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是阎解成 第90节

  “阎司长,下午能不能请你去咱们的研究所,指导下他们的研究啊。”陈司令满怀期待的开口。

  “没问题!”阎解成正好也想去研究所看看坦克,或者其他的装载车。

  吃完饭阎解成还特意在附近转了转,他对周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见识到了如今部队的生活条件,更是对军人们充满了敬意。

  来到研究所时,怎么说呢。在阎解成眼里,这里与其说是研究所,不如是个面积巨大的大仓库,里边一股子汽车发动机的机油味。

  还停着好多坦克装甲车,研究人员有的穿军装,有的穿常服,倒是没固定。

  他猜想有些工程师可能是临时借调过来的,还不是军区部队的编制,也就没穿军装了。

  江团长帮着他跟几位负责的工程师打招呼,他们正在搞这坦克的发动机,阎解成上去一瞧就清楚了。

  老式的柴油发动机,看他们的样子是在搞废气涡轮增压。

  因为坦克的需要的动能大,发动机内燃机的废气较多,十分浪费,如今国际上的坦克的确已经采用了废弃涡轮增压技术,十分有效的增加了动能提高了效率。

  阎解成对涡轮增压当然熟了,见几人卡在某处问题上时,开始给几人讲解起这方面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几位工程师越听眼睛越亮,尝试该了几个部件后没想到还真的起作用了,挺管用的。

  有位像是领头负责的男工程师,热情的上前问道:“同志,你是新调过来的工程师么?你这水平可以啊,比我们强的多,有你加入我们的进度怕是能快不少啊。”

  江团长这时赶紧跟这个负责人介绍起阎解成,几人听到他是汽车司司长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专门搞汽车的,怪不得这么牛。

  而那位领头的甚至开始激动起来了,“你!你。。该不会是那篇内燃机论文的作者吧,我记得他好像也是叫阎解成,北京航空学院的。”

  阎解成没想到,宁教授帮他写的论文竟然有这么多人学习研究。

  连军区的发动机工程师也听过他的名号了,他竟然还有因为论文被人熟知,而不是因为领导职位让人了解的一天。

第187章 中央任务

  他们一行人在军区住了两天后,才开车回来。

  等他回到北京时,俞华已经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了,立刻告诉了他关于汽车生产的好事儿。

