列车,晚上9点上车。”

  李铭在路上跟林国振商量过了,玩两天再回去,本来以为要自己去排队买票,有人帮忙安排更好。

  “那我们就麻烦您了,后天晚上9点的可以么?我还没见过西北的大漠,我们想明天去看一下。”

  马站长爽朗笑道:“没问题。明天让小唐给你们当向导,风景保证让你们满意。”

  向导是必须要有的,省得进入了不该进入的区域。

  四人脚程都不慢,路过一家饭馆。

  马站长介绍道:“街上有几家小饭馆。我们这里的人,大多是在各自的单位食堂吃饭。”

  全国各地比京城条件好的地方不多,李铭来的时候就有心理准备。

  “都一样。我一个人吃饭,没有在家开火,我也是经常吃食堂。”

  一行人聊着天就走到了住宿的东风旅社,这年头,类似名字的旅社在全国各地很普遍。

  六五四物资供应站就在东风旅社附近。

  李铭登记好住宿,用钱和全国粮票,在物资供应站吃了顿简单的午饭。

  吃完饭,马上就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小唐领着他跟林国振回旅社休息。

  旅社房间,

  李铭掏出牡丹烟散烟,有好烟抽,林国振、唐干事两人都美滋滋的,这时候不抽烟的人是少数。

  “唐干事,你们当地有什么特色美食?我难得出差一趟,我明天要多尝一尝你们这里的特色。粮票和钱,我都特意多带了些。”

  唐干事尴尬道:“这地方其实没什么特色美食。解放前,这片地方只有几百号人。”

  “这里的人基本是最近这10年迁过来的。有全国各地来的,马站长是黑省鸡西来的,我是从呼和过来的,大伙的口音都是五湖四海。”

  李铭笑道:“就是尝尝你们带过来的美食,五湖四海融合在一起,也是一种特色。”

  唐干事这才有的讲,“那就奶茶、奶豆腐、乌如木、手扒肉、胡辣汤、臊子面、炒米,吃的食物有很多种,但是有些要提前预订,没办法做到随时供应。”

  “我晓得了。傍晚天气凉爽些的时候,我去几个小饭馆转一圈,问一下他们都有什么。这两天我们去吃小饭馆,不去你们食堂吃。”

  唐干事主随客便,“你们感觉怎么合适就怎么来。”

  “早上、傍晚的时候,这里能不能跑步锻炼?我有跑步的习惯。”

  李铭不动声色的开始夹带私货。

  唐干事也没多想,“镇子里都能跑。靠山那边不合适过去。风沙吹起来容易迷住眼睛,铁路线那边也要小心摔着了。”

  “我就在镇子附近的黄河边上跑一跑。”

  唐干事提醒道:“那您要离河岸远一些。”

  李铭也不想出意外,要是掉水里那就太丢人了,“这个我晓得。河岸都是有安全隐患的,安全第一。”

  “您说的对,安全第一!”

