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界之主从四合院开始 第104节

  高建德补充道:“毒不死人,但是让人拉肚子是没问题的,严重点的会头晕、胸闷、呕吐。”

  “那泥鳅只能吃新鲜的?”娄晓娥追问道。

  高建德回答道:“是的,黄鳝也是这样。”

  李铭询问道:“建德,晚上一起去不?我是准备喊建业一起去,他肯定乐意。”

  “是吃完晚饭就去吗?”

  “对,等天黑就去,早去早回。弄一竹篓不需要多长时间。”

  “那我也去看看你是怎么叉泥鳅的。小铭哥,还有没其他要做的,不然我就先回去劈些松明晚上用,我吃完晚饭再过来找你们。”

  “现在没什么事情。你也可以带上工具,时候一起捉泥鳅。”

  高建德告辞离去,回家做准备。

  “小铭,我先去看看其他两间房。”娄晓娥兴致勃勃。

  “我陪你一起去。”

  都是新鲜事物,娄晓娥都还挺有兴致的。

  两人一起先看了下房子内部,又在外面绕着圈看了一看。

  两人这才想起要先把饭盒打开,饭菜都是福妈中午准备好的,还好没异味。

  李铭带娄晓娥去挑水,对于他而言轻松得很,他还是想吐槽,木桶比水还重。

  收拾了一番,闲着没事,他又带娄晓娥四处溜达闲逛,看到高建德在劈松木,就要了些柴火。

  回到小院子,他带着娄晓娥一起把新锅从里到外清洗干净。

  李铭在柴火灶里生起小火把铁锅慢慢干烧,他把手放在锅上方20厘米左右,感觉烧热了。

  他就开始抹猪油,整个铁锅抹遍,他又把带来的肥猪肉皮扔进锅里,用这块猪肉皮擦拭铁锅。

  擦完锅又弄了些盐巴进去炒制,他这才倒水进锅,加大火,煮沸后清洗锅。

  他又去挑水回来继续刚才的步骤。

  这热锅操作主要是去除铁锅的异味。

  有李铭指挥,娄晓娥烧火添柴还是会的。

  两人配合不错,新铁锅搞定。

  没有架子垫子放锅里,就用两根筷子垫着,他把打开了盒盖的饭盒放在上面。

  加水没过筷子,直接烧火热饭菜。

  吃完饭,娄晓娥用热水配了点冷水洗碗,热水是大灶里的余温热出来的。

  李铭把饭桌拆下来放好,趁娄晓娥没注意,用小世界把地上的土收拾干净。

  他把长凳叠起来,摊上席子,侧身躺着看娄晓娥在院子里洗饭盒。

  这间餐厅加厨房的饭桌、长凳都是木匠新打造的,还有个小橱柜。

  正房也有一个柜子、一张桌子、两条椅子,正房还在盘炕,家具就暂时放在了西边的房子里。

  高建德的声音传来,“晓娥姐,你们已经吃完饭了啊?”

  “是呀,已经生火了,就顺便把饭菜也热了一下。”

  “我爷爷还说叫你们上家里吃饭呢。”

  “不用那么客气,我们以后也是经常来村里的。”

  “那好吧,我先回去了,吃完饭我再过来。”

  高建德来去匆匆,李铭也就没出去。

  不是正式场合,规矩没那么多。

  娄晓娥洗好饭盒回到屋里,看到李铭懒散的样子,白了他一眼,把饭盒放橱柜里。

  看娄晓娥忙完,李铭拍了拍身旁的席子,示意娄晓娥。

  娄晓娥顺着他的意也躺下。

  “忘记跟高连长提议大灶头旁边加两个小锅了。”

  “怎么加?”

  “就在大铁锅的边上,砌灶头的时候就计算好。北方大多一个灶头一个锅。南方不止一个大锅,还会有用来装水的小锅,小锅是用余火加热。”

  “你懂的真多!”

  “那是!,怎么感觉变大了一点?”

  “快要来大姨妈了。”

  两人说着闲话,蜜里调油。

  太阳快下山之前,高建业的声音传来了,“小铭哥!”

  高建业虽然调皮捣蛋,但是能读初中,成绩也是还可以的。

  这时候,连一年级升二年级都要考试合格才能升级,不合格就留级跟新入学的一起继续念一年级。一、二年级还好,有的人三、四年级可能留好几回,人家初中都毕业了,他小学才毕业。

  小学升初中那更是要考试,农村的升学率10%左右,名额不多。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也差不多是10%。能考上高中的农村学生,那已经是百里挑一。主要是师资不足。

  全国来讲,也比较复杂,单单小学就有六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有初小四年+高小两年等几种情况。