  他们厂的汽车生产订单已经排到明年6月,因为目前只有一条产线的原因,香港那边的大量汽车订单,也才送过去300辆。

  俞华也已经在加急生产后边的产线了,不过汽车产线制造比较困难,所以预计下两条线投入生产也要到四月份了。

  不光是汽车的形势一片大好,摩托的销售就更不用说了。

  香港的摩托车市场,他们北京摩托的名气越来越大,如今已经都占据了一席之地。

  因为摩托生产线的扩大,产量迅速上升,最近又往香港运了三万辆摩托。

  香港的几家话事人,投资厂里的分红还没开始呢,光这最后的终端销售就已经挣的盆满钵满了。

  更别提有些精明的香港商人,看到他们北京摩托销售的火热,不少都来往内地,打听他们这生产的车厂了。

  还有个别商人,想着用大量的订单来吸引他们的目光,让厂里全力为他生产。

  但是订单的定金是一分不给,这空手套白狼套他们身上来了。

  别说他们车厂已经签了香港的独家销售权了,哪怕没签,这种商人也不可能是他们的合作对象。

  如今香港的普通民众,因为路上的北京摩托越来越多,购买的人又是一车难求的,他们的品牌也更加深入人心了。

  尤其是当问到价格,以及质量时,竟然比如今市面上的低端主流的日系摩托车还要出众,纷纷开始盘算起北京摩托。

  在忙碌的生产中,厂里也迎来过年放假。

  今年年底,厂里忙活一年的效益也结算出来了。

  总共销售摩托11万辆,其中香港7万辆,内地其他各单位2万辆,还有2万辆竟然是个人买的。

  这让摩托分厂的吕厂长都惊掉了下巴,是真没想到国内竟然已经有这么多的有钱人了。

  整个厂光摩托车今年的纯利润就接近了3个亿人民币,加上汽车的利润6千万。

  北汽摩在第一年的生产利润达到了3.6个亿。

  当然了,这一年建厂房以及生产线,也已经将香港投资的5.5个亿人民币花了大半了。

  如今年底了打算留2.6个亿作为明年的扩张,其中的一个亿当做今年分红了。

  香港那边的代表倒是不急着要分红,更期望能全部投入继续下一年的扩大的。

  但是部里和财政局缺钱啊,上头的拨款,每年都有定向,下边其他厂的收益,能收上来的效益不多,更多的还需要他们贴钱,贴设备的。

  不过也正常,毕竟这年头厂子主要就是为了维持生产。

  除了钢铁等重要大厂,其他厂里的绝大部分的收入就是为了给工人们发个工资,而且还按着老一套的思路,按计划生产,哪怕能多干些也不干。

  而红星轧钢厂这种红火的有盈利的大厂,更多的也是留着利润,为了明年的发展扩张,能上交的利润也不多。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分红给了香港那边1000万,市里财政局分了1500万,他们部里也分了2500万,当然大头5000万都给了财政部。

  市里和部里收到这笔钱后,都觉得是笔意外之财,出手都豪气了不少。

  市里又向他们厂订购了15辆车,王部长更是有钱花给自己厂了,又订了20辆车。

  这次都不要成本价了,就按照别的单位的最低价给就行。

  王部长见到如今汽车厂的效益,也想的很明白,不就是左右手倒腾么。

  利润给车厂挣了,明年效益就更好了,部里年底分的不就更多了,这账傻子都能算明白。

  说起来阎解成对这世界的蝴蝶效应,也开始明显起来,虽然他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时代大局。

  但是因为钢产量的迅速提升,以及许多生产线的标准化开展,再加上国内改革开放就比他前世早半年。

  这市场上的经济增长也比他前世要快的多,整个国内生产水平如今这80年快跟后世83年差不多了。

  别看才提前了没几年,但这可是大势,而且经济这东西滚起雪球来是越来越快,后期增长的也会更为惊人。

  阎解成如今去了趟军区,对这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也更为深刻了。

  他因为在系统的照顾下,60年代还算熬过一段苦日子,后边生活条件一直比普通人强的多。

  而且其实北京四合院里的人民,本来就是工人,城市居民,本身生活水平已经比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强了。