  唐干事聊了一会就告辞离去,留李铭、林国振俩人在旅社休息。

  傍晚18点30,日头高高的,

  李铭爬上了屋顶,一眼望去大多都是平房。

  荒漠化60%,沙化20%,加起来80%,除了黄河边,其他地方看不到几颗树木。

  整个小镇就在滚滚黄河边上,没有黄河流经的话,这里可能是一块不毛之地。

  这一大片区域被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围住。

  58年包兰铁路建成,开始开发这里的煤炭、石灰石矿等资源,从千百人的小镇迅速膨胀到60年的接近5万人的小城市。

  三年调整后,还剩2万多人。

  65年,又一轮新的建设开始,又有人被派到这里来。

  2万多人不是都住在小镇上,很多人都是住在各自的矿区。

  李铭在房顶东张西望了一会,琢磨着从哪里下手比较方便。

  他有带自己的自行车,赶路是没问题,就是要做到不引人注意比较难。

  自行车哪里来的?这个交通工具平常不适合拿出来。

  看了一会,他还是先选择了镇子外,向西靠黄河方向的流沙。

  外地人想看黄河是很正常的想法,那一片区域也没有工厂的痕迹。

  想到就行动,李铭跟正在看书的押运员林国振说了一声,出门跑步。

  中午聊天的时候,他就说了有跑步的习惯,绕着小镇跑步没问题。

  他朝着黄河方向跑,跨过铁路线后,他自己身边的沙子没动,他前方100米开始,地面上的沙子迅速变少。

  没全部薅光,留了一层沙子,可以减少地面蒸发量。

  至于地面为什么突然矮了好多米,那就不关他的事了。

  离黄河还有一大截,李铭转而朝南,北边有开垦的田地,不合适乱来。

  踩在比较硬实的地面上,他随便跑了5里路,前面横挡着一条沟渠。

  李铭停了下来,闭目养神,把沟对面的沙子由近及远到山脚下,全收了。

  收沙子的距离有点远,晃了晃头回神,他没有再跑步,沿着铁路线走回镇里。

  从地上收流沙比海里收土快多了。

  他已经收集到了此时314平方千米所需的沙子,还填了4米厚,超过了保底2米厚的目标。

  这次出来,李铭是准备收集将来31400平方千米(直径100千米)面积时的所需。

  刚刚那么一通忙活,他完成了这个100千米任务的2%。

  他总结了一下刚才的实操,要去沙子厚度比较深的地方才能增加效率。

  离得越近,流动沙子越多的地方效率越高。

  李铭没直接回旅社,去的是六五四物资供应站。

  “李副科长,跑步回来啦!”马站长笑着打招呼道。

  看来唐干事做了汇报,李铭单刀直入,“马站长,我除了在保卫科当副科长,还是我们轧钢厂的生活物资采购员。”

  “去年我跟京城郊区的生产队合作,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温室大棚建设方法。我的论文发表在了《农业科学》杂志上。”

  “我刚刚看到黄河岸边有好些农场,我感觉你们这边可以尝试在黄河岸边建一些温室大棚。”

  听得马站长一愣一愣的,内容都听得懂,所有内容凑一起让人感觉有点天马行空,这是马站长现在的感受。

  李铭也没多管他,滔滔不绝道:

  “京城建温室大棚考虑的是冬天取暖成本,在你们这里反而不是问题,满地都是煤。”

  “水源也不是问题,边上就是黄河。浑浊的水可以静置澄清一些再用来浇灌。”

  “也不需要考虑销路的问题,有工厂,有铁路,只会供不应求。”

  “沙土种出来的蔬菜水果口感也不会差,甚至有些还能更好。”

  “只有两个难题,一是白天因为沙子的吸热散热,可能导致棚内温度过高的问题。你们要是没有大规模建大棚,只在黄河边搞一些,也没有这个问题。”

  “二是尘土附着在玻璃表面,影响光照,作物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这个得靠人工经常清理灰尘。但这也比户外种植好多了,露天的蔬菜满是灰尘还更影响光合作用。”

  马站长一时半会没能接收全部信息,“李副科长你说慢点。我还没全听明白。”

  李铭笑道:“这样吧。等我回京城后,给你们寄几本我建温室大棚的经验手册和一些高产的种子过来。你们到时候研究一下是否可行。”

  “亩产1万斤的西红柿、黄瓜,是经过蔬菜公司、杂志社编辑实地验证过的。我还种出了最高亩产2万斤的,厚着脸皮讲,我也算是半个农业专家。”

  亩产万斤有点像是吹牛,但是说得有模有样,马站长姑且相信他,

  “李副科长,真人不露相啊!没想到,你搞农业生产也有一手。”

  李铭趁机请求道:“马站长,麻烦您跟领导打个报告。我想这两天时间,看一看黄河沿岸的农业生产。”

  他觉得这样没有涉及进山的事情,问题应该不大。

  马站长果然答应下来,“去看农业生产这个事肯定行。我先给领导那边说一声。”

  “要是能解决蔬菜的供应问题,确实解决了我们的一个大难题。外面的菜运到这里也是有损耗要成本的。”

  小三线建设的地区,粮食、蔬菜、肉食、副食品的供应都比不上城镇。

  每天买菜吃饭就要多花好多钱,甚至没得供应,同样的工资,生活水平下降很多。

  已经吃苦受累,就不该再次吃亏。

  有这个能力改变这样的状况,李铭打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他准备回京城后,以向阳花大队的名义提建议,把高产的蔬菜种子优先分配给各个三线建设地区试种。

  西红柿、黄瓜这些蔬菜可以当水果吃,多吃蔬菜相当于补充了水果。

  至于说温室大棚可能暴露海勃湾的保密工厂,还不如满地的煤炭暴露得更多,黄沙遍地的地方,有一片漆黑,谁都知道有鬼。

  飞机来轰炸的话,玻璃上面铺一层沙子就完事,比隐藏地上的煤炭痕迹更容易。

  没有飞机过来侦查,那就无所谓了。

  此时的侦查卫星工作寿命太短,平常没在天上工作。

  比如咱们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工作寿命为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一直没掉下来,几十年后还在天上飞着就是了。

  李铭建议搞点温室大棚,影响不了什么,工厂都在山坳里,温室大棚还可以作为假目标掩护山里的真工厂。

  他跟马站长说完这事,就到街上溜达了起来,找各家饭馆打听有什么好吃的菜。

  这里的服务员也没人奇怪他讲普通话,其他地方,随便一个普通小县城讲普通话,那是非常显眼的。

首节上一节328/63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