  社办高中还没有全面铺开,城市里工作难找的高中生,在农村还是挺金贵的。

  很多知识青年下乡后都是担任支书、会计、保管员、记分员、老师、电影放映员之类比较好的岗位。

  69年初高中复课的时候,社办高中全面铺开,在农村,高中生也就不咋地了,就剩中专生吃香了。

  中专生也不全是有分配单位。

  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一般返回原单位、原地区工作。

  原来非国家职工的学校毕业生,应根据当年劳动指标的需要和可能分配工作。可以分配到全民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分配到集体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下乡参加农村建设。

  61-62年,经济困难,‘支援农业建设’,大批学生回乡务农,撤并、停办学校。

  63-65年,小部分招生,初高中都能参加考核进中专。分配工作一番波折。

  66-69年,全都停了。

  70-76年,各地陆续恢复办学,除了71年没招生,6届都是推荐上学,推荐资格是初中生工作两年。

  77-81年,中专是高中生才能考。77年的时候,高考结束两天就是中专招生考试,规定不能兼报,但有些人高考完私下又去考中专。

  82年开始,地区、县级的财政、师范和卫校招收初中生,但是数量极少,每个县仅招生100人左右。

  86年开始,省部属的中专院校也招收初中生。这下中专报考难度就大增,出现中专录取分数比重点高中分数高的情况。特别是农村初中的优秀学生,基本是优先报考中专。

  93年提出取消分配的政策后,加上农村经济变好,选择比较多元,中专生那就一年不如一年。

  房间里。

  娄晓娥还在整理被弄乱的衣服。

  李铭早已到院墙边,“建业,放学回来啦。”

  “我刚刚放学回来,听说你来了,我就先跑过来看看。”高建业是因为离公社初中近,才能每天回家住,省下住宿费,离得远的学生可省不下来。

  “那你还没回家吃饭,先回家吃饭,吃完了过来玩,到时我带你晓娥姐一起去捉泥鳅。”

  高建业问候道:“晓娥姐也来了呀。”

  “建业你回来了,我刚刚在洗碗收拾。”娄晓娥撒了个小谎。

第163章 约会好节目

  高建业询问道:“小铭哥,你刚刚说要去捉泥鳅,是今晚就去吗?”

  “嗯,我连松明灯都准备好了。”

  高建德远远就开口道:“建业,赶紧回家吃饭去,我都准备好了。”

  只见高建德也弄了个松明灯,一个竹篓子,一把铁钳子。

  高建业闲聊了两句就跑回家吃饭去了。

  李铭、高建德、娄晓娥三人就在没有院墙的小院子里闲聊。

  高连长带人把花盆送回来,一群半大小子也跑来。

  小院子一下热闹非凡。

  大多是李铭在讲,讲外面的农业生产先进事迹,也算是开阔他们的眼界。

  他没讲城市里的情况。

  在没办法改变的情况下,有些事情其实不知道比知道更好。

  天慢慢黑下来,各回各家。

  李铭把早准备好的五六寸长、手指头粗的松明放入铁线绕的网兜中,他用火柴把松明引燃,就做好了松明灯。

  娄晓娥也换上了雨鞋,李铭把松明灯的长柄交给娄晓娥拿着。

  李铭手持长柄叉子,肩上背着一背篓松明,走在前面。

  娄晓娥拿着长柄的松明灯,腰间系着一个小竹篓,跟在后面。

  熊熊燃烧的松明灯能照亮三四米的范围,足够李铭看清楚水中的泥鳅、黄鳝。

  他用叉子对准泥鳅身体的中段,迅速叉下去,叉子中间留的缝隙,刚好夹住泥鳅的身体。

  李铭迅速提起叉子,在水中轻轻晃动两下,把泥沙杂草洗掉,泥鳅还在叉子中。

  他再把叉子伸到娄晓娥腰间的小竹篓上方,娄晓娥用手指轻轻一划,泥鳅就掉进竹篓里。

  一开始娄晓娥还比较慢,尝试了几次后,就很熟练顺利。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由于叉子直接进入水中,接触面小,水体没有被弄浑浊。那些被惊吓到的泥鳅也没跑远,傻乎乎的趴着,李铭一一戳过去,全都进小竹篓里。

  没用多长时间,李铭喊话道:“建德,建业,你们捉到多少了?”

  “才二十多条吧,估计1斤左右。”高建德回话道。一斤泥鳅有20-40条,得看大小。

  “那你们先停一停,我这小竹篓已经有三斤多泥鳅了,勒得晓娥不舒服,换你们来。”

  “小铭哥,你那么快啊。”高建业吃惊道。

  “比较小的泥鳅,我还都放过它们了呢。”李铭的速度力量,泥鳅岂能跑掉,制约他收获量的是水渠里的泥鳅数量。

  高建业说道:“要是稻田里水稻割掉了,就更方便我们捉泥鳅。”

  高建德打击道:“想得美,等稻子收割后,泥鳅都要藏泥土深处躲起来过冬了。”

  四人汇合到一起。

  娄晓娥把竹篓解下来,拿给高建业。

首节上一节104/63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