  他如今也算是小有权力,别的地方,他管不着。

  但是在他师傅的汽车厂他说话还是管用的,打算明年给工人们加工资。

  因为这时候工资体系还没改革,前世这套大锅饭的工资一直保持到了85年。

  这一世可能因为经济发展的更快,会提前改革。

  而且他这汽车厂可算是合资企业,跟国营厂一比还有更大的自主权。

  他也不打算搞特殊,工资照例不变,但是其他名头可以加些。

  想想还是用后世的绩效工资更合适,如今的工资算基本工资,多加的绩效工资跟厂里的生产效益挂钩,生产效益好每个月绩效高,若是一般就少些。

  后世万恶的绩效工资,年后怕要让阎解成给提前上线了。

  不过用的倒是个好方向,其实许多概念最初提出来的时候,都是正向的是考虑最底层人民的,不过嘛实施起来就变味了,以后想改回来难度就越来越大大了。

  像后世许多的无量制造业大厂,工资就是市里规定的最低工资,剩下的全作为绩效。

  厂子效益好了多发个几百的,若是效益差了,那扣起来就比较狠了。

  当然他这边还没将这工资的事儿跟俞华谈,上头的文件倒是通过部里到了他手上。

  一看是关于农用生产机械改革的,让他帮忙将许多大型的收割机,与农机设备进行升级,帮助农机厂走出困境,更好的发展。

  你别说,当初分到他手底下的农机厂还真的不少,不过他当初就关心汽车了,对于农业作业的机械没怎么关心过。

  如今中央直接下达文件,让他把重心也往这边走走,别只顾着生产汽车。

  不过这事儿倒也容易,他本身机械专业出身,搞个农机还不简单?重要的还是许多机械的马力得够。

  只不过阎解成平时工业忙,让他去跟进农机厂发展,就不太现实了。

  他如今虽然发动机技术授权给了汽车厂,但是让厂里低价卖些发动机给他手下的农机厂还是没有问题了,这主要问题不就解决了一大半了么。

第188章 绩效加薪

  剩下农机生产工具的具体问题,还是等他之后亲自去视察后再说吧。

  他内心倒是觉得农机的好不好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这价格问题。

  农民手里头本身就没钱,哪怕农机造的再好,但是价格高啊,若不是大面积的土地承包,谁家会买这玩意儿。

  他内心的预案,不仅需要降成本,而且还得让王部长去中央申请补贴。

  只要价格下去了,农民们能负担的起了,那这种实用的生产机械推广就方便了,他手下的农机厂也不会有什么困境了。

  其实不仅他手底下当年归过来的农机厂,开始是属于农业部下的,都是处于亏损的状态,全靠部里和中央贴补。

  农业部哪有这闲钱贴啊,还好农机厂有国家财政部的补贴。

  正好他这汽车司成立了,而且听上头的意思,是要取消农机厂的补贴了,毕竟贴了这么多年也没效果。

  农业部领导一听这消息,赶紧都打包扔他汽车司底下了。

  ……

  年27,北汽摩生产的最后一天,俞华听取了阎解成的建议,今年过年准备多发点钱,不仅是米面粮油的分量变多。

  毕竟厂里的效益好,工人们三班倒的工作的确辛苦,打算由厂里出钱,给每位工人贴补一份年终奖。

  他们厂经过上次的扩招,算上吕厂长那边的分厂,以及几次小规模的招工,已经有一共6800名员工,接近7000人。

  厂里除了吕厂长那边有工人和原汽车厂的工人有分级外,他们这的新厂新招工的接近5000多人都没有分级。

  毕竟才来一年,进来就是三个月实习,之后自动转成正式工,一个月33块钱。

  就这都让其他厂的不少工人眼红,毕竟许多厂如今实习期还是一年呢。

  俞华最初想统一每人发100元当年终奖的。

  不过被阎解成拒绝了,毕竟新厂目前的那批原汽车厂跟过来的工人。

  本身就是骨干人员,而且别人还放弃了城里头的工作,跟着他们来了郊区,理应多发点。

  就建议按本人的工资发得了,这样明年厂里的新人,也有动力参加考核不是。

  老厂过来的员工大多都是3级工左右,工资比新进厂的员工高不少,发的年终自然就多了,按每人3个月的工资发放年终奖。

  阎解成可还打算给工人们增加点收入,等着过完年上绩效工资呢,打算彻底改善下厂里工人的生活。

  他自己如今起来了,也愿意让普通工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更何况是自己手底下的工人。

  而想改善员工的生活,也别额外发什么东西了,还是发钱加工资来得实在。

  工人同志自己有钱了,还不会消费不成?哪用厂里费尽心思的买些用不着的东西?

  哪怕有些人有储蓄的习惯,但是好歹面对一些食物,以及孩子的教育,在口袋有钱的情况下,也能更舍得花钱,生活水平这不就一下子上去了么。

  工人们下班前收到厂里发的年终奖时,还不敢置信,如今能有哪家厂能给工人发年终奖的,他们连这叫啥奖的听都没听过。

  但是看到手中握着的实实在在的钱,这可是他们整整三个月的工资啊,等于厂里白送他们了。

  立刻都眉开眼笑起来,比下午发到手里的米面粮油都来得兴奋。

首节上一节90/110下一节尾节